站在北京城的中心點上(附圖)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2011年12月29日,從北海公園的南門出來,向東走一段路就到了景山公園門口。天上下著小雪,路面結著薄冰,天氣不算太壞。一直以為景山公園沒甚么特色,所以到過北京許多次卻從來沒進去過。一看只需要購買一張兩元錢的門票,于是就進去了,算是去憑吊一下崇禎皇帝罷。

進入園內,煤山(即景山)赫然在眼前。向右繞行數百米,見到碑亭,向前湊望,果然是“明思宗殉國處”,碑旁的那顆歪脖子老槐樹一息尚存,然而王朝已經數度更迭。一直以為崇禎皇帝是個悲劇性人物,在位十七年,不可謂不廉政勤政,然而終究回天乏術,大明王朝還是葬送在了他的手里。然而為何李自成、順治帝、民國直至當下還愿意紀念他呢?帶著這個疑問我踱步上山。景山只能算是座小山崗吧,一會兒就看到了山頂上的萬春亭。

走近萬春亭,一抬頭就感覺到了皇家氣派:它位于景山的中峰,是北京城南北中軸線上最高和最佳的觀景點。黃琉璃筒瓦頂,綠琉璃筒瓦剪邊,四角攢尖式,三層檐。一層檐重昂七彩斗栱,二層檐和三層檐重昂五彩斗栱。兩槽柱子,外層每面有六根,共有二十根;內層每面有四根,共有十二根。從萬春亭放眼望去,望南可以看到故宮金碧輝煌的宮殿全景;望北可以看到中軸線上的鐘鼓樓;向西看則有北海的白塔,天氣清朗的話,還可以看到中南海和瀛臺。果然,在萬壽亭的前方鐫刻著北京城中心點的標記。景山海拔高88米,占據著風水中的玄武之威,自元代以來這里就成了皇家后苑。居高臨下,憑欄四顧,飛檐疊翠,中軸井然。忽然間就回望了一下煤山腳下的明思宗殉國處。悲乎,壯乎,崇禎帝得知李自成即將入京城,咬破手指寫了一道血書藏入衣襟,登煤山,自縊于壽皇亭。血書中言:所以有今日,被佞臣所誤,死亦無顏見列祖列宗,愿取下皇冠,披發遮面,任爾分割尸身,只求勿殘害百姓。以一己之死,換取了生靈免遭涂炭。此風延至清、民國,使得六百年的京城得以保留至今。只是外圍城墻卻毀于拆除,惜乎。

北京城的中心點僅就地理位置而言確乎于此。然而數百年來風云際會,西學東漸,南北議和;新文化,興教育;抗日寇,求解放;北京均處于中心地位。要看要想的事情太多太多。

離開景山公園,又閑逛到了二環的西南角。那里還有一處想去瞻仰的地方。走到阜成門內,按圖索驥,想找到魯迅先生的故居。很快,看見了一片保留原貌比較完好的胡同。估計快到了。請教倚墻曬太陽的老者,他努努嘴:前面第二條胡同就是。來到了宮門口二條,十九號門牌內的院子就是魯迅博物館及魯迅故居。人跡罕至的博物館內還真是見到了不少真跡:手稿,舊照,遺物,還有一樣更加難以一見的石膏面模,那是魯迅去世后立即拓出的面容。

魯迅,也算得上是中國文化延綿中的一座山峰了。他在文章中對麻木中的國人的吶喊,對支離破碎的國家的悲憤,對進步青年的提攜,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反思,都時時在追打著我的蹣跚的腳步。

 

錄: 魯迅: 亥年殘秋偶作

  “曾驚秋肅臨天下,敢遣春溫上筆端。

  塵海蒼茫沉百感,金風蕭瑟走千官

  老歸大澤菰蒲盡,夢墜空云齒發寒。

竦聽荒雞偏闃寂,起看星斗正闌干。”

 

附圖:

明思宗殉國處

 

景山萬春亭

 

北京城中心標志

 

南望故宮全貌

 

北望鐘鼓樓

 

西看北海

 

阜成門內四合院

 

魯迅博物館

 

魯迅手稿

 

魯迅

 

魯迅面模

 

攝于798藝術園區






























































王紹銘 2012-02-22 19:43:44

[新一篇] 廬山 人文圣山

[舊一篇] 中國老話大全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