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樂峰前沙似雪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rnrnrnrnrnrn
rn
 回樂峰前沙似雪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rn

      [譯文]  不知在何處吹起悲涼的蘆笛,整夜里出征人都在思戀家鄉。

rn

      [出典]   李益    《夜上受降城聞笛》

rn

      注:

rn

      1、                        《夜上受降城聞笛》   李益 

rn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rn

       2、【注解】:
           1、回樂峰:唐代有回樂縣,在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縣西南。回樂峰即當地的山峰。
           2、受降城:唐代有東、中、西三座受降城,都在內蒙古自治區境內。
           3、蘆管:笛子。

rn

       3、【韻譯】:

rn

         回樂峰前的沙地白得象雪,

rn

         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rn

        不知何處吹起凄涼的蘆管,

rn

        一夜間征人個個眺望故鄉。

rn

      

rn

       4、李益(748-829), 唐代詩人,字君虞,陜西姑臧(今甘肅武威)人,后遷河南鄭州大歷四年(769)進士,初任鄭縣尉,久不得升遷,建中四年(783)登書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棄官在燕趙一帶漫游。北游河朔,貞元十三年(797)任幽州節度使劉濟從事。嘗與濟詩,有怨望語。十六年南游揚州等地,寫了一些描繪江南風光的佳作。元和后入朝,歷秘書少監、集賢殿學士、左散騎常侍等職。自負才地,多所凌忽,為眾不容,諫官舉其幽州詩句,降居散秩。憲宗時俄復用為秘書監,遷太子賓客、集賢學士,判院事,轉右散騎常侍。大和元年(827)禮部尚書,以禮部尚書致仕卒。詩風豪放明快,尤以邊塞詩為有名。他是中唐邊塞詩的代表詩人。《送遼陽使還軍》、《夜上受降城聞笛》2首,當時廣為傳唱。其邊塞詩雖不乏壯詞,但偏于感傷,主要抒寫邊地士卒久戍思歸的怨望心情,不復有盛唐邊塞詩的豪邁樂觀情調。

rn

  

rn

    5、這首詩最大的特點是蘊藉含蓄,將所要抒發的感情蘊涵在對景物和情態的描寫之中,詩的開頭兩句,寫登城時所見的月下景色。遠望回樂烽前是一片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象積雪一樣潔白而帶有寒意。近看,但見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滿是皎潔、凄冷的月色,有如秋霜那樣令人望而生寒。這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觸發征人鄉思的典型環境。

rn

 

rn

     6、環境的描寫之中現出人物的感受。在這萬籟俱寂的靜夜里,夜風送來了凄涼幽怨的蘆笛聲,更加喚起了征人望鄉之情。“一夜征人盡望鄉”,不說思鄉,不說盼歸,而是以人物的情態行為展現其心理,寫出了人物不盡的鄉愁。

rn

 

rn

      7、從全詩來看,前兩句寫的是色,第三句寫的是聲;末句抒心中所感,寫的是情。前三句都是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鋪墊。開頭由視覺形象引動綿綿鄉情,進而由聽覺形象把鄉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經蓄勢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寫出。李益卻獨辟蹊徑,讓滿孕之情在結尾處打個回旋,用擬想中的征人望鄉的鏡頭加以表現,使人感到句絕而意不絕,在夏然而止處仍然漾開一個又一個漣漪。

rn

     

rn

     8、由于這首詩的出色的藝術成就,因而被譜入弦管,天下傳唱,成為中唐絕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rn

   
     9、詩歌的前兩句描寫了一幅邊塞月夜的獨特景色。舉目遠眺,蜿蜒數十里的丘陵上聳立著座座高大的烽火臺,烽火臺下是一片無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積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潔,如同深秋的寒霜。沙漠并非雪原,詩人偏說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詩人偏說它“如霜”。詩人如此運筆,是為了借這寒氣襲人的景物來渲染心境的愁慘凄涼。正是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顯得格外空寂慘淡。也使詩人格外強烈地感受到置身邊塞絕域的孤獨,而生發出思鄉情愫。

rn

  
     10、如果說前兩句寫景,景中寓情,蓄而未發;那么后兩句則正面寫情。在萬籟俱寂中,夜風送來嗚嗚咽咽的蘆笛聲。這笛聲使詩人想到:是哪座烽火臺上的戍卒在借蘆笛聲傾訴那無盡的邊愁?那幽怨的笛聲又觸動了多少征人的思鄉愁懷?在這漫長的邊塞之夜,他們一個個披衣而起,憂郁的目光掠過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視著遠方……。“不知何處”,寫出了詩人月夜聞笛時的迷惘心情,映襯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盡望”又道出征人望鄉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rn

   

rn

    11、這首詩寫得有色有聲有情。烽火臺、沙漠、高城、月色,構成了征人思鄉的典型環境;如泣如訴的笛聲更觸發起征人無限的鄉思。全詩將詩情、畫意和音樂美熔于一爐,構成了幽邃的藝術境界。詩歌最后攝制征人望鄉的特寫鏡頭,非常醒目地點明主旨,令人玩味不已。 

rn

    

rn

      12、“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不知”兩字寫出了征人迷惘的心情,“盡”字又寫出了他們無一例外的不盡的鄉愁。

rn

 

rn

      13、鄉關何處?這是中國舊文人經常困惑的話題。在人生漸行漸遠的歲月里,故鄉常常濃縮成一滴風干的淚,一縷思念的白發,一段說不清道不明的愁緒。“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沒有任何的詩意點綴,李白就這樣輕易地俘獲了千秋文人的情懷,把一抹思鄉的溫暖代代傳遞。

rn

    然而,對于征戰沙場的戰士而言,故鄉卻似乎是一個冰冷的符號。馬蹄聲聲,軍號急促,在“故園東望路漫漫”的殺伐歲月里,故鄉所有的人和事都化作了流瀉滿天的月色,一如清冷的秋霜籠罩在他們孤寂的心頭。“曰歸曰歸,歲亦莫(通暮)止。”保家衛國的神圣使命讓那些甘愿捐軀赴國難的戰士們暫時拋卻了親情之思,只見那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震耳欲聾的廝殺聲掩蓋了少婦城南的幽幽哭泣。只有當戰事間歇時刻,才突然想起了那遠方的牽掛之人,一縷情思竟幽冷地蔓延開來。

rn

     又是某一個年代的某一場戰爭的間隙里,“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經歷了一天征戰的人們身心疲倦地或躺或站或坐著,他們的思緒似乎有些漫無邊際,更多的人已經厭倦了去思考戰爭的成敗得失,他們的目光不約而同地聚集到了那一方清冷的長天。星移斗轉,月升月落,在同一片天空的萬里之遙,親人們不知該有怎樣的期待和遙想。嘆只嘆“燕然未勒歸無計”,恨只恨“武皇開邊意未已”,何處是歸程?仰天唯嘆息。在這輾轉流離,居無定所的征戰日子里,即使想“憑君傳語報平安”也無從實現,只有想著念著臨行前為他們壯行的那一杯濁酒,從而把血肉相連的親切家園毅然擱置在萬里之外。

rn

    就這樣一個無眠的夜晚,不知是何處,突然傳來了一陣陣異樣的聲音,是羌管嗎?是蘆管嗎?還是琵琶與胡琴?分不清樂曲的音符,辨不出樂器的類別,然而,卻在這如泣如訴的聲音里聽到了心底最溫暖的珍藏。突然被撥動的情懷在剎那間彌漫在整個蕭瑟的夜晚,“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依依的還有那親人們穿透歲月的期盼與不舍的淚光。

rn

    樂曲聲漸漸遠去了,一夜望鄉的征人們細心地收拾起內心最珍貴的感動,在越來越漫長的沙場歲月里,裹緊身心,習慣性地冷冷遙望著故鄉。(西坡居士歸心居)  

rn

        14、這首七絕是歷來傳誦的名篇。句句描摹石城的衰敗與荒涼的景象,字字融合詩人  因故國蕭條、人生凄涼的萬千感慨、深沉憂傷。霜月、蘆笛、鄉思,構成一幅思鄉圖,意境 感人。  

rn

            15、《詩經》小雅第一篇《采薇》中有“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類復沓之語。“歸”字從字面上解釋,就是“回家”的意思。當然,拋開字面上的意義,這個“歸家”的意象也就有了更為深沉的旨歸。有家卻不能回,這在戰亂紛爭的時代是痛苦的,此句一開,便有了后代征人思鄉的眾多悲涼之句。“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戍邊征戰之苦,思鄉情切,是我們這個年代不曾直接經歷過的場面。在這里,征人觀念里的家是回得去的家,那里有慈母賢妻嬌兒,正是這些,給了他們無窮的力量,因為有個實實在在的歸宿等著他歸來,何日良人罷遠征?數不盡的牽掛和遙望。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5:07

[新一篇] 四面邊聲連角起

[舊一篇]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