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譯文]   天色蒼茫,四野茫茫,在那廣大的草原上,一陣風吹過,野草低伏下去到處都可以看到成群的牛羊。

 [出典]   南北朝  北朝民歌  《敕勒歌》

注:

 1、  《敕勒歌》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男兒血,英雄色。   

  為我一呼,江海回蕩。   

  山寂寂,水殤殤。   

  縱橫奔突顯鋒芒。

 2、注釋:

  《敕勒歌》:這是南北朝時代敕勒族的一首民歌。

   敕勒川: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現在的甘肅、內蒙一帶。川:平川、平原。

   陰山:一條山脈的名稱,在內蒙古自治區的北部,又叫“大青山”。    

   穹廬(qióng lú):蒙古包。

   籠蓋四野:籠蓋,籠罩;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天蒼蒼:蒼,青,天蒼蒼,天藍藍的。

   野茫茫:草原無邊無際。

   見(xiàn):顯露,露出來。

 3、譯文1:

   陰山腳下啊,有個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與大地相連,看起來好像牧民們居住的“蒙古包”一般。藍天下的草原啊,翻滾著綠色的波瀾,那風吹草低處啊,有一群群的牛羊時隱時現。

   譯文2:

   敕勒人生活的原野在陰山腳下,這里的天幕象氈帳篷一樣籠罩著遼闊的大地。蒼天浩渺無邊,草原茫茫無際,每當大風兒吹來草兒低伏的時候,放牧的牛羊就顯現出來。

   譯文3:

  陰山腳下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敕勒川的天空四面與大地相連,看起來好像牧民們的氈帳一般。藍天下的草原翻滾著綠色的波瀾,那風吹草低處有一群群的牛羊時隱時現。

  4、《敕勒歌》的作者相傳是北齊開國皇帝高歡的部將斛律金,公元546年東魏權臣高歡玉壁一戰(《敕勒歌》在此時誕生)時,鮮卑族在以山西中、北部為中心的統治時間已近150年。公元534年,高歡建立東魏(北魏由此分裂為東魏、西魏,西魏于次年即公元535年在今西安建都)后,自任大丞相,雖然將都城設在今河北臨漳縣的鄴城,但其統治中心仍在山西(高歡的大丞相府設在晉陽,其址在今山西太原市南)。在此近150年的時間里,敕勒族與鮮卑族大融合,共同生活在黃河以北以山西中、北部為中心這塊土地上。公元546年,高歡率兵十萬從晉陽南向進攻西魏的軍事重鎮玉壁(在今山西南部稷山縣西南),折兵七萬,返回晉陽途中,軍中謠傳其中箭將亡,高歡帶病強自設宴面會大臣。為振軍心,他命部將斛律金帶頭作一首能表現鮮卑、敕勒族民族性質的歌曲。斛律金即作《敕勒歌》,并帶頭領唱,高歡也隨之附唱,遂使將士懷舊,軍心大振。《敕勒歌》也因此在軍營中廣傳,留傳到今。

 5、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鮮卑語譯成漢語的。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

  開頭兩句“敕勒川,陰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聳云霄的陰山腳下,將草原的背景襯托得十分雄偉。接著兩句“天似穹廬,籠蓋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廬”作比喻,說天空如氈制的圓頂大帳篷,蓋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來形容極目遠望,天野相接,無比壯闊的景象。這種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見到。最后三句“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是一幅壯闊無比、生機勃勃的草原全景圖。“風吹草低見牛羊”,一陣風兒吹彎了牧草,顯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動地寫出了這里水草豐盛、牛羊肥壯的景象。全詩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現出我國古代牧民生活的壯麗圖景。


  6、這首詩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風格,境界開闊,音調雄壯,語言明白如話,藝術概括力極強。宋詩人黃庭堅說這首民歌的作者“倉卒之間,語奇如此,蓋率意道事實耳”(《山谷題跋》卷七)。因為作者對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悉,所以能一下抓住特點,不必用力雕飾,藝術效果就很好。

  南北朝民歌具有顯著的差異,前者輕艷綺麗.委婉纏綿,一如江南少女,多情而溫柔;后者粗獷雄放,剛勁有力,恰似塞北健兒,勇悍率真,豪爽坦直。若用西洋美學概念來表示,前者屬于“優美”的類型,后者則更具“崇高”的傾向。這種審美趣味上的差異,究竟是怎么造成的呢?我們不妨從《敕勒歌》來作些分析,這對理解《敕勒歌)本身也是有意義的。

  敕勒是古代中國北部的少數民族部落,它的后裔融入了今天的維吾爾族.這首詩就是敕勒人當日所唱的牧歌。不過,北朝時敕勒族活動的地域不在今天的新疆,而是在內蒙古大草原上。

  前四句是對他們的生活環境的詠唱。“敕勒川”,不知是今天的哪一條河流,而且即使在當時,也未必是一個固定的專名,恐怕只是泛指敕勒人聚居地區的河川罷了。陰山,又名大青山,坐落在內蒙古高原上,西起河套,東接內興安嶺,綿亙千里。敕勒人歌唱起他們所生活的土地時,就以這樣一座氣勢磅礴、雄偉無比的大山為背景。就具體的地理位置而言,這樣說未免有些含糊,但作為詩的形象,一開始就呈現出強大的氣勢和力量。接下去,詩人又給我們描繪了一幅蒼茫遼闊的圖卷:在一望無垠的大草原上,滿眼青綠,無邊無際地延伸開去,只有那同樣遼闊的天宇,如同氈帳一般從四面低垂下來,罩住浩瀚的草原。如此風光,使人心胸開張,情緒酣暢。

  在江南,山嶺起伏,河流曲折,植被豐富多彩,景觀充滿細部的變化,人的注意力,也就容易被一山一水,甚至一草一木所吸引,形成細膩的審美感受,關注于色彩與線條的微妙韻味。而在北方,特別是在大草原上,自然景觀是單純的,色彩和線條也沒有多少變化。由于缺乏可供細細觀賞的東西,于是抬眼就望到天際,開口就是粗豪的調子。

  這里面還有一種不易察覺的因素在起作用。草原上的人,是沒有土地私有觀念的。他們逐水草而居,天地之間,凡可放牧的地方,都可以視為自己的家。即使,由于習慣,由于不同的種族分別占有了各自的疆域,他們的活動也有一定范圍,這范圍也決不像農業地區、尤其是江南地區人們日常活動的范圍那么狹小:一座村莊、幾所房屋、若干畝土地。在視界里,牧民的“家”仍舊是無邊無際的。這種生活.培養了草原上人們自由豪放的性格,也培養了壯麗的美感。他們不會像江南人那樣,歌唱小小荷塘里嬌艷的蓮花,村頭路旁婀娜的柳絲;在他們的感覺中,敕勒人共同擁有著望不到盡頭的大山,望不到盡頭的河流,望不到盡頭的草原,而天恰似“穹廬”(現在所說的蒙古包),籠蓋著他們共同的“家”,他們便謳歌這樣的“家”。

  “天蒼蒼,野茫茫”,仍然以渾渾浩浩的筆調寫景,但這已經是為下一句作背景了。“風吹草低見牛羊”是畫龍點睛的一筆,我們看到在蒼蒼茫茫的天地之間,風吹拂著豐茂的草原。時而在這里,時而在那里,露出遍地散布的牛群和羊群。畫面開闊無比,而又充滿動感,彌漫著活力。詩沒有寫人,但讀者不會不意識到那遍布草原的牛羊的主人——勇敢豪爽的敕勒人。他們是大地的主人,是自然的征服者。只有他們,才能給蒼茫大地帶來蓬勃生機,帶來美的意蘊。在詩中,我們不但感受了大自然的壯闊,而更重要的,是感受了牧人們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性格。那是未被農業社會文明所馴服、所軟化的充滿原始活力的人性。

  在文明發展的過程中,人不斷得到新的東西,也不斷失去原有的東西。因而,就像成年人經常回顧童年的歡樂,生活在發達的文明中的人們,常常會羨慕原始文明的情調。《敕勒歌》在重視詩的精美的中國文人中,也受到熱烈的贊美,原因就在于此吧?前不久,電影《紅高梁》大放異彩,歌壇“西北風”勁吹不息,也是類似的現象。但是,當江南人向往草原的壯闊的時候,草原上的人們又何嘗不向往江南的溫媚?人類的生活極其豐富,美感也同樣是豐富的。最可厭的態度,就是在各種不同的藝術風格之間,隨意拿一種來否定另一種。

   《敕勒歌》是牧人的歌唱,而我們如今只能閱讀它的歌辭而無法欣賞它的曲調,實在遺憾。一個著名的傳說也許可以稍微彌補這一遺憾:據說,在公元646年,統治中國北部的東魏和西魏兩個政權之間爆發一場大戰,東魏喪師數萬。軍心渙散,主帥高歡為安定軍心,在宴會上命大將斛律金唱《敕勒歌》,群情因之一振。這個故事令人想象:《敕勒歌》的歌聲,該是多么雄壯豪放?又據史書記載,這首歌辭原是鮮卑語,很早就譯成了漢語。但斛律金是敕勒族人,他應該會用敕勒語唱。大約因為東魏貴族多為鮮卑人,他才用鮮卑語演唱。也就是說,這首古老的歌辭,是經過了兩重翻譯的。那么,最初的歌辭又是什么樣的?真是令人神往。

  7、“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詩的最后三句是一般人最喜愛的。“蒼”,青色。“蒼蒼”,深青色。青色而深,可見天高不可測。“茫茫”,廣大貌,形容野曠無極。詩句雖以“蒼蒼”形容“天”,以“茫茫”形容“野”,其實“蒼蒼”者豈止“天”,“野”亦“蒼蒼”。你看,“ 風吹草低見牛羊”,草何其茂密!可見,“野”亦“蒼蒼”。同樣,“茫茫”者豈止“野”。“天”亦“茫茫”。“天”如不“茫茫”,哪能“籠蓋四野”?所以“天蒼蒼,野茫茫”兩句,解釋時應加以糅合,才能使蒼天覆蓋下一望無際的青青草原作最飽滿的呈現。“風吹草低見牛羊”,是這首詩不能少的一句。沒有這句,仿佛看戲,幕已拉起,布景已呈現在觀眾眼前,就是不見人物登場。必須人物登場,戲才上演。必須“風吹草低見牛羊”,這首詩才完成。真想不到這三句以“天蒼蒼,野茫茫”如此曠遠無極的空間開始,通過“風吹草低”的途徑,最后落到一群牛羊身上!妙哉妙哉!“吟成五個字,捻斷數莖須”的苦吟詩人,恐怕連捻斷肋骨也寫不出這般自然渾成的妙句吧?

“風吹草低見牛羊”,一句七言句子,卻用上三個動詞。這種句法,后來詩詞中也偶有所見。就記憶所及,就張先那闋《天仙子》的名句“云破月來花弄影”,像吳偉業名作《圓圓曲》的“破敵收京下玉關”,都是其例。這些擁有三個動詞的七言句子,粗看差不多,其實變化不少,細分起來,至少也有十幾種句型。就以前面提到的三句來作例子,它們的名詞動詞排列方式,并不完全相同,可以說一句一個形式。但不論有多少形式,七言之中用上三個動詞,這三個動作一定給人一氣呵成的感覺。
《敕勒川》這首北朝民歌,可以說人人喜愛,但是喜愛之處未必全同。有人欣賞詩句自然渾成,不假雕琢;有人欣賞詩句所呈現的陰山下敕勒川一望無際的青青草原;也有人從詩句里面領略到一份無可奈何的寂寞蒼涼。讀者由于個性和人生境遇的不同,各自從詩中找到了使他感動的部分。我愿特別說一說這首詩中所流露的無可奈何的寂寞蒼涼。天如此高,野如此曠,風如此疾,草如此茂。當風吹草低的時候,看到了什么?看到的只是牛羊!面對蒼天、曠野、疾風、茂草,個人何其孤單,何其渺小!所見到的牛羊,絲毫無補于個人面對大自然時的無助和孤單之感。一個有抱負有斗志的男兒,當他發現自己縱然盡心竭力也不能改善自身的處境,他從這首詩歌最先捕捉到的,不會是詩句的自然渾成,也不會是敕勒川的草原美景,而是彌漫在青青草原上的那份寂寞蒼涼!
8、早就背得滾瓜爛熟的古詩《敕勒歌》,何時能化作親身感受呢?

  北京-莫斯科國際列車一路飛馳,直奔內蒙,縱穿蒙古,讓我將真正的草原看個夠……頭天下午便進入內蒙古草原。內蒙的藍天、白云明顯比大城市的清爽,草原卻并不如想象的綠,許多地方露著黃土。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我在心里低吟著,熱風陣陣,羊群稀疏。太陽落山,月亮升上了天空,沒有注意旁邊有沒有云彩。 抬頭望天,的確“天似穹廬”。心中勾畫著天蒼蒼、野茫茫的無邊草原,靜靜黑夜之中,默默向著北京的方向,第一次踏上邁出國門的征途,對“祖國”的感悟竟在心里悠悠升起,就仿佛是原野那邊的暖暖燈火——
9、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里有最藍的天、最白的云、最綠的草,和最獨特迷離的風景,最美麗和愜意的心情,因為這里是,草原!

時下,正是草原游的好季節,晴空萬里,草長花開,草原,對于都市人而言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地域名詞,而是心情釋放、心靈放飛的地方。常年呆在鋼筋水泥的城市中,連呼吸也變得混沌,如果你也一直在尋找一次讓自己逃離復雜多變的都市的機會,那不如一起到草原上撒野去!

10、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縈繞在心口的一句膾炙人口的詩句,不知道羨剎了多少人的眼球,優美的大草原,藍藍的天空,清新的空氣,讓人少了一絲大都市的煩躁,多了一絲寧靜。你有想過要去令人向往的內蒙古大草原嗎?遼闊的草原可以讓你心曠神怡,也可以讓你真正的體驗接觸這美好的大自然。

11、內蒙古呼倫貝爾大草原被譽為“中國最美的草原”,聰明的人們對它的發現不止于景色,如今,地下豐富的礦產成了草原和林區財富的重要來源。工業開采給這個城市帶來GDP蛋糕的同時,也成為草原沙化的原因之一,綠油油的草原上不規則地露出黃色沙面,猶如一塊塊瘡疤,令人心痛。有關專家指出,長此以往,呼倫貝爾草原將可能會變成“呼倫貝爾沙漠”。(8月13日《經濟參考報》)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美麗的草原風光令人向往陶醉。可惜由于人類的貪婪和無知,昔日牛羊成群,千里碧草的大草原恐將不再,代替它的是漫漫黃沙,大風吹過卷起漫天塵土。

以前對草原的破壞主要是過度放牧和過度開墾,這種破壞還是循序漸進,慢慢滲透的。現在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再加上地下豐富礦藏的誘惑,大草原面臨著顛覆性的破壞和毀滅。要GDP還是要生態?這好像是一個兩難的選擇。

其實,理智的想一下,二者之間并不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完全可以并駕齊驅,相輔相成。

沒錯,大量開采草原下的礦藏,短期內就能取得巨大的經濟利益,并能帶動當地的經濟高速運行,造福一方百姓。但是這種以對生態的毀滅性破壞為代價換來的經濟指數不要也罷!資源總會有枯竭的一天,到那時再想修復遭到巨大破壞的生態卻是難上加難。草沒了,水干了,遍地的黃沙在大風的席卷下,浩浩蕩蕩的殺向內地城市,所到之處,遮天蔽日,黃塵滾滾。最近幾年席卷各地沙塵暴,就是大自然對人類的懲罚,而我們依舊不改貪婪,深陷麻木,對草原的掠奪畢將激起大自然更加瘋狂的報復!

別做這么低級的選擇題了!為了經濟數字犧牲生態的做法該收手了,發達國家先破壞后治理的老路已經被證明了是一條彎路,為什么我們有些地方政府還在執迷不悟?招商引資的精神雖然可嘉,但是招來的都是些什么“商”啊!高污染、低附加值、賠上資源、犧牲環境,這樣的發展有何意義?當然,有些父母官可不會想得這么長遠:管它污染還是破壞,能帶來“政績”,能給自己的官帽上增加砝碼,這就足夠了,到時候功成名就,甩甩袖子走人,后面的屁股留給后來人去擦吧!所以,雖然明知有些企業污染嚴重,問題一堆,可是就是沒人敢查,反而年年是先進,榮譽拿得都燙手,因為都知道這些企業上面有人“打傘“呢。

污染企業成為座上賓,成為香餑餑的局面到了壽終正寢的時候了!發展是硬道理,破壞生態沒有任何道理,我們希望看到的是可持續的、綠色的發展模式。掠奪式、毀滅式的開發與強盜有何區別?大地在顫抖,山在哭泣,水在哀嚎,都在發出一個共同的警示:主宰地球的人類們,不要自掘墳墓![作者:于靜]

12、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首已吟誦了1400多年的千古絕唱,即使在今天,依然散發著難以抗拒的魅力。

  風吹草低見牛羊,它到底是真還是幻?

  “風吹草低見牛羊”是不容置疑的原生草原景觀。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的汪詩平研究員認為:這句詩反映的是一種天然的、原生態完好保存的景觀,它是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念的真實體現。它所蘊含的信息是:植被保存完好,物種豐富,經濟價值大且利用適度,這樣才會有微風輕拂,茂密的草叢波浪起伏,在其中采食的牛羊若隱若現、悠閑自在的場景。這豈不美哉?誠然,目前很難再找到這種草原景觀。

13、走在一望無際的大草原,聆聽那來自云端的吟唱,才真正體會到什么叫天高地遠、心曠神怡。我知道,這博大的胸懷是我心靈的歸屬地。

在那白云升起的地方,一個似曾相識的身影,騎一匹紅馬,著一襲素衣,飄飛著秀發,遠遠地飛奔而來。那是誰?是不是我一次次渴念、一次次幻想的愛人?是不是我期盼了千次萬次的相遇?是身臨其境還是在遙遠的夢里?

因為那馳騁的駿馬、飄逸的秀發、自由揮灑的長調,早已定格在我前世的夢中,所以,才會到大草原來尋覓你的蹤跡。那悠悠的白云,是我飄忽的心緒;那綠茵中綻開的花朵,是我芬芳的記憶;那似曾相識的身影,是不是我久久尋覓的你?你是否還記得我們在前世一見鐘情?是否還記得我們在你諾古拉的顫音中相遇?

心曠神怡的大草原,心曠神怡的天地,多少個心曠神怡的夢里,我騎一匹白馬,循著歌聲奔去,聽你喊天,“哎——嗨嗨——呦——”聽著在碧草芳連天中回蕩的歌聲,我感覺我的前生前世,一定縱馬在大草原上馳騁過,一定聽到了你的吟唱,聽到了你對著遠山吟唱,對著白云吟唱,對著癡情的我吟唱。

不知道是因了你,我愛上了大草原;還是因了大草原,我愛上了你。多少次,我用心聆聽蒙古長調那悠揚、深沉而寬廣的旋律,悠遠的相思里便浮現出草原的風、草原的雨……好想把一顆孤寂的心交給大草原,好想永遠沉醉在大草原的夢里,可是我心中的愛人啊,你在我魂牽夢繞的大草原?還是和我一樣在天涯孤旅?

走在艷陽高照、綠草茵茵的大草原,將自己融進濃濃的草香之中,一種春意暖暖地在心中蕩漾,久久封閉的心仿佛一下子沖出了牢籠,無拘無束地自由飛奔,這時候,我的靈魂仿佛和大草原融為一體,如果與大草原剝離,不管在什么地方,都是難奈的囚禁,都是委曲的蝸居。

望無際的大草原,心曠神怡的大草原,豪放粗獷的大草原,魂牽夢繞的大草原,白云升起的大草原。我就像一顆隨風吹送的種子,我的思念和淚水,我的渴望和愛戀,都傾注在這博大的胸懷里。我默默地期待,熱烈地將天邊的白云,燃燒成霞輝萬縷……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那是誰?飄逸著秀發向我奔來?是不是我一次次渴念、一次次幻想的愛人?是不是我期盼了千次萬次的相遇?是身臨其境還是在遙遠的夢里?

14、中國的天然風景更令人稱慕。有"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塞外風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江南水鄉;有"橫看成嶺側成峰"的廬山奇秀;有"大江茫茫去不還"的長江天塹。"甲天下"的桂林山水,"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西子湖邊,"奇山異水,天下獨絕"的富春江,煙波浩淼的岳陽樓畔。雄偉的峨媚,"天下奇"的黃山,"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湘江,風景如畫的武陵源。三峽的險峻,長城的壯觀,蘇州園林的小巧而秀麗,錢塘江潮的洶涌而澎湃……中國真是無地不美,到處皆景。

15、午夜夢回,突然好想去草原。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那是夢中唯一的向往。

  是人生的宿命,還是欲望的無奈,也許我們在這個物欲橫流的世界呆的太久。

  也許,我們一無所有,也許,我們什么都有,可我們的心依然是如此的寂寞,靈魂是游蕩的,心是空的,我們總是有一種難以言表的缺失。

  我們迷茫于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們感嘆于社會的不公;

  我們痛苦于自己傷心的失去;

  我們掙扎于人際的復雜和艱難;

  我們壓抑;我們孤單;我們躁動……

  我們在虛偽的世界,虛偽的存在,無奈的堅持,倔強的追逐。

  現實的殘酷讓我們的放棄,顯的是如此蒼白無力,那是無法解脫的枷鎖桎梏,是我們欲望真的太多,還是我們都過于的從眾,我們總是在現實的壓力下讓自己不停的屈服,退讓,也苦苦的抗爭。

  也許,我們只不過是自己心的囚徒……

  驀然回首,我離這個世界已經太遠了,也許,我真的已經回不去了……

  仿佛間,我似乎有了一種虔誠的膜拜,那是馬頭琴的悠揚,它將我帶到了我魂牽夢繞的地方。

  湛藍的天空,碧綠的草原,白色的蒙古包,裊裊的炊煙,似乎都成了一種寧靜的溫暖。那是心一種久違的溫暖;

  一切是如此的純凈,那是一種穿透身體與靈魂的力量,將我過濾的如此的寧靜。那是一種大的寧靜,大的空靈……牧羊人的歌聲,讓我們遠離了城市的脂粉,那是如此的淳樸、嘹亮,適合于沉醉,但卻沒有任何的雜質,那是心一種久違的寧靜;

  那奔馳的駿馬一如我們流逝的青春寄托。激情飛揚,那短暫而急促的馬蹄聲,似乎是一種驅使。我放棄所有的自己,毫無羈絆,忘情的追逐,那是心一種久違的激情。

  我自由的沉迷,無拘無束的放縱,是迷失,還是我已經找到真正的自己……

  也許,我就只是屬于這個世界。

16、寂寞與孤獨是不一樣的。孤獨是單調的生活狀態,寂寞是一種人生境界。寂寞是舒服的,快樂的,而孤獨是傷感的,沉悶的。
  喜歡寂寞的人一般懂得品茶,會品茶的人多數愛上寂寞。寂寞是品茶者的紅顏,品茶者是寂寞的知己。
  品茶的境界由淺到深,大致可以為分三種:
  第一種境界是,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初學品茶時,思想極為淳樸,像老農一樣憨厚可愛,要求不高,溫飽即可,不管什么茶,只要能喝能解渴便不計較,便一粒也舍不得丟掉,哪怕發霉變味了,也照喝不誤。但這時已經懂得對茶的珍惜。
  第二種境界是,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品茶到一定的年限,已經能感覺到那種心曠神怡的境地。杯子很小,品味的天地很寬;生活的空間很小,愜意的環境很寬。偶爾能發覺某種茶的品質和內涵。但此時還沒對茶留戀到日思夜想的程度。
  第三種境界是,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應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品茶到了這個境界,已經骨髓里都有茶味了。此時,不僅能分別感受出各類茶的品質,還對某種茶情有獨鐘,而且愛得很固執,大有“人世間有百媚千紅,我獨愛你這一種”的感覺。而且愛到像古人那種患相思病的地步,一日無茶,食無味,寢不安,精神萎靡不振,一旦有茶,豁然開朗,人生如夢,世間如桃花源。

17、礫石飛舞,戈壁孤立,荒涼籠罩了一切,這里沒有鮮嫩的花朵,沒有茁壯的大樹,有的是飛舞的狂沙,但卻是我流浪的第一站——我向往已久的大漠。

有時候,我常常想,幾千年前,這里會是一幅怎樣的畫面。是生機盎然,是熱鬧非凡,或許不僅于此,這里應該有鮮嫩的水草,有流淌的河水,有飛馳的駿馬,有漫步的牛羊,正所謂“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我想,即使我如今站在這片土地,借著我的想象,亦無法描繪出如此祥和的畫面吧。
只是一眼望去,那荒涼的沙漠,似在沉睡,像睡美人等待王子的到來,把她吻醒。可此時,荒涼如她亦有壯觀的一面,正如王昌齡所描繪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一刻,我明白,她吸引我的原因,亦是我流浪的原因,荒涼而壯觀。
我在想,多年前,三毛是不是也懷著同樣的心情、同樣的信仰在大漠中流浪,她知不知道,多年后,也有一人如她這般向往沙漠。
千里巨龍——長城,像一位戰士,俯瞰華夏的一切,在守護。他是孤獨的,誠如沙漠的荒涼,這也是他被世人推崇的原因吧。歲月的磨礪,風雨的打擊,加之烽火狼煙。如今他依然屹立在那,像巨人,引來諸多的仰慕者,亦有流浪的我。流浪于此,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我知道,這里的一切都在吸引著我,他用神秘與古老向我發出溫暖的問候。
那古老的民族,是怎樣的智慧,讓他們完成如此宏偉的工程,在那樣落后的條件下。我可以想象,這些創造者的辛酸與艱辛。一塊巨石從山底運往山頂,我無法體味其中的艱辛。
撫摸那殘缺的石塊,我想起來孟姜女的故事,我想這殘缺的石塊是否是當年她哭到長城遺留下的。她的深情感動了上天,善良的天神于是借此懲罚殘暴的人們。如今,我明白孟姜女感動的何止是天上的諸神,她感動的還有世世代代的華夏子孫。
這一切我無法確信,我所踏的是不是長城,我可以想象千千萬萬的鮮血在我腳下流淌,還有那亙古不變的愛情。長城的宏偉壯美再度迷失了自己。
美好的東西總值得我們傾盡一生去追尋,所以我不會停下我前進的腳步,我知道正悄悄地綻放,等待我的欣賞;我我知道接近北極光的地方正等著我的腳步。
北方的風騷壯美,還有那歷史沉淀后豐富的文化底蘊以及那些可愛的人們,這些都向我發出親切的邀請。
當駝鈴響起,我流浪的腳步亦開始征程……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5:31

[新一篇]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舊一篇] 天荒地變心雖折,若比傷春意未多。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