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民族主義者的儲安平

>>>  深度觀察清末民初精神脈絡  >>> 簡體     傳統

  《南風窗》2014年第20期 

  一直以來,研究者都把儲安平定位為“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甚至將其視為繼胡適之后中國第二代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的代表人物。目前所有的儲安平研究,也基本在“自由主義”的框架下進行,盡管已經缺乏新的問題意識,仍不厭其煩地做各種重復闡釋。的確,儲安平在1940年代主辦《觀察》周刊,以民主、自由、進步、理性為辦刊立場,公開宣稱代表“一般自由思想分子”,激烈批判政府,抨擊當道,創造了中國輿論史上最后的輝煌……。從表面來看,以“自由主義者”概括儲安平似乎無大問題。 
   
  然而,如果把目光從《觀察》時代移開,閱讀儲安平的早期文章,會驚訝發現,他大部分的文章都是在鼓吹民族主義。早在1920年代,他就曾寫文章呼吁要紀念五卅、五三,打倒帝國主義的壓迫,集合全國之力與東西方列強誓死抗爭。1930年代,他担任《中央日報》副刊編輯期間,發表了不少擁護國民政府、呼吁國家統一、歌頌新生活運動的文章。1936年赴德采訪奧運會期間,更在報道中贊揚希特勒強大的國家動員能力,贊揚德國人民對領袖的忠誠,將納粹德國撕毀凡爾賽和約視為“偉大的民族解放”,并呼吁中國以德為師,實現民族強盛。抗戰中儲安平更是在報紙上激烈鼓吹民族主義,希望戰爭延長,讓中國通過血與火的洗禮,以足夠的苦痛來完成新的民族國家精神建構。從這些言論中,絲毫看不出“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的影子。 
   
  實際上,如果仔細審視儲安平在《觀察》時期的言論也會發現,他雖然也呼吁自由,卻認為自由的終極目的是促進社會的優性發展。相對于“自由”,在其文章中出現頻率最多的詞是“國家”、“國運”。他始終將辦刊當成一種“言論建國”的工作,希望能夠通過樹立健全的輿論來“挽救國運、振奮人心”,“替國家培養元氣”。正是這種強烈的民族國家意識,使其雖然明知道國共兩黨統治下自由的“多少”和“有無”的區別,仍然主動投奔解放區,并于建國后放棄“影響思想的工作”,兢兢業業參加新中國的建設,為國家和社會服務。 
   
  眾所周知,自由主義和民族主義的論述之間,始終存在著某種價值立場的對立。自由主義者堅持個人自由、人權和民主等普世價值不容侵犯,強調人首先是個體,其次才屬于國家或民族;民族主義者認為,民族國家的根本利益高于一切,不存在任何抽象的人,每個人都是具體文化環境的產物。從早期儲安平的文章來看,他將民族的統一與自決的利益視為最高價值,甚至具有某種反自由的傾向。從后期儲安平的文章來看,他的自由主義,并不是建立在哲學基礎上的一整套理論、方法、觀點和態度的集合體,基本是一種自由的主張或社會責任担當,主要表現為不滿現狀,激烈批評政府。由此可知,所謂“自由”,根本不是理解儲安平一生思想的關鍵詞。“自由”在儲安平的思想中究竟占有多大分量,實際值得重新討論。 
   
  儲安平被捧上自由主義的神壇,與當年的研究者對“自由主義”的普遍濫用不無關系,更多的原因是出于現實需要。二十年前中國知識界競相談論自由主義,希望從近代中國中尋找自由的思想資源,以增加批判當下的力度。儲安平的生平、事功與悲劇命運,正好符合了研究者心目中“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的典型。當然,還有一個為人長期忽視的原因,即原始資料不足。目前的儲安平作品,僅有張新穎編輯整理的《儲安平文集》一種,收錄的儲安平政論基本局限于《觀察》時代,無法全面反映其一生的言論與思想。近期出版的儲安平新文集《強國的開端》,收錄了儲安平佚文70篇,上至1928年學生時代,下至1945年主辦《客觀》之前,收羅極其豐富。相信此文集的問世,必將可以呈現出一個“自由”之外更為復雜的儲安平,使研究者對其生平與思想有一種更為全面的認識。 
   
   
  儲安平:《強國的開端》,韓戍、黎曉玲編,群言出版社2014年10月版,50元。 


綜合 2022-01-09 19:05:36

[新一篇] 毛澤東眼中的近代四大偉人

[舊一篇] 曉松奇談 :兩岸秘史(一)北平無戰事​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