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也,多謝洛城人。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春去也,多謝洛城人。

  [譯文]  東風吹拂,楊柳飄落,春天又過去了,多么感謝懷念那洛城的人兒啊!

  [出典]   劉禹錫  《憶江南》

  注:

  1、 《憶江南》 劉禹錫 

    春去也,多謝洛城人。弱柳從風凝舉袂,

  叢蘭露浥似沾巾。獨坐亦含顰。

  2、注釋:

    多謝:殷勤致意的意思。

    洛城人:即洛陽人。

    袂(mèi):衣袖。

    浥(yì):沾濕。

    顰(pín):皺眉。

 

 

  3、譯文1:

    可惜春天已經匆匆過去了,臨行的時候謝別洛陽城的人。柔弱的柳枝隨風飛舞象是揮手舉袂,一叢叢的蘭花沾滿白露正如浸濕的頭巾,遮住芳顏獨自歡笑又像是含嗔帶顰。

    譯文2:

    春天即將離去!它深情致謝留戀春光的洛城人。柔弱的柳枝隨風輕搖,好似揮手舉袖與春天告別;叢蘭上香露晶瑩,好像灑淚羅巾。一位女子凄然獨坐愁鎖眉心。

    

 

  4、 劉禹錫,字夢得,洛陽人。唐德宗貞元九年登進士第,官監察御史。晚年為檢校禮
部尚書兼太子賓客。他是一位具有進步思想的政治家、文學家。早期流放于巴山楚水之
時,曾深入民間,學習當地民歌,創制不少新詞,如《楊柳枝》、《竹枝詞》等。詞中
描繪了地方風光,反映了人民疾苦,歌頌了勞動婦女健康的愛情。他的詞輕柔流暢,語
語可歌。今存《劉夢得集》,詞作集于兩卷樂府中。

    劉禹錫(公元772-842年),唐朝中期著名詩人、詞人、哲學家,世稱劉賓客。劉禹錫出生書香門弟,從小才學過人,十九歲游學長安,二十一歲與柳宗元同榜考中進士。

    當時唐王朝正由盛轉衰,政權陷入嚴重危機之中。唐順宗繼位后,任用王叔文進行改革,劉禹錫和柳宗元參加了王叔文集團,他們采取一系列措施反對宦官專政和藩鎮割據,這就是唐朝歷史上有名的“永貞革新”。

    然而,“永貞革新”以失敗告終,改革派相繼被貶。劉禹錫也被貶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馬,十年后,才回到長安。

    長安城里有一座玄都觀,有個道士在觀中種了許多桃樹。劉禹錫到玄都觀賞桃花時,感嘆十年的貶謫生活,寫下了這首詩: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

    有人讀了這首詩,就在唐憲宗面前詆毀劉禹錫,說這首詩表面是寫桃花,實際是在譏諷朝廷。于是憲宗就將劉禹錫貶為連州(今廣東連縣)刺史,直到裴度做宰相后,才把劉禹錫重新召回長安。

    回到長安后,劉禹錫再次來到玄都觀,可惜種桃的道士已經去世,觀中的桃樹因沒人照料,有的被砍,有的枯死,一片荒涼。劉禹錫舊地重游,感慨萬千,便又寫了一首詩:

    百畝中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

    種花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一些大臣本來就不希望劉禹錫留在長安,讀到這首詩后,借機四處攻擊他,劉禹錫便再次被派到外地當刺史。

    劉禹錫一生歷經坎坷,過了23年的貶謫生活,但他并沒有因此消沉頹廢,反而磨煉出了一種更高境界的人生態度。他以積極樂觀的精神創作了《竹枝》、《望洞庭》、《烏衣巷》、《浪淘沙》等匠心獨具的經典作品,留下了“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等廣為傳誦的名句,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白居易對劉禹錫推崇備至,稱之為“詩豪”。

    劉禹錫文風精煉含蓄,通俗清新,善用簡潔的語言表達對人生的深刻理解。當白居易在筵席上唱出“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為他長期遭受貶謫抱不平時,劉禹錫寫了下面這首詩作為答謝: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詩中,劉禹錫不僅沒有絲毫傷感,反而勸慰白居易不必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憂傷。“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這一人生感悟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們。

    除了大量詩詞外,劉禹錫還留下了《陋室銘》這篇不朽之作。《陋室銘》是劉禹錫被貶到安徽和州時寫下的,和州知縣是個勢利之徒,他見劉禹錫貶官而來,便百般刁難,讓劉禹錫半年之間,連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一次比一次簡陋。正是在這樣的逆境中,劉禹錫一氣呵成,揮筆寫下了這篇字字珠璣、留傳千古的不朽名著。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廉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銘

    “楚客欲聽瑤瑟怨,瀟湘深夜月明時”,夜深人靜,明月當空,讓我們徜徉于陋室,靜靜品味那瑤瑟的情韻吧!
 

 

  5、這首詞原有作者自注:"和樂天春詞,依《憶江南》曲拍為句。"樂天春詞,即指白居易〈〈憶江南〉〉詞。

  這是一首傷春詞,首兩句感嘆洛城春去,寫人與春天的惜別之情;中間兩句,擬人的手法寫樹木花草與春天的惜別之情:弱柳隨風舞動,仿佛揮袖傷別;蘭草沾著露水,仿佛灑淚辭春。最后一句是“曲終奏雅”,一語道出:面對此情此景,即使獨坐也要發愁。

  在短短的五句話中,能寫出這么深厚的情感,是很不容易的。清人況周頤稱這首詞為"流麗之筆",簡潔明快確實是劉禹錫小詞的一大特色。 

 

 

   6、這首詞,作者曾自注:“和樂天(即白居易)春詞,依《憶江南》曲拍為句。”詞
中寫的是一位洛陽少女的惜春之情。她一邊惋惜春天的歸去,一邊又覺得春天對她也有
無限依戀之情。詩人通過擬人化手法,不寫人惜春,卻從春戀人著筆。楊柳依依,叢蘭灑淚,寫來婉轉有致,耐人尋味。最后“獨坐亦含顰”,以人惜春收束全詞,更增添了全詞的抒情色彩。這首小詞,抒發了惜春、傷春之情。構思新穎,描寫細膩,手法多變。充分體現了詩人樂府小章的“清新流暢、含思婉轉”的藝術特色。 
     
    清代況周頤《蕙風詞話》中評價說:“唐賢為詞,往往麗而不流,與其詩不甚相遠也。劉夢得《憶江南》‘春去也’云云,流麗之筆,下開北宋子野、少游一派。”近代學者俞陛云在《唐五代兩宋詞選釋》中提到:“作傷春詞者,多從送春人著想。此獨言春將去而戀人,柳飄離袂,蘭浥啼痕,寫春之多情,別饒風趣,春猶如此,人何以堪!”

 

 

   7、這是劉禹錫在唐文宗開成三年(838)所作之詞。詞人運用擬人手法,將人情物態糅為一體,相互映襯,相得益彰,從而將抒情主人公的惜春、傷春之情巧妙的烘托出來。

   “春去也,多謝洛城人”起句似有突兀,讓人不易理解,及至看了下文,才恍然大悟。原來“春去也”是抒情主人公即下文那個“獨坐亦含嚬”的洛城少女的慨嘆之詞。她一邊惋惜春天的歸去,一邊又覺得春天對她來說也有無限依戀之情。她仿佛看到,春天在歸去的當兒,還向她殷勤致意,戀戀不舍的道別。“去也”一詞,感情色彩極濃,詞人用擬人手法將春天人格化,寫出它不忍離去又不得不離去的無奈。

  “弱柳從風疑舉袂,叢蘭裛露似沾巾”兩句,詞人仍用擬人手法,描繪出了樹木花草與春天的惜別之情:柔弱的柳條隨風輕搖,不勝依依,恍如一位妙齡女子正揮手舉袖與春天作別;碧綠的蘭草沾滿露珠,晶瑩閃光,好似少女在款款惜別之際淚灑羅巾。“舉袂”、“沾巾”都是抒情主人公的想象之辭,正因為她惋惜春歸,因此才覺得周圍的客觀景物也好像同她一樣扼惋嘆惜。總之,詞人不寫人惜春,卻寫春戀人,這樣將抒情主人公的惜春之情寫得婉轉有致,耐人尋味。

  “獨坐亦含嚬”,由此詞人自然而然地過渡到了惜別之人——洛城少女。這時,洛城少女正獨自端坐在花盡春空的庭院,嚬眉蹙額。由詞中這一“亦”字可知此刻的她無論是獨吟、獨賦,還是獨思、獨坐都無法排遣內心滿腹的愁緒。想必旖旎的春光曾帶給她無限的歡樂或者說曾激勵她憧憬美好,但是如今春闌花謝,歡樂已成為過眼煙云,理想也最終落空,因此洛城少女只能徒然地對物傷懷,黯然傷神罷了。總之,此句以人惜春收束全詞,更加增添了全詞的抒情色彩。

   縱觀全詞,詞人巧借抒情主人公的惜春之情,從而寄托了自己盛年難再,政治抱負無法實現的喟嘆之情,由此使得全詞情調哀婉,充溢著一種淡淡的哀愁,然而又不流于綺靡。

 

 

   8、這首詞,作者曾自注:“和樂天(即白居易)春詞,依《憶江南》曲拍為句。”詞中寫的是一位洛陽少女的惜春之情。她一邊惋惜春天的歸去,一邊又覺得春天對她也有無限依戀之情。詩人通過擬人化手法,不寫人惜春,卻從春戀人著筆。楊柳依依,叢蘭灑淚,寫來婉轉有致,耐人尋味。最后“獨坐亦含顰”,以人惜春收束全詞,更增添了全詞的抒情色彩。這首小詞,抒發了惜春、傷春之情。構思新穎,描寫細膩,手法多變。充分體現了詩人樂府小章的“清新流暢、含思婉轉”的藝術特色。

    此詞已不再詠調名本意。女性和閨閣的氣質突出了,比白居易的詞在意境上更加詞化。透露了詞在文人手中自覺而迅速演進的痕跡。

 

 

   9、春去也,多謝洛城人。不寫人惜春,卻從春戀人著筆。今人常套用這兩句詞來表示對某地方人士的思念或感謝。

   10、春去也,多謝洛城人。弱柳從風疑舉袂,叢蘭裛露似沾巾。獨坐亦含嚬。

     劉禹錫的這首詞聯想豐富,感慨深沉。在他的筆下,隨風飄舞的弱柳和綴滿露珠的叢蘭都被擬人化了,用以襯托出詞人無限傷春的情思。

    白居易與劉禹錫一樣善于學習民歌,較早用民間曲子詞創作了《憶江南》、《浪淘沙》、《竹枝詞》、《瀟湘神》、《長相思》等小令,汲取民間詞的白描手法,避其粗拙,益以精細,為文人詞的成熟作出了重要貢獻。

   白居易和劉禹錫的詞都保留了民間詞樸素、剛健和新穎的風格,具有中唐文人詞的共同特色。他們的詞受敦煌曲子詞的影響,自然活潑,不事雕鑿,流麗婉轉;又注意吸收唐詩的藝術手法,克服了民間曲子詞粗俗稚拙之病。白居易詞淺近明快,劉禹錫詞流麗俊爽,都與他們的詩風相近,而與晚唐溫庭筠等人的秾艷詞風具有明顯的不同。

    總之,白居易、劉禹錫的詞,在意境創造、情景相生方面,汲取了中唐詩歌的長處。在詞的形式方面,打破了五、七言律絕的成規,采用它的平仄安排,而變化它的韻位,把文字的音樂性與曲調的節奏感較好地結合起來,促進了長短句的發展。《劉賓客文集》外集卷四所收《憶江南》詞,前有“和樂天春詞,依《憶江南》曲拍為句”的小序,說明他們已經打破了“由詩入詞”的比較保守的做法而進入了“依譜填詞”的階段,標志著詞體的正式確立和文人詞已經從“歌(聲)詩”中分離出來。可以說,他們的詞是近體詩向典型文人詞轉變過程中的產物,是從敦煌民間詞到晚唐五代《花間集》之間的中間環節。

 

 

    11、自古春短夏長,所以傷春的詩詞曲賦不絕于書。“春去也,多謝洛城人。”這是劉禹錫的感念;“春歸何處?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這是黃庭堅的戲謔;“惜春常怕春來早,何況落紅無數。”這是辛棄疾的憂傷。

    于是,春天注定給人的懷念傷感多于享受。當你在春天時,除了氣候宜人外,時不時下雨,天氣于是忽冷忽熱,要不然怎么有李清照的“咋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一場雨過后,落花無數,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我們在那么小的年紀就學這首詩,真是糟蹋了孟浩然那種雁過深潭無痕,風過疏竹無聲的超然灑脫中若隱若現的微微傷感。那么小的孩子懂這些么,無非搖頭晃腦跟著背誦。同樣被我們年幼無知糟蹋的當然還有王之渙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祖先這么有詩情哲思的一大后果就是讓我們從小就糟蹋好東西,長大后再讀這些好東西時反倒麻木。

   于是我們似乎覺得后來讀到的“少年聽雨歌樓上”或者“時光只解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更有意韻,那是因為我們已經是青春年少多愁善感,而落花知多少的意境反倒要到繁華落盡的年齡才能品讀。同樣的傷春,年齡和經歷決定了我們該對什么樣的文學作品有何等樣的品讀方式。我們總是繞了一大圈才知道我們很早就遇到了最好的,即使傷春,我們也是如此。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8:55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