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譯文]  早晨飲用木蘭花上滴落的露水,傍晚咀嚼秋菊初開的花瓣。

   [出典]   戰國  屈原  《離騷》

  注:

  1、 《離騷》第三部分  屈原

      余既茲蘭之九畹兮,    又樹蕙之百畝。

   畦留夷與揭車兮,     雜度蘅與方芷。

   冀枝葉之峻茂兮,     愿竢時乎吾將刈。

   雖萎絕其亦何傷兮,   哀眾芳之蕪穢。

   眾皆競進以貪婪兮,   憑不厭乎求索。

   羌內恕己以量人兮,   各興心而嫉妒。

   忽馳騖以追逐兮,     非余心之所急。

   老冉冉其將至兮,     恐修名之不立。

   朝飲木蘭之墜露兮,   夕餐秋菊之落英。

   茍余情其信姱以練要兮,長顑頷亦何傷。

   攬木根以結芷兮,      貫薜荔之落蕊。

   矯菌桂以紉蕙兮,      索胡繩之纚纚。

   謇吾法夫前修兮,      非世俗之所服。

   雖不周于今之人兮,    愿依彭咸之遺則!

  2、注釋:

    余既滋蘭兩句:用大面積培植蘭蕙等香草來比喻廣泛培育眾多人才。滋:培植。畹:古代地積單位。樹:栽種。

    畦留兩句:也是以培植眾多香草來表示廣泛地推薦與培養人才。畦:田壟,這里用作動詞,分隴栽種。雜:摻雜栽種。杜衡、芳芷:香草名。

    冀枝葉兩句:繼續用香草比喻人才,表示等待賢才成長時能夠得到作用,改革政事。冀:希望。峻茂:高大茂盛。竣:同“俟”,等待。刈:收割。

    雖萎絕兩句:仍承上用比,意思說:自己培育、推薦的人才即使遭受摧殘打擊倒也無妨,最可悲的是他們的變節與墮落。萎絕:枯萎。何傷:何妨;不要緊。蕪穢:荒蕪污穢。比喻人才變質。

     眾皆兩句:意思是說,這幫小人貪婪成性,追逐名利沒有滿足的時候。眾:指群小。竟進:指對權勢利祿的爭相追逐。憑:滿。厭:足。求索:對權勢財富的追求索取。

    羌內兩句:意思是說,那么小人對自己寬容,卻用卑劣的心理衡量別人,因而生出嫉妒之心。內恕己:意思是對己寬容。量:估量。興心:生心。

    忽馳四句:意思蠊,瘋狂地追逐權勢財利,并非我心中所急。我怕的是時間流逝,漸漸衰老,無所作為,不能留下美好的名聲。忽:急速。馳鶩:狂奔亂跑。追逐:指追求權勢財富。所急:急于去做的事。冉冉:漸漸。修名:美好的名聲。

    朝飲兩句:墜露、落英為對文。墜、落二字俱作“落下”解釋。屈原在這里只是以早晚服用的芳物,比喻自己的修身潔行,與上文“恐修名之不立”對應。落英:墜落之花。

    茍:如果。信:確實。姱:美好。練要:精誠專一。

    顑頷:因饑餓而面黃肌瘦的樣子。

    擥:同“攬”持取。木根:香木之根。結,編結。

    貫:貫串。辟荔:香草名。落蕊:落花。蕊:花心。

    矯:舉起,取用。

    索:作動詞用,搓繩。胡繩,一種香草名,莖葉可作繩索。纚纚:形容以繩串物,長而下垂的美好樣子。以上四句是屈原以服飾之芳美比喻自己志行高潔,與前墜露、落英兩句同意,但角度略有不同,一以飲食,一以服飾之喻。

    謇:楚方言,發語詞,無義。法:效法。前修:前代的賢人。

    非世俗句指上文屈原的飲食與服飾,都不同于世俗,也是用來比喻自己的忠信修潔與世俗不合。服:用。

    不周:不合。

    依:依照。彭咸:傳說是殷代的賢臣,因諫勸君主不成,投水自盡。遺則:留下的榜樣。

 

 

   3、譯文1:

      我已經培養了許多畝春蘭啊,又種植了許多畝蕙草。
    分壟栽培留夷和揭車啊,還套種了杜衡與芷草。
    希望它們枝高葉茂啊,但愿到時我能有豐厚的收獲。
    它們枝枯葉落倒不必悲傷啊,可悲的是這么多香草腐化墮落變成了惡草。
    眾小人爭權奪利貪婪成性啊,裝滿了腰包還貪求不已。

     對己寬容卻猜疑他人啊,都勾心斗角滿懷妒忌
    奔走追逐權勢和財富啊,這不是我急於追求的東西。
    老年慢慢地就要到來啊,怕的是美名未能樹立。
    早晨我吮飲木蘭花的清露啊,晚上又服食秋菊的落瓣。
    只要我的情操確實美好而專一啊,即使長久的饑餓憔悴又何必悲嘆。
    采來香木的根株系上白芷啊,又把薛荔的花心聯成一串。
    拿起菌桂再編上蕙草啊,搓成長長的胡繩花索掛在下邊。
    我效法那前代的賢人啊,不作世俗人的世俗打扮。
    雖不合今人的心意啊,我愿遵循彭咸遺留下的規范。

   譯文2:   

   我曾經栽培了大片的春蘭,又種下了秋蕙百來畝地面。我還分塊種植了芍藥與揭車,將馬蹄香與白芷套種其間。我真希望它們能夠綠葉成蔭、枝干參天,到時候就可以收獲藏斂。即使花兒謝了,那又有什么悲傷,最痛心的是,眾多的香草已經發生了質變。那些個黨人爭著貪利奪權,孜孜以求地追逐著功名利祿。他們都猜忌著別人而原諒自己,彼此間勾心斗角,相互嫉妒。像他們那樣竭盡全力去爭權奪利,實在不是我內心所要追求的東西。我覺得自己的老境將要漸漸到來,只担心美好的名聲來不及樹立。清晨,我吮吸著木蘭花上的墜露,傍晚,我餐食著菊花瓣上的蓓蕾。只要內心是真正的美好而又精純,我就是長久地面黃肌瘦又有何可悲?我用木蘭的根須把白芷拴上,再穿上帶著露珠的薜荔。我用菌桂的嫩枝連綴起蕙草,再絞起胡繩的一串串花蕊。我是如此虔誠地效法古代的圣賢,絕非一般世俗之徒的穿戴。我不能和今人志同道合,但卻心甘情愿沐浴彭咸的遺輝。

    譯文3:

    我已經種下了九頃地的春蘭,我又曾栽就了百畝園的秋蕙。我曾把留夷和揭車種了一田, 更夾雜了些杜衡和芳芷之類。希望著它們的枝葉茂盛起來,等到開花時我便要加以收割。我自己就萎謝了也不算什么,可悲的是一群芳草要遭踐踏。大家都競爭著在以酒食為征逐,貪財好利的心事全然不知滿足。大家都寬恕著自己而猜忌別人,大家都在斗著心機而互相嫉妒。大家也都在狂奔著爭權奪利,那些都不是我心中之所貪圖。我怕的是老境在漸漸地到來,我的聲名或許會不能夠建樹。我在春天飲用著木蘭花上的清露,我在秋天餐食著菊花瓣上的紅霜。只要我的精神是美滿而又加頑健,我就長久地面黃肌瘦呵又有何妨?我掘取了細根來把白芷拴上, 又穿上了薜荔花落下的花朵。我把菌桂削直后再貫以蕙英,紐成了瀟灑的花索馥郁婆娑。我本虔敬地在效法古代的賢人,我的環佩本不為世俗之所喜歡;和今世的人們雖不能道合志同,而我所愿效法的是殷代的彭咸。

 

 

    4、《離騷》是戰國時期著名詩人屈原的代表作,全詩一共有372句,2490個字。從篇幅的宏闊看,也是我國古典詩歌中少有的。是中國古代詩歌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的政治抒情詩。詩人從自敘身世、品德、理想寫起,抒發了自己遭讒被害的苦悶與矛盾,斥責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與朝政日非,表現了詩人堅持“美政” 理想,抨擊黑暗現實,不與邪惡勢力同流合污的斗爭精神和至死不渝的愛國熱情。

   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說:“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則當作于被放逐以后。今人對此說法不一,有說作于懷王世被疏以后,有說作于頃襄王世被放以后,有說作于懷王末頃襄王初,有說始作于懷王時而作成于頃襄王初,迄無定論。

    《離騷》是屈原被貶后寫出來的。本詩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定地位,因此詩人也稱“騷人”。一首《離騷》承載幾千年中國歷史文化,唱誦至今,有多少人為其感染,有多少人為其激昂,有多少人為其奮起。

 

 

    5、“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意思是早晨飲用木蘭花上滴落的露水,傍晚咀嚼秋菊飄落的花瓣。離騷中多用香草比君子的志行,飲露是表示自己不與世同污,化用了鳳凰非露水不飲,非煉食不食的典故。菊本高潔,秋菊落英也是本此。

 

 

    6、“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菊花,是秋天的靈魂。

  在秋風颯颯,眾花凋零的季節里,菊花卻獨傲秋霜而盛開,為大地綻放絢麗的色彩,傳送這悅人的清香,洋溢著生命的美與活力。也因為菊花不畏寒冷,不怕風霜,有威武不屈的氣概,所以自古以來,文人隱士即喜其幽芳,以菊花寄與筆墨。陶淵明的一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更使菊花成了千古高風的代表。

 

 

    7、宋代王楙在其撰寫的《野客叢書》卷一里記載“歐公譏荊公落英事”一則,其大意是:屈原的《離騷》中有“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其含意是:木蘭仰上而生本無墜露而有墜露,秋菊就枝而隕本無落英而有落英,事物本來不變的性質而變,屈原本不應流放在楚澤間而被流放,這就不奇怪了。故漢代賈誼過湘作賦吊屈原有“鏌铘為鈍”語。意思是說,屈原像把鋒利的寶劍,但在那黑暗的時代,也只是把鈍劍。古人都愛在自已處于逆境時,以托物的反意作比喻。以上例子映證屈原所謂“夕餐秋菊之落英”句中的“落英”是不存在的。

  博學廣識的歐陽修得知王安石寫了《殘菊》一詩,故意寫了“秋英不比春花落,為報詩人仔細看”兩句詩,借以諷刺王安石見識淺薄,食人牙慧,適得其反。王安石見到歐陽修的詩句,反認為歐陽修不學無術,大錯特錯。像歐陽修這樣博學一世的人怎么會不知屈原在《離騷》中所用秋菊落英的本意呢?歐陽修認為像王安石這樣“得時行道,自三代以下未見其比”的人,怎么能像屈原那樣“借落英反理自喻”呢?由此可知,蘇軾續王安石《殘菊》詩句其實是歐陽修寫的諷刺王安石無知兩句詩。至于蘇軾因詩事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之事,那與續詩一事風馬牛不及。

 

 

8、屈原《離騷》中不食人間煙火的詩句“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其中“落英”一詞經常被誤解為凋落的菊花,如“落英繽紛”就直奔字面解釋為凋落的花像五彩繽紛一樣艷麗,這完全是一種特二的望文生義。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句中有“落”;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此中有“落”;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其間有“落”;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語境中依然帶“落”。區區一個“落”,氣象萬千,氣動風云,氣蕩山河,氣奪天涯。李白、王勃之“落”,為降落、沉落之意;杜甫、李煜之“落”,乃脫落、凋落之境;惟有屈原“秋菊之落英”,既非降落、沉落,也不脫落、凋落。

屈原之“落”,當指開始、初生;所以“落英”,應指初開的花,只有初綻的花朵才能繽紛艷麗,落地上的花都凋謝枯萎了,跟誰艷麗去?并且落地上的花也臟不衛生呀,屈原沒事兒凈撿地上沾滿土的破花吃,不有病么?所以“落英”必是新綻芬芳、乍吐香艷的鮮花,吃起來才絕佳呢。就算屈原那時太落魄、太幽憤,他也不會放著鮮花不吃,老吃地上的殘花呀!

我們常說的“落成典禮”中的“落”,也契合了“落英”之意,“落成”就是新建成,而不是落在地上的意思,哪個大廈不在地上起呀?只是,“落”的古意擱到現在漢語中,已很少作為花卉開放來使用了。

所以,我們讀古詩古句時,少拿當今的意思套古人,那樣容易不著調,把古漢語的意境弄擰巴了。人家古人都千古了,突然被你弄得不好意思了,所謂以今度古容易離譜。本來是來追求文化的,結果卻顯得特沒文化。書山本來有條路,可你一走就偏;學海自古有條船,可你一上來它就翻。咋回事?

 

 

9、“朝飲木蘭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是屈原《離騷》里的句子。

這二句詩,通常被解釋為:晨飲木蘭花上滴落的露水,晚餐秋菊飄落的花瓣。不過,對于這樣的解釋,我懷疑屈原他老人家是否認可。因為——這實際上是不可能的:木蘭又稱白玉蘭,開花在早春,菊花,眾所周知,開在秋天。想想看,一個人,早晨喝著從白玉蘭花瓣上滴落下的露水,晚餐又吃起了秋菊落英繽紛的花瓣,這如何可能呢?當然,對屈原來說,這或許是可能的,畢竟他是中國文學史所公認的浪漫主義詩人的鼻祖。一個具有強烈浪漫情懷的詩人在浪漫的想象中,一切都應該可能。

    朝飲木蘭墜露兮
  夕餐秋菊之落英

  不是說詩人每天一大早,就捧著個盆、跑到白玉蘭樹下、接從玉蘭花瓣上滴下的露水喝,到了傍晚,再拎著個筐、跑到秋風蕭瑟的野外、撿拾被吹落的菊花瓣當晚餐吃,這不過是詩人借鳳凰非露水不飲、非煉食不食之典,表達內心絕不與世同污的情感,再借菊花堅貞頑強、不向寒霜屈服之性表達自己崇高的情懷而已。

  托物言志,這才是詩人“朝飲木蘭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本意吧。

 

 

    10、早課結束后,眾人一起清掃大殿,供案上有許多香客和信眾們送來的鮮花,由于時日已久,故多已凋蔽,當清理這些花時不由想起了屈原“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詩句——中土以花果入饌由來已久,筆記小說屢見不鮮,歷代均有發端,多是取其清韻,在飲宴之間得山野之趣,正所謂意在味后、綿綿不絕。故多稱清供或雅供,常見于僧道和文士雅集,與曲水流殤有異曲同工之妙。

 

 

   11、 很久以來,人們忽視了花草可以食用這一事實。其實,食花這一神奇而迷人的飲食文化,曾經是人類社會的一種普遍現象,在中國則發展成為民族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據古籍記載,神農氏曾遍嘗百草百花,使花草成為華夏民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食物和藥物來源。在二千多年前的商代,人們已開始食用梅花樹的果實了。屈原的《離騷》中也有“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詩句,這表明食花之風,古已有之。

 

 

12、我國以菊入饌的最早記載,是公元前4世紀,愛國詩人屈原在《離騷》中寫下的名句:“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屈原之后,魏國人鐘會有賦,稱菊花是神仙之食。晉人傅玄,亦有賦稱菊花“服之者長壽,食之者通神。”宋代大文豪蘇東坡,一年四季都在食菊,他春食菊苗,夏食菊葉,秋食菊花,冬食菊根。

 

 

13、秋日,菊花盛開,原野蒼茫,特別懷念三個人。

魯迅先生。一些商人,把先生文章從教科書里刪除,雖然義士聲討,滿不在乎。他們在波斯地毯上,在韓國水銀燈下,在“賽金花”的調笑里,彈冠相慶。他們是很聰明的,存款花旗,精通《周易》,若國內有風吹草動,就坐飛機跑了,留下苦難的人民。那么,先生的文章呢?應該相信社會遲早必將充滿正義,那時的公民再把先生文章植入教科書。

 

秋瑾女士。1907715日凌晨32歲的秋瑾,身穿白汗衫,外穿玄色生紗衫褲,足穿皮鞋,身負鐐銬,兩手被反綁,從容走向軒亭口刑場。留一句“秋風秋雨愁煞人”給人間。中國人喜歡看熱鬧,魯迅先生說“秋瑾女士是被噼噼啪啪的掌聲從獨木橋上拍下去了”。從革命意義上說,秋瑾女士又是《自由引導人民》中的女神。一個民族若要進步,就不能不看高舉的旗幟。

 

錢學森老人。熱愛他的祖國,敦厚溫良,鞠躬盡瘁。但老人臨終憤慨中國科學體制,遺恨而去。

 

《離騷》:“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英魂才如是,且生生不息。

 

 

 

 14、屈原《離騷》有詩云:“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本次楚風園的講解活動,作為本學年入學教育的發端,從某種角度而言,確實起到了“朝飲墜露、夕餐落英”的效果。因為學生眼見的是風景,聆聽的是掌故,所謂朝花夕拾,收獲的則是至芳至醇的精神食量。

 

 

 

 15、當原野上又是一片金黃,當颯爽秋風送來野菊花的清香,關于菊花的記憶便不可阻擋地從文學中、從兒時的趣事中紛至沓來:

    關于菊花的詩歌,最早的大概要算屈原的“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了。這位千古第一詩人,在被放逐途中,為表達自己高貴的愛國情操和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堅貞品質,餐秋菊之落英,吟出了不朽的杰作《離騷》。

     東籬下悠然采菊的陶淵明,以田園詩人和隱逸者的姿態,賦予菊花獨特的超脫的風格,菊花從此便有了靈性。“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道出了多少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人生真諦!

     一改菊花隱逸者形象的,當然要數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在其帶有明顯寓意和傾向性的詩作里,菊花成了飽經滄桑的勇敢堅強的斗士,為民請命,替天行道。

     “檻菊愁煙蘭泣露”以寫小令見長的北宋富貴詞人晏殊賦予菊花悲涼的風格。無獨有偶,元代大劇作家王實甫的《西廂記》中也有這樣的句子:“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滿地凋零的菊花為劇中主人公的離情別緒做了襯托和渲染,菊花成了傷感意境中的代表景物。

     菊花,在千古第一女詞人李清照的筆下往往成了寄托情思的對象。有思念遠方丈夫,顧影自憐的“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有哀嘆個人命運,抒寫國破家亡的深悲劇痛的“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16、自從屈原吟唱出“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菊花就與文人雅士結下了不解之緣;自從陶潛“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之后,菊花就成為隱士清高絕俗的象征,如南宋鄭思肖《思菊》詩“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于是菊花成為歷代詩人吟詠的對象,而開放在唐詩里的菊花更是各具風采。

    詩人多孤傲,故借助菊花來抒發他們傲岸高潔的品格,寄托他們的高雅情趣。鄭谷在《菊》中展示了一種敦實超然的人格寫照:“王孫莫把比荊蒿,九日枝枝近鬢毛。露濕秋香滿池岸,由來不羨瓦松高。”元稹在《菊花》中欣賞似陶家的秋菊而不覺黃昏,原因在于“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直接明了地點出自己所追求的最高審美境界:傲霜獨立,不畏艱難,勇于拼搏。皎然尋陸羽而不遇,見其院中“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而推知是陸羽遷來此地時才種上的,可以想見詩人及屋主人的逸致情懷。

    每到重陽,民俗登高賞菊佩茱萸,或采菊花插鬢間,或把菊花酒暢飲,因而唐詩的菊花香里美酒盈樽,詩人菊花情結難以割舍。王勃的《九日》“九日重陽節,開門有菊花。不知來送酒,若個是陶家?”面對菊花,盼望美酒,意料中有驚喜;張籍的《重陽日至峽道》“無限青山行已盡,回看忽覺遠離家。逢高欲飲重陽酒,山菊今朝未有花。”遠離家鄉,又逢重陽,欲飲無花,失落中透傷感。詩仙李白《九日龍山飲》:“九日龍山飲,黃花笑逐臣。醉看風落帽,舞愛月留人。”花兒淺笑,人兒微醉,明月多情,真夠浪漫;又在《九月十日即事》中寫道:“昨日登高罷,今朝更舉觴。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我若是菊花,能與謫仙相伴,一千年也太短,何況兩重陽,何苦之有?

    菊花開在詩人的時代亂離時,菊花詩工在詩人的個人滄桑中。岑參《九日思長安故園》:“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長安失守,戰亂紛繁,勉強登高,無人送酒,可惜故園秋菊只能傍戰場而開,無人欣賞,是誰令詩人心愛的菊花落到如此下場?令人回味深思。杜甫艱澀窮愁,在《復愁十二首》之十一中吟道:“每恨陶彭澤,無錢對菊花。如今九日至,自覺酒須賒。”賒酒對菊,令人心醉;“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竹葉于人既無分,菊花從此不須開。”(《九日》),病中的杜甫,意欲飲酒賞菊,但連一向愛喝的竹葉青也“無分”去喝了,更無心賞菊,個人遭遇顯露憂國之情,悲涼之意,溢于言表;“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秋興八首》之一)更是把菊花上的露珠看作飽含已久的淚珠,流露出無限悲傷,家事國事融為一體,身在天涯,心系故園,殷切思念盡在不言中。詩魔白居易自然少不了菊花詩,《禁中九日對菊花酒憶元九》:“賜酒盈杯誰共持?宮花滿把獨相思。相思只傍花邊立,盡日吟君詠菊詩。”面對菊花酒,思想老朋友,無法慰相思,吟友菊花詩;《與夢得沽酒閑飲且約后期》中“更待菊黃家醞熟,共君一醉一陶然”,二人同遭冷遇,心相印而共遣愁,并相約重陽佳節時再會飲,那時菊花酒已釀好,共醉求陶然之趣,超脫愁苦之外;“摘得菊花攜得酒,繞村騎馬思悠悠。下邽田土平如掌,何處登高望梓州。”(《九日寄行簡》)借菊花寫故園情思。晚唐才子杜牧懷才不遇,與詩友共登齊山,“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九日齊山登高》),今日歡聚逢重陽,登臨勝境,插滿菊花,欣喜而歸,以酩酊大醉來酬謝美景,不必慨嘆人生的遲暮,用此慰友,實則悲恨填胸,如鯁在喉,嘴上曠達,心內凄惻。

    詩人愛菊,菊也有情,相親相敬,也有佳話。孟浩然說“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過故人莊》),正是菊花之高潔與秀美吸引詩人靠近它,也借此表現“故人”高潔如菊,透露詩人自己的脫俗情懷。許敬宗《擬江令于長安歸揚州九日賦》:“本逐征鴻去,還隨落葉來。菊花應豐滿,請待詩人來。”秋菊沒隨大雁遠去,卻伴詩人冉冉盛開,莫不是有情有義敬慕詩人的雅士品格?最愛菊花的當數司空圖,并且單愛白菊,30多首菊詩中多寫白菊,典型的有《白菊三首》、《又白菊三首》、《再白菊三首》,真是情有獨鐘,令人想起《紅樓夢》中眾芳的《訪菊》、《畫菊》、《菊影》、《殘菊》等十二首盡情寫菊的菊花詩會;他要么把白菊描寫成風中的舞袖,要么比作雨中的病軀,或是醉漢的身影,或是夢幻的化身,花中有人,人中有花,真是詩思縹緲,情深意長。

    只有黃巢這位能文能武的農民起義領袖對菊花別有心情,讀后令人頓生豪情。一首是《題菊花》:“颯颯西風滿院載,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菊花迎風斗霜,有頑強的生命力,立于庭院,但開不逢時,“蕊寒香冷”中有詩人的惋惜不平,也反映一種人間不平,菊花成了社會上千千萬萬下層人民的化身。一首是《菊花》:“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他親密的稱菊花為“我花”,賦予它傲骨凌霜的勁節品格;群英璀璨在長安,賦予它能驅使風刀霜劍摧枯拉朽的威力;滿城都是菊花的王國,菊花的天下,是菊花的揚眉吐氣、盡顯風流的時代,菊花的戰斗風姿,成了主宰天下的英雄形象。(只是殺人過多,可怕啊。)

    菊花只是詩人筆下的意象,承載著不同際遇不同心境詩人的不同意蘊。讓后人吟誦之余,或共鳴,或感嘆,或陶醉,或欽羨,與他們一同沉湎于菊花情結。

 

 

    17、微風輕輕地吹拂起書頁,其中似乎夾雜著一絲香草的氣息。目光流動在司馬遷用至情寫下的文字間,我細細品讀著你——屈原。

     “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你的品行如美玉一般高潔,不受世間一切污濁之物的沾染,相信擁有如此高風亮節的你,必然會向往恬適淡定的生活。你也許愿意與白云清風為伴,臨潭而立,去聆聽山澗清泉;你也許向往與小橋流水同行,居衡門之下,去靜品絲竹清音;你也許更希望自己可以漫隨天外云卷云舒,寵辱不驚,去留無意。當一個人陷入絕望的境地,最通常的選擇便是歸隱山林,做世外閑人。然而,心系國家百姓的你,卻沒有做出這樣的決定。

     你擁有陶淵明超脫于世的情懷,卻不會像他一樣一味隱藏在自己精神的桃花源里,獨享清閑;你具有林和靖“梅妻鶴子”的高潔品格,卻不會像他一樣沉迷于“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山園小景中,虛度此生。戰國年代,到處都是號角嘶鳴,黃沙漫天,你在風雨飄搖中舉步維艱,步履蹣跚,卻始終沒有倒下。你用瘦削卻又堅強的肩膀承担起了保衛國家的大任。怎奈黃鐘廢棄,瓦釜雷鳴,混亂不堪的楚國已是岌岌可危,而昏庸的楚王卻聽信讒言,對你的竭忠盡智視而不見。你消瘦羸弱的身軀已漸漸不堪重負,在這個時刻,又有誰能攙扶你一把?

    最終,你只得披發行吟于江畔,揮灑著滿腔的熱淚,發出“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哀絕嘆息。有人勸你與世推移,,隨波逐流,你卻用“安能以浩浩之白而蒙世之溫蠖”維護了你高潔的志向。

    “被石蘭兮帶杜衡,折芳馨兮遺所思”,我知道你最愛的便是香草,因為你欣賞它的高潔品行,那種不與群芳爭艷的超脫,那種不隨風而屈的堅韌。而你也如生長在湖畔的一株香草,緩緩地在風中搖曳,一顆露珠在青青的草葉上默默地閃耀,宛如你回望故國時,眼眸中閃爍地晶瑩淚光。

    天地也為你傷感,江邊裊裊不盡的秋風想拂去你的清淚,卻將你的悲傷吹過時間的激流。物換星移幾度秋,你的身影在歷史的風塵中早已煙消云散,但當年輕的司馬遷駐立汨羅江邊悵望千秋之時,依舊會為你灑下深情的淚水。你怨憤的聲音在滾滾江流上漸行漸遠,卻悲而彌壯。也許司馬遷正是聽到了你撞擊他心靈的聲音,于是他揮起了如椽之筆,著成信史光照塵寰,讓世世代代的人們傾聽你用忠貞與高潔演繹的永恒旋律。

    品讀你,讓我讀懂了高潔的精神,你讓我明白,高潔不是冷淡,不是逃避,真正高潔的精神要敢于承担自己內心中的責任。情系國家,心懷百姓,讓你的高潔理應屬于不平凡。

    正是這不平凡的高潔,讓你如皭然出水的清荷,出淤泥而不染:讓你亦如墻角的數枝梅,凌寒獨自開,留得清氣滿乾坤。

    微風漸漸淡去,而香草般的氣息卻越來越濃,我依舊品讀著你,在這沾滿淚痕的字里行間,找尋著你遙遠的身影……

 

 

    18、人過四十天過午。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有時,重重地嘆息一聲,真的感覺無限輕松。這一地的嘆息,包孕了生命中所有的愛恨情仇。時間如能分成兩半,苦難的一半匆匆,喜悅的一半暫緩,該有多好。

     我是出生在黃花滿地的秋季里,我與菊又有何共通之處呢?屈原“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以自喻;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以菊為友,其樂陶陶。菊的宿命,莫非就是我今日之宿命?

    我靜坐一隅,凝神沉思。人也孤獨,心也飄泊,適逢生命的菊月,正屆不惑之年,然而,越來越多的因惑縈繞于前,不招而來,揮之不去,為何夫子偏偏有不惑之說呢?

    繁華落盡,站在華燈滿街的夜色里,抬頭仰望天空。只愿,困惑過后,不再迷失自己。

 

 

    19、與嘈雜喧鬧的都市相比,我更向往充滿自然氣息的山林。我更鐘情于山水溪石林壑松風,一派仙風道骨,大有超塵脫俗羽化登仙之勢。有竹籬茅舍,數點梅花,幾棵綠竹,每當明月當空,則有“清風生酒舍,皓月照書窗”之雅興,或則是紅袖添香夜讀書,豈不美哉!愿學五柳先生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一葉扁舟一釣鉤,一蓑煙雨任平生。去細數雨滴殘荷,蘋果花開,桂花落地的聲音;去傾聽墜葉驚蟬,夏夜蛙聲,秋蟲高唱的樂章 ;去品味泰戈爾關于生與死的詩篇——生如春花之絢麗,死如秋葉之靜美。學屈原,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去欣賞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臨月漫披卷,憑欄且數星。獨坐窗前,焚香默坐,撫琴吟詩。那些線裝的書,泛黃的粗紙,握在手里似乎比現在嘈雜的流行音樂更容易撫慰我們焦躁不安的心靈。我常常在想,我的生命到底欠缺些什么?我的內心深處我靈魂的精髓,為何有種莫名的空虛和無助?當我靜坐在窗前,心里那股潺潺流動的清泉告訴我道:“你應摒棄那些外在的東西,學會安寧祥和的生活,撕掉自己虛偽的面具,做一個真誠的你”。我默默的聽著,似乎明白了一些。那久蒙塵垢的心靈也被洗滌一清,瞬間感覺神清氣爽,心曠神怡。

    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你相信生活是美好的嗎?婉約如杏花春雨江南,粗獷如駿馬秋風冀北。這,就是生活。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乏發現。美,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生活如四季之輪回,春水四澤,夏云奇峰,秋月明輝,東嶺孤松。智者生活的每一天,都像是在細致的描繪著山水畫,每一筆一劃都來自于內心的真誠,不矜于物,不累于俗。如周公瑾,“曲有誤,周郎顧”; 如曹孟德,把酒臨風,橫槊賦詩;如王右軍,茂林修竹,行云流水;如納蘭容若,日則雕弓,夜必讀書;如阮籍,駕車長驅,痛哭而返;如九把刀,人生就是不停地戰斗。愚者們仍在那里頻頻揮霍著自己的生命,任憑那時光如白駒過隙般從身旁流過。亙古以來,多少英雄,多少風流人物,都被無情的歲月吞噬在了滾滾紅塵中。少年子弟江湖老,任憑你有三頭六臂也無法擺脫這殘酷的命運與現實。古希臘的哲人們悲觀之余只能在那里呻吟,“一切終將歸于塵土”;中國的先賢圣哲們悲壯的認為“朝聞道,夕可死矣”;蘇東坡則豪邁的寫下了“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不朽詩篇。滾滾長江東逝水,那逝去的不是水,那是一江流不盡的英雄淚!在大自然面前,我們顯得那么的無助,那么的蒼白無力。我已不再想那些已經逝去的往事了,那些個曾經……

 

 

    20、以我的想象,山林雖幽,田野雖闊,卻也一定有其物質的不足,生活的不便。即使浪漫如屈原“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還是要吃要住要行,于是,這些隱者涉水攀山,伐薪煮炊,一襲青衫飄在風雨中,凄冷,孤寂,甘苦自嘗,冷暖自知。在此情境下,他們微微一笑,揮毫落紙如云煙,風神散朗,一派閑適和逸然,其淡泊之心足以輝映時世,且光射當代。因為今人難再舍名利、棄富貴,擁一心恬淡,去山林村野聽天籟之音,探幽壑之美了。

  輕輕把杯,看一朵朵菊花開在水面上,深吸一口,那股馥郁蕩然于胸,恍然見陶淵明正坐在自家的院內,時值重陽,親手種植的菊花已靜靜地開放,給凋零的秋天抹上一層炫目的色彩。淵明環顧四周,一張竹椅,一架素琴,還有一籬菊花,驀地,他竟有一絲絲寥然泛上心頭,想要飲酒,伸手觸壺,搖搖,卻是空空。正兀自發怔,一白衫人飄然而至,定睛細看,原來是好友王弘提壺送酒來了。淵明欣喜地牽住王弘的手,然后落座、斟酒,暢然對飲,興酣處,他移過琴來,撫琴高歌,以寄其意。漸漸,淵明醺醺然已有醉意,他斜斜地靠在椅上,抬手揮曰:“我醉欲眠,卿可去。”便沉沉睡去。看來,率真的淵明有花有酒有友,心亦足矣,也真該再做一個好夢了。

  云淡風輕的日子里,懷里抱滿菊花,笑在燦陽下,那實在是一幅純美的圖畫,這緣于淡泊無塵的心境,而這種淡泊又不是了無牽掛,因為滲透點點人性的溫存,益顯其骨高格標。就像陶淵明和王弘的友誼,其淡如水,其味彌長,悠悠情誼似東籬之菊盛開在彼此心間,那種淡淡的蘊味香遠益清,讓人生也變得芬芳起來。

  秋,霜降,眾芳謝,惟有一枝枝菊怒放。枝葉俏然,花容清冽,皎然而超塵。尤在月夜,朗朗清輝潑濺花上,透剔晶凝,冷冷不可浸淫。此時,端詳杯中的菊花,無言無語,悄無聲息。它已從絢爛而歸于平淡,卻自然地伸展身骸,浴在凈水中,清雅,和潤,自成一格。臻此,又何嘗不是一種升華?

  茶已微涼,輕啜,卻是沁透肺腑,神清目爽。人淡如菊,菊淡似人……

 

 

    21、“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玉蘭的沉靜安穩,秋菊的孤傲高潔,可不就是理想中的生活狀態么。

 

*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9:40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