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自來梁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自去自來梁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

  [譯文] 梁上的燕子自由自在地飛來飛去,水中的鷗鳥互相追逐嬉戲,親親熱熱。

  [出典]  杜甫  《江村》

  注:

  1、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 長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來梁上燕,  相親相近水中鷗。

   老妻畫紙為棋局,  稚子敲針作釣鉤。

   但有故人供祿米,  微軀此外更何求?

  2、注釋:

    江村:在成都郊外浣花溪畔,是受安史之亂影響較小的西南富庶之鄉。

    抱:圍繞。

    長夏:盛夏。

    祿米:或為多病所須惟藥物。

    微軀:微賤的身軀,詩人自指。

 

 

  3、譯文1:

     清澈的江水曲折地繞村流過,長長的夏日里,村中的一切都顯得幽雅。梁上的燕子自由自在地飛來飛去,水中的鷗鳥互相追逐嬉戲,親親熱熱。妻子在紙上畫著棋盤,小兒敲針作魚鉤。我老了,多病的身體需要的只是治病的藥物,除此之外,還有別的什么奢求呢?

    譯文2:

    浣花溪清澈的水,彎彎曲曲地繞村而流;在長長的夏日中,處處都顯得恬靜安幽。自由飛翔、自來自去的,是那梁上的燕子;不離左右、相親相近的,是那水中的群鷗。閑來無室,老妻展開素紙,畫著棋盤;無憂無慮的幼子敲彎細針,做成釣鉤。只要有老朋友周濟一些米糧,我這微賤之人也就別無所求。 

  

 

  4、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鞏縣。祖父杜審言是唐初著名詩人。青年時期,他曾游歷過今江蘇、浙江、河北、山東一帶,并兩次會見李白,兩人結下深厚的友誼。

  唐玄宗天寶五年(746) ,杜甫來到長安,第二年他參加了由唐玄宗下詔的應試,由于奸臣李林甫從中作梗,全體應試者無一人錄取。從此進取無門,生活貧困。直到天寶十四年(755),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一職,負責看管兵甲倉庫。同年,安史之亂爆發,此時杜甫正在奉先(今陜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屬安頓在鄜州羌村(今陜西富縣境),只身投奔在靈武(今甘肅省)即位的肅宗。途中被叛軍所俘,押到淪陷后的長安,這期間他親眼目睹了叛軍殺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難。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險逃到肅宗臨時駐地鳳翔(今陜西省鳳翔縣),授官左拾遺。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自此他對現實政治十分失望,拋棄官職,舉家西行,幾經輾轉,最后到了成都,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后被嚴武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

  嚴武死后,他離開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節縣)。兩年后,離夔州到江陵、衡陽一帶輾轉流離。

  唐太宗大歷五年(770),詩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他的詩在藝術上以豐富多采著稱,時而雄渾奔放,時而沉郁悲涼,或辭藻瑰麗,或平易質樸。他擅長律詩,又是新樂府詩體的開創者。他的詩聲律和諧,選字精煉,“為人性癖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正是他嚴謹創作態度的真實寫照。在我國文學史上有“詩圣”之稱。他的詩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

 

 

  5、這首詩寫于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在幾個月之前,詩人經過四年的流亡生活,從同州經由綿州,來到了這不曾遭到戰亂騷擾的、暫時還保持安靜的西南富庶之鄉成都郊外浣花溪畔。他依靠親友故舊的資助而辛苦經營的草堂已經初具規模;飽經離鄉背井的苦楚、備嘗顛沛流離的艱虞的詩人,終于獲得了一個暫時安居的棲身之所。時值初夏,浣花溪畔,江流曲折,水木清華,一派恬靜幽雅的田園景象。詩人拈來《江村》詩題,放筆詠懷,愉悅之情是可以想見的。

     本詩首聯第二句“事事幽”三字,是全詩關緊的話,提挈一篇旨意。中間四句,緊緊貼住“事事幽”,一路敘下。梁間燕子,時來時去,自由而自在;江上白鷗,忽遠忽近,相伴而相隨。從詩人眼里看來,燕子也罷,鷗鳥也罷,都有一種忘機不疑、樂群適性的意趣。物情如此幽靜,人事的幽趣尤其使詩人愜心快意:老妻畫紙為棋局的癡情憨態,望而可親;稚子敲針作釣鉤的天真無邪,彌覺可愛。棋局最宜消夏,清江正好垂釣,村居樂事,件件如意。經歷長期離亂之后,重新獲得家室兒女之樂,詩人怎么不感到欣喜和滿足呢?結句“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雖然表面上是喜幸之詞,而骨子里正包藏著不少悲苦之情。曰“但有”,就不能保證必有;曰“更何求”,正說明已有所求。杜甫確實沒有忘記,自己眼前優游閑適的生活,是建筑在“故人供祿米”的基礎之上的。這是一個十分敏感的壓痛點。一旦分祿賜米發生了問題,一切就都談不到了。所以,我們無妨說,這結末兩句,與其說是幸詞,倒毋寧說是苦情。艱窶貧困、依人為活的一代詩宗,在暫得棲息,甫能安居的同時,便吐露這樣悲酸的話語,實在是對封建統治階級摧殘人才的強烈控訴。

      中聯四句,從物態人情方面,寫足了江村幽事,然后,在結句上,用“此外更何求”一句,關合“事事幽”,收足了一篇主題,最為簡凈,最為穩當。

     《江村》一詩,在藝術處理上,也有獨特之處。

     一是復字不犯復。此詩首聯的兩句中,“江”字、“村”字皆兩見。照一般做律詩的規矩,頷、頸兩聯同一聯中忌有復字,首尾兩聯散行的句子,要求雖不那么嚴格,但也應該盡可能避復字。現在用一對復字,就有一種輕快俊逸的感覺,并不覺得是犯復了。這情況,很象律句中的拗救,拗句就要用拗句來救正,復字也要用復字來彌補。況且,第二句又安下了另外兩個疊字“事事”,這樣一來,頭兩句詩在讀起來的時候,就完全沒有枝撐之感了。

     二是全詩前后嚙合,照應緊湊。“梁上燕”屬“村”,“水中鷗”屬“江”;“棋局”正頂“長夏”,“釣鉤”又暗寓“清江”。頷聯“自去自來梁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兩“自”字,兩“相”字,當句自對;“去”“來”與“親”“近”又上下句為對。自對而又互對,讀起來輕快流蕩。頸聯的“畫”字、“敲”字,字皆現成。且兩句皆用樸直的語氣,最能表達夫妻投老,相敬彌篤,稚子癡頑,不隔賢愚的意境。

     三是結句,忽轉凄婉,很有杜甫詠懷詩的特色。杜甫有兩句詩自道其做詩的甘苦,說是“愁極本憑詩遣興,詩成吟詠轉凄涼”(《至后》)。此詩本是寫閑適心境,但他寫著寫著,最后結末的地方,也不免吐露落寞不歡之情,使人有悵悵之感。杜甫很多登臨即興感懷的詩篇,幾乎都是如此。前人謂杜詩“沉郁”,其契機恐怕就在此處。(韓小默)

 

 

    6、《江村》似乎尤其優美、恬靜:

    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來梁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 

 

   這是一種怎樣的畫面呢?田園牧歌?桑麻之樂?但最后一聯卻傳達出了老杜依人討吃的窘迫。分明憂患,故作達觀,終究不是真實,也不是腳踏實地。因之,似乎最動人,最見人生與歷史分量的還是那首樸素得有如一段心里話、一段家常話,也猶如一樁控訴與宣言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其余的似乎都不如這首《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那樣具有永久的人生與命運的力量。因為藝術豈僅僅只是藝術!藝術比之人生、命運、歷史又算什么呢?一點聲音,一抹光彩,幾斑色澤。沒有了人生歷史,藝術其實什么都不是了。面對命運,正視苦難,不僅憂患一己,亦憂患水火中的百姓,亦掛欠草莽中的英雄,塵封里的俊杰,不拘格套,直抒胸臆,坦誠.素樸,這樣,藝術與匠心才見光華,才見撼天動地的久長的生命力,藝術與匠心才真正有價值,才真正有一份生命與精神的輝煌。才真正是江山勝跡,令如我者悵望千秋一灑淚。

 

 

 

    7、杜甫用寧靜的心境與自然對應。他喜看晚晴,“村晚驚風度,庭幽過雨沾。夕陽薰細草,江色映疏簾。”他漫步江村,“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來梁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他躺在茅屋的床榻上,聽春雨無聲。“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他會早起,“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飯后他江畔獨步尋花,與黃四娘閑話家常,“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他尋幽訪古,走過修覺寺,“野寺江天豁,山扉花竹幽。”天氣好時他走得更遠,“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他偶爾也有淡淡的鄉愁,“海內風塵諸弟隔,天涯涕淚一身遙。”這個一生潦倒的詩人用他晚年的吟唱,留下一個詩意成都。

 

 

 

    8、找來了杜甫的詩集解讀,因為喜歡李白的“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的豪放不羈,就不太喜歡杜甫“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工整和刻意,那日讀一個人的詩評,他說:“杜詩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看到這個評價有點愣神,覺得這個評價太高了,想要找個理由反駁它,卻覺得一時無話可說,才知道杜甫的詩其實自己并未好好讀過,這夜適合讀讀杜詩。


     果然是“落筆驚風雨,詩成泣鬼神。”“詞源倒流三峽水,筆陣獨掃千人軍”有青蓮的狂放,“自去自來梁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有王右丞的恬淡清新,“擒賊先擒王,射人先射馬”有邊塞詩人的睿智,“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的細膩也有“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直接,一樣也有“百年歌自苦,未見有知音”曲高和寡的孤獨。看樣子前人的評價是有一定道理的,讀了這個評價再去讀詩會有意無意去驗證這個評價。

 

 

 

    9、開咖啡店女子云:我是真喜歡您寫的《江村》。那是一個初夏,您終于結束漂泊,來到成都郊外,建自己的小別墅。“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來梁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 ”很明顯,您是真高興,看什么都是樂趣。

    “自去自來”“相親相近”,我希望喝咖啡的客人也是這樣,悠閑自在。這是一種情調。您經歷那么多大事,對得來不易的閑適才如此敏感。而我們的生活平穩多了。只是,人都忙著賺錢,太瘋狂。您那草堂若是還在,那了不得,發大了。所以,咱的情趣和悠閑反倒要靠營造和引導。有時,還要拿錢買,因為自己心里沒有了。您不明白吧,就是說,咖啡在家喝或許沒感覺,到咖啡館喝,那才是情調。

    詩里邊最后一句,我沒有引用,因為和我的情況不符合。我的咖啡館不是別人資助的,全靠自己賺,還給國家交稅呢,真的。您也別不好意思,您交的朋友不錯,危難之時見真情嘛。現在社會人情可復雜了,借錢哪那么容易啊。能借到錢就很牛了,不過利息很高的,有的還要分成……還有風投,您知道嗎?

     扯遠啦,您也累了。杜先生幾世輪回,自然什么都懂,咖啡也定會喝到,苦后回甘,您的詩心還在嗎?

     最后, 斗膽建議您不要輕易嘗試穿越,入世須謹慎。祝您世世平安。

 

 

 

    10、杜甫修建的草堂已隨歲月湮沒,如今我們見到的草堂實際上是后人為紀念杜甫而建的一所美麗園林。緩緩步入草堂,感覺自己仿佛立即與車水馬龍的繁華成都相隔絕,來到了一片安詳寧靜的世外桃源:小橋、流水、茅舍、梅園、竹林交錯庭中,另有春之梅,夏之荷,秋之菊,冬之蘭可賞。

   踏進堂內,迎面看見了栩栩如生的杜甫塑像。只見詩人背手捋須,雙眉緊蹙,目光遠視,神情凝重而憂傷,似乎滿腔的傷時憂民之情即將噴涌而出。

   遙想一千年前,杜甫懷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志向來到長安,卻被當朝權貴欺騙、排斥,無法實現政治理想。十年安史之亂,杜甫與人民一起逃難,深切感受國破家亡的痛苦。戰亂期間,杜甫攜妻帶子,一路艱辛地來到了相對安定繁華的成都。依靠親友故舊的資助,杜甫在西郊浣花溪附近營建草堂安身。經過長年的顛沛流離之后,詩人總算得到了一個暫時安憩的棲息之地。

   “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來梁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這一派恬靜閑適的田園景象,足顯杜甫在長期離亂后重獲家庭之樂的欣喜滿足之情。

   然而恬靜閑適畢竟是暫時的,草堂更多時候一如詩人描寫的“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可以說,杜甫的草堂一直處于風雨飄搖之中,就像安史之亂前后人民的生活一樣。

   生活折磨了杜甫,也成就了杜甫。別林斯基說過:“任何一個詩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寫他自己而顯得偉大,不論是描寫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寫他本身的幸福。任何偉大詩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進了社會和歷史的土壤里,因為他是社會、時代、人類的器官和代表。”杜甫寫他自身的痛苦,更寫“天下寒士”與廣大百姓的痛苦,更寫社會、國家與時代的苦難。“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乾坤含瘡痍,憂虞何時畢?”等詩足可證之。郭沫若先生的對聯“世上瘡痍詩中圣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可謂對杜甫創作的最精辟概括。

   杜甫入蜀四年,居住于此,作詩240余首,藝術上更臻于成熟,達到了他詩歌創作的又一頂峰。杜甫最可貴的精神就在于,無論他位于何種處境,他都能心懷祖國,心系天下,以他如椽大筆沉郁真實地反映自己、人民及時代的悲歡,使詩歌成為詩史,以文學塑造民族精神。這在草堂詩歌中有明顯的體現,同時也貫穿了杜甫一生的詩歌創作。

   千百年來,人們提到杜甫時,有時可能會忽略了他的出生地和逝世之地,但總忘不了成都的草堂。杜甫草堂是詩人貧困、漂泊的寫照,更是詩人偉大精神的蘊涵所在.人們自然把它當作精神的熏陶與凈化之地,使草堂成為永遠的文化圣殿。

 

 

   11、就是在這個光線幽暗的草堂里,詩圣曾經留下了不朽的詩篇。

    在這里隱居生活的四年間,詩圣是閑適和輕松的。他有時會荷鋤去草堂周邊的菜地、藥圃勞作。有時會作郊游,在田間地頭和勞作的老農閑聊。有時呼朋喚友,在柴門半掩的茅舍里飲酒吟詩。這在他當時的詩作《江村》里有充分的體現。“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來梁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那一份閑適,那一份愉悅躍然詩上。

    當然,閑適愉悅和安逸自足,并沒有消磨掉詩圣憂國憂民之心和思鄉愛國的情懷,反而是更強烈了。公元762年秋,一場大風揭去了屋頂的茅草,詩圣百感交集,作《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足現詩圣“先天下之而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博大胸襟和深情的人文關懷。公元763年,河南、河北相繼被朝廷收復,詩圣大為歡心,作下了他被稱為生平第一快詩的《聞官軍收復河南河北》:“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其間,思鄉,愛國,喜極而泣的狂歡心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步出草堂,已是黃昏時分,輕風拂面,心底油然浮生一種“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的悲涼感。回首,再瞻仰一番草堂,留下我那虔誠而深情一瞥。

 

 

    12、我國人民自古以來,便對朝夕相處的鳥類有深厚的感情,愛鳥、護鳥、寫鳥、畫鳥的良好風尚代代相傳,歷數千年而不衰。“關關睢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我國有文字記載以鳥作喻的首篇詩作,形象而生動。“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耳聞鳥鳴,目睹鳥形,叫人心曠神怡。“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儼然一幅水彩畫。春日旖旎的江南風光躍然紙上,使上受大自然陶冶于不知不覺中。“自去自來梁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寥寥十四字,動態逼真的鄉村景色就映入眼簾,令人心胸開朗,郁悶和愁緒一掃而光。

    鳥是自然界生物鏈上重要的一環。但由于人類的侵擾和捕殺,生存環境的惡化,鳥類正慘遭厄運,有的種群已經消亡或瀕于消亡。這種狀況不能再繼續下去了。為了人類的生存、健康長壽,要采取一切措施保護鳥類。

 

 

   13、讀到古人著作中的:“天人合一”,讀到“自去自來梁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我就會想到昆明的紅嘴鷗。

    關于紅嘴鷗,據說在1985年,從西伯利亞而來的一股寒冷氣流就對南遷過冬的紅嘴鷗緊追不舍,紅嘴鷗們只好改變祖先確定的南遷路線,飛上了云南高原的滇池之濱,翠湖公園。

     20年過去了,盡管后來再沒有那股奇怪的寒流,紅嘴鷗卻再也沒有離開冬天的昆明,這些聰明的鳥兒在這里找到了自己的家園。風之末端曾有朋友從沿海來,剛到昆明,對我安排他們去翠湖看紅嘴鷗不以為然,就像《列子》里面說的那個人,生在海邊的他們從小到大海鷗見得多了。但當他們看到昆明冬季還是那樣溫暖明亮的陽光下,在藍天白云、郁郁蔥蔥的綠樹間飛翔的紅嘴鷗時還是激動了,因為在這樣的環境下觀賞海鷗不同于世界任何地方。更令他們至今念念不忘的,是昆明人對紅嘴鷗的百般呵護,對遠道而來的鳥兒尚且如此,何況朋友?

    20年,紅嘴鷗和昆明人的戀情一直持續著,越來越濃。在現代高速發展的社會,就算是情人的誓言期限、夫妻的共同生活時間,20年,也是一個很長很長的時間了。所有的都來祝愿:大海邊飛來的紅嘴鷗和內陸高原的昆明市就這樣年年相守,歲歲相伴,直到永遠!

 

 

    14、杜甫在貧困的底線中,感受著人情冷暖,感悟著“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的大我世界,已經將自己,融化與“自去自來梁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的無我境界。尤其在晚年用一曲,“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用恢弘的氣勢寫照出“詩者無悔”的壯闊胸懷,化一切的苦難為草木一秋,所有的榮辱只不過是激流里的一朵浪花,闡釋了詩禪的“天人合一”。

     詩人用自己的生命去熱愛萬物,正合了“色”的包容與“空”的品性,證明了“詩”----“色”與“空”的圖騰!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3:50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