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鄉路穩宜頻到,此外不堪行。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醉鄉路穩宜頻到,此外不堪行。

  [譯文]只可以憑著醉酒多次回到家鄉平坦的路上,除此之外又有那里可以去啊。

  [出典] 五代  李煜 《烏夜啼》

  注:

  1、《烏夜啼》 李煜

   昨夜風兼雨,簾幃颯颯秋聲。燭殘漏斷頻倚枕。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隨流水,算來一夢浮生。醉鄉路穩宜頻到,此外不堪行。

  2、注釋:

  烏夜啼,別作《錦堂春》,此乃同一詞牌之別稱。 

  簾幃,窗簾。颯颯,象聲詞。屈原《九歌·山鬼》:“風颯颯兮木蕭蕭,思公子兮多離憂。”

  漏,即銅壺滴漏,古代計時器。

  斷,別作“滴”。個人認為,滴較為客觀描述,斷則帶有主觀情緒。而殘也是具有主觀情緒的詞。從對仗上講,兩個主觀詞相對更為工穩。從賞析的角度看,相對主觀的斷字也更能與前面的殘相呼應,合而營造出一種慘淡的氛圍。

  頻欹枕:指倚枕不眠。

  不能平,“不”字有版本為空格。五字結尾是烏夜啼的正格,未見四字者。此為漏錄。 

  夢里浮生:一作“一夢浮生”,李白《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醉鄉:醉中境界。杜牧《華清宮三十韻》:“雨露偏金穴,乾坤入醉鄉。"

  3、譯文:

  昨天的夜晚,風雨交加,遮窗的帳子被秋風吹出颯颯的聲響。蠟燭燃燒的所剩無幾,屋內又是漏的不斷,我不停的多次起來斜靠在枕頭上。躺下坐起來思緒都不能夠平穩。

  世上的事情過去的就如同逝去的流水一樣,算起來一生沉浮恍如夢境。只可以憑著醉酒多次回到家鄉平坦的路上,除此之外又有那里可以去啊。

   4、李煜生平見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和  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5、此詞表現的是南唐李后主對人生的感悟,藝術特點是情境和諧,細節傳神。上片以倒敘的方式開篇,寫“昨夜”風雨交加,風聲雨聲樹聲等“秋聲”陣陣傳入簾內,構成一種凄涼的氯圍。“燭殘”二句由室外景轉入簾內景。室內殘燭搖曳,光線昏暗,夜盡更闌時分,主人公還臥床在枕上翻來覆去,表明他徹夜未眠。失眠人情緒本來就煩躁,而窗外的秋風秋雨,仿佛點點滴滴都在敲擊著失眠人的心頭,更增苦楚。心頭的煩悶無法開解,“起”來揮之不去,“坐”下也無法平靜。“起坐”兩個細節動作傳神地寫出失眠人無法平靜的心境。下片轉入沉思。回想人生世事,往日的南唐早已土崩瓦解,詞人曾經擁有的一切輝煌、幸福都被剝奪。這人生世事,有如流水不返,好似夢境虛無。所謂“夢里浮生”就是后來北宋蘇軾所說的“人生如夢”。夢的特點有三,一是短暫,二是易變,三是不可把握。所謂“夢里浮生”,是對人生命運的短暫性、易變性和不可把握性的概括。后主對人生命運的悲劇性和悲劇的不可避免性有著深刻的體驗,他對未來早已失去信心,在現實中又找不到解脫、超越痛苦之路,只好遁入醉鄉求得暫時的麻醉和忘卻。意識到人生的悲劇,卻無法加以改變,是李煜的一大人生悲劇.

 6、 蠟燭滴殘,更漏漏斷,應是一夜將盡的時刻。可如此深夜,詞人卻依然醒著,耳聽得簾外風雨相侵,風吹簾帷發出颯颯的聲音,斜靠在枕頭上,久久不能平靜。頻字表達了詞人心中的煎熬,輾轉反側不能成眠。而讓他如此煎熬的是什么呢?下片起筆給出了答案:想起往事,徒如同流水一樣一去不返,人生如同一場夢,就算再美也都是要醒的。而夢醒了,什么也留不住。就如同美好的往事,覆水難收般再也無法重新擁有。想重回到過去,則只有在醉夢中。除此之外,再也沒有忘掉現實的愁苦,回到過去的辦法。只是醉夢醒來,也還是終要面對那難以面對的現實。因此醉鄉雖然路穩,也只是借酒澆愁,愁更愁罷了。穩字本來表達的是一種肯定,但由于肯定的是醉夢,所以反而成了一種對現實的否定。在醉夢中是一定能回到故園的,所以不妨頻頻醉酒。但是,真正的故園如何回去呢?這是作者沒有說明,也已無需說明的。由此也可以理解,為何后主詞中會有那么多夢字。因為對他而言,醉夢是通向故園的唯一歸途。

    全詞充滿了對故國的思念和對現實深深的無奈,以及人生如夢的感慨。美夢已經醒了,噩夢卻仍要持續下去,不知何時才能到盡頭。一個漫字,充分表達了詞人心中無可奈何,想留卻留不住,只能任其來去的心情。任何努力與不舍,都是徒然。

  7、首二句寫秋夜里一場風雨。夢中醒來,風雨大作,似乎很嘈雜,其實除了“颯颯秋聲”外,并無別的聲音,反襯出夜的寂靜和詞人心的孤獨。詞人滿腹心事,雨夜醒來更加清醒,他熬到“燭殘”,聽得“漏斷”,可見是一夜再也未曾入眠了,秋風秋雨愁煞人。 “世事漫隨流水,算來夢里浮生。”人生苦短,世事無常,古往今來,引來多少人的感嘆啊!詞人雖貴為皇帝,也未能例外,在這秋雨綿綿的靜夜,回想如夢前塵,不由涌上心頭的是一種空虛、疑惑和迷茫之感。詞人無法擺脫人生的煩惱,是因為他太清醒,太執著。所以很自然地引出了“醉鄉路穩宜頻到,此外不堪行”,其實就是一醉解千愁,可詞人以一種變通形象的說法——醉鄉路穩,反之則是醒者行路之難,可見有時醉比醒好。

 

      8、 醉一生,夢一生,漫隨碧水東流。歲月如梭,北風狼吼,世事如轉燭,人生恍如煙草,飄忽,不定,敢問何處是歸宿?花落水流紅,閑愁萬種,無語怨東風!水,日夜東流,往而不返。在后主眼里,它似乎可以帶走一切離愁別緒的精靈,所以,他抓住了它,向它婉娩道來他的憂、他的愁。

    納貢稱臣,竭力報效已滿足不了北宋的貪欲。趙匡胤屢鑿船池,矛頭直指長江天險,給后主帶來了幾多恐慌,幾多滄桑!于是他提筆寫下《浣溪紗》一首。好一句“待月池臺空逝水”呵!敵軍鐵蹄的錚錚之聲已在耳畔響起,大勢已去,硬稱無趣,往日的富貴繁華與祖父浴血奮戰得來的大片國土不是“空逝水”,又能是什么?把自己灌醉,漫想前世今生,心中是怎樣的酸楚與無奈!逝水,去吧!

    起來反抗,沒力氣;坐以待斃,不甘心。放下杯盞,昨夜風雨、昨夜愁重新涌來。在醉生夢死中消磨時光,或許可以聊以度日。于是,半醉半醒之中,他又將滿服心事訴流水:

昨夜風兼雨,簾幃颯颯風。燭殘漏斷頻欹枕,起座不能平。

世事漫隨流水,算來一夢浮生。醉鄉路穩宜頻到,此外不堪行。

———《烏夜啼》

    心已成灰,一切皆已無所謂,世事漫隨流水,不如此又能如何?這首詞,處處可見后主消極遁世、企圖逃避現實的無奈,言表之切、之直白,是很少有人做得到的。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那朵花,如今只剩一地零落的殘紅。

  輕問,“流水落花春去也”?……

  李煜走過了四十一年的春秋冬夏。他,真的好像只是一個人間過客……

  之前說過,李煜是朵花的精魂。如今,花已凋零多年,靈魂已升華,但他卻把芳香留在了我們的心中……

  “世事漫隨流水,算來一夢浮生。醉鄉路穩宜頻到,此外不堪行。”

  酒冷,詩殘,夢斷。


本篇文章來源于:E度學習網www.eeduw.com 原文鏈接:http://www.eeduw.com/zuowen/chuzhong/chusan/2010_25771.html

  9、世路多跂,好時機也有潦倒之人,況乎人生不得意事十之八九。回首前程,由於自己的人格特質使然,應富貴而放棄富貴。今半生己過,垂垂將老矣。而青衫依然沈淪,只待退休後專心寫幾本回憶性小冊而已。讀書人的本份,亦唯酒與書耳。噫!醉鄉路穩宜頻到,此外不堪行?書鄉路穩宜頻到,此外不堪行!煞然乎? 

  10、望著北宋的虎視耽耽,望著南唐的殷殷期望,你累了,你只想在清冷的宮廷尋找詩意的浪漫,只想在孤獨的黑夜尋找愛情的溫暖,不料卻被帝王的奢靡替代,由一個無辜的南唐替你陪葬。望著陰森幽暗的壁壘牢籠,望著了無盡頭的凄風苦雨,你哀痛,哀痛“醉鄉路穩宜頻到,此外不堪行”,哀痛“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但你帶血的啼唱并未替你“贖罪”,反而奪去了你的生命。這究竟是你的不幸還是文化的幸運呢?

夜,更深了;月,更亮了。問那月中的吳剛,你可記得千年前北宋與南唐的恩恩怨怨、是是非非嗎?月無語。問那月中的嫦娥,你可記得千年前李后主如泣如訴的淺斟低唱嗎?月兒在風中顫顫巍巍地搖晃著,似在點頭應允……

 

11、 詩詞和音樂是很微妙的東西,每一闕詞、每一首曲、每一本書,不同的人賞來有不同的感悟,即便同一人賞,于不同心境、不同年齡時賞起,亦會有不同的感觸。
    此生善感,常帶著主觀色彩看事待物,閑時有時盯著那些詞牌名發呆,覺得《烏夜啼》、《相見歡》這兩詞牌就是為李煜而生。

    此詞情境和諧,細節精準。風雨兼具的秋夜,夜風至簾幃颯颯,秋風秋雨本已覺凄涼,偏又燭殘,而此時有不寐之人尚在頻頻倚枕,無論是起或坐,均不能令其平靜。于是回想此生世事,往日的繁華與輝煌、現時的寂寥與悲涼,一一歷上心頭,可謂“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
    以后人的眼光來看,后主的人生悲劇有著不可避免的因素,而李煜認識到自己的人生悲劇,卻無法加以改變,此乃更大的悲劇。
    人生未歷悲苦,不足以悟其道。恐就恐待悟其道后,一切均無從挽回,豈非悲哉!
    至此,偶然抬眼,喜見簾外月櫳明,遂起身立于窗前,與月對凝。

 

12、當某些人靠著溜須拍馬飛黃騰達,而我的努力化為烏有、付諸東流之時,我會選擇將自己的身心熔化在文學的海洋中,以躲避現實的凄風冷雨。這時,“世事漫隨流水,算來一夢浮生”類的詩句慢慢撫平了我功利之心的皺褶,而我亦漸漸學會了怎樣做一個真實的人。(難啊!!)

 

茶越喝越清醒,越喝越難入睡,不是此中人,難解此中苦。喝酒的目的不是醉,而是“醉鄉之路穩宜頻到,此外不堪行。”而是“擬把疏狂圖一醉,強樂還無味。”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5:09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