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專論  1.《淮南子》論“道”  2.《淮南子》思想主旨新探  3.《淮南子》與黃老學  4.試析劉安冤案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B234. 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5019(2007)04-0001-13
  《淮南子》論“道”
  許抗生
  “道”是道家哲學的最高概念。凡是重要的道家著作,都對“道”作了論說。如果說《老子》是道家的開山之作,《莊子》是戰國時期道家思想的總結著作,那么《淮南子》則是《莊子》之后至漢初道家的集大成者。可以說這三部著作分別代表了道家思想發展史上的三個重要的時期。這三部著作都對道家哲學思想的核心概念——“道”作了自己的闡說,而《淮南子》的道論則是春秋戰國以來道家道論思想的繼承和發揮。
  《淮南子》十分重視對“道”的闡發,在《淮南子》的《原道訓》、《俶真訓》、《天文訓》、《精神訓》、《道應訓》等篇中,皆對“道”有所論說。當前的學術界對這些篇中的道論思想也比較重視。例如孫以楷先生主編的《道家與中國哲學·漢代卷》中說:“《淮南子》中特意開辟《原道》、《道應》兩篇,專門論說大道的精義。”[1] 91并對《原道訓》作了重點分析,指出它有四點思想:“首先,‘道’是無所不在的,它是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其次,道無所不能,宇宙間萬事萬物,無論多么巨大和微小,不管是有生命還是沒有生命的,都是由道化生的。”“再次,道處在不停的運動變化之中,它是由自身內部陰陽二氣矛盾作用而推動的。”“最后,道是構成宇宙的物質實體,卻又沒有形象,但又主導萬物。”[1] 91-92而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三卷中對《淮南子》的道論思想分析得更為透徹。馮先生說:“《淮南子》講道,雖然也講宇宙的構成,但主要是從宇宙形成論講的。”[2] 139又說:“《淮南子》繼承稷下黃老學派,提出了一個傾向于唯物主義的宇宙形成論。但是《淮南子》不出于一人之手,所以它的宇宙形成論在《原道訓》中所講的,跟在《天文訓》和《俶真訓》中所講的,很有不同。《原道訓》說:‘夫道者,覆天載地,廓四方,柝八極……原流泉浡,沖而徐盈,混混滑滑,濁而徐清。’對于‘道’的這樣了解,是繼承稷下黃老學派的唯物主義傳統的。”[2] 139-140這顯然是《淮南子》道論中的一個方面,當然也是其主要的方面,而在《天文訓》中又講了不同的方面。為此馮友蘭先生接著說:“照《天文訓》所講的,道并不就是元氣。道從虛霩這種狀態開始(‘道始于虛霩’)。由‘虛霩’生出‘宇宙’。這以后才有元氣。這是一種‘有生于無’的思想的發揮。”[2] 141由此可見,《淮南子》的道論有兩種不同的說法,這很可能是“《淮南子》不出于一人之手”的原故。就其視道為氣(陰陽二氣或元氣)而言,很明顯是受到了稷下黃老學的影響;就其“道始于虛霩,虛霩生宇宙(空間、時間),宇宙生氣”而言,是繼承和發揮了老莊道家的“有生于無”的思想而來的。可見我們對《淮南子》的道論必須作具體的分析。在我以往的研究中,對于這一點,也已初步涉及了。我在《帛書老子注譯與研究》一書中,討論老子與《淮南子》的關系時說:“《淮南子》與《老子》一樣,書中有互相矛盾的地方。它一方面主張無中生有說,認為‘道始于虛霩,虛霩生宇宙,宇宙生氣’(《天文訓》)和‘道以無有為體’(《說山訓》);另一方面又認為‘道’并不是‘無’,道含陰陽二氣(‘含陰陽’),世界的開端是氣。……這樣一來,就與《天文訓》中所說的‘虛霩生宇宙,宇宙生氣’……的說法,發生了矛盾。”[3] 時至今日看來,馮先生的觀點和我的想法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根據以上學術界的研究,今天我們再來審視《淮南子》的道論思想是很有意義的。我想我們必須首先對《淮南子》的道論思想作些具體的深入的分析。《淮南子》中涉及道論思想的有很多篇章,但主要的似可分成三類:一是以《原道訓》、《精神訓》為一類,二是以《天文訓》為一類,三是以《俶真訓》為一類。第一類視道為物質性實體,道含陰陽二氣。第二類視道為“始于虛霩”,“虛霩生宇宙,宇宙生氣”,主張有生于無說。第三類似是前兩者思想的結合,既講天地萬物的本原為氣,又講有生于無說。
  《原道訓》說:“夫道者,覆天載地,廓四方,柝八極,高不可際,深不可測,包裹天地,稟授無形。原流泉浡,沖而徐盈;混混滑滑,濁而徐清。故植之而塞于天地,橫之而彌于四海,施之無窮,而無所朝夕。舒之幎于六合,卷之不盈于一握。約而能張,幽而能明,弱而能強,柔而能剛。橫四維而含陰陽,纮宇宙而章三光。甚淖而滒,甚纖而微,山以之高,淵以之深,獸以之走,鳥以之飛,日月以之明,星歷以之行,麟以之游,鳳以之翔。”[4] 2這一大段全是對“道”的描繪,概括起來有這樣幾點:(1)道是無所不在的、無形的、無限的(“高不可際,深不可測”,“施之無窮,而無所朝夕”,“舒之幎于六合,卷之不盈于一握”),不論在空間上還是在時間上,皆是無限的,既是無限大亦是無限小的一種客觀的存在。(2)道是一種物質性實體。道如“原流泉浡,沖而徐盈”,又是“混混滑滑,濁而徐清”,就是說道像泉水一樣涌動著,混濁而徐清。道又是柔弱的,“甚淖而滒,甚纖而微”,猶如稀飯汁一樣柔和而纖細。可見道是一種物質實體的存在。(3)道為含有未分化的陰陽二氣的存在。《原道訓》說:“(道)橫四維而含陰陽,纮宇宙而章三光。”這即是說,橫貫四方,維系宇宙的“道”中是含有陰陽二氣的。但在這里對“道含陰陽”并未做過多的闡說,而在《精神訓》中則講得比較清楚。《精神訓》說:“古未有天地之時,惟象無形,窈窈冥冥,芒芠漠閔,B5RA26.jpg濛鴻洞,莫知其門。有二神混生,經天營地,孔乎莫知其所終極,滔乎莫知其所止息。于是乃別為陰陽,離為八極,剛柔相成,萬物乃形。”[4] 302這即是說,在天地之前,存在著的是深遠廣大混沌未分的狀態,其中已有“二神混生”,即陰陽二氣未分化的存在。之后,混生的陰陽二氣“經天營地”,“別為陰陽”,“離為八極”,“萬物乃形”。在這里雖說沒有講到“道”字,但很清楚天地萬物的本原就是未分化的陰陽二氣,這種混沌未分的狀態其實就是“道”的存在狀態。(4)“道”產生天地萬物,同時又是天地萬物存在的根據,也就是說,道是天地萬物的本原和本體。《原道訓》說:“夫太上之道,生萬物而不有(不以為己有),成化像而不宰。”道產生天地萬物是自然而然的,是無為的。《原道訓》“山以之高,淵以之深,獸以之走,鳥以之飛,日月以之明”中的“之”皆指“道”,山高淵深獸走鳥飛乃至日月光照等等一切現象皆是根由于“道”而存在的。由此可知,自然界的一切包括我們人在內,皆是“道”的產物,是“道”派生而出的,因此世界上的一切都不能離開“道”而存在,一切都要按照“道”的原則(即自然無為的原則)來運行。
  以上就是《原道訓》與《精神訓》的道論思想。而《天文訓》的思想則與此稍有不同。《天文訓》說:“天地未形,馮馮翼翼,洞洞B5RA27.jpgB5RA27.jpg,故曰太昭。道始于虛霩,虛霩生宇宙,宇宙生氣。氣有涯垠,清陽者薄靡而為天,重濁者凝滯而為地。……天地之襲精為陰陽。”[4] 101按照這一說法,天地之先有一個無形的混沌未分的狀態,稱之為“太昭”,實即“虛霩”的狀態,道即始于虛霩之中,也就是說,虛霩即是道的存在狀態。然后虛霩生宇宙(“宇,四方上下也;宙,往古來今也”),宇宙生氣。也即是說,道生宇宙,宇宙生氣(氣,一說為元氣)。然后氣有清陽與重濁的不同,清陽者為天,重濁者為地,而天地之襲精(即合精)為陰陽。這是一個道生天地陰陽的過程,也是一個從無到有的演化過程。這里顯然是與《原道訓》和《精神訓》中所說的“道含陰陽”或道為“陰陽混生”的思想有所不同。《原道訓》和《精神訓》講的實質上是一種氣化說,道為未分的陰陽二氣,這是與《天文訓》所主張的從無生有、“道始于虛霩”不一樣的。
  至于《俶真訓》,與前二者皆有所不同,似為前二者思想的綜合。它以解答《莊子·齊物論》中所提出的有始與有無問題的形式,闡說了自己的思想。《俶真訓》引《莊子》說:“有始者,有未始有有始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有有者,有無者,有未始有有無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無者。”[4] 55這是莊子所講的問題。對此問題,《俶真訓》解釋說:“所謂有始者,繁憤未發,萌兆牙蘗,未有形埒垠堮,無無蠕蠕,將欲生興而未成物類。”[4] 55“有始者”即指萬物萌芽狀態,處于似有非有,無形而欲生但尚未形成物類的時期。“有未始有有始者,天氣始下,地氣始上,陰陽錯合,相與優游競暢于宇宙之間,被德含和,繽紛籠蓯,欲與物接而未成兆朕。”[4] 55“未始有有始者”,即指在萬物萌芽之先,先有天氣始下,地氣始上,陰陽交合流暢于宇宙之間,萬物尚未萌芽,尚無一點征兆出現。這是一種氣(陰陽二氣)存在的狀態(氣態)。“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天含和而未降,地懷氣而未暢,虛無寂寞,蕭條霄雿,無有仿佛,氣遂而大通冥冥者也。”[4] 55“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即指宇宙之最初階段,天氣含和未降,地氣未上揚,整個宇宙處于虛無寂寞的狀態。但這一虛無寂寞狀態與《天文訓》說的“虛霩”狀態還是有所不同的。《天文訓》的“虛霩”是無氣的狀態,氣是從“虛霩生宇宙,宇宙生氣”而產生的。而《俶真訓》并不否定已有“氣”的存在,只是天含和(指和氣)而未降下,地懷氣而未上揚,之后才天氣始下,地氣始上的,所以并不同于“虛霩生宇宙,宇宙生氣”說。
  以上討論的是《俶真訓》對有始問題的回答,至于對有無問題的解釋似與有始問題的解答又有所不同。《俶真訓》說:“有有者,言萬物摻落,根莖枝葉,青蔥苓籠,蕉蔰炫煌,蠉飛蠕動,蚾行噲息,可切循把握而有數量。”[4] 55這里的“有者”,即指萬有(萬物)參差錯落,包括有青蔥茂盛的植物和能飛能走的動物,并有數量可以計數。可見,所謂“有者”即是指存在于世界上的形形色色的萬物。那么什么是“無”呢?《俶真訓》說:“有無者,視之不見其形,聽之不聞其聲,捫之不可得也,望之不可極也,儲與扈冶,浩浩瀚瀚,不可隱儀揆度而通光耀者。”[4] 55“無者”,即指無形無聲,觸摸不到,廣大無邊,不可測度而與無形的光照一樣。可見“無”與“有”是相反的,“有”指有形有象的具體存在物,“無”是指無形無邊不可量數的存在狀態。那么在“有”與“無”的存在狀態之先又是什么樣呢?《俶真訓》說:“有未始有有無者,包裹天地,陶冶萬物,大通混冥,深閎廣大,不可為外,析豪剖芒,不可為內,無環搘之宇,而生有無之根。”[4] 56這即是說,在未有“有無”之先,存在著的是無外(無限大)無內(無限小)、混然不分、廣大無垠,并能包裹天地,育化萬物,生出“有無”的根。那么在產生“有無”的根之先,是否還有什么呢?《俶真訓》說:“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無者,天地未剖,陰陽未判,四時未分,萬物未生,汪然平靜,寂然清澄,莫見其形,若光耀之間(應作問)于無有,退而自失也。曰:‘予能有無,而未能無無也。及其為無無,至妙何從及此哉?’”[4] 56按照這一說法,宇宙之最初是一種“汪然平靜、寂然清澄”的存在狀態。這種狀態既不是“有”,也不是“無”,而是一種“無無”的狀態,就如光耀所說“予能有無,而未能無無”,宇宙的最后根源就是一種“無無”的存在,是一種比光耀還要“無”的存在。這一思想很顯然是接受了莊子思想影響的產物。
  綜上所說,《淮南子》的道論,探究了宇宙的本原,存在著三種不同的說法,很可能《原道訓》、《天文訓》、《俶真訓》諸篇非出于一人之手。它的思想既有來自稷下黃老學的氣一元論思想的,亦有來自老莊有生于無(或生于無無)思想的。為此,我們在研究《淮南子》的道論思想時,必須作具體的分析。
安徽大學學報:哲社版合肥1~13B5中國哲學許抗生/張允熠/丁原明/陳廣忠20072007
《淮南子》/道論/道德/仁義/黃老學/劉安
  Huainanzi/Taoist thought/morality/kindheartedness and justice/learning about the emperor Huang and Lao Tzu/Liu An
On Huainanzi  XU Kang-sheng[1], ZHANG Yun-yi[2], DING Yuan-ming[3], CHEN Guang-zhong[4]  ( 1.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Beij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781; 2.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naghai, 200234; 3. 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100; 4. Chinese Department, Anhui University, Hefei, Anhui, 230039)In Xu Kangsheng' s view, Huainanzi inherits the Taoist thoughts that have appeared since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the three views concerning the Taoist thoughts in Huainanzi, which explores the essence of the universe, should be studied concretely. On the other hand, Zhang Yunyi believes that Huainanzi appeared in the ideologically transitional period in Western Han dynasty from the learning about the emperor Huang and Lao Tzu to the sole reverence of Confucianism, and therefore its main idea lies in the reconciliation of Taoism and Confucianism. Ding Yuanming thinks that the Taoist thought, the idea of inactivity, and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houghts of various schools in Huainanzi show that the book aims at the construction of a special emperor Huang and Lao Tzu philosophy integrating the thoughts of various schools on the basis of morality. Chen Guangzhong believes that the " rebellion" of Liu An, the author of Huainanzi, narrated in the historical records, is actually an unjust case and there are different causes to Liu An' s suicide.
許抗生認為,《淮南子》繼承了春秋以來的道家思想,其道論探究了宇宙的本原,存在三種不同的說法,應作具體分析。張允熠認為,《淮南子》處于西漢意識形態由“黃老之學”轉向“獨尊儒術”的過渡階段,故其思想主旨是調和儒道。丁原明認為,《淮南子》的道論、無為論及其綜百家之長的特色均表明《淮南子》建構的是一個以道德為統領而兼容百家的黃老學體系。陳廣忠認為,史書所載劉安“謀反”案為冤案,劉安的自殺有其多方面、多層次的原因。
作者:安徽大學學報:哲社版合肥1~13B5中國哲學許抗生/張允熠/丁原明/陳廣忠20072007
《淮南子》/道論/道德/仁義/黃老學/劉安
  Huainanzi/Taoist thought/morality/kindheartedness and justice/learning about the emperor Huang and Lao Tzu/Liu An

網載 2013-09-10 21:17:23

[新一篇] 《浮士德》悲劇第一部的浪漫主義色彩

[舊一篇] 《牡丹亭》藍本問題考辨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