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經濟全球化的幾點思考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經濟全球化是當前人們談論較多的一個新問題。既然是新問題,必然會有不同的看法,因而也會出現不同意見之間的爭論。
      (一)經濟全球化的定義問題
  什么叫經濟全球化?它的本質特征是什么?這是研究經濟全球化首先要搞清楚的問題。要給經濟全球化下一個準確的定義確實比較難,但這又是一個不能回避的首要問題。
  目前有幾種不完全相同的說法。比如,有人認為,經濟全球化是一種新的國際關系體制,它包括生產、金融和科技三個方面的全球化,主要是生產的全球化,本質上是一場以發達國家為主導,跨國公司為主要動力的世界范圍內的產業結構調整。有人認為,經濟全球化是各國經濟都在走向開放,走向市場化,世界經濟趨向于某種程度的一體化,各國經濟貿易互相依賴程度大大提高的過程;是經濟、市場、技術與通訊形式都越來越具有全球化的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在減少的過程;也有人認為,經濟全球化是指所有經濟活動和經濟過程均被納入一個以計算機、通訊技術和網絡技術聯結起來的全球性網絡,在全球范圍內尋求資源的最佳配置,基本特征是貿易國際化、生產活動全球化、資本流動國際化、金融活動全球化、勞動力流動國際化。只要認真分析一下以上三種說法,就會發現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確認經濟全球化是經濟要素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自由轉移,或者叫做全球化、國際化、自由化、一體化。但是在講到經濟全球化的要素包括哪幾項、哪一項是首要的、它的本質特征是什么等關鍵問題時,他們的認識就不一致了。
  我認為經濟全球化至少有四層含意:(1)它是商品、技術、 信息特別是資本在全球范圍自由流動和配置;(2 )它造成一種包括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內的各國經濟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交織的復雜局面;(3)它是現代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發展的表現, 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在全球范圍內的延伸;(4 )它是世界經濟發展過程中不以人們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大趨勢。只有這樣講,才能比較全面準確地揭示它的實質。
      (二)90年代經濟全球化大發展的原因問題
  從80年代開始,特別是90年代,經濟全球化獲得很大的發展,主要原因是什么?有人說三個,有人說四個。我認為主要是以下五個:
  一是西方經濟理論發生重大變化,凱恩斯主義失寵,新自由主義興起。二次大戰以后,特別是從60年代開始,美國和西歐各國政府都用凱恩斯主義及其政策建議刺激就業與經濟發展。到70年代后期,西方國家普遍出現滯脹局面。面對這種狀況,西方國家政府束手無策。這時凱恩斯主義失寵,新自由主義興起。他們認為市場是經濟運行最根本的機制,放松管制能刺激競爭,減少國家干預,就能克服滯脹。在這種理論指導下,西方國家紛紛放棄了對金融資本的管制,國際資本開始自由流動,企業擴大對外投資,開始跨國經營,把經濟全球化推向新高潮。
  二是跨國公司的規模不斷擴大,數量不斷增加。現在跨國公司已有4.5萬多家,在國外的子公司的附屬企業有28萬個。 它們控制了全世界生產的40%,貿易的50—60%,技術貿易的60—70%,對外直接投資的90%,技術專利的80%。這些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組織生產和流通,成為經濟全球化的主導力量和主要載體。
  三是世界局勢總體上趨向緩和,各國政府都把發展經濟放在首位,積極走向世界市場,不斷加強相互之間的協調與競爭。推動了產業結構在全球范圍內的大調整,并使世界經濟從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過渡。
  四是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有力地推動了世界經濟的發展,空前加深了各國經濟的聯系。電子計算機的普及,通訊和運輸的高度現代化,在速度和效益等方面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最重要的條件。當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是推動經濟全球化最強大的物質技術基礎。
  五是全球和地區貿易、投資進程加快,特別是國際金融市場的加速擴展,金融工具的不斷創新,資金交易的規模和速度前所未有。現在全球外匯市場日成交量達到1.5萬億美元,年成交量達到400至500 萬億美元。國際經濟關系中對外投資的重要性和發展速度,已大大超過了對外貿易。
      (三)經濟全球化的利弊問題
  經濟全球化具有兩重性,它既有歷史的進步性,又有歷史的局限性。對于經濟全球化的兩重性,目前世界上有兩種截然相反的看法:樂觀主義者認為,這是一種不可逆轉的過程,會促進世界各國的經濟增長,為大家都帶來好處。但是悲觀主義者卻憂心忡忡,担心全球化是一種任何國家、任何組織都無法控制的過程,會造成全球財富的兩極分化和生產過剩,最后把世界各國都卷入經濟危機中去,使每個國家和每個人都深受其害。上述兩種看法都有片面性。經濟全球化作為一種不可逆轉的大趨勢,既不可能平等地給世界上每個國家、每個人都帶來好處,也不可能把世界各國都卷入經濟危機中去,給每個國家、每個人帶來災難。從世界角度來看,經濟全球化是一種進步,雖然對每個國家來說既有利也有弊。但是從戰略上來看,從總體上來說,應當肯定利大于弊。說它有利,是指它能夠提高經濟效益,擴大世界產出;可以提高規模經濟效益,帶動更大的經濟增長;有調整經濟結構的效應,會引起生產與消費活動從結構到地點的變化;有某種技術效應,會刺激各種技術開發與研究;有某種產品創新效應,推動新產品的生產和消費。但是,對具體國家的具體行業來說,這些效果不會同時產生,而且程度也不會相同。說它有弊,是指它潛伏著某種風險和危機。東南亞金融危機的爆發再次證明確實存在這種可能性。
  有人說,經濟全球化對每個實行市場經濟的國家都將構成巨大的正面或負面影響,是“一柄寒光凜凜的雙刃劍”。我認為這種說法不太確切。因為它的利弊并不相等。同樣是市場經濟國家,由于種種原因,經濟全球化對它們的正面影響和負面影響、利與弊并不是相同的。有的可能正面影響大一些,利多一些;有的可能負面影響大一些,弊多一些。經濟全球化是由以美國為首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首先推動起來的,它們一直起著主導作用,也是最大的受益者。在這一進程中,美國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從自身利益和價值觀出發,總要竭力推行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及其市場經濟模式,以實現它們的戰略目標。國際經濟和國際金融組織也都控制在美國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手中,它們總要利用這些優勢,推行經濟霸權主義,謀取最大利益。因此,經濟全球化對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所帶來的利益和機遇、正面影響與負面影響、利與弊是不平等、不相同的。評論經濟全球化的利弊,不能只講兩點論,而不講重點論。
  經濟全球化對我國和所有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有利。這主要表現在:(1)有利于我們吸引外資,彌補國內建設資金不足;(2)有利于我們引進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實現技術發展的超越;(3 )有利于我們學習先進的管理經驗,培養高素質的管理人才;(4 )有利于我們發揮比較優勢,開拓國際市場。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它帶來的機遇加快發展自己。但也要清醒地看到,經濟全球化也會給我們帶來不利因素和風險。對中國這樣的大國來說,機遇和挑戰并存,利與弊同在,正面影響與負面影響都有,但決不是半斤與八兩的關系。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長和國際競爭力的增強,應當說是正面影響大于負面影響,利肯定要大于弊。
  經濟全球化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任何國家都回避不了。與其被動地接受這種趨勢,不如主動地參與。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一味進行自我保護已不是正確出路,任何一國的貿易保護和市場封鎖都可能帶來損人不利己的后果。我們不能看到有風險和不利因素,就不敢參與進去。在本國經濟融入世界經濟的初級階段,風險可能要比利益大得多,我們必須把握好開放的進程和順序,同時加快市場機制和法制建設,增強抵御風險和危機的能力。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挑戰,唯一正確的選擇是因勢利導,趨利避害,主動參與,爭取國家利益最大化和損失最小化。
      (四)經濟全球化與資本主義的生命力問題
  經濟全球化,作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在全球范圍內的延伸,作為現代資本主義發展中出現的一種新現象,它啟發人們深入思考層次的重大理論問題。
  第一,現代資本主義不僅沒有滅亡,相反地還獲得新的巨大的發展。原因何在?一是兩次世界大戰,特別是本世紀30年代發生的世界性經濟危機使資產階級進一步看到了資本主義的弊端,并對資本主義進行多次改良與改革,緩解了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二是資產階級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的新成就,充分發揮科學技術這種第一生產力的作用,極大地推動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三是資產階級借鑒了社會主義國家某些成功的政策和措施,建立健全了社會保險和社會福利機制,緩解了各種社會矛盾。但是歸根結底是因為現代資本主義還有相當大的容納現代生產力發展的余地和空間。
  第二,社會主義是比資本主義更高更先進的社會形態,為什么經過70多年的實踐它還沒有戰勝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在世界范圍內代替資本主義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但這是一個復雜而漫長的歷史過程。由于社會主義的實踐時間還比較短,特別是領導這一實踐的某些無產階級政黨犯了這樣或那樣的錯誤,社會主義在前進過程中走了不少彎路,它的先進性和優越性未能充分發揮出來。中國社會主義在實踐中取得的偉大成就,再次證明它是有強大生命力的。社會主義在實踐中會有反復,不可能一帆風順,正如資本主義戰勝封建主義經歷過多次反復與挫折一樣。對此必須有深刻的認識。
理論前沿京14~15F8世界經濟彭學詩19991999作者單位:中央黨校教授 作者:理論前沿京14~15F8世界經濟彭學詩19991999

網載 2013-09-10 21:29:08

[新一篇] 關于研究開發投資全球化的幾點思考

[舊一篇] 關于西部農業開發問題的若干思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