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核心競爭力的涵義及其培育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一、引言
    我國農業發展步入市場化階段以來,尤其是加入WTO后,日趨激烈并不斷融合的國內、國際農產品市場競爭,使農業競爭力成為理論研究的熱點。程國強運用顯性比較優勢(RCA)法對我國不同類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進行了實證,得出了我國土地密集型與鮮活原料型農產品無比較優勢,勞動密集型與深加工農產品具有比較優勢的結論[1]。柯炳生、辥亮等對我國農業競爭力的現狀及面臨的問題進行分析,從調整農業結構、改革管理體制等角度提出了提升我國農業競爭力的政策措施[2][3]。檢索農業競爭力研究的相關文獻不難發現,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運用比較優勢理論對我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的評價上,農業競爭力被約定俗成地等同于農產品競爭力,并被限制在國際市場領域,更未涉及現代競爭力理論的核心概念——核心競爭力,農業競爭力作為產業競爭力的內涵、特征、構成要素及其生成機制研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事實上,提升農業競爭力不僅要正確評判農產品競爭力狀況,更重要的是要在充分認識農業競爭力的內涵、特征及構成要素,把握農業競爭力生成機制的基礎上,探索出培育農業核心競爭力的路徑。農業競爭力理論研究的不足,也許正是我國加入WTO后,農產品出口并未呈現理論預測結果,惡性競爭屢屢發生,農產品比較優勢難以實現,農業結構在區域間表現出明顯的趨同,并始終處于極不穩定的調整狀態之中的重要原因。本文試圖將現代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概念引入農業,在產業經濟學和制度經濟學的框架下,使之擴展為產業層次的農業核心競爭力,并進一步分析農業核心競爭力的特征、構成和影響因素,進而探索出農業核心競爭力的生成機制,為農業核心競爭力的培育和農業競爭力的提升提供理論支持。
        二、農業核心競爭力內涵界定
    競爭力的研究最早出現在企業領域,由于企業的分工條件不同、規模不同、各個企業所生產的同類產品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導致各產業的市場結構不同,因此可用企業或產業的不同市場結構差異來解釋企業或產業的競爭力。競爭力和核心競爭力是界定農業核心競爭力的概念基礎。根據主流競爭力理論的觀點,競爭力可以理解為競爭主體針對競爭態勢,綜合運用各種可利用的資源和自身能力,謀求在競爭中獲勝的現實和潛在實力[4][5][6]。核心競爭力是競爭力的子集[4][5][7][8],是競爭主體獲取和保持可持續性競爭優勢所擁有的關鍵資源與核心能力的最佳整合。它不僅是一種資源、技術和人力技能體系,更是一種制度化的相互依存、相互聯系、能夠識別和提供競爭優勢的知識體系[5][6][7][8][9]。核心競爭力是具有價值性、獨特性、難以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的競爭力。任何競爭主體都不能靠簡單的模仿或通過交易、替代來建立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而應該靠自身的不斷學習、創造、積累,乃至在市場競爭中的磨練,來建立和強化自身獨特的核心競爭力[4][7][8][10]。
    根據競爭力和產業經濟學對產業的界定,產業競爭力可以定義為產業主體將產業內的企業競爭力加以有效整合形成的產業綜合競爭力。不僅包括企業競爭力,而且還包括對企業競爭力進行培植和整合的制度競爭力和政策競爭力,前者主要是指促進產業發展的制度環境的好壞,后者主要是指政府制定的產業政策的有效性。產業核心競爭力是產業競爭力中最為關鍵和核心的部分,是無法通過交易獲得,不可替代和模仿的競爭力。
    農業競爭力是一個涵蓋農業本身以及有關要素、關系和行為多個方面的綜合系統,對農業競爭力的評價分析應該從多緯度、多視角著眼,從系統的角度對其進行綜合考察。對農業競爭力的內涵,國內許多學者對其進行了界定。柯柄生認為農業競爭力的構成包括價格競爭力、質量競爭力和信譽競爭力[2],對農業競爭力的定義并沒有超出農業商品競爭力的范圍。唐仁建認為農業競爭力的體現在于農產品的內在競爭力,所謂內在競爭力是指在農產品的數量和質量背后所反映出的生產者素質、生產能力和水平的高低,以及生產組織、管理和機制等的合理程度[11],對農業競爭力的概括更進了一步。本文認為農業競爭力是內生于農業系統內部的產業競爭力,涉及的層面從產業結構、農業生產要素配置、農業生產者(農業企業)行為、農產品質量價格、農產品市場流通、農業科技等微觀層面到農業制度、體制、政策等宏觀層面。
    根據核心競爭力和農業競爭力的定義,農業產業核心競爭力就是農業產業競爭力系統中最為核心和關鍵的部分,是一個國家或地區農業在和其他國家或地區農業競爭以及與非農產業協調發展中,獲取和保持可持續性競爭優勢所擁有的關鍵資源與核心能力的最佳組合,是農業產業競爭力當中不具有模仿性和替代性,不可以通過交易獲得,只能通過自身的不斷學習、創造、積累和市場磨練來建立和強化的競爭力系統,一般由農業產業主體的創新能力和無形資源構成。農業產業核心競爭力戰略就是通過塑造、培植、維持、提高和發揮農業產業核心競爭力,以增強農業產業競爭優勢,并保持其持續性,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
        三、農業核心競爭力的特征及構成要素
      (一)農業核心競爭力的特征
    一般而言,農業核心競爭力有如下四個特點:
    1.不可模仿性或獨特性。農業的核心競爭力應該是獨一無二的,是農業生產企業(生產者)取得差異化競爭優勢的源泉,是成功的關鍵因素。農業核心競爭力的這種獨特性是該農業經濟組織各要素有機結合的結果,不是通過簡單的引進、仿制、仿造所能獲得的,只能在引進、借鑒、吸收、消化的基礎上,逐步地學會和掌握其關鍵知識、技術和技能,然后再加以利用。核心能力可以在農業企業長期的生產經營活動過程中積累形成,深深打上了企業特殊組成、特殊經歷的烙印。企業核心競爭力為企業獨自擁有,具有獨立性,它是在企業發展過程中長期培育和積淀而成的,孕育于企業文化,深深融合于企業內質之中,為該企業員工所共同擁有,難以被其他企業所模仿和替代。同時核心能力與特定的企業相伴生,雖然可以為人們感受到,但無法像其它生產要素一樣通過市場交易進行買賣。資源學派代表人物Hiroyukoitami把無形資產定義為公司有潛力產生利潤但不在資產負債表上顯示的各種財產,即商譽、品牌、專有技術和消費者忠誠,并認為無形資產是企業持久競爭優勢的源泉。農產品市場競爭已經從產品競爭上升到了形象競爭階段。農產品形象競爭力已經提升為農業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國際大型農業跨國公司均具有享譽世界的國際品牌,如可口可樂、雀巢等知名品牌的價值達幾百億美元,這就是其它企業難以模仿獲得的核心競爭力。
    2.延展性。農業核心競爭力的形成能夠帶動一個地區的農業及其它相關產業的發展,例如由個別農業生產龍頭企業具備核心競爭力帶來農業整個產業鏈的拓展,從而使這些相關產業與該地區的核心競爭力有機結合形成一種整體競爭優勢。一個地區在確定農業核心競爭力以后,就要讓其他產業或生產部門為核心競爭力的培育提供全方位的配合,在這個過程中,其他產業或生產部門就得到了發展,從而提高了整個地區的綜合經濟實力。
    3.價值可變性。核心競爭力具有從產生、成長、壯大直到衰亡整個過程的生命周期。經過一段時間,一個地區或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特別是最終產品、核心產品、核心技術會隨著市場競爭加劇、科學技術發展而逐漸失去其競爭優勢,甚至被淘汰。這樣,原來的核心能力就會變成基本的、一般的能力,甚至完全失去競爭能力,核心競爭力的價值隨之下降。因此,要求農業生產企業或生產者必須不斷地學習,進而自行創新并在市場競爭中反復磨練,才能不斷培養和強化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4.創新性。由于核心競爭力有價值可變的特性,這就決定了農業生產部門要不斷的根據市場需求來對產品或勞務進行改進或革新。創新的內涵豐富,涉及到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市場創新及管理創新等多個層面。
      (二)農業核心競爭力的構成要素
    1.農業要素核心競爭力
    農業要素核心競爭力指一國或地區在資源要素方面所特有的競爭優勢,包括農業自然資源、農業勞動力資源、農業資本投入、農業技術等方面的競爭優勢,體現在農業自然資源優勢、區位特征、要素成本、產業集群等諸多方面。比較優勢與競爭優勢理論是解釋要素核心競爭力形成的主要理論依據。該理論認為,比較優勢主要表現在資源稟賦對產業發展的有力條件,涉及的是各國間農業的發展差異(或國內不同區域間)農業內部不同產業之間的關系,是一種潛在優勢和先天優勢。比較優勢理論從農業生產力與農業自然優勢角度指導農業專業化生產和區域化布局,對提高農產品品質,降低生產成本具有重要意義,資源比較優勢是決定農業競爭力的外在因素。但目前在信息社會背景下國際競爭的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比較優勢理論問題顯現出來,許多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密集型的優勢農產品在國際農產品市場上出現逆轉現象。而競爭優勢理論則把一個國家、產業或企業的創新機制與進取精神作為決定競爭力的重要因素。資源依賴學派代表人物JayB.Barney把資源定義為企業的資產、知識、信息、能力、特點和組織程序,認為企業的競爭優勢潛力,依賴于具有價值、稀缺性和難以模仿性的獨特資源和能力。[6]農業競爭優勢是指當前農業的競爭已經超越國家、區域、自然、資源和生產成本要素的限制,競爭拓展到資源、技術、生產力、資本、市場、產業鏈和管理等多個領域。因此農業要素的核心競爭力更多體現在農業的競爭優勢上,而非傳統的資源比較優勢。
    2.農業企業(農業生產者)核心競爭力
    農業企業核心競爭力是農業核心競爭力的微觀基礎和著力點,包括農業企業(生產者)的商品競爭力、銷售競爭力和形象競爭力。
    農產品商品競爭力是農業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基礎。商品競爭力是指農產品的價格和質量競爭優勢。價格競爭力的高低直接體現在自身產品與國際市場同類產品的價格比較關系,價格具有優勢的關鍵在于農產品的成本低廉。產業經濟學認為競爭力的市場表現為成本優勢、差異優勢和領先優勢。農產品成本包括生產成本、流通成本及政策成本等多個方面[2],綜合成本的高低是形成農產品價格競爭力的決定因素。質量競爭力含義廣泛,農產品質量不僅包括農產品的品質,而且包括產品的衛生安全標準。農產品品質是由產品的生物遺傳性質與生產技術與方法共同決定的,具體體現為農產品的形狀、大小、色澤、口感、營養、適于加工等方面。農產品的衛生安全標準是由農產品生產的技術與方法決定的,主要體現在農產品的農藥、化肥及其抗生素等有害物質的含量。當前國際市場農產品的競爭越趨激烈,消費者對農產品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農產品的檢疫體系日益健全,農業生產者的行為已成為提高農產品商品競爭力的關鍵。
    銷售競爭力是農業企業推銷農產品的能力,包括銷售理念、市場定位、營銷網絡、促銷手段、廣告策略、激勵機制等等。銷售競爭力是農業生產者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農業和第二、第三產業絕非對立的概念,依托農業資源發展的農產品深加工,已使工業和農業達到交融;產品和服務鏈進一步拉長,技術、營銷等競爭已迫使農業企業與其它行業達到同一水平,農業企業應學習其它產業類型的運作。在均質農產品的市場競爭中,每個企業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產品成本結構,通常的競爭方式為價格競爭,為避免價格競爭帶來利潤的下降農業企業同樣可以通過向市場提供異質產品,只能依靠差異優勢來獲取利潤。實現農產品差異優勢的方式多種多樣。擴充農產品的等次、級別、品種等向市場提供具有獨特價值的多樣化產品,可以使生產者在某些方面獲得類似的壟斷地位。美國每年的新食品種類超12000種,僅玉米深加工產品就達2000多種。同樣質量的農產品可以通過不同的營銷渠道,在不同的市場上進行銷售,如反季節農產品銷售。同樣質量的農產品可以通過采用多種品牌和營銷手段打造產品形象,通過不同的市場營銷手段,擁有產品知名度。
    形象競爭力是指農業企業在長期經營過程中形成的個性特征在社會公眾心目中所產生的印象、認知、體驗和評價的美譽度,涉及到企業經營理念、行為和視角識別三個層次,是圍繞企業理念而展開的統一體,其核心通過增加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的識別性、傳播性和美譽度,來提高企業的競爭力,一般通過實施企業形象識別戰略(CIS)來實現。[13]從商品競爭力的角度看,在農產品買方市場條件下,生產競爭更為激烈,競爭推動了技術和生產方式進步,使農產品生產差別縮小,在產品上表現為品種、品質、產量等有形差別縮小,而無形差別如農產品品牌、企業形象差別在加大。企業的無形差別競爭將是農業核心競爭力的主要源泉。
    3.農業制度核心競爭力
    農業制度競爭力是指農業產業發展的制度環境,不僅包括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法律等正式制度,還包括道德、文化、習俗、意識形態等非正式制度。它既決定了農業產業系統運行的體制、機制和組織結構,包括農業的國民經濟地位和性質、產權制度安排、組織管理體系、農業組織制度、市場化程度、對外開放程度等,又決定了構成農業產業競爭力的外部資源潛力——即非農產業發展對農業產業競爭力的支持、支撐和保證。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健全的農業經濟結構形式、農村財政體制和稅收制度、農村金融制度、農產品市場流通體制、土地制度和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均是制度競爭力的構成要素。
    4.農業政策核心競爭力
    農業政策競爭力是指政府農業管理部門在基本制度背景下,所制定的促進農業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各種農業政策的有效性,包括農產品市場發育、農業市場競爭度、農業產業組織化程度等各個方面。農業政策競爭力最終取決于農業政策制定者的知識存量、經驗、能力和價值取向,是制度競爭力作用下公共選擇的結果,所體現的是一種利益均衡。農業政策一般包括農業補貼政策,如發達國家給予農民的各種國內支持與補貼,WTO農業協議中的綠箱政策與藍箱政策;農業稅費政策,政府對農民征收的各種農業稅及費用;農業的區域壟斷政策等。
        四、農業核心競爭力的培育
    農業核心競爭力的基本特征及影響要素是農業核心競爭力培育的主要依據。農業核心競爭力的培育需要各個層面全方位的系統協調。
    1.立足本地資源,培育競爭優勢。
    農村核心競爭力的培育要立足于本地自然資源的特點。由于農業生產地域性及農產品生長適應性等特點,決定了農業生產受自然條件的影響比較大,其自然條件的適宜度直接決定了農產品產量的高低及質量的優劣。這就要求一個地區在開發其核心競爭力時,要充分考慮本地的實際,盡量照顧到本地的資源環境優勢,并要對這種資源優勢進行研究與開發,使特色資源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發展具有競爭優勢的產品與產業。如大力發展特色產品的種植或養殖,并不斷提高其科技含量,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形成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競爭優勢,最終形成特色支柱產業和造就大型龍頭企業,帶動該地區整個農業及其它相關產業形成競爭優勢。
    2.依靠創新,形成農業核心競爭力的源泉。
    基于農業核心競爭力的價值可轉移性,一個地區或企業要獲得長期的核心能力,只有通過不斷創新才能實現。創新表現為農業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等多個方面。
    農業技術創新是核心競爭力保持的源泉。經濟全球化條件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擁有核心競爭力的關鍵要看一國的農業科技創新能力。農業科技創新是農業科技成果的創新和發明及其在經濟活動中的應用,包括新品種、新技術或新方法的研究開發、試驗、推廣、生產應用和擴散等一系列前后相繼、相互關聯的技術發展過程。一種產品其技術含量的高低直接決定著該產品的市場前景,如果只搞沒有技術突破的產品創新,就不可能長期保持競爭優勢,當競爭對手都模仿生產這種創新產品的時候,優勢就不復存在。農業科技創新是一種在農業核心競爭力的培育過程中,對農產品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都要加大其科技投入的力度,增加其科技含量,增強其優勢資源的競爭力。科技是農業創新的第一動力,政府或企業只有不斷的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形成強有力的科技創新能力,不斷研制出新產品或產品的新功能,才能不斷滿足消費者需要,占領更多的市場份額,實現企業的利潤目標,企業的競爭力得以提升。
    管理創新不僅包括微觀層面的企業內部管理創新,還包括管理人才的創新。即使競爭主體已經具備資源優勢與技術創新的能力,并不一定能形成核心競爭力。所以,管理能力也是核心競爭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為,一個地區或企業如果不能很好的組織自身所擁有的資源和技術,并將其轉化為能夠帶來利潤的生產能力,就不能保證經濟主體在市場上立于不敗之地,就不能保證將要素優勢轉化為利潤優勢。通過農業龍頭企業內部的有效制度安排,使得管理能力盡可能發揮,可以大大降低產品或勞務的生產成本,在獲得產品或勞務特色優勢的基礎上,還能獲得低成本優勢。企業核心競爭能力的形成還要求企業建立一支相當規模、相對穩定的、具有多學科知識、多方面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技術、管理有機融合的人才隊伍。管理創新必須依靠高素質的人才,具有高素質的核心人才在企業發展中處于核心地位,通過他們的能力發揮可以創造出區別于其他企業的核心技術和核心產品,并不斷地保持和發展下去,形成企業創新能力和獲利能力的基礎和不竭源泉。農業企業中,不僅需要一批素質較高的農業企業家隊伍,而且農業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同樣至關重要。
    3.培育完善的市場體系與營銷網絡。
    技術創新與管理能力提高能夠形成競爭中的成本優勢,但是成本優勢只是潛在的利潤優勢,能否轉化成現實的利潤優勢,能轉化多少出來,只有通過市場交易得到體現,農產品核心競爭力能否得以體現就取決于該地區的產品是否具有市場優勢。具有競爭優勢的市場包括完善的農產品市場體系與完善農產品市場信息體系。完善的農產品市場體系是以批發市場為中心、聯結各個收購市場和零售市場的市場體系。以批發市場為中心的農產品市場體系,既是農產品價格形成的依托,也是進行宏觀調控的依托。根據經濟區域和農產品流向的要求,建設大中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并與農產品初級市場、零售市場以及國外農產品市場聯結起來,形成開放式和運行高效有序的市場體系。完善的農產品市場信息體系能及時、準確地向農業生產者和交易者提供價格信息、生產信息、庫存信息以及氣候信息,提供中長期市場預測分析,幫助農民和交易者按照市場需求安排生產和經營,使農產品信息網絡成為引導農民調整生產結構、保持市場平穩運行的重要手段。
    農業生產企業(農業生產者)在保持原有市場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市場優勢和完善的市場信息,多途徑、多角度地挖掘新市場,不斷發現潛在的其它市場,通過開發新產品、開發新功能、開發新的營銷策略等來打入其它市場,這樣就可以贏得更多的顧客。從而,通過市場創新,提高了該地區的知名度,宣傳和培育了該地區的形象,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優勢。
    4.積極開展制度創新,培育具有市場競爭能力的農業經營主體。
    農業核心競爭力的培育是市場行為,農戶、龍頭企業及其它參與者是行為主體,多元參與者主體追求利益最大化是核心競爭力培育的動力。而公共選擇理論認為由于眾多農業生產者所組成的大型集團在對抗政府小集團時一般不會采取行動來強化其共同利益,因為集團行動的收益要大于成本。由于農業特有的高風險與不確定性,政府及其各有關部門作為宏觀管理和服務者主體,應創造適應農業核心競爭力形成的條件。如對農業的土地流轉制度、農業流通體制、農業稅費等各種制度進行改革;改善政策環境,積極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快農產品加工企業的重組與技術改造,重點扶持和培育農業龍頭企業,創造農業核心競爭力形成的外部環境。引導農民建立各種形式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著力培育農民自發興辦的各類流通組織,包括專業合作社、農村經紀人、農產品促銷組織、專業協會等,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形成真正具有競爭力的山東農業大學學報:社科版泰安9~14F2農業經濟導刊韓宏華/熊德平20052005本文試圖將現代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概念引入農業,在產業經濟學和制度經濟學的框架下,使之擴展為產業層次的農業核心競爭力,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分析農業核心競爭力的特征、構成和影響因素,進而探索出農業核心競爭力的生成機制,為農業核心競爭力的培育和農業競爭力的提升提供理論支持。農業/競爭力/核心競爭力本研究是以經驗數據為基礎、從定量分析為主的靜態資金需要估計,此外因需考慮的因素很多,以及受預測方法、能力等問題的制約,因此也是一種嘗試性的研究。蕭延中 中國人民大學 國際關系學院政治學系,北京 100872陳桂Entropy Analyses and Distinguishing of Industrial Ecological System Evolution Based on Dissipative Structure Theory
   XU Da-wei,WANG Zi-yan,GUO Li
   (School of Management,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alian 116024, China)韓宏華,山東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揚州大學講師(山東 泰安 271018);
    熊德平,揚州大學(江蘇 揚州 225009) 作者:山東農業大學學報:社科版泰安9~14F2農業經濟導刊韓宏華/熊德平20052005本文試圖將現代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概念引入農業,在產業經濟學和制度經濟學的框架下,使之擴展為產業層次的農業核心競爭力,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分析農業核心競爭力的特征、構成和影響因素,進而探索出農業核心競爭力的生成機制,為農業核心競爭力的培育和農業競爭力的提升提供理論支持。農業/競爭力/核心競爭力本研究是以經驗數據為基礎、從定量分析為主的靜態資金需要估計,此外因需考慮的因素很多,以及受預測方法、能力等問題的制約,因此也是一種嘗試性的研究。蕭延中 中國人民大學 國際關系學院政治學系,北京 100872

網載 2013-09-10 21:29:10

[新一篇] 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筆談

[舊一篇] 農村“四化”的涵義及其戰略實施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