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圍繞著東北亞國家區域經濟合作的具體模式的探討始終是研究東北亞區域合作的一個中心議題。因為選擇一個符合東北亞情況的區域合作模式,不僅是區域經濟合作理論發展的要求,而且是將東北亞國家的區域合作引向深入,推進東北亞區域合作健康順利發展的需要,并對當代國際經濟合作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
“增長三角集成”是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切實可行的發展模式。這里“增長三角”一詞并不是筆者的發明,這種提法在有的文章中已經出現。但冠以“增長三角集成”并稱其為“模式”則是筆者的一孔之見了。所謂增長三角集成模式,就是由數個相鄰國家(或地區)各自辟出(出租)一塊土地,組成地區政府間的專門機構,以特殊的經濟政策,聯合開發,共同管轄,加強該地區的生產要素的合理移動和配置,促進該地區的繁榮和發展。在此基礎上,不斷擴大其內涵和外延,發揮其對生產要素的吸納和擴散功能,在更廣泛的領域和地域內,直至在整個東北亞,實現區域性的聯合,互惠互利,共同發展。這里將區域內的各個國家比喻成一個個獨立的較小的集合,它們按一定規則交集形成一個個增長三角。經過一定時間的集成和發展,一個個增長三角并集再形成一個全集,即東北亞經濟一體化。
這一發展目標模式,完全符合東北亞地區的實際情況和基本特征。
大家知道,“東北亞經濟圈”已喊了多年,各種模式和構想也屢見不鮮,但東北亞區域性合作沒有實質性進展。這固然和本地區復雜的情況及各種障礙有關,但具體的區域合作模式是否可行也應考慮。
從當代世界上現存的區域性合作形式來看,雖然形式多種多樣,目標有高有低,但基本上可劃分為兩種:一種是多領域的(或稱綜合性的)。這種區域性合作,包括各個主要經濟領域,如生產、市場、資本、貨幣等。并且是整個國家的全都加入。如歐共體、安第斯條約組織以及原來的經互會。顯然,東北亞地區不具備這樣的條件,這種形式不行。另一種是單一領域的,如歐佩克(OPEC)等,這種類型的合作國家和地區均是在某一方面如石油、橡膠、咖啡(多是原料性的生產或出口)等方面比較集中,為維護共同利益而使它們聯合起來。顯然東北亞各國也不具備這樣的特點,東北亞各國的條件和優勢不是同一,而是互補。所以這種形式也不適用。
經過多年的實踐和探討,人們現在都同意這樣一種看法:即東北亞的區域性經濟合作只能走由松散型合作到緊密型合作,由雙邊合作至多邊合作,從小范圍起步,走局部突破的路子。如果是這樣,那么,“增長三角集成”模式完全符合這一途徑,是實現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的現實選擇。
按著這一模式,合作各方只是拿出很小的一塊地方(或投入某一方面的生產要素),而且這些地方多是邊境或沒有開發的地區。隨著國際形勢的緩和和國家間關系的改善以及國家建設發展的需要。許多國家都想開發和建設原來相對落后并有發展潛力的地區。這一合作方式,滿足了有關國家的這種愿望:這一模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克服由于東北亞國家經濟政治制度的差異給區域合作帶來的困難和障礙,它不必像歐共體那樣把國家的相當一部分權力讓渡給共同體行使。因為參加合作的只是有關國家的很小的一部分,而不是整個國家,這樣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緩沖因制度和意識形態方面的差異而出現的種種矛盾,避免因整個國家(或很大區域、部門)加入可能給一國帶來的不良沖擊和影響,也可以防止對所謂國家主權的侵犯(如果有這種可能的話)。所以,這種合作模式,就是從小范圍開始,先從各方共同感興趣的方面、容易合作的領域開始,然后漸次展開,不斷深化和擴散這種合作,直至實現整個區域內的合作。
(二)
關于東北亞區域合作的目標模式,國內外專家學者提出了很多構想。其中有代表性的當屬日本經濟學家赤松要創立的,我國一些學者也贊同的雁行發展模式。
雁行模式最初是說明一些國家產業發展的一般規律。現在引伸被用來解釋在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之間的國際分工以及多重趕超的格局。“其實質是,處在高度發展階段的國家之相對優勢產業向處在低發展階段的國家轉移。這一轉移的過程,是處在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得以共同發展的源泉和基礎。”按雁行模式,在東北亞區域合作中,日本自然是處于高發展階段的國家,主要從事高新技術產品的生產和出口;然后是韓國,發展資金密集型和中等技術產業;接著是俄、中、朝、蒙則利用其自然資源和勞動力充裕的優勢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并按這樣的基本格局進行分工和產業轉移。這樣就形成了以日本為雁首的依次排開的雁行模式。
應該說,這一模式有一定的合理性。即它充分考慮了東北亞地區目前存在的較大的經濟落差,考慮了各國在資金、技術、資源等方面的互補性以及日本在此合作中將起的重要作用。但是,總的來說,稱之為雁行模式就是具有較深厚的垂直分工色彩。并且將產業層次分工通過模式凝固化。因為如果作為一種模式,就應按模式的內在要求進行,不然這個模式就沒有實際意義。同時,這一模式,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以日本為主的理念,并有利于保持日本同其他國家的“等距離差距”。雖然我們不能說,在雁行模式下必然使高層次國家和低層次國家之間保持永久的恒定經濟差距,但是,這種事實雁行模式的提倡者也是承認的,即“只有高層次國家再發展了,才愿意和有必要把相對優勢產業轉移出去。”也就是說,高層次國家只有在具有了新的、更高水平的優勢產業以后,才愿意把現有的相對優勢產業轉移給低層次國家。不然,高層次國家在不具備新的相對優勢產業前將原有的相對優勢轉移出去,必然造成對自己的競爭,產生“飛去來器”效應,顯然,這是高層次國家所不愿見到的。所以在高層次國家不具備新的、更高水平的相對優勢產業之前,它是不會進行轉移的,至少是有限的轉移,以保持自己的高層次和領先地位,保持同低層次國家的一定距離。在這種模式中,雖然低層次國家可以努力去競爭。在某種意義上,與其說是“競爭”,倒不如說是高層次國家的某種“轉讓”。雖然,低層次國家可能發展了,同高層次國家的差距縮小了,戰后一些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現實也證明了這一點。但是,這種發展和飛躍,不是靠雁行模式,而是靠自身的內部調整和改革,靠很好地解決和擺脫戰后這種垂直分工給它們造成的被動的、落后的局面,即不能總是接受高層次國家轉移的相對優勢產業,而是一面接受這種轉移,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就是增加投資,進行新的開發,保持自己原有的優勢,創造自己的新的相對優勢。
最后應提出的是,雁行模式似乎只是理論分析和構想,它沒有提出通過何種具體形式或組織形式來實現東北亞的區域合作。所以在實踐上來看,可操作性不強。
(三)
“增長三角集成”模式,作為東北亞本身的區域性經濟合作來講是初步的,小范圍的,低級的。但相對于有些合作模式來說,它又是現代的、高級的。在這種模式下,它從一開始就不僅僅局限于商品貿易方面,它是一個綜合性的發展布局,是在商品貿易、資金、勞務等各方面的綜合性的合作和協調。而雁行模式則是傳統的,低級的,循序漸進和緩慢的;現在的歐共體模式是全面的,高級的。但歐共體的發展也是由低級到高級逐漸發展演變而成的。它最初是從某一經濟部門的合作開始,然后發展到建立關稅同盟和共同市場,進而實行有關經濟政策的協調和統一。所以“三角集成”模式是當代區域經濟合作中一種較高層次的新的嘗試,它不同于以往的傳統的模式。它必將有利于推動區域經濟合作的快速發展,有利于區域內各國加快向市場經濟過渡;有利于將地區經濟融入國際經濟體系;也有利于區域的乃至世界的和平與穩定。
遼寧大學學報(哲社版)沈陽097-098F8世界經濟周林19951995 作者:遼寧大學學報(哲社版)沈陽097-098F8世界經濟周林19951995
網載 2013-09-10 21:3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