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中國大陸對香港地區的直接投資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J.,Milgate,M,&.Newman,P.:《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詞典》,p371-372,“在那些容易引起資本外逃的國家那里, 此類交易(資本外逃)經常被隱瞞在負的大量國際收支統計中的“誤差與遺漏”項目之中。)。在1989至1996年間,中國國際收支平衡表中的錯誤與遺漏項除了1989年是入超外,其余年份均為出超。并且,錯誤與遺漏項的出超額從1990年的31億美元逐年上升,1995年高達178億美元, 反映了中國資本外逃的嚴峻性。
    資本外逃的方式, 一般包括在進出口貿易中虛開發票( under-invoicing與overinvoicing), 對海外關聯企業支付額外的“傭金”以及直接攜帶大量現金出境等。宋仁榮(Yun Wing,Sung)1996 年曾對中國對香港的出口作過專門分析(注:Sung,Yun-wing:"Chinese Outward Investment in Hong Kong:Trends,Prospect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p17-18,Technical Papers No.113,OECD Development Centre(July 1996).)。在進出口貿易中虛開發票,一般通過中國企業的大陸母公司向其在香港的子公司低價出口,而香港的子公司向其在大陸的母公司則高價出口,子公司從中就可賺取高額的利潤,并將該部分利潤存放在香港或境外。宋仁榮分別選用了1981至1993年中國海關和香港政府對中國大陸對香港地區出口的兩套統計數據。兩者分別以離岸價格和到岸價格計價。為了使兩者具有可比性,需要將后者調整為離岸價格。按照國際慣例,到岸價格一般是離岸價格的1.05至1.06倍(注:UNCTAD: "Review of Maritime Transport 1990",Table 36,United Nations(1991).Sung,Yun-wing:"Chinese Outward Investment in Hong Kong :Trends,Prospect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 p17-18, TechnicalPapers No.113,OECD Development Centre(July 1996).)。 基于香港與大陸的地理位置,宋仁榮選用了1.05這個參數,將以到岸價格計算的香港從中國的進口換算成離岸價格計價。如果以離岸價格計算的香港從中國的進口減去以離岸價格計算的中國對香港的出口后的差額大于零,就構成了中國出口的損失。從1981至1988年間,低價出口現象并不明顯。但是,1989年之后,中國出口的損失不斷擴大,從1989年的13億美元上升到1992年的46億美元。由于1993年之后,中國海關按照最終出口市場所在地進行統計,從而使1993年中國對香港的出口下降了41%。所以1992年以后的比較就不具有可比性了。攜帶大量現金出境的方式,在1993年中國改革個人出境的外匯管理辦法之后,也成為中國資本外逃的一種重要方式。據《香港經濟導報》報道,在中國允許居民出境每人攜帶6000元人民幣之后,每月從中國大陸流出的人民幣在160至200億元之間,約合30至40億美元(注:《香港經濟導報》,1994年5月5日。)。
  中國企業在對外直接投資過程中資本外逃的動因主要是資本回流,即為了利用中國政府給予外資企業的優惠政策,一部分中國企業將資金以合法或非法的方式轉移到國外,然后,以“外資企業”的面目回到國內投資。據世界銀行估計,1992年中國利用外國直接投資總額中的25%屬于資本回流(注:World Bank:"China Updating Economic Memorandum:Managing Rapid Growth and Transition, p24, World BankReport(June30,1993).)。值得注意的是,資本回流客觀上為中國吸引了大量的外資。
      三、中國企業在香港投資的優勢
    3.1企業組織形式
  由于香港經濟的高度自由化和高度競爭,中國在香港投資的企業組織形式也變得非常復雜,以充分利用香港的區位優勢。中國在香港制造業投資企業的三種組織形式中,與香港企業組建合資企業所占的比重最大,其次是中方全資子公司,而與其他外資組建的合資企業形式最少。占第一位的與香港企業組建合資企業的主要行業包括:電子,紡織與服裝。通過組建合資企業,可以充分利用合資雙方的優勢,特別是香港企業對當地市場的經營經驗和銷售網絡。同時,近年來中國在香港制造業投資的企業數維持在46家左右,反映了在香港經濟結構的調整過程中,制造業所占的比重不斷下降,而服務業的比重日益上升。順應香港經濟的重組,中國對香港的投資更多地集中在服務業也就不足為奇了。
  此外,我們還可以從上市公司的角度分析中國對香港投資企業的組織形式。中國在香港的上市公司包括兩類:H股和紅籌股。H股是已經在中國大陸發行A 股股票的公司在香港以港幣計價發行直接上市的股票。紅籌股是在香港的中資企業通過買殼間接上市的方式“發行”的股票。根據香港經濟日報出版社出版的《香港股票投資指南》(1997—1998),在香港聯交所上市的紅籌股有40家,列入恒生中國企業指數成分股的H股有35家。在H股中,許多企業在香港沒有直接的經營活動,所以它們把在香港上市作為融資的重要手段。 根據愛德華·陳(Edward K. Y.Chen)與特利莎·王(Teresa Y.C.Wong)1993年對中國在香港上市公司的一次調查結果,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雖然在香港發行H股股票,但是它并沒有在香港生產啤酒的投資計劃。在該公司的股份中,H 股的比例(38.5%)遠遠高于A股(11.1%), 可見通過上市公司形式在香港投資,已經成為中國利用外資的一個重要的途徑。相比之下,紅籌股雖然屬于中資企業,但是是完全的香港企業,在高度競爭的香港經濟的外部環境下生存和發展,就必然要求這些企業嚴格遵循國際慣例,要求有一批真正的企業家,從而間接地培育了中國在港投資的企業優勢。
    3.2利用香港在培訓和研究方面的區位優勢
  中國在港投資企業雇員的90%以上是香港當地雇員。中方的中高級管理人員在担任管理職務前大多在香港接受過若干年的培訓。愛德華·陳與和持利莎·王對7家在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調查顯示, 中方管理人員在香港的管理協會和香港城市理工大學等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接受崗位培訓和學位教育。目前,培訓課程從最初的勞動管理,商業銀行業務等專業課程向包括公共關系,社交禮儀等在內的更廣泛的課程轉變。同時,以中銀集團和華潤集團為代表的一些特大型中國對香港投資企業,還在香港投資建立了自己的培訓和研究機構。這些研究機構以香港市場為中心,同時分析香港以外的世界市場的投資機會,為本企業以及在香港的其他中資企業提供咨詢服務。
    3.3技術轉移
  在香港與大陸之間的雙向投資中,愛德華·特利莎·王認為存在著技術從香港向大陸的單方向流動的傾向。但是,他們的調查只涉及7 家中國在香港的上市公司,難免以偏概全。更重要的是,他們調查的7 家企業可能并沒有充分反映中國企業擁有的比較優勢。事實上,中國在水泥,造船,化工和建筑等具有長期生產經驗的行業中確實存在著向香港的技術轉移。據紅籌股之一的中國海外發展有限公司的一位高級管理人員透露,該公司在機器制造,建筑等方面的研究大多由大陸的母公司承担,所以,母公司對香港子公司的技術轉移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雖然香港企業能夠勝任建筑設計和一些簡單的建筑項目,但是,在橋梁和隧道建筑方面與大陸企業相比仍存在著較大的差距。
    3.4其他方面
  中國企業在香港成功投資的其他優勢還體現在經營網絡和經營自主權等方面。首先,中國在香港投資的企業把建立大陸與香港之間的生產和服務網絡作為對香港以外的亞太地區投資的基礎。就貿易公司而言,通過向運輸,通訊,倉儲,零售業的滲透,形成以貿易為主導的全方位的經營網絡,有助于帶動和促進中國的產品出口;就旅游公司而言,通過向航空,旅館和飯店業的滲透,有助于拓展業務領域,更好地為旅游者提供便利的服務。經營網絡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國對外直接投資企業的內部化優勢;其次,在香港投資的中國企業往往擁有較之國內企業更多的經營決策自主權。中國大陸的母公司與香港子公司的分權管理模式,有助于提高子公司的經營效率和經營的靈活性。
復旦學報:社科版滬26~33F63投資與證券劉紅忠19991999中國大陸在大量利用外國直接投資的同時,業已成為發展中國家(地區)中對外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之一。香港是中國大陸對外直接投資最多的地區。本文分析了大陸在香港投資的規模、行業分布以及投資動因。著重分析了中國大陸在香港的投資企業對香港經濟和社會的繁榮與穩定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時闡述了資本回流在對香港投資中的表現。復旦大學國際金融系副主任 副教授 作者:復旦學報:社科版滬26~33F63投資與證券劉紅忠19991999中國大陸在大量利用外國直接投資的同時,業已成為發展中國家(地區)中對外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之一。香港是中國大陸對外直接投資最多的地區。本文分析了大陸在香港投資的規模、行業分布以及投資動因。著重分析了中國大陸在香港的投資企業對香港經濟和社會的繁榮與穩定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時闡述了資本回流在對香港投資中的表現。

網載 2013-09-10 21:31:57

[新一篇] 試論中國古代文論的價值根據

[舊一篇] 試論企業法人財產權及國企改革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