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國家與社會關系的對話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李:今天,國家與社會之間的關系之所以引起人們的極大關注,成為理論界討論的熱點問題,主要是由我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這一事實引起的。從社會角度而言,它體現了隨著利益多元化的形成和社會自主能力的提高,人們對發展社會主義民主的渴望;從國家角度而言,它體現了在體制轉變階段,如何界定政府權限、規范政府行為的要求。因此,科學地解答這一問題不僅是學術理論界的事情,而且是迫切的現實問題。為了更好地認識二者的關系,有必要梳理一下二者關系的理論源頭。從本原上講,中外學者無論其理論的出發點如何,都會承認國家之所以會產生并存在下去是由于社會的需要。因此,在國家與社會的關系中,社會應該是第一性的,國家是第二性的。社會是國家存在的基礎和前提,如果沒有社會,國家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
  陳:是的,國家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其表現形式是政府。國家概念所涉及的領域是政治統治,政府概念所涉及的領域是政治管理。政治統治的內容是社會上一部分人與另一部分人之間的關系,即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之間的關系。政治管理的內容則是政府與全體人民之間的關系,即政府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因此,我們研究國家與社會的關系,實際上所涉及的是政治管理的內容,也就是作為國家具體體現的政府與社會之間的相互作用問題。
  李:就國家與社會關系本身而言,可從應然(應當如何)與實然(現實如何)兩個方面加以說明。國家與社會之間的應然關系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一是人們的愿望。從我國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來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需要政府對具體的經濟活動有太多的干預,凡是市場能夠做的事,政府便不應插手。只有在市場無能為力的范圍內,政府才應該充分發揮作用。這樣有利于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有利于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建設。這是一種客觀的需要。但是從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來說,由于來自市場的力量還相當弱小,市場運行所需要的必要規則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以及各種無序現象的存在,等等,阻礙了市場經濟的發展和良好經濟秩序的建立。這就要求政府發揮強有力的作用。這又是一種客觀的需要。兩種客觀需要都會對人們的認識產生影響,于是便出現了人們對國家與社會關系的不同看法,也就是對政府權力與社會權力相互關系的不同看法。例如,“小政府,大社會”,“弱國家,強社會”,“強國家,強社會”等主張便提了出來。為了很好地解決國家與社會的應然關系問題,必須把未來與目前這兩種客觀需要區別開來,從目前入手來提出任務,同時又心系未來,把現實的需要和長遠的需要聯系起來考慮,盡可能為未來發展創造各種必要的條件。
  從實然的角度來看國家與社會的關系,就是要具體地分析政府和社會這兩種權力的實際狀況,分析造成現實狀況的各種因素,以及按照應然的要求,如何創造條件通過變革各種相關因素以平衡這兩種權力的力量對比和相互作用。
  陳:李先生的分析勾畫了國家與社會關系的整體框架,為了更好地理解這個問題,我們有必要分析一下政府權力與社會權力的關系及運作狀況。
  今天,我們正處于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渡的過程中,政府還保持著相當大的傳統權力。行政權力在社會中還有相當大的權威性、相當高的效率和相當強的動員、指揮、協調能力。而社會權力尚未達到能夠有效地影響和制約政府行政權力的程度。同時在社區生活中,也還不具有真正的自治能力。作為國家與社會關系核心的行政權力與社會權力相互關系的這種現實狀況,總的來說是由于過去的高度集中的政治和經濟體制造成的。具體地說,造成這種狀況有多方面的因素:市場經濟不發達;人民群眾的文化素質不高;法制不夠健全;新聞輿論的監督力度不夠,等等。而所有這些因素在國家與社會關系上的一個總的結果,便是行政權力過于發達、控制力過于強大,社會權力較弱,尚不足以對行政權力產生有效的制約。這是我國目前在國家與社會的關系方面所需要注意的主要問題。
  李:您說得很對。目前二者的關系是復雜的,造成這一現實的原因也是復雜的,而要解決這一問題,既需要有長期準備,有總體思路,又需要立足現實,著眼當前,選擇出一種既從現實出發又有努力方向的解決辦法。具體地說,目前我們應該從三個方向上進行努力:一是增強政府在提供市場遠用社會生活等方面的規則并有效實施這些規則方面的作用;二是轉變政府職能,真正實現“政企”、“政事”分開;三是創造條件,發展社區組織。在總的發展過程中,國家與社會相互關系總是不斷調整變化,即從現有的狀況向著應然所指示的方向不斷發展。所以,在談到國家與社會的關系時,是無法簡單地進行回答的。觀察問題的角度不同,回答也就不同,各個發展階段上努力的側重點不同,回答也會不同。因此,不能把問題簡單化,不能要求離開具體的時空條件來簡單地回答是什么和不是什么。在此,我還想著重提醒一點,科學地處理二者的關系,需要雙方都作出努力,但發揮作用的主導方面是國家,是政府。
  陳:我同意您的見解。不過,還要補充一點。在當前形勢下探討國家與社會關系,不能不關注政府機構改革問題。因為機構改革作為國家(具體是政府)權力調整的重要內容,既要在國家與社會關系總體框架下進行,又是國家與社會關系理順的基本體現。同時,要考慮到,在我國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中,政府與社會關系的理順,還要以社會歷史條件為轉移。從條件發育過程來看,針對政府與社會的權力關系的不協調因素和存在的主要問題,當前必須從以下幾方面作出努力:一是政府宏觀調控、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能力與水平的提高;二是企業自主經營、自主管理、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三是基層社區組織、中介服務組織的建立、健全及自治能力、服務能力的提高;四是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中介服務機構的良性互動能力和相互監督機制的建立;五是社會主義市場主體、市場體系以及整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程度;六是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內外環境和政治、社會、文化保障條件的形成。
  李:總的說來,國家與社會關系的良性化和協調化,是隨著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以及民主法制建設的發展過程而演進的,這既是一個社會歷史演進的過程,也是一個廣大人民群眾發揮歷史主動性的實踐過程。在機構改革中,我們應根據各個發展階段的不同情況和條件,來決定改革國家與社會關系的進度和限度,既尊重客觀規律,又善于發揮人們的歷史主動性,分步完成各個階段的改革任務,逐步達到改革的目標。
  
  
  
人民日報京⑤D4中國政治19981998 作者:人民日報京⑤D4中國政治19981998

網載 2013-09-10 21:33:52

[新一篇] 關于國家、地方、民眾相互關系的理論與研究概述

[舊一篇] 關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績效評估的思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