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業實現兩個轉變的微觀基礎 下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管理機制
  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以一定的制度和運行機制為條件的,通過一定的制度和運行機制來實現的。強化管理是出版產業生產經營活動中最基本的環節,是企業賴以生存、發展的基礎。出版產業微觀管理機制起碼應注意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加強基礎制度建設。制度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出版作為一種產業,出版單位作為企業化管理的部門,必須制定嚴格的規章制度和生產經營行為規范來保證企業科學、合理、高效運行,如考勤制度、定額制度、標準制度、考核制度、成本管理制度、材料管理制度、財務制度、工作程序制度等等。這一點與一般企業沒有太大區別。但作為意識形態的出版部門,又具有其特殊性。表現在:人員構成——大都是中高級知識分子和某一方面的專門人才;產品特殊——精神產品;價值追求——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產品評介——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產品生產制作——單一性,基本不重復;生產勞動組織——在整體協作中個人創造性勞動色彩強烈。因此,出版部門制定基礎制度,要以一般企業的先進管理經驗作為參照系,依據精神產品生產的特殊規律,結合本部門的實際,進行科學的、合理的、有效的、可操作的基礎制度建設。做到五個結合:先進性與普遍性相結合。高標準、嚴規范,才可能出合力、出精品、出效益,但又要大部分人都能做到。要有節奏感,注意承受力,關注和諧度。一般性與特殊性相結合。既要吸收一般企業的先進管理經驗,又要結合本行業本單位的特殊實際,使之切實可行。制度的鋼性與彈性相結合。制度要有嚴肅性和邊界的明確性、性質的確定性,又要考慮上下左右、方方面面的情況和可能出現的問題,留有余地,帶有一定的彈性。管理手段上原則性與人情味相結合。情理互補,講人情動真情,講原則動真格。處理人和事,著眼點在于解決深層次的思想問題,理順情緒,做過細的思想工作。
  第二,轉變生產管理方式。一是由過去的生產型管理轉為營銷生產型管理。即由原來的計劃或作者→編輯加工→主編二審→總編三審→征訂訂數→組織生產→書店轉變為出版方針+市場需求→編輯策劃+選題論證→組織作者→編輯加工、三審→宣傳推廣+營銷→信息反饋。二是由品種管理為主向資金、成本管理為主轉變。資金有效利用低,廣種薄收,平庸書大量出版,庫存積壓嚴重,是阻礙出版業向優質高效轉移的一大癥結。傳統的品種管理模式,不但表現在品種數量的急劇擴張,還表現在沒有把投入產出比、成本核算、資本生產率、資金流動率放在應有的位置。所謂的財務管理,只是憑證記帳和報銷。出版單位作為市場的競爭主體。要考慮資源優化配置、成本核算、勞動生產率;要考慮擴大再生產和事業的發展;要把投入再生產循環中的資本組織、管理、運營、周轉和資本流動以及投入產出作為生產的主要環節,抓住不放,提高資本有機構成,形成資本管理體系。
  第三,注重“人本管理”。出版業具有政治性(屬于上層建筑的意識形態)、階段性(每個不同時期政治上和受眾群體對出版物都有不同的要求)、多因性(一種精神產品的優劣是多種因素起作用的)、關聯性(產品是由內部眾多部門協作和外部諸多因素形成的)、復雜性(價值評定、即期效益與長遠利益、兩個效益的統一,都難以全部明確量化)的特點,作為商品進入市場的出版物,只不過是人的精神活動的物化了的表現形式,隱藏著豐富的人文內涵,有著更深遠的人文目的。因此,管理工作,應具有更強烈的人本中心管理理念。管理不只是一種手段,更不只是控制。管理是協和,是自組織系統內部的有序化。管理的出發點,是要把職工作為企業的主體,著眼于激發職工的工作熱情,調動職工的積極性、創造性、想象力,把貫徹黨的出版方針、單位的長遠規劃、領導者的意圖,變成職工的自覺行動。知識分子集中的出版部門的管理者,要把工作的直接性與精神感知的間接性結合起來,形成一種機制,使職工在企業中有一種創造性勞動所體現人生價值的愉悅和自我價值得以實現的滿足,一種可感知的實實在在的體驗。一是信任與尊重,善于授權,才能使他們更好地完成各項任務。二是參與管理,善于聽取群眾意見,吸取群眾智慧,形成決策和管理的民主化、科學化。三是善于化解矛盾,解決深層次的思想問題,營造和諧的人際關系。和諧產生生產力,和諧能提高勞動生產率。四是關注職工的工作,充分肯定職工的成績,善于贊美成功,使員工有成就感、光榮感。五是關心職工生活,盡可能滿足職工合理的愿望和要求;創造條件,提高職工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企業安全,是建立在職工個體安全的基礎上的。
  第四,建立動力機制。一般企業的動力機制,主要表現為追求利潤的最大化和與社會、環境相協調的可持續的發展,從而在管理上形成以計量為主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出版業由于其產品與組織構成的特殊性,首先必須為企業的動力機制進行內涵界定,作為運行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的基礎。我以為,出版業的動力機制應主要表現在追求服從服務于全黨全國大局利益的最大化,胸無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追求兩個效益的有機統一;追求在全社會產生的間接效益及其轉移的最大化。其次,不管是激勵機制還是約束機制,都要把握好度,即適度激勵與適度約束,并相互配合。它包含以下三個內容:激勵適度。所有的激勵,既要符合有關政策法規,又要符合本單位的承受能力和可實現的程度。言而無信,摧毀的將是機制和領導者的權威本身。約束適度。過度約束,超出員工的承受能力和可實行程度,約束將是無效的,流于形式的。激勵與約束配合適度。有激勵而無約束,形不成激勵作用;有約束而無激勵,約束就缺乏正面的參照系和機體動力。激勵與約束,以激勵為主。兩者相反相成,相互配合,形成生產動力機制的自變量。激勵機制中,精神鼓勵與物質獎勵要相互配合。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動力激活杠桿也是多種多樣的。不要過分迷信物質獎勵的所謂萬能作用。更何況人的物質欲望是沒有限度的,一旦形成鋼性收入,勢必失去激勵作用,成為物質依賴惰性。知識分子具有追求精神滿足、人生價值的體現和工作環境、人際關系的愉悅的群體特性。共同的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是動力的重要源泉。只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才能保證生產精品,產生出好的效益。再次,動力機制的實現方式,必須是一個系統,是系統內自組織的有效有序運作。一是要做到三個結合:日常工作要思想政治工作與執行獎懲制度相結合,分配上要定性與定量相結合,考核上要行為度量與結果度量相結合。二是要把社會效益第一的原則、精品意識貫穿于動力機制的全過程,融入具體的操作程序中,落到實處。
  第五,建立人才培訓機制。建立一支政治強、作風正、紀律嚴、業務精的出版隊伍,是出版業面臨著的緊迫任務,是一項長期性、經常性的工作,是出版繁榮的根本,是實現兩個轉變的基礎。
  出版工作者,他既有別于一般行政機關的公務員,又不同于工商企業的“老板”。他是一種專門人才。不管是管理者或是一般編輯,作為一個合格的出版人應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素質:①明確的政治方向,堅定的政治立場,鮮明的政治觀點,較強的政治鑒別力和政治敏銳性。事關全局、事關大局的問題,能站在政治高度去思考,去辨別,就是日常工作,也要有大局意識、責任意識,不能把政治性很強的工作作為一般事務來處理。②有好的思想作風。崇尚敬業,樂于奉獻。敬業,首先愛業,愛本職工作,為之奉獻,為之奮斗,把生命的體驗融入日常的編輯出版工作中去。③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摒棄職業、職務徇私行為,追求崇高的職業道德和行業道德規范。買賣書號、刊號、版號的不良行為應當唾棄;關系稿、人情稿應當杜絕。④具有較高的科學文化知識,既要有較為精深的專業知識,對本學科的發展方向和動態有高度的職業敏感,又要具有較為廣博的知識面和生活底蘊,最好是一專多能的雜家、通才。⑤具有較強的經營能力和較豐富的市場經濟知識、懂經營,會策劃,能核算,善開拓。⑥具有一定的組織能力和公關活動能力,出版工作要和方方面面打交道。領導、學者、作家、工農商學兵,無一不是我們的服務對象、聯系目標。沒有組織、活動能力是很難勝任的。⑦有現代科技知識。對現代科技的一般知識、前沿學科,應有所涉獵,對新技術新裝備應當掌握,對科技動態、發展方向應有所了解。
  正因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出版人的高要求,所以要十分重視隊伍建設。等不是辦法,埋怨于事無補,只有形成機制,常抓不懈,才能日見成效。
  一是建好班子。建立人才庫和流動機制,優勢互補,優化結構,配備好各級領導班子。二是加大人才培養投入力度,建立各級培訓基地,配備各類人員。培養是要付出成本的。要算大帳,算長期的帳,投入是值得的。三是既要進行業務知識的培訓教育,又要注重思想道德建設,后者更帶有根本性,克服以往重業務訓練,輕思想教育的傾向。四是措施靈活,方式多樣。集中人員、集中時間是培訓;送出去,請進來也是培訓;以老帶新,為老專家配助手也是一種好辦法。五是學習是培養,使用也是培養。人都有長處和短處,十全十美是沒有的。關鍵在于發現其長,用其長;深知其短,避其短。領導者要胸襟開闊,頭腦清醒,知人、愛人、容人、用人。大膽地把年輕人放在重要的崗位,使之適其位,守其職,盡其才,發揮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在工作中壓担子,在鍛煉中磨練提高,盡快成長。六是切實實行持證上崗制度。總編、主編要持證上崗,一般編輯也應持證上崗。無證而又不接受培訓的,限期改正,否則不能上崗。七是改革人事制度,實行全員聘用制,能者上,庸者下。實行職稱評聘分開,高職可以低聘,低職可以高聘,形成人才激勵、約束機制。
   流通體制改革
  由于市場機制和法制的不完善,出版物的市場機制也是不完善的,條塊分割、地方保護主義普遍存在;優汰劣勝的現象比比皆是;無序競爭,高折扣、高回扣、高定價的飲鴆止渴行為不是個別現象;流通管道不暢,銷售經營不善,依靠教材吃飯的頑癥一直得不到根本解決,等等。徹底完善市場秩序,做到物暢其流,有待時日。就目前看,從出版產業的微觀上看,起碼要在五個環節上進行改革:
  第一,出版物生產部門,必須改變以往只管生產,不管營銷的觀念,把營銷擺在重要位置,負起出版物總發行的責任。從領導到員工,都要關心產品的營銷,參與出版物的發行工作。在人力資源配置上,克服重編輯輕發行的思想,改變人員比例、人員素質構成,舍得派精兵強將搞營銷,編輯與營銷人員的比例一般要達到1:1。
  第二,實行代理制度。代理制包括銷售代理、采購代理、廣告代理、運輸代理、倉儲代理等。隨著出版產業的發展,經營方式向市場廣度深度發展,跨地區跨國界經營是出版業經營的必然走向。不但要進行地區代理、國內代理,還要向國際市場進軍,進行國際商務代理。通過代理制,可以形成分工與聯合的優勢:①彌補經營力量的不足,集中更多的精力搞好主要的出版活動,多出精品。②細化專業分工,可以降低經營成本。③有利于規避風險。特別是通過最低品種銷售量的合同條款,可以使出版生產部門在決定生產數量和進行成本核算、定價定位時有了可靠的決策依據。④把出版社與書店結成利益共同體,形成產、銷合力,逐步形成分工職責明確、利益共享、風險共担、共同為精神文明建設和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要出謀劃策的協同關系。
  目前,可先試行總代理、局部代理和臨時代理,不斷探索經驗,形成一套既符合市場經濟運行規則,又適應精神文明建設需要的代理制法規和行業規范,規范代理雙方的權利、義務、行為準則、資格認定等等。同時還要完善銀行資金結算體系,推行承兌結算或信用證結算方式,盤活雙方的存量資本,加快資金流動速度,使產供銷優勢互補,互利互惠。
  第三,探索發展連鎖經營方式,改革條塊分割經營模式,建立先進的世界通行的工商業經營方式和流通組織方式。它對推動出版業的生產,引導消費,擴大覆蓋面,減少流通環節,節約流通費用,降低出版物價格,滿足讀者需求,將起積極作用。發展連鎖經營,出版社、書店、郵局可以單獨進行,也可以聯合經營。但要把握好:①大膽探索,統籌規劃,分步實施,逐步推廣,切忌一擁而上。連鎖經營要受國家、地區生產規劃、經濟能力、流通發達程度和人員素質等諸方面的制約。可以先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出版活躍地帶起步,逐漸推廣。②可以通過代理制的形式,成為共存一體的連鎖經營,既形成綜合規模效應,又方便消費者。可以組織不同的連鎖方式和經營形態。如郵局的連鎖零售,書店的省、地、縣直線連鎖,超市的柜臺連鎖銷售等等。③把握統一性,發展多樣性。一個完整的連鎖公司,包括總部和門市兩個層次。統一性是連鎖經營的主要特征,包括統一管理、統一采購、統一配送、統一店名、統一形象、統一經營理念、統一服務規范、統一廣告宣傳、統一銷售價格、統一內部核算等10個方面。同時,又要根據不同地區不同消費群體,確定不同的營銷方式和經營策略,不同的市場定位,不同的服務內容。④把握好數量規模,注意服務質量。連鎖經營是以數量規模效益為主要特征的經營方式,只有達到一定的量,才能降低成本,調整運作,減少庫存,加速周轉。但不能無限擴大,要與自身的管理能力、資本數量、地區布點的合理密度相一致。
  第四,組建發行集團。組建發行集團是實行代理制、推廣連鎖經營的必要的有效的組織形式。它對建立高效暢通的出版流通體制和統一、競爭、有序的出版市場體系,對優化流通部門的資源配置和國有資產的運行效率,對發揮國營書店的主渠道作用和促進社店聯合,將起到積極的作用。組建發行集團,應把握:①要有明確的經營宗旨,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有利于除教材外的一般圖書、報刊的發行。②組建集團從根本說是一種企業行為,是經濟組合,要以經濟為紐帶,以自愿為原則。③起點要高。要以現代公司制度進行規范,依法辦事,一步到位。④賦予集團一定的行業自我管理職能,以規范行業行為,形成自我約束機制,推動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
  
  
  
出版廣場福州11-13Z1出版工作、圖書評介李玉光19971997 作者:出版廣場福州11-13Z1出版工作、圖書評介李玉光19971997

網載 2013-09-10 21:34:06

[新一篇] 凡勃倫的制度變遷理論解讀

[舊一篇] 出版業實現兩個轉變的微觀基礎(上)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