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學中生成性動態教學資源的捕捉和利用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乳業巨子”牛根生之所以能在幾年之內創造出蒙牛乳業集團奇跡,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善于整合各種資源,如借助聞名全國的伊利做廣告,打響自己的品牌;帶領精兵強將去承包擁有全國最大奶源基地的黑龍江省一家瀕臨倒閉的乳制廠,為自己公司提供產品;巧妙運用地方閑散資金建起專為自己企業供貨的奶站,等等。牛根生的成功,啟示我們在歷史教學中也要善于捕捉和利用各種課堂教學資源。
  課堂教學資源可劃分為兩類:一類是以教材、教輔用書、教學圖片為主的靜態教學資源;另一類是動態教學資源。動態性教學資源又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預設性動態教學資源,如音像資料、多媒體課件等;二是生成性動態教學資源,即課堂教學活動中所蘊含的、有利于實現課堂教學目標的、能對課堂效果產生直接影響的、具有一定課程意義的氛圍、環境、信息和機會。
  捕捉和開發課堂教學中生成性動態教學資源,對于轉變課程功能、改進學習方法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具有重要意義。從某種角度上講,捕捉和巧用生成性動態教學資源是一個教師成熟的標志,也是一個教師富有教學智慧的標志,還是一個教師教學藝術的重要體現。因此如何在歷史教學中捕捉和利用生成性動態教學資源非常值得學習和探究。
  一、偶發事件
  所謂偶發事件,就是指教師要將那些通常被認為干擾課堂教學的事件,巧妙轉化為積極的動態教學資源,服務于課堂教學。
  案例1 有位老師在剛教完《古代科技與思想文化(一)》(人教版《中國歷史》九年級上第9課)時,發現一位學生正在偷吃“香辣牛肉王”,便請他將塑料包裝紙送到講臺,風趣地說:“感謝這位同學及時提供給我們分析歷史知識的材料。下面請大家觀看印有‘漯河市清真食品管委會、漯河市伊斯蘭教協會監制’的‘清真’圖標,思考: (1)清真寺屬什么宗教的建筑。(2)這一宗教的創始人是誰?產生地點在哪里?(3)這一宗教的經典是什么?其信徒稱為什么?”學生們面露會意的笑容,注意力很快遷移到題目上來,那位偷吃的學生也收起了牛肉腸。
  初中生自制力不夠強,類似課堂上偷吃牛肉腸的“節外生枝”的事情時有發生,如果直接批評教育,很容易傷害學生的自尊心。這位教師既避免了與當事學生的正面交鋒,又巧妙地運用了他提供的教學資源,可謂潤物無聲。
  二、捕捉意外事件
  一個意外的事件能否被轉化為積極的生成性動態教學資源,取決于教師的教學技藝。
  案例2 某位教師在執教《“文化大革命”十年》(人教版《中國歷史》八年級上第7課)時,講到1976年1月周恩來逝世后北京各界群眾自發守候在十里長街哭別總理靈車的感人情景。為激發學生的情感,借用了學生熟知的小學語文課本中的《十里長街送總理》的描述,并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靈車漸漸地遠去了,這意味著什么?”許多同學認為表達了人們對總理的不舍與懷念,一位調皮的學生卻突然冒出這樣一句:“咳,這有什么,不就是玩完了嗎?”課堂里的悲劇氣氛頓時受到沖擊,一些學生忍不住偷笑起來。面對這一意外情形,這位老師并沒有作出沖動的惱怒反應,也沒有假裝沒聽到,而是敏銳地意識到這是一個喚醒學生情感的絕佳教育時機,于是果斷地調整預定教學程序,引導學生進行了一場歷史英雄人物的精神漫游:從“青山有幸埋忠骨”的抗金英雄岳飛,到“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抗元英雄文天祥;從“人固有一死,或輕于鴻毛,或重于泰山”的人生境界的對比,到對“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品格的詮釋與領悟……
  上述案例中,這位教師因為一個“小小的插曲”,或說一個極好的教學資源,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引導學生思考和認識人生價值、生命價值,從而使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落到了實處,這與新課程的要求是相適應的。
  三、捕捉學生的錯誤信息
  長期以來,不少教師只注重糾正學生的歷史語言表達錯誤,這雖然無可厚非,但仍是不夠的,我們應盡可能將其轉化為積極的生成性動態教學資源。
  案例3 某位老師在完成人教版《世界歷史》九年級上第3頁“判斷人類歷史上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一步是什么”這道題時,有位學生認為小女孩說的“直立行走是人類進化史上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是錯誤的,小男孩說的“火的使用才是具有決定意義”也是錯誤的,學會制造和使用工具從事生產勞動才是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這位老師不是簡單地指出這三個觀點的正誤,而是集中精力講清了以下三個知識點:火的使用在人類發展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直立行走在人類進化史上具有決定作用;制造和使用工具從事生產勞動是人類和動物的根本區別。
  常言道: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教師不是將學生錯誤信息一棍子打“死”,而是充分利用這些信息,通過比較、分析這些教學資源,講清各種易混知識點,使學生在各種觀點的交互碰撞中得到領悟,智慧得以升華,同時也能激勵學生更加主動地開動腦筋,勇于發現,大膽創新。
  四、捕捉學生的差異信息
  中學生思維活躍,勇于表達與眾不同的見解,而且喜歡辯論。在教學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學生對同一歷史事件的看法是不盡相同的。這些不盡相同的答案提供給我們大量的差異信息,毫無疑問,其中相當一部分可以作為生成性動態教學資源。
  案例4 有位老師在講述人教版《中國歷史》八年級上第7課《戊戌變法》時,講到譚嗣同的就義詩:“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稱贊他的獻身精神,說他們是“生的偉大,死的光榮”,并且讓學生討論。結果形成以下幾種見解:大多數學生認為譚嗣同為變法事業不惜獻出生命,是為了喚醒民眾,死得其所。有的同學還引用了司馬遷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認為譚嗣同的死比泰山還重。有的同學卻提出了完全相反的意見:“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如果都像他那樣,誰來繼續斗爭?”有的學生說:“我認為譚嗣同不算是一個真正的英雄,他應像梁啟超等人一樣東渡日本,繼續組織斗爭才是。”學生各抒己見,誰也無法說服對方。這時老師并沒有急于給學生“標準的和唯一的”答案,而是要求同學們繼續查閱資料,用具體事例來支撐自己的觀點。
  上述案例,通過教師的精心設計和組織,創設了一種思辨的課堂氛圍,在各種差異信息(生成性動態教學資源)的交鋒與碰撞中,學生獲得了啟迪和感悟。
  五、對教材資源的二次開發
  通過對教材資源多次開發,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識記、理解和運用能力。
  案例5 筆者在執教人教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中華文化的勃興(二)》時,先讓學生完成“活動與探究”中有關墨、儒、道、法、兵家的代表人物及成就,思考百家爭鳴出現的原因,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教學資源的第一次開發,讓學生探究“假如你處在那個動亂的年代,你贊成哪個學派的主張?說明你的理由?”學生闡述自己的觀點,反駁其它觀點,興趣被激發出來。隨后,對“百家爭鳴”這一教學資源作了二次開發:“校內一學生亂扔紙屑,被信奉儒家、道家、法家的三位老師看到,將如何說服他?”這樣不僅將儒、道、法家的不同觀點通俗易懂、活靈活現地展示出來,而且培養了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總之,歷史教學中的動態資源是豐富多彩的,開發利用的途徑也十分廣闊。我們教師在平時應做一個有心人,不斷提高捕捉和利用課堂教學中生成性動態教學資源的靈敏度,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中學歷史教學廣州45~46G32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湯準田20082008
湯準田 江蘇省如東縣滸澪中學(226406)
作者:中學歷史教學廣州45~46G32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湯準田20082008

網載 2013-09-10 21:34:19

[新一篇] 歷史學與心理學的結合

[舊一篇] 歷史研究與歷史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