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發展中的兩種危險和文化可能作出的貢獻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在當前世界經濟一體化、科技標準化、媒體傳播全球化的大趨勢下,人類幾千年來創造的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是否有可能得以幸存并得到發展?多元的文化生態是否可以得到保護和保存?在這樣一個全人類面臨的重大問題面前,我們所從事的文學研究或比較文學研究究竟有什么意義?能作出什么貢獻?每當歷史轉折關頭,人們總習慣于回歸自己的文化源頭,去尋找新的途徑。
  中國傳統文化一向重視差別。很早就認為“不同”是事物發展的根本。
  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不同”,并不是互不相關,各種“不同”因素之間,必須有“和”,“和”就是事物之間和諧有益的相互關系。“和而不同”原則認為事物雖各有不同,但決不可能脫離相互的關系而孤立存在,“和”的本義就是要探討諸多不同因素在不同的關系網絡中如何共處。在中國,儒家立論的基礎是人和人的關系,道家立論的基礎是人和自然的關系,都是在不同的領域內探討如何和詣共處的問題。“和”的主要精神就是要協調“不同”,達到新的和諧統一,使各個不同事物都能得到新的發展,形成不同的新事物。這種追求新的和諧和發展的精神,為多元文化共處提供了不盡的思想源泉。
  (一)
  目前,尊重差別,已成為相當多人的共識。“承認差別”被強調提出,除了殖民體系瓦解、各種中心論逐漸消亡等社會原因外,還有更重要,更深刻的理論原因,那就是人類思維方式的重大改變。這一改變的核心主要表現為:與主體原則相對;強調了“他者原則”;與確定性“普適原則”相對,強調了不確定的“互動原則”。總之是強調對“主體”的深入認識必須依靠從“他者”視角的觀察和反思;一切事物的意義并非一成不變,也不一定有預定答案,而是在千變萬化的互動關系中、在不確定的無窮可能性中,有一種可能性由于種種機緣,變成了現實;這種蘊藏著眾多可能性的“混成”之物就是“道”,就是“不存在而有”。
  但要真正做到“承認差別”,重視“不確定性”并不容易,主要障礙來自當前盛行的兩種思潮;第一種思潮是全球主義意識形態,包括普遍主義、新雅各賓主義、新保守主義等;第二種思潮屬于后現代主義,包括解構主義、文化孤立主義、文化相對主義等。
  隨著經濟和科技一體化程度和傳媒的普及程度在全球迅速增長,普遍主義的意識形態也有很大發展。持這種思想的人認為,無論主觀或客觀,一切國家和民族都要遵守某種特定的、他們認為是最好的社會——治范式。猶如法國革命時期的雅各賓黨人,他們不惜采取一切政治甚至軍事手段“代全人類立言”。將他們的道德信條強加于人,最后轉變為道德暴政,以犧牲千百萬人的意志和生命為代價,以貫徹他們自以為是的主觀信念,新保守主義與此略有不同,他們強調千百年來,人類共同創造的美好事物和道德信念不會隨歷史的發展而被湮沒;它們在不同歷史階段重復顯現,這就是理應被各時代。各民族所尊重的“普遍性”。從理論上來說,這沒有什么不對,他們的問題在于認為這種脫離了具體時空的“普遍價值”與“德行”不僅亙萬古而不變,甚至放之四海而皆準。他們極力崇拜抽象的同一性,而對歷史和地域形成的特殊性一概加以貶斥,更重要的是他們所崇尚的“普遍價值”又多半局限于西方的價值標準,很難將其他方面的價值觀念包容在內,當他們企圖將一己的價值標準強加于人而受到抵抗時,他們就會逐漸演變為新的雅各賓黨,訴諸暴力,而形成新的文化霸權。也就是中國傳統所摒棄的“以同裨同”。
  作為全球意識形態的對立面而存在的,是文化相對主義和后現代主義思潮,他們認為普遍主義者指為“普遍”的東西多是獨斷的、僵化的,并有強加于人的暴力傾向;孤立主義與相對主義都反對結構的制約,認為不存在中心,也沒有所謂普遍性;只有互不關聯的特殊性。特別是后現代主義的“無深度概念”消解了一切現象與本質,必然性與偶然性,普遍與特殊、能指與所指(所謂能指的漂浮)之間的聯系,使一切事物成為既無時間連續性,又無空間相關性的孤立個體。他們都只強調差別而忽視聯系。其實,只承認“差別”遠遠不夠,重要的不是各自孤立的、不同的個體,而是通過相互理解和尊重聯結起來的,同時又保存著原有差異的不同個體所組成的群體。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文化孤立主義往往強調保存“原汁原味”的本土文化,拒絕一切外來文化的“污染”,結果是導致本土文化的封閉,以至窒息和衰亡。
  (二)
  全球化意識形態和后現代主義的對峙也是西方文化傳統長期討論的“一般與個別”,“普遍與特殊”命題的現代表現。中國的“和而不同”原則與以上命題當然并不相同,它所探討的是各有特殊性的“不同”事物如何相依相存,協調并進而達到“和”的境界。
  事實上,在全球資訊時代,人類面臨的仍然是歷史上多次遭遇的共同問題:如生死愛欲問題,即個人身心內外的和諧生存問題;權力關系與身份認同問題,即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共處問題;人和外在環境的關系問題,即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共存問題。追求這些方面的“和諧”是古今中外人類文化的共同目標,也可以說就是“放之四海而皆準,亙萬古而不變”的“普遍性”。但這種“普遍性”在不同歷史時期和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環境中有完全不同的表現而形成不同的文化特殊性。可以說從原始到現代,各種不同文化都在竭力探索這些有關生存之道的共同困惑,深入了解不同文化對這些共同困惑的探索,堅持進行持續的交流互動,也許可以把我們從目前單向度的、貧乏而偏頗的全球主義意識形態中解放出來。
  (三)
  在溝通普遍性與特殊性,發展文化多元化,保護文化生態等方面,文學藝術都可以做出自己的特殊貢獻。任何偉大的藝術作品總是體現著人類經驗的某些共同方面而使欣賞者產生共嗚,同時又是作者本人的個人經驗、個人想象與個人言說。偉大的作品在被創造時,總是從自身文化出發,筑起自身的文化壁壘,在被欣賞時,又因人們對共同經驗的感知而拆除了不同文化之間的隔閡。特別是什么提到的強調對“主體”的深入認識必須依靠從“他者”的視角的觀察和反思的“互動原則”更是為比較文學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舞臺。文學創造不同種族、階級、性別的各種形象,通過不同角度對這些形象進行多方面的了解,并通過他人對自己的描述加深對自己的了解,這正是不同文化之間文學的互識、互證、互補的過程中。這樣的文學研究將對人類不同文化的溝通做出重要貢獻。
  無庸諱言,人類正在經歷一個前所未有、也很難預測其前景的新時期。在這一時期中,文學研究和人文學科的其他領域一樣都將經歷難以想象的顛覆和重建。現在不少年輕人都在談論文學研究的無用和消亡。我們之所以抱有一線希望,是因為我們心目中的文學研究將是建立在全新的跨文學與跨學科的基礎上,它將有益于人類的互相溝通與互相理解,有益于在全球“一體化”的陰影下促進進文化的多元發展,而文化的多元發展,也許是拯救人類文明的惟一途徑。
《文藝報》京③J1文藝理論樂黛云20012001 作者:《文藝報》京③J1文藝理論樂黛云20012001

網載 2013-09-10 21:34:55

[新一篇] 增長極理論與我國區域經濟發展

[舊一篇] 多元文化發展中的問題及文學可能作出的貢獻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