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人口與可持續發展的幾點認識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可持續發展”一詞在80年代中期提出以后,得到全世界的普遍關注。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了全球《21世紀議程》,旨在對“可持續發展”取得全球的共識、合作和政治承諾,以建立“新的全球伙伴關系”,保證人類擁有一個更加安全和美好的未來(陳耀邦,1996)。中國政府對于履行全球《21世紀議程》作出了承諾,并立即采取行動,1992年7月2日決定編制中國的21世紀議程。1994年3 月國務院正式通過了《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并將其確立為中國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的一個指導性文件(中國21世紀議程,1994)。
      1 對可持續發展的理解
  1.1 可持續發展問題通常被狹義地認為是環境資源問題, 有時甚至成為保護環境、維持生態平衡的代名詞。雖然可持續發展概念是基于一系列全球和區域的環境問題,諸如:溫室效應、臭氧層被破壞、動植物的滅絕、酸雨、荒漠化等而提出的,并在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向全世界進行推廣,但是到目前為止,這一概念本身的涵義已遠遠超出了環境保護的范疇。單純從保護環境資源的角度去理解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則是片面的、不完整的,甚至可能會影響和阻礙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真正實現。
  1.2  “可持續發展”必須從“發展”和發展的“可持續性”兩個角度去理解。之所以提出“發展”,其重要意義就在于強調“經濟增長不等于發展”,同時也強調了單純的經濟增長或經濟發展并不能代替社會的全面發展。發展是一項全面的和綜合性的任務。因此,在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時,全面考慮與發展有關的各類因素的協調發展是至關重要的。“可持續性”實際上是“發展”的前提和保證,也可以認為是“健康發展”的標志。離開了“可持續性”,發展將不能長期進行下去;離開了“可持續性”,發展也只能是畸形的或不健康的。但是,必須引起注意的是,“可持續性”僅僅是“發展”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也就是說,解決了“可持續性”問題,并不意味著同時解決了“發展”問題。解決發展問題還需要做其它方面的努力。事實上,保護環境、維持生態平衡,包括控制人口增長,著重解決的是“可持續性”問題,而不是“發展”問題。雖然它們可以保證發展的“可實現性”,但是它們對“發展”本身所起的作用并不大。這一點恰恰說明了單純重視保護環境資源或控制人口并不能全面地解決可持續發展問題。
  1.3 既然發展是綜合性的, 那么必須考慮可持續發展的要素問題。可持續發展可以從多方面進行考慮,但是從宏觀上看,我們把可持續發展的要素分為四個方面,即:人口、環境(包括資源)、經濟和社會。這些要素不僅涵蓋了可持續發展的內容,同時也反映出它們各自在可持續發展中所處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真正的可持續發展并不是指單純某一要素的發展或可持續發展,而應該是指各要素之間相互適應、相互協調的可持續發展,是它們之間的有機結合。要素的獨立或非協調發展通常是不可持續的。
  1.4 控制人口增長、保護生態環境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保證。對人類社會而言,無非是“生存”和“發展”兩大問題。在這兩大問題的關系中,“生存”是基礎。沒有生存也就談不上“發展”。相反,生存問題解決以后,人類必然要追求“發展”,以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在生存問題上,最直接的要屬人的吃飯問題。隨著人口增加、耕地減少,全球開始面臨人口超越生態容量的威脅(喬曉春等, 1989),為此人類社會提出要控制人口增長,以保證人類能夠更好地生存。對生態的破壞,以及對資源的毀滅性掠奪,不僅破壞了人類的生存環境,也將最終使其達到增長的極限,影響到發展問題。
  1.5 經濟增長是可持續發展的源動力和前提條件。 只有保證持續的經濟增長,才可以使可持續發展成為可能。要注意的是,經濟增長為可持續發展提供的只是“可能性”,而不是“必然性”。世界上的很多經驗都已證明,經濟的增長并不能導致發展,即二者有時是不同步,甚至是相分離的,從而出現“有增長而無發展”的情況(人口研究編輯部,1996)。這也說明:持續的經濟增長只是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同時也說明:沒有經濟的持續增長,就談不上可持續的發展。經濟增長為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動力和條件。
  1.6  可持續發展的根本目的或終極目標是以人的全面發展為中心,或稱以人為中心的發展。這一點揭示了可持續發展的本質,即為了滿足人的需求和人的福利的增長。以往我們經常把追求經濟總量的增長作為目標,忽視了人類的需要。最終的結果是:雖然經濟增長速度很快,但是諸如貧困、教育、健康、就業和婦女地位等社會問題并沒有得到明顯的改善。為此,在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時,必須重視解決與人的全面發展有關的一系列社會問題,調整社會結構和社會關系,最終達到提高人類生活質量的目的。
      2 對人口與可持續發展的一般認識
  2.1 人口問題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我國人口多, 不是指我國有12億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而是指相對于我國資源、環境的承載力、相對于社會經濟實力和條件,我國人口是比較多的;我國人口素質低,也不是與美國和英國等西方發達國家比所得出的結論,而是相對于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來看,人口素質還相對較低。遺憾的是,我們所見到的關于中國人口數量多,人口素質低的論述,大多是絕對的。可持續發展要解決的是人口、環境、經濟和社會等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適應問題,而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考察人口問題時,也必須從人口與環境、經濟和社會之間是否相適應、相協調來考察。因此,人口問題實際上反映的是人口發展與環境、經濟和社會發展是否相適應的問題。如果相適應就不存在人口問題;如果不相適應則意味著存在人口問題,不相適應的程度通常標志著人口問題嚴重的程度。
  2.2 人口問題不僅僅是一個數量問題。 從與可持續發展要素之間的關系看,可以從四個方面考察人口問題,即:人口數量,人口素質,人口結構和人口分布。中國計劃生育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解決人口數量,或稱人口規模問題;提高受教育水平、改善衛生條件,解決的是人口素質問題;人口結構不僅涉及性別、年齡結構,也涉及人口的婚姻、民族、就業、在業人口的職業、行業結構等;人口分布問題指的是人口在地域、城鄉分布上是否合理,人口流動與遷移是否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相適應等。由于無論從客觀上還是從主觀上,中國人口的數量問題都顯得過于突出,從而掩蓋了其它人口問題。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生育率的迅速下降,其它人口問題已開始被提到議事日程,有些問題可能會成為新的熱點問題。
  2.3 人口與可持續發展本身隱含著協調發展。 “協調發展”往往更側重于各要素之間的橫向關系,而“持續發展”更側重于發展的縱向聯系。但是,無論是協調發展,還是持續發展都不可能單純指橫向或縱向的聯系,因為橫向和縱向聯系是缺一不可的。以往我國人口學界常用“人口與社會經濟和環境資源協調發展”一詞,這里面實際上也隱含著時間上的協調發展,即持續的協調發展問題。相反,可持續發展同樣隱含著要素之間相互協調的關系,即相互協調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因此,無論是講協調發展還是講持續發展,都不是單純指橫向或縱向,而是二者的統一。雖然用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在涵義上并無太大的區別,但是它們的側重點卻有所不同,從問題產生的背景和表述的直觀性上看,用“可持續發展”可能更好一些。“人口與可持續發展”反映的是人口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反映了人口必須與可持續發展的其它要素相互協調的發展。
  2.4 從可持續發展角度考察人口問題,不僅要關注協調性, 更應該注意它的可持續性。要明確:解決人口問題必須有長遠的觀點,短期的、權宜的、功利的認識和解決人口問題的辦法往往是錯誤的,這不僅無益于解決現實問題,甚至可能會給今后帶來更多、更嚴重的問題。由于人口運動具有很強的周期性和慣性,那么從人口發展規律上看可能會出現這樣的情景:現實表現出來的問題,從長遠看可能并不成為問題,或者并不是嚴重的問題;相反現實不成問題、或并未表現出的問題,從長遠看可能會成為比較嚴重的問題。人口運動的特點往往會表現在:當你已親自意識或感受到問題存在的時候,你已經喪失了解決問題的最佳時機。中國在人口問題上的經歷已經證明了這一點。這種思想也正是我們以往考慮問題和制定解決問題的對策時最為欠缺的,也是我們時常感到事與愿違的癥結所在。
  2.5 可持續發展是解決中國人口問題的指導思想。 中國人口問題已經不僅僅是人口多的問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口數量問題的不斷解決,中國人口問題正朝著多元性轉化。不同的人口問題在人口與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上表現的程度也不同。當一個國家生產力水平低、人口增長速度過快時,往往人口問題表現的就比較突出(比如象大多數發展中國家)。而當一個國家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生育率達到了比較低的水平以后,年齡結構出現高齡化,老齡問題相對就更嚴重一些(象目前的發達國家)。但是無論不同階段上主要矛盾的內容和表現形式怎樣變化,解決任何人口問題都必須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去考慮,不僅要考慮人口與環境、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同時要考慮代際發展的可持續性問題,即代際間的公平問題。這一點在解決人口問題時尤為重要,因為人口在代際間的周期性運動很容易導致人口壓力或人口問題的代際轉嫁。其原因是:在特定階段上解決某一類人口問題的目的是為了減輕人口壓力,雖然在某一代人身上問題得以緩解,但是很可能會出現同樣程度的人口問題卻以另一種形式轉嫁給了下一代。這實在是不能稱為解決問題,只是在轉嫁問題。這種“解決”問題的辦法是不可取的。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恰恰是為了避免后代人的發展潛力被前一代人所破壞。遺憾的是我們很少從代際關系的角度來對以往的決策和行動進行檢討。
  2.6 人口問題實際上是指人口與環境資源、 與社會經濟是否相協調、是否可持續發展的問題。但是在處理人口與社會經濟關系中,以往的理論則強調:物質資料生產具有決定性作用,人的生產必須與物質資料的生產和再生產相適應,即單純強調人口一方要適應經濟一方。這種認識是片面的。因為由人口與社會經濟發展不相適應而表現出的人口問題,是雙方的相互不適應造成的,不能把這種不適應全部歸因于人口要素。倘若經濟能發展的快一點、生產力水平再高一些,我國人口與經濟的矛盾也不致于象現在這樣突出。這里需要提醒人們注意的是:人口問題的罪魁禍首并不是人口本身;解決人口問題也不能只拿“人口”來開刀。在我們已經用實施計劃生育的辦法對“人口”動了“大手術”以后,可以說中國從“人口”角度解決人口問題已經做了相當大的努力。如果說目前仍有一些人口問題沒有解決,或今后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的話,則更多地需要在非人口學要素上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遺憾的是,至今為止,很少有人認為解決人口問題需要從經濟、社會和制度等方面入手,以致于無任何有效的辦法和措施從非人口學角度解決中國的人口問題。其最終結果是,不僅老問題沒能得到根本的解決,新問題也將會越來越嚴重。
  2.7 要正確理解和擺正人口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以往的理論在認識人口與經濟的關系中,總是把人口放在一個從屬的地位上,不僅人口發展要適應于經濟發展,而且控制人口增長、解決人口問題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了發展經濟。似乎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以經濟增長為目的,人只是為了發展經濟而存在的。到底誰是目的,誰是手段?發展經濟的目的應該是為了人的需求的滿足、人的福利水平的提高,即人的全面發展。這里發展經濟只是手段,人類生活質量的提高才是目的。以往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在闡述社會主義生產目的時,則明確指出:“社會主義的生產目的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在走向市場經濟的今天,似乎我們已經忘掉了這一目的。但是西方學者們在討論可持續發展時則把我們以往的東西撿了回來,并明確指出:“可持續發展的最終目的是以人為中心的發展,是為了改善人的福利和提高人的生活質量。”雖然在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初期這樣一個特定的歷史階段上,我們可以把主要注意力和精力放在發展經濟上,但是可持續發展戰略則不是某一階段上的戰略,它是一項長期的、跨越幾代人的戰略。在這樣一個戰略中,把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終極目標是極為重要的。
  2.8 如果把人口、環境和經濟三者按性質進行比較的話, 人口問題和環境問題具有共同的特性。經濟發展的動力來自于利益驅動。對于一個企業或一個具體部門來說,無論國家是否主張發展經濟,它們都會自覺自愿地去想辦法、找出路增加生產,以獲取最大的利潤,得到盡可能多的經濟收入。但是,在保護環境和控制人口的問題上,企業、部門或基層地區對此則無利可圖。它們自身對保護環境、控制人口沒有多大的興趣;相反可能還會影響它們的經濟增長和經濟收入。雖然人口問題、環境問題與企業和小集團的利益關系不大,但是它卻直接影響著國家的利益,它與國家的生存與發展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只有國家對解決人口和環境問題有興趣,從而這些問題受到國家和政府的重視。因此,人口與環境屬于國家級的問題。如果說發展經濟靠的是“看不見的手”的話,那么解決人口和環境問題必須使用“看得見的手”。必須由國家出面利用行政和法律手段強制執行,以保證有關政策在企業、部門和基層得到落實。這就是為什么解決人口和環境問題要比推動經濟發展更為困難的原因。中央把計劃生育和環境保護定為基本國策,并于1997年召開了計劃生育和環境保護座談會,也是基于二者有這樣一個共同的特性。
      3 對計劃生育與可持續發展的思考
  3.1  中國計劃生育的初衷是通過控制人口增長來解決人口與環境資源和社會經濟之間的矛盾,緩解人口增長給社會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壓力。經過20余年的努力,計劃生育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特別是90年代以來生育率開始低于更替水平。這樣就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人口多、人口增長速度快給中國的環境資源和社會經濟造成的壓力。在這一點上,計劃生育功不可沒。在中國改革開放的今天,人們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金融體制改革、就業制度改革、國有企業改革上,并把中國經濟的騰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歸功于改革開放所取得的成績。但是也不應該忘記,沒有20多年前開始的計劃生育,中國可能要比現在多兩億人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會象現在這樣高,也不會有現實這樣穩定、寬松的生活環境和條件,改革的成績也不會這樣顯著。可以說,中國的計劃生育為持續的經濟增長和可持續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盡管如此,中國人口數量的壓力并未完全解決,還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首先,人們的生育意愿與國家的要求還有很大距離,現實的“低生育率”很大程度上是在行政干預下形成的一種相對平衡;其次,中西部地區的生產力水平相對還比較低,人口與環境資源、與社會經濟的矛盾仍然很大;最后,計劃生育在微觀層次上的問題并沒有完全得到解決,比如計劃生育服務、生育健康、工作方式和方法問題等,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所以,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計劃生育仍將發揮它應有的作用。
  3.2  可持續發展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是我國現階段實行計劃生育的理論依據。可持續發展理論要求人口發展不僅要在時間上具有可持續性,而且要求在空間的要素上具有協調性。從人口與環境資源和社會經濟的協調性上看,中國人口相對于環境資源和社會經濟條件仍然顯得十分龐大,因此繼續控制人口增長還是十分必要的。從可持續性上看,一代人的人口數量變化會影響到下一代人的人口結構的變化。為了避免過多的問題轉嫁,應該堅持人口適度控制的原則,因為生育率過低并不是一件好事。中國目前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水平還不高,生活資料還不可能滿足過多人口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相對于生產力和生產條件,還必須繼續控制人口的增長,使之更好地與初級階段的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
  3.3 從人口問題的性質看,計劃生育不可能解決一切問題。 因為產生人口問題不是單方面的,從而問題也不可能只從人口方面,即通過計劃生育來解決。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解決人口問題必須具備全面的觀點和發展的觀點。計劃生育只能解決問題的一個方面,計劃生育也只能解決某一個階段上的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同時也隨著人口增長這一單方面問題的不斷解決,作為從控制人口角度解決人口問題的狹義的計劃生育工作任務也將要完成。必須明確的是,中國人口問題雖然由于計劃生育的開展有所減輕,但是問題并沒有得到完全的或全面的解決,換句話說計劃生育并不能解決人口的全部問題。一些新的人口問題將會表現的越來越突出,很多是計劃生育管理權限以外的問題,必須由一些具備新職能的機構來考慮和解決。由于人口運動在時間上、在代際間具有密切的聯系,因此在解決中國人口問題時,將新老問題通盤考慮,即解決老問題時避免帶來更多的新問題,解決新問題必須以解決老問題為基礎和前提。為此在現階段,即新老問題轉換階段,全面協調和解決中國人口問題是非常必要的。
  3.4 雖然中國計劃生育的歷史使命并沒有結束, 但是在以“低生育率”為標志的計劃生育工作新階段上,中國計劃生育工作在方式、方法和內容上都應該有相應的轉變。在這方面國家近幾年提出了推廣“三結合”、實現“兩個轉變”等一系列新思路,這對轉變各級計劃生育部門領導和干部的觀念起了相當大的作用。現在的問題是,我們努力改變的還僅僅是觀念,而在改變觀念的過程中缺少對工作內容、具體管理方法和方式的相應改變,從而使基層計劃生育工作人員總是感到,計劃生育的新思路和具體工作要求之間仍有相當大的距離,很難把二者統一起來。由于存在決定意識,而不是相反,所以計劃生育工作的進一步完善則需要改進與宏觀思路不一致的微觀工作內容和方法,真正使計劃生育工作既能與市場經濟環境相適應,又能適應于低生育率階段工作的客觀要求。
  (收稿時間:1997—10)
人口研究京1~6C5人口學與計劃生育喬曉春19981998人口問題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中國的人口問題也不單純是數量問題。可持續發展與協調發展是相互涵蓋的,但側重點有所不同。人口問題不全是人口因素造成的,因此,解決人口問題也不能僅從人口因素入手。人口控制不能單純以經濟發展為目的,以人的全面發展為中心,改善人的福利,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是可持續發展的最終目標。人口問題屬于國家級問題,必須由國家出面,用“看得見的手”去解決。可持續發展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將成為現階段中國計劃生育的新的理論依據。Some Considerations on Popul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Population problems are the relative rather than absoluteones, and China's population problems are not merely thequantitative ones.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nent andthat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re overlapping while withdifferent emphasis.Population problems are not exclusivelyresulted from demographic factors, hence can not be dealtwith only through demographic approaches. Population controlmust not be solely for the purpose of cconomic development,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hould be human- centered, withthe purpose of improving human welfare and enhancing lifequality of people.  Population problems are those at thecountry level,hence must be dealt with by the country's government with a"visible h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and the socialist preliminary  stage  theory  are  thenew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current family planning in Ch-ina.      喬曉春博士,1958年6月生, 現任《人口研究》雜志主編,中國人民大學人口學系副主任。  Qiao Xiaochun,born in 1958,Ph.D.in demography, is editorinch-ief of Population Research, and associate professor of Demo-graphy Department, People's University of China. 作者:人口研究京1~6C5人口學與計劃生育喬曉春19981998人口問題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中國的人口問題也不單純是數量問題。可持續發展與協調發展是相互涵蓋的,但側重點有所不同。人口問題不全是人口因素造成的,因此,解決人口問題也不能僅從人口因素入手。人口控制不能單純以經濟發展為目的,以人的全面發展為中心,改善人的福利,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是可持續發展的最終目標。人口問題屬于國家級問題,必須由國家出面,用“看得見的手”去解決。可持續發展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將成為現階段中國計劃生育的新的理論依據。

網載 2013-09-10 21:35:06

[新一篇] 憲法在社會轉型中的地位與作用

[舊一篇] 對中日韓高校招生制度的比較思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