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心理學與心理學的本土化問題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B84-06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9162(2001)04-0046-04
  近年來,有關本土心理學的話題方興未艾。本土心理學拓寬了我們審視自身的視野。它從文化異質性的角度豐富了心理學的研究。使心理學研究更直接,更真實。許多學者也以此為契機,紛紛提出自己的構想,為心理學本土化設計道路,投入了極大的熱情。隨著研究的深入,討論本土心理學不應該再是簡單的口號式構想,它不應是只憑熱情的嘩眾取寵。應該理智地看待心理學本土化運動。在這方面,本土心理學的確走入了誤區。
  一、本土心理學的文化內涵
  本土心理學(indigneous psychology)的內涵主要是文化意義上的。它是文化多元論的產物。
  在心理學的前期研究中,由于受到了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與弗洛伊德的本能論的影響,心理學家普遍認為,人類的發展是單程進化,即從原始形態到現代形態,這是種族生物遺傳特征的變化而導致的對現實的適應能力的提高。文化的異質性顯然被他們忽略了。正是基于這樣的前提假設,西方心理學家奉行“價值中立”的原則,即不考慮不同的文化對心理影響的差異。同時,傳統西方心理學所遵循的實證主義立場也使難以被量化操作的文化因素遠離心理學。二戰后,美國成為世界心理學的中心,美國心理學家研究本國民族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成就。這些成就被認為適合不同文化的民族,并被廣泛地推廣到世界各地,包括心理學的發源地——歐洲。事實上,這些成就難以和不同文化的民族達成“本土性契合”[1](P24),難以進入到不同的文化生活中去。究其原因,每一種文化中的個體都有自己獨特的心理生活,都建構了不同的心理世界。任何一種外來文化的產物要想真正進入都是困難的,這是本土心理學發展的內在動力。
  在本土心理學的發展中,文化人類學所產生的影響無疑是最大的。文化人類學的發展,有力地沖擊了心理學的“價值中立”原則。美國文化人類學之父博厄斯(F.Boas)首先對進化論式的研究提出質疑,懷疑生物決定論。他認為,人類之所以有各種不同的行為模式,不是因為其生物特征決定的,而是由各自獨特的文化背景決定的。從博厄斯開始,文化的影響作用被納入到研究中。博厄斯的兩位弟子米德(M.Mead)和本尼迪克特(R.Bendict)通過大量的研究,進一步揭示了在不同文化的背景中可以形成不同的價值觀、倫理道德以及心理行為特點。不同的文化模式可以塑造出不同的人格特征。以后無論是林頓(R.Linton)還是卡丁納(A.Karkinet)都強調了文化與人格的密切關系。由于他們的研究,文化的影響力逐漸被心理學認同。
  隨著本世紀60年代符號人類學和認知人類學的興起,人們對文化的作用認識更為深刻。符號人類學從符號出發,認為符號是文化的載體,社會成員通過理解符號所包含的意義來理解文化。不同的文化社會有著不同的符號系統,不同文化社會中的成員對文化也有著不同的理解。認知人類學闡釋得更為形象,認為在一個文化社會中,每一個社會成員的頭腦中都有一張“文化地圖”,根據“文化地圖”,每個成員對自己的文化作出解釋。而“文化地圖”在不同的社會中是有差異的。不同的個體對共同的文化可以作出不同的詮釋,這充分說明了文化的影響力是復雜多變的。文化與自我緊密結合在一起,二者是一個互動的過程,相互影響,相互改變。在這樣的作用下,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社會形成了互有差異、根深蒂固的特點。承襲了以上的研究,英國心理學家希勒斯(P.Heelas)在1981年提出了“本土心理學”。他明確提出應該研究當地民眾內心的自我經驗,即與當地文化有密切關系的經驗及思想,比如意識,情緒,人格等。把心理學研究扎根于當地的文化中,并明確把許多心理學概念與文化聯系起來。文化一旦進入心理學,心理學本土化便不可避免。
  文化進入心理學,使心理學研究變得真實、日常化。傳統的科學心理學的一大弊端就是脫離現實生活,這主要是由實證主義立場決定的。為了完成所謂的量化,可操作性特點,用某種方式,抽離了活生生的現實,把行為從它日常發生的背景中剝離出來,不管那些背景對行為有多大的影響。實驗的程序控制越嚴密,行為越抽象,所得出的研究結果就越精確,實際上也就變得越空洞。這是自然科學慣用的方法,科學心理學正是受它的影響,為了追求結果的精確,把現實內容犧牲了。只重研究方法,不重研究內容。這樣的研究從實證主義的角度來講,是成功的。但就現實而言,是失敗的。心理學家在實驗室里完成的理論面對現實生活無能為力,這是過分追求科學化的直接后果。心理學必須同真實的生活緊密相聯。心理學與現實有機結合的契合點便是文化,這也是本土心理學所追求的。
  從這個意義上講,本土心理學的實質是以問題為中心的理論,是更加現實的心理學。
  文化對心理學的影響毋庸置疑。本土心理學的產生也是邏輯上的必然。關鍵的問題是如何進行心理學本土化的進程。在這個問題上,我認為當前的本土心理學研究走入了兩個誤區。正是這兩個誤區,本土心理學的研究呈現出雷聲大,雨點小的狀況,口號式的設想多于實質性的理論建設。
  二、誤區
  (一)是整合,不是分裂
  本土心理學的出現,是對西方實證心理學長期占據絕對主導地位的反抗。它把研究更多地融入到文化之中。但是,本土心理學的發展不是另起爐灶,重新建立一種體系。本土心理學的發展必須要置于“大心理學觀”之下。長期以來,心理學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就是缺乏統一性。心理學的學科地位一再遭到質疑,關鍵的問題就在于此。正如斯塔茲(A.W.Staats)所指出的“除非我們統一心理學,否則心理學就不可能被稱為是一門真正的科學”[2]。盡管要統一心理學仍然十分困難,但從學科地位的角度考慮,我們必須這樣去追求。所以,在研究中,首先必須要樹立一個理念,即:只有一個心理學。遵從了這個理念,心理學的統一至少有了理論上的保障。
  心理學的發展經歷了“整合—分裂—再整合”三個階段。現在心理學正處于再整合的階段。科學心理學創始人馮特(Wundt)提倡的是一種統一的心理學,他本人也致力于這項工作,在他的理論中,不僅包括內省,也包括實驗;不僅有意識,情感,也有感覺,知覺。盡管馮特的這個特點后來被有些心理學家批評為龐雜混亂。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馮特追求的是一種大心理學,兼容并包。自馮特以后,心理學逐漸分化為兩極,即實證主義立場的心理學和人本主義立場的心理學。二者各自為陣,把自己的理論成就推到了極至。實證心理學完成了所謂的科學化進程,典型代表是華生(J.B.Watson)的行為主義心理學。人文心理學也達到了顛峰,代表是馬斯洛(Maslow)的人本主義心理學。不可否認,兩類心理學在整個心理學的發展進程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但是,正是由于它們固執己見,使心理學的學科性質越來越不統一。心理學面臨喪失其學科地位的危險。其原因所在,不言而喻,都是小心理學觀造成的。由于小心理學觀,實證主義與人文主義相互對峙,相互指責,缺乏溝通,各自獨立發展自己的理論體系,最終形成了難以逾越的兩大陣營。這個教訓同樣適用于現在的心理學本土化運動。
  可以發現,在西方心理學與非西方的本土心理學之間也存在著類似的對峙。本土心理學作為一種新興力量,從忽略文化異質性的主流心理學中掙脫出來,它有一種強烈的愿望和沖動,即建立本土化的心理學體系。這和當初人本主義心理學興起時的情況很相似。這種愿望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為,西方的心理學,尤其是美國心理學,用建立在本民族文化背景之上的心理學理論來界定其他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心理生活,這無疑是一種霸道的行為,這種行為被有的學者稱為“文化帝國主義”[3]。它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
  也許是所有的新興事物在發展的初期都會多少走極端,本土心理學現在也面臨這樣的誤區。在這幾年的心理學本土化研究中,國內有的學者開始提出建立中國人自己的心理學,或者稱為具有中國特色的心理學。有的學者還進一步討論“中國特色的心理學”與“中國人的本土心理學”這兩種提法的差別。我認為上述提法本身就值得商榷。這樣做,有些矯枉過正的味道。心理學只有一個,這是我們必須遵從的理念。如果我們還承認心理學是一門學科,那就必須遵從這個理念,這也是大心理學觀的內涵。
  西方心理學,尤其是美國心理學之所以遭到批評,一方面是由于它忽略了文化的異質性,更重要的是因為它的小心理學觀。小心理學觀對心理學的學科性質的危害是大家公認的,在這方面,西方心理學的發展歷史已經證明了這一點。本土心理學的發展不能再蹈以前的錯誤。
  西方心理學與非西方心理學應該融合,而不是對立。融合的前提是心理學的研究對象:人,這是所有心理學面臨的共同對象。盡管不同的文化模式可以造就不同的民族心理特點,但作為人,是具有共通性的。正是這樣一種共通性,構成了心理學統一的內在紐帶。
  在心理學的本土化進程中,必須排除小心理學觀的干擾。歐洲心理學和東方心理學都在反對美國心理學的“文化殖民擴張”。過去了幾年,但始終未能建立起一套屬于自己的心理學,這是令歐洲心理學和東方心理學感到頭疼的問題。實際上,只要用大心理學觀來鳥瞰整個心理學,這樣的難題完全可以解決。因為,沒有必要再去獨立地發展各自的理論體系。
  那么我們怎么貫徹大心理學觀的精神,避免各自為陣、盲目發展自己的體系呢?我想,以研究的問題為中心,而不是以研究方法為中心,拋開流派、門戶之分,一切圍繞問題展開,這樣可以避免心理學的分裂。
  (二)以問題為中心,而不是以方法為中心
  有的學者認為要想建立中國人自己的心理學,首先必須使研究方法中國化。理由是因為研究方法是一套理論體系的標志,是判斷一套體系是否成熟的標志。我認為這樣的思路實際上走入了誤區。這樣做,帶來的后果有兩方面:一方面危害了心理學的學科統一性,另一方面也使本土心理學走入了死胡同。因為到目前為止,無論是歐洲心理學,還是東方心理學,都沒有建立起一套所謂的本土化的研究方法。不少學者還在不懈地追求。實際上,西方心理學的歷史已經向我們證明了一個道理,即只有以研究內容為中心,才能維護心理學的統一性,也才能使心理學研究現實化。
  西方實證心理學最主要的特點就是模仿自然科學。自然科學的特點是可操作性,可量化性。判斷一項自然科學研究是否合理,主要以它的研究方法、程序是否嚴密為依據。心理學為了實現學科的獨立性,不得不向自然科學靠拢。在這個進程中,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那便是以犧牲研究內容為代價來換取研究方法上的成就。實證心理學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龐大的體系,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當研究的內容與研究的方法發生矛盾的時候,被拋棄的往往是內容。最典型的代表當屬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它是實證心理學的極至。為了使心理學研究更具科學的色彩,華生不惜把意識、情感、動機一系列不具有可操作性特點的內容從人身上剝離開,使人最后成了一種類似機器,思維依賴喉頭肌肉運動的東西。行為主義的研究似乎很荒謬,但是在理論上,它有其邏輯必然性。這都是“方法中心論”演繹出來的合理結果。不少心理學家為了證明其研究的科學性,不懈地追求方法上的完美。正如馬斯洛指出的“無論一個實驗實際上多么無足輕重,只要在方法上令人滿意,它就很少受到批評”[4](P237)。這樣做的直接后果就是使心理學逐漸與現實脫離。心理學家醉心于所謂的純科學研究,沾沾自喜地展示其精妙的實驗設計。這樣的研究對現實生活沒有多大的影響。本世紀六七十年代西方爆發的三大運動(黑人運動、學生運動、女權運動)應該說是對實證心理學的最大諷刺。面對這些現實問題,實證心理學家束手無策,精妙的實驗設計面對現實顯得蒼白無力。這是實證心理學的最大悲哀。
  在本土心理學的研究中,應當吸取這樣的教訓。過分強調研究方法的本土化,必然使本土心理學研究形同虛設,無法真正與現實生活契合。本土心理學現在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就在于此。心理學本土化是絕大多數心理學家所認同的,不少學者也為此付出了艱辛的勞動和有益的探索。我們的研究要避開誤區,本土心理學的實質是研究本土化的問題,而不是一味追求外在的形式本土化。這一點對本土心理學研究尤其重要。如果過分追求形式上的本土化,只會要么使心理學的統一更加遙遙無期,要么使心理學本土化成為空談。
  以研究方法為中心,只會加劇心理學的分裂。心理學的歷史已經證明了這一點。當宏大的理論體系時代過去以后,代之出現的是小型理論研究。不少學者也曾高度評價小型課題的研究,認為它終于可以擺脫宏大理論體系的束縛,把研究落到實處。但是,小型理論本身也面臨困難,它的小心理學觀約束了它的發展。美國心理學家奧爾波特(A.Allport)敏銳地指出“心理學里的每一課題都用它的一套方法給自己掘出一個孤立的壕溝,即使是相鄰的壕溝,彼此之間的聯系也越來越見薄弱,這樣的開掘最終只會帶來乏味的結果,而不是成功”[5]。的確,現在整個心理學被這樣的問題所困擾,那就是,概念上的統一性正在不斷喪失,整個學科越來越變得像是一個“課題搭配上程序”的集合體。每一個課題都發展出它本身的范式,累積起它本身的成就。建立起一套圍繞方法展開的理論。誠然,每一個小課題確有其探究的價值,但心理學的理想不只是埋頭于支離破碎的研究,我們需要用大心理學觀來俯瞰整個心理學的全貌。只有這樣,人,在心理學的研究中才是一個完整的存在。也只有這樣,才能維護心理學科的統一性和現實性。
  本土心理學應該避免用研究方法來約束自身的發展。應該是一種開放式的研究。這也是后現代主義對心理學的啟示。
  心理學本土化作為一種潮流,正處于起步階段。應該充分吸取西方實證心理學的經驗和教訓,在一個全新的起點上,把研究建立在大心理學觀的基礎上,堅持學科統一性的理念,以問題為中心。
  實際上,美國心理學之所以成其為美國心理學,關鍵在于它所研究的是美國社會的問題,也就是它的本土問題。美國心理學并沒有因為它的德國淵源而改變自己的特點。每一個國家發展心理學都應該走這樣的路,致力于本民族、本文化的問題,而不要過分去考慮非要建立什么樣的理論體系。因為心理學的研究應該是開放式的,絕不應該再各自用所謂不同的研究方法把自己封閉起來。我想,這應該是本土心理學發展的方向。
《西北師大學報》:社科版蘭州46~49B4心理學周寧20012001本土心理學是一種新興的力量,它促使我們的心理學研究更加現實化。但是在本土心理學發展的進程中,卻陷入了誤區。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試圖另起爐灶,建立一種“全新的體系”;二是以研究方法為中心,忽略了本土心理學的實質是研究真實的問題。這兩大誤區直接導致了現在本土心理學所面臨的尷尬境地:本土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體系仍未建立。從心理學的發展看,這樣的情況本不應該出現,因為,心理學面臨的是整合,而不是分裂。同時,心理學的研究必須以問題為中心。本土心理學/本土化/整合indigeneous psychology/positive psychology/integrationIndigeneous Psychology and Misled Areas in the Research on the Indigenization of PsychologyZHOU Ning(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Yunnan,650000,PRC)Indigeneous paychology is a new and developing force,which makes our psychological research more realistic,but in the course of developing indigeneous psychology,it is caught in misled areas.It manifests itself mainly in the two respects:one is the attempt to start all over again settingup a "brand-new system";the other is to concentrate on methods of researching to the neglect of the fact that the essense of paychology consists in investigating and studying real problems.These two big misled areas directly result in an awkward position indigeneous psychology is now faced with:the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system of indigeneous psychology has yet to be established.In terms of the development of psychology,such a condition should not have appeared,for what psychology is confronted with is integrating,not splitting.Psychological research is to be problem-centred.周寧(1970-),男,四川簡陽人,云南師范大學講師,從事社會心理學與文化心理學研究 云南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與管理學院,云南 昆明 650092 作者:《西北師大學報》:社科版蘭州46~49B4心理學周寧20012001本土心理學是一種新興的力量,它促使我們的心理學研究更加現實化。但是在本土心理學發展的進程中,卻陷入了誤區。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試圖另起爐灶,建立一種“全新的體系”;二是以研究方法為中心,忽略了本土心理學的實質是研究真實的問題。這兩大誤區直接導致了現在本土心理學所面臨的尷尬境地:本土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體系仍未建立。從心理學的發展看,這樣的情況本不應該出現,因為,心理學面臨的是整合,而不是分裂。同時,心理學的研究必須以問題為中心。本土心理學/本土化/整合indigeneous psychology/positive psychology/integration

網載 2013-09-10 21:36:24

[新一篇] 有效管理=格物致知+擇人任勢

[舊一篇] 權力腐敗、文化傳統與制度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