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科學女性的價值取向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G301 文獻標識碼:A
  20世紀是女權運動發展如火如荼的時代,也是女性參與科學活動最為顯著的世紀,其中不少女性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她們參與科學活動是有多種原因的,而她們的價值取向是其中最為重要的原因之一。
  科學女性的價值取向與科學界的女性群體區別于男性的獨特的運動方式有關,是建立在女性文化基礎之上的最能體現女性價值的一種選擇。科學女性,作為當代知識女性中的精英,作為一個高素質、高地位的群體,她們的價值取向、角色定位是令人矚目的,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本文就此問題進行了探討。
  一 科學女性的層次分析
  1.獲諾貝爾獎的女性 諾貝爾獎是根據著名的瑞典科學家諾貝爾(Alfred Nobel)的遺囑以其名義和大部分遺產設立的永久性國際大獎。是舉世公認的最高榮譽。
  諾貝爾自然科學獎自設立以來,已頒發過92次。世界上共476位科學家榮獲此獎,男性人數為457人,女性10人,占2%。其中獲物理學獎的科學家159人,女性2人;化學獎139人,女性3人;生理醫學獎169人中有6名女性。在如此眾多男性中,這10位女性的成就顯得尤其難能可貴(見表1)。
  女性獲諾貝爾科學獎統計表 表1
學 科   年 份   人 名    獲 獎 原 因            國 籍物理獎   1903   M.居里     從事放射性研究          法國      1963   M.G.邁耶    從事原子核殼層模型理論研究    美國      1911   M.居里     發現鐳和釙            法國化學獎   1935   I.J.居里    發現人工放射性          法國      1964   D.M.C.霍奇金  使用X射線衍射技術測定復      英國                  雜晶體和大分子的空間      1947   G.T.科里    發現糖代謝中的酶促反應      美國      1977   R.S.雅洛    放射免疫測定的研究        美國生理    1983   B.麥克林托克  發現移動的基因          美國      1986   R.L.蒙塔爾西尼 幫助調節細胞生長的化學      意大利醫學獎               物質的發現      1988   G.B.埃利昂   對藥物研究的原理作出重要貢獻   美國      1985   C.C.N.沃爾哈德 發現同樣適用于高度有機體(包括人)                  的遺傳機理            德國
  此外,還有10位女性獲和平獎,9位女性獲文學獎。
  通過表1可以看出,首先,獲獎女性不僅人數極少,而且學科分布很不均勻。主要表現在獲物理學獎的人數較少,獲生理、醫學獎的相對居多;其次,在10位獲獎者11次獲獎(瑪麗·居里2次獲獎)中,僅1人M.C.邁耶獲理論科學獎,其余獲獎者都是在實驗、應用科學方面取得成就的;第三,最早的三位獲獎者都是與丈夫分享的。
  2.女院士概況 院士——科學金字塔尖上一顆耀眼的明珠,它不僅代表著代秀的專業才能,同時也是一種終身榮譽。
  1666年,法國誕生了世界歷史上第一批國家科學院的院士。此后,英國皇家學院,普魯士皇家科學院,彼得堡皇家科學院,紛紛使用“院士”這一稱謂來命名自己國家最杰出的科學家。這是學術界給科學家的最高榮譽稱號。
  中國自1955年開始選聘院士至今45年來,先后評出了914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488名(1997年)中國工程院院士,其中女院士分別為40名和30名。占院士總數的6%。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女院士所占的比例是最高的。她們的學科分布情況及所占的比例如表2所示。
  中國女院士學科分布及所占比例 表2
學科分類  總人數 女 所占比例數理部    164  10  6%化學部    147  9   6%地學部    166  6   4%生物部    198  8   4%技術科學部  239  7   3%工程技術學院 448  25  6%
  通過上表可發現以下兩種現象:一是女院士所占的百分比很小;二是不同學科中,女院士分配不均。若把數理部歸為基礎科學,化學、地學、生物部歸為應用技術科學,技術科學和工程技術學院歸為技術科學。女性人數及所占比例如表3所示。
  表3
學科門類 女性人數 占女性院士          總人數比例基礎科學  10     15%應用科學  23     35%技術科學  32     49%
  可見,從事基礎科學的女性所占百分比最小,三分之一以上的女性從事應用科學工作,將近一半的女性是從事技術科學工作,她們當中又有一半多的人(17人)集中于醫療衛生技術方面。
  3.其他高級科學女性介紹 在現代社會,不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女性進入高級知識階層的數目不斷增長,比例不斷提高。以我國為例。
  我國女科技人員數目逐年上升 表4
年代 1957  1988  1993  1994  1999人數 23萬 296.9萬 809.7萬 988萬 1020萬
  美國女性是世界所有國家中接受大學教育和訓練最多的,在入學和獲得學位數目上能與男子平起平坐。1997年美國大學畢業生中有半數以上是婦女。獲得博士學位的白人婦女在1997年占25%,1998年已上升到44%。(注:劉蕓影.閑話美國婦女一旅美隨筆.環球巡禮.1999(7).)但是在自然科學各專業的教授和副教授中,婦女只占5%;女科學家、工程師只占總數的14%。日本為12.5%,德國為28.1%,法國為32.8%,英國10%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為女性,女教授的比例為8.19%,但是理科的女教授只有3%。澳大利亞婦女占總人口的一半,但在有學士學位的人中婦女占34%,在博士和碩士中婦女占14.6%。1983年澳大利亞大學中每7名教授中才有1名女教授。(注:[蘇]T.伊萬諾娃.婦女在科學中的地位和作用.國外社會科學文摘,科學學類.1987(5).)
  中國科學界的高級知識女性相對西方女性來說所占比例較高。這與中國政府一向重視男女平等,并不限制女性能力的發揮有極大的關系。最明顯的口號:“男同志能做到的,女同志也能做到。”這種至上而下的解放就使得中國科技界的女性進步大于西方女性。在中國科學院,女性担任研究室主任的有186人,占11.9%,任課題組長的有514人,占14.8%。(注:唐亞輝.中國婦女百年奮斗史.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246.)在中國醫學院,高級職稱的人員中婦女占40%以上;在112項重點學科研究項目中,47.3%由婦女主管。(注:馮媛.中國科技女性隊伍有長足進步.婦女之聲.1995(8).)獲國家自然科學獎的220人中,女性占48人;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的2874人中,女性占542人;獲國家發明獎的180人中,女性占44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中,女性占105人;在專業工程師中,女性占19%,而英國為5%,美國為6.7%;(注:人民日報(京).1992-3-6⑤.)至1995年,在我國高校的正、副教授中,女性分別占總數的10.5%和21%。而在英國和德國,女教授所占比例分別為3%和5%。(注:呂繼華,呂頻.科技界女性“頂天立地”.中國婦女報.1995-7-11.)我國有20多位女性担任了大學的校長、副校長。(注:唐亞輝.中國婦女百年奮斗史.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246.)
  以上分析,分層次對科學界的女性作了簡要的介紹,雖然是局部性的,但在一定程度上,從一些方面反映了現代女性從事科學研究的情況。
  二 女性在科學方面的價值取向分析
  科學研究離不開科學家的精神氣質、個性和情感。也就是說,科學家的情感積淀,研究風絡在某種程度上決定其研究成果。科學女性作為一個群體,她們的研究傾向、了解事物的特定立場及研究成果都與女性的價值取向不無關系,也是科學女性區別于男性的標志之一。
  1.何謂價值取向 價值取向指主體在價值選擇和決策過程中的一定傾向性。價值取向體現了主體的價值追求,表現為這個主體所信奉的而且影響其行為的價值標準。由于價值選擇總是主體有意識地進行的,所以價值取向又與價值觀念有著密切的聯系。價值觀念是價值取向的觀念形態,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它把人的精神、思想、意志融合為一個穩定的整體,對人們的社會活動起著行為導向或規范的作用。科學活動。與其他社會活動一樣,必然受到價值觀念的影響。事實上,科學就是服務于人類的。可以說,科學就是由指導其發展的價值觀念建構起來的。同時,價值觀也是不斷發展的,隨著社會的發展,歷史的進步,新價值觀不斷取代舊價值觀。在一般情況下,主體的價值觀念作為能夠代表它的基本價值取向,對主體行動有著巨大影響,它調節并使主體的行為指向一定的價值目標。
  女性價值意識就是女性把自身視為主客關系范疇時,女性對自身、他人和社會的意義的看法和觀點,體現了女性的情感、愿望和追求。包括女性主體的價值認識、價值判斷和價值評價。在科學活動中,與男性相比較,女性體現了不同的價值取向。主要表現為女性在從事科學研究的同時,對科學的至善目標給予特別關注。
  2.科學女性價值取向的形成 個人價值觀不是與生俱來的,是在社會交往過程中形成的。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古代婦女“足不出戶”是她們的價值取向。世界在不斷的變化,特別是20世紀后半葉隨著科技的發展和女權運動的興起,科學女性的價值取向在變化中形成。
  西方傳統的女性形象中,懦弱無能受到歌頌,成就、能力、技巧似乎都為男人所專有。這種古老的偏見世代困擾著廣大婦女,使婦女對科學望而卻步。20世紀后半葉,不斷興起的女性主義思潮從政治運動、意識形態向整個文化界、學術界彌漫,并由人文、社會科學逐步滲透到自然科學。70年代以來,女性主義從尋找這一所謂“女性在科學中相對缺席現象”的原因為起點,對科學活動中的性別偏見進行了深入的批判,標志著西方女性主體意識的覺醒。
  我國婦女傳統的價值觀是與中國傳統文化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而中國傳統文化體系是以儒學為核心,倡導“男尊女卑”的宗法觀念。在這種文化價值取向的導引下,偶爾有幾位女性在文學、藝術或科學中顯露才華,但終未能形成主流。20世紀初中國的社會革命和科學革命,動搖了傳統的價值觀念,特別是馬克思主義及其婦女思想的輸入,中國女性的發展呈現出快速和超前的態勢。一大批知識女性脫穎而出,這批文化素質較高的女性,從男性和社會的認識和評價中掙脫,她們尋找自我的價值,有了自己較為獨立的價值判斷和價值評價。她們主動投入科學研究領域,并要求社會和他人尊重自我的價值,這是中國科學女性主體意識開始確立的體現。
  科學女性價值觀念的形成產生于女性主體意識的覺醒。女性覺醒后就追求完善。科學女性正是在追求獨立人格的過程中。她們的人生航向發生了重大變化,由家庭走向社會,并逐步樹立了這樣一種價值導向——“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精神。強調個人在社會活動中的主體性、能動性和獨立性,從而打破了由社會尺度規范自己的歷史格局。在價值實現過程中她們主動地尋找社會的需要;自覺地設定和選擇自己的價值目標。追求屬于自己的,能施展自己才能的工作,通過為社會創造價值的方式謀求自我價值的實現。而今科學界的佼佼者,如女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女院士及其他高級知識女性都可稱作完美的女性。她們堅定的信念和卓越的成就昭示人們:只有獲得事業的成功,女人的生命才有價值。
  尤其當今人類正邁向新的文明,這一文明不僅表現在物質上,而且表現在文化觀念上。它不僅要求人們能夠充分、全面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而且要求具備對人類社會的責任感和奉獻精神,協調與群體、與自然的關系,要求每個人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健康的心理素質。對于婦女來說還要擺脫幾千年來“男尊女卑”的世俗觀念。當人類社會踏入了智能時代,智能標準正在蠶食乃至部分地代替了體力標準對兩性進行新的價值定位時,科學女性率先打破原有的角色規范。徹底拋棄了“女子無才便是德”傳統的封建觀念,順應時代的發展,形成自己獨特的價值取向。由于社會為這些具有新觀念女性的自由馳聘打開了通道,而她們優秀的素質又為自身的發展輸入了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使她們不僅視野開闊,而且自身價值也得到了社會、他人的肯定。這樣,科學女性對自身價值的認識由表面上升到本質,對科學價值的選擇和評價由潛到顯,不斷擴展,成為不可逆轉的歷史趨勢。
  3.科學女性價值取向的表現
  (1)關心人類自身的健康和生命質量
  女性是生命的直接創造者和養育者,她所担負的人類自身生產的重任,使人類生命之流超出了個人生命的限制而綿延不絕。由于生命的生產和養育在女性的生存活動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因此女性對生命有著本能的熱愛,這種熱愛生命的天性,使女性有著區別于男性的獨特的價值取向。
  從獲諾貝爾獎的10位女性中看,除居里夫人外,就有6位女性獲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她們在攻克和預防人類重大疾病并有效地保護人的生命和健康方面做出了貢獻。兩次獲諾貝爾科學獎的居里夫人發現了使癌癥的治療首次出現曙光的“鐳”,這一發現轟動了世界。如果她申請專利,可獲得巨額資金,但為了讓更多的人享受到“鐳”的好處,她毅然毫無保留地將這種技術公之于眾;第一位榮獲諾貝爾醫學獎的女科學家是格蒂·科里。1947年,她和她丈夫由于發現了糖原的催化轉化過程而獲獎。他們的工作澄清了以前關于供給生命活動能量的糖代謝知識中的模糊之處,揭露出肝糖轉化成糖是涉及數種復雜酶的多重步驟的過程,他們的研究成果被廣泛地運用至糖尿病及其他疾病的治療上。格蒂·科里還對兒童糖原貯存疾病作了重要的研究,認定這是由于缺乏某些酶而引起的遺傳性疾病;羅薩琳·耶洛是繼格蒂·科里之后第二位獲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的女性。她獲獎是因為“肽激素放射免疫測定法的發明”。放射性免疫測定是將核醫學和免疫學結合起來,測定血液中的微量物質。這是內分泌學上一種革命性的測試方法,可用以治療像糖尿病等分泌失調的疾病。到1977年,這種方法不僅用來測定激素濃度,而且用來測定數百種維生素、病毒、酶、藥物和其他物質的濃度,幫助決定人體是處于正常狀態還是疾病狀態。借助于這種高敏度的測定方法,醫生們可以診斷一些過去無法診斷的疾病。這種方法還可被用來檢測在癌癥初期引起的病毒在體內的生命史。R.L.蒙塔爾西尼發現影響未成熟細胞之發展的分子——神經成長因子。在醫學上有廣泛的應用潛力。成長因子現已可以加速治愈灼傷,而且減少化學療法和放射性療法的副作用。神經成長因子本身已知屬于一種稱為神經營養素的因子家族,有助于減緩如阿耳滋海默氏病和帕金森氏癥等疾病對神經系統的損害。有一天,神經成長因子也許可以協助治愈糖尿病患者的末梢神經系統損害,并防止接受化學療法的病患遭此損害。G.B.埃利昂的研究成果不論在制藥或醫學上都有革命性的影響。她使器官移植成為具體可行的事實;她發明的藥物治愈兒童白血癥;她發展了的痛風和皰疹的療法,使之不再對接受化學治療的病人造成生命威脅;她發展出對抗濾過性病毒的第一種藥物;她的研究為AZT奠定基礎。而多年以來,AZT一直是聯邦藥物管理局(Federal Drug Administration)唯一許可適用于艾滋病患的藥品。而比這些個別藥物發展更重要的是,埃利昂改變了發現藥物的方法。
  (2)對人類的溫情,對生命的熱愛
  著名的科技史專家薩頓說:“無論科學活動的成果會是多么抽象,它本質上是人的活動,是人滿情激情的活動。”(注:喬治·薩頓.科學史和新人文主義 .北京:華夏人民出版社三聯書店,1989.38.)相對于男性科學家更注重對世界的理性審視和規律探求,女性科學家更注重生命意義的感悟。例如,1934年,劍橋大學31名女科學家在其男同事埋頭于“純”科學時,對于英國失業人員的營養不良、科學軍事化這些與科學相關的社會問題給予了足夠的重視。
  然而,在西方傳統文化中,存在著一系列影響深遠的二分法,將理性與情感、心靈與自然、客觀與主觀、公眾與私人、工作與家庭等對立起來。這一系列的二元性把客觀性、理性和心靈歸為男性的,把后者歸為女性的。1662年,英國皇家學會建立,學會的秘書長登伯格(H. Oldenburg)就宣稱,學會的意圖,是“要宏揚一種陽性的哲學……憑借這種哲學,男人的頭腦可因堅實的真理而變得更尊貴”。(注:Brian easlea. Witch Hunting, Magic and the New Philosophy (Brighton,England. Harvester Press;1980).P70.)這種陽性的建制支持了一種特殊的科學觀,即征服自然,支配自然,讓自然為人類服務。這被認為是一項理性的事業,而女性與科學,似乎是兩個不同的世界,就像水與陽光,雖對人類同等重要,卻互不相屬。女性是溫和、柔弱、感性,而科學卻是冷酷、嚴謹與理性,這種刻板印象使得一般觀念中將女性與科學遠遠區隔。
  現代科技的發展,被奉為萬能的科學不斷地向人類、自然和社會展示出種種難題。例如,戰時科學產生出原子彈、氫彈等大規模的殺傷性武器,科學家利用人體進行生物武器實驗和化學實驗,化學工業給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尤其是臭氧層造成了破壞性的影響等。這些問題的出現,對傳統的觀念提出了有力的挑戰,這些問題的解決,呼喚感情的介入。缺乏邏輯理性的推演固然難窺自然科學的堂奧,但若沒有至情感性的心靈,也永遠無法成為洞明宇宙真理的大師。只有理性和情感的充分合作,人類才能更好地生存和發展,只有情感和理性的充分交融,才能構筑起人類文明的大廈。印度大詩人泰戈爾(R Tagore)說:“完全按照邏輯思維方式進行的思維,就好像一把兩面都是利刃而沒有把柄的鋼刀,會割傷使用者的手。”(注:轉引自托·門羅.走向科學的美學.中國文藝聯合出版公司,1984.37.)
  女性進入科學領域,給科技界帶來一股清新的空氣。女科學家的價值尺度和情感指向,給科技理性插上詩意和靈性的翅膀。她們的價值取向首先表現在其研究方向的選擇上。一般來說軍事領域的研究對女性毫無吸引力,而動植物生命、環境、生態平衡等問題更受女性的關注,她們主要致力于消除導致剝奪和破壞自然,有損于人類和其他物種的研究。以中國女院士為例,在科學技術領域,一半以上的女性從事與生命有關的領域。
  作為生命的創造者,女性最早體驗了人類最原始的情感——母性的情感,這種情感作為女性文化的一種原型,經過世世代代女性的重復和遺傳被保存下來。因此,母愛是女性文化情感價值中最自然,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此外,由于歷史上社會分工不同,造成女性生活的主旋律是家庭。與男性在社會中所處的利害關系、競爭關系相比,女性更具有寬容、同情、愛憐一類純樸的人類情感。當女性進入科學領域后,她們仍把特有的情感價值注入科學界,而遠離男性文化價值的功利性和理性的冰冷性,從而保存了未被男性功利所污染的最原始的人類天性和未經雕琢最自然的人類溫情。正是女性特有的情感,奠定了她們以不同的方式觀察世界和經驗世界的基礎。除了科學研究要求的客觀性以外,女性保持了其特有的直覺性。有一種追求主客體之間和諧境界的期待,用人格化的眼光去觀察事物,把周圍的世界看作人的世界,看作體現人的價值和意義的表證,并以情感為中介達到物我同一。諾貝爾獎獲得者麥克林托克(B. Mclintock)的研究就是一個頗具代表性的案例。
  麥克林托克長期致力于玉米細胞遺傳學的研究,在50年代初發現了玉米染色體中遺傳因子的“轉座”,但這一重要的發現卻因為長期不為遺傳學家共同體所理解而被忽視,直到30年后,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展,對基因轉座的重新發現,才使麥克林托克的工作重要性得到承認,最終因此而獲得了1983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遺傳學共同體排斥她的原因之一是方法上的差異。這位女遺傳學家以其獨特的、與主流科學不同的方法進行研究。在她的研究工作中,主體與客體,或者觀察者與被觀察對象不再截然分開。她強調人們必須有時間看,去“傾聽”材料的說話,強調對生命有機體的“情感”,正是這種情感擴展了她的想象力:“凡是你能想象得出的任何事情,你都能夠發現”,以至于,“每次在草地上散步時,我都感到很抱歉,因為我知道小草正沖著我尖叫。”(注:E. F. Keller, A Feeling for the Organism. The Life and work of Barbara Mclintock, Freeman, 1983.)而這種對情感、對直覺、對和諧的理解力的強調,恰恰和標準的科學準則中要求的理性與情感、心靈與自然的分離相反。標準的“科學方法”把科學的東西等同于“真實”的知識,而這種真實的知識的性質是抽象的、邏輯嚴格的。而那些被認為是陰性的思維特征的直覺等方法,則被認為是不適當的。事實證明,女性獨特的研究方法也是獲取知識的一條正確的途徑。因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在科學界弘揚一種女性眼光,即尊重女性的視覺感知、心理感受和思維評價,充分認識女性視角的重要性。
  顯然,這并不證明女性缺乏科學所需的客觀性、公正性,實際上,“客觀性”、“公正性”與情感并不對立。科學家們缺乏或壓抑情感并不是科學的要求,從公正、獨立這種意義上看,科學研究并非是不動情感的。相反,最富有創造性的科學研究往往是滿腔熱情所驅動的。女性的這種情感性價值取向并不影響探求真理的科學精神,還有助于消除理性的冰冷性。女性作為研究主體,以女性自己的眼光來觀察世界、改造世界,表達了女性自己特有的能力、特點及心聲。也使我們揭開科學冷漠、疏離的面紗,看到了科學女性至情至性的真實面貌。她們的價值取向及取得的成就,或許可以鼓勵更多的年輕女性投身于科學研究,也可以使更多的人進一步深思女性在科學中的角色和地位。我們也有理由期望,科學將因更多女性的參與而受益,因為科學領域將注入許多從未開啟的天賦,科學領域中哪些問題是重要的,值得考慮的,將因更多女科學家的加入而出現變動。
《科學技術與辯證法》太原35~39,44D423婦女研究董美珍20012001當今科技的發展與人類的社會生活聯系日益緊密。那么,科技界女性的狀況如何呢?她們的價值取向的形成、表現及對科學的作用就非常引人注目。本文對此問題進行了探討,分析了科學女性區別于男性的獨特的價值取向,并指出隨著科技文化意識的生態化重建,女性價值觀念必然在現代技術建構中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科學女性/價值/價值取向董美珍,1971年11月生,現為山西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科學技術哲學專業碩士研究生。 山西大學科學技術哲學研究中心 山西 太原 030006 作者:《科學技術與辯證法》太原35~39,44D423婦女研究董美珍20012001當今科技的發展與人類的社會生活聯系日益緊密。那么,科技界女性的狀況如何呢?她們的價值取向的形成、表現及對科學的作用就非常引人注目。本文對此問題進行了探討,分析了科學女性區別于男性的獨特的價值取向,并指出隨著科技文化意識的生態化重建,女性價值觀念必然在現代技術建構中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科學女性/價值/價值取向

網載 2013-09-10 21:39:21

[新一篇] 試論社會轉型時期高校知識分子的心理困境

[舊一篇] 試論科學的合法性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