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年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研究的熱點問題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簡稱“高職”)開始于80年代初,經過近20年的發展歷程,終于取得了實質性進展。理論界關于高等職業教育的研究也日漸深入、熱烈、成熟。特別是1995年以來,職業教育核心期刊和高等教育核心期刊登載了大量的研究論文。筆者力求通過對高職研究熱點問題的分析,明確其發展的走向,找出其發展規律。
      一、積極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必要性
    1、生產第一線急需大量實用型、技能型、管理型人才
  隨著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近年科學技術領域不斷向生產第一線推出高新技術成果。然而,由于生產第一線嚴重缺乏實用型、技能型人才,使先進的技術設備不能很好地發揮效益,許多科研成果、設計規劃不能及時通過生產過程轉化為高科技含量的產品。從而導致我國在很多領域科研成果屬于世界領先水平,但是生產出的產品卻主要出口第三世界的國家,而歐美國家進口的產品卻占居國內同類產品的主要市場。對此,專家、學者一致呼吁,必須強化科技成果轉化這一中間環節,迅速為生產第一線充實大量高素質的實用型、技能型、管理型人才。
    2、高等教育結構迫切需要調整
  教育界的老一代專家,深刻反思建國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存在的嚴重失誤,其中普遍關注的是人才培養模式單一的問題。建國以來,我國高等教育一直以單一的標準、規格培養單一的學術型人才,致使人才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盡管高等專科教育和成人教育以及普通本科教育也在力求為生產實踐服務,為第一線培養實用型人才,但這一人才培養目標始終沒有在高等教育領域確立起來,學術型人才的培養成為高等教育培養的唯一的明確目標。單一的人才結構,難以滿足社會對人才需求的多樣性,導致結構性人才過剩,造成教育資源的嚴重浪費。人才供需矛盾長期以來一直制約著高等教育的發展,高等教育結構的分化與調整已經迫在眉睫。高等教育必須從原有的體系中分化出一種新的高等教育形式,即高等職業教育,來承担實用型、技能型、管理型人才培養的任務。
  高等教育結構的分化與調整,是符合我國高等教育與社會協調發展要求的。教育要生存、發展,必須以社會需要作為依托,必須以滿足社會需要作為前提。否則,將造成教育總量不足和結構性過剩。
    3、職業教育體系迫切需要完善
  1985以來,我國基礎教育向職業教育分流的力度不斷加大。1994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提出基礎教育從小學后便開始分流,小學、初中、高中三級分流形式,形成與普通教育并行的職業教育體系。與此同時,我國職業教育規模也不斷擴大。職業教育的迅速發展確實改變了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局面,緩解了高等教育的壓力。然而,職業教育卻成了“終結性”教育。職業教育的“終結性”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職業教育持續、健康的發展。對此,理論界普遍提出要完善職業教育體系,不斷提升辦學層次,不僅辦大專,而且要高移到本科、碩士、博士層次。完善職業教育體系既符合教育本身的發展規律,又能滿足受教育者的主觀需求。從教育自身角度出發,職業教育既然作為與普通教育并行發展的一個獨立的體系,要繼續生存和發展下去、就必須健全體系,不斷升級;從受教育者角度出發,他們不滿足于接受較低層次的教育,不甘當“失敗者”,他們有繼續深造、提升個人素質的迫切愿望。此外,社會對實用型人才素質的需要也在不斷升級。
      二、高等職業教育的辦學途徑
  關于辦學途徑,專家、學者一致認為,我國高職以內涵為主的發展途徑具有合理性和科學性,它符合我國社會發展和高等教育發展的實際需要,并在其發展過程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從80年代起,我國高職就步入內涵發展的道路,以后越來越明朗。1994李嵐清副總理等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發展高等職業教育,主要走現有職業大學、成人高校和部分高等專科學校調整專業方向和培養目標及專業目標,走改建、合并和聯辦的路子”。在1995年中國高等職業教育研究會第五次會議上,領導和專家一致認同要貫徹全教會精神,堅持高等職業教育以內涵發展為主的道路。屆時,國家教委職業技術教育司司長劉來泉再一次具體闡述了高職的辦學途徑:1、 改革高專,特別是將高專辦出規范的高職;2.通過現有職業大學擴大辦學規模,提倡聯合辦學;3.將有條件的成人高校辦出高職特色;4.發揮少數重點中專的優勢,辦高職班。簡稱“三改一補”這一辦學途徑事實上被確立起來,并在其發展過程中逐漸拓寬,一些普通高等院校,甚至一些重點大學,還有一些民辦高校,都相繼加入了辦高職教育的試點。實際上高職發展途徑已經是“六車道”,途徑更為寬廣。
  發展高職走以內涵為主的道路,不僅在教育系統中被基本固定下來,而且已經得到社會普遍的認可。這種辦學模式,有利于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和結構的調整,拓寬了辦學途徑,使我國現有教育資源得到充分利用,也在一定程度上為職業技術大學(學院)、成人教育、高等專科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同時有利于普通高等教育與高職的相互溝通,并行互補。但是,高職在拓寬辦學途徑的過程中,要穩步前進,防止“一窩風”。目前,高職辦學中盲目追求數量、忽視質量的傾向已經初露端倪,如不加以有效控制,將給高職自身的發展乃至整個社會帶來負面影響。
      三、高等職業教育的生源問題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生源一般包括普通高中應屆畢業生以及職業高中、中專、技校應屆畢業生和具有相當于高中文化程度的、具有一定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的在職人員,同時還招收部分初中畢業生。然而,我國高職的主要生源還是應屆普通高中畢業生,招收應屆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初中畢業生仍在試驗階段。學術界關于生源問題一直存在爭議。有人認為應以應屆普通高中畢業生為主;有人提出應多招收一些具有實踐經驗的在職人員;而對口招生始終是人們關注的焦點,因而爭議也最大。
  自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職業技術大學要優先對口招收中等職業學校的畢業生入學以來,國家便十分重視這種招生方式。1994年全國教育工作又明確指出,對口招生是高、中、初等職業教育相互銜接的重要環節。1997年國家教委下達了“關于招收應屆中等專業學校學生舉辦高等職業教育的通知”,決定在北京等10個省、市進行試點招生。今年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作出了開放中等職業教育通向高等職業教育乃至普通高等教育的通道的決策。
  關于對口招生,理論界存在兩種相反的觀點。肯定的一方認為,對口招生有利于中、高等職業教育的銜接,促進職業教育體系建立和完善;能夠為高等職業教育提供具有一定專業理論知識、專業技能的穩定的生源,有利于其培養目標的實現;扭轉中等職業教育“終結性”的局面,給中等職業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提供機遇。否定的一方認為,對口招生只是中、高等職業教育形式上的接軌而不是實質的接軌;由于對口招生采取的考試方式及考試內容存在一定的弊病,因而影響高職生源的綜合質量,特別是文化課的水平相對較低,給高職的正常教學工作和管理工作帶來不便;對口招生容易導致中等職業教育以升學為指揮棒,重新步入應試教育的歧途,削弱對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影響中等職業教育整體目標的實現;由于中等職業學校優秀畢業生都升入高職深造,導致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整體素質下降,影響社會聲譽。高職時口招生確實利與弊同時存在,有待探討和進一步實踐。
      四、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和類型
  學術界普遍認為,高職人才培養目標和類型與普通高等教育以及中等職業教育都有差別,它培養的人才與普通高等教育的差別屬于類型不同,與中等職業教育的差別屬于層次高低不同。高職人才培養的目標和類型是面向基層,面向生產、服務和管理第一線,特別是面向農村和邊遠地區的實用型、技能型、管理型人才,屬于理論與實踐結合型。普通高等院校人才培養目標是面向基礎科學研究,培養的是學術型理論研究人才。中等職業教育是培養操作型、技藝型人才的,相當于技術工人。這三類人才在社會行業結構中是互為補充、互相促進、缺一不可的。
  關于高職人才培養目標理論界存在爭議。其一,關于高職能否培養高級操作型人才有不同看法。有些人認為高職所培養的實用型人才中應該包括高級技工,即高級操作型、技藝型人才,而且培養的重點是高級操作人才,高級技工學校本應納入高職體系;有些人對此持相反的觀點,認為高職的實用型人才不包括操作人員,只包括生產中技術開發、管理等方面的人員。其二,在高職人才培養本位問題上存在較大爭議。一方受國外職業教育影響,提倡“能力本位”,以職業崗位群能力的需要出發,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社交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綜合能力、表達能力、組織管理能力等。另一方接受馬克思主義教育觀,提倡“人的全面發展”。主張以職業素質為本位,以職業能力為核心,培養健全的人格。關于人才本位問題,理論界有人認為,這兩種觀念與中國教育實踐相結合都有一定的難度。
  高職人才培養目標和類型還需要進一步作理論探討,并在實踐中摸索,特別是在高職逐年迅速擴大辦學規模的情況下,更應在人才培養上下大功夫。尤其要注重對高職人才類型內涵與實質的研究,正確定位人才的智能結構,避免人才培養方面的短期性、片面性行為。如果忽視人才質量,高職擴大招生將產生一系列負面影響。
      五、高等職業教育教學研究與改革
  關于高職教學問題,學術界普遍認為,應該從非學科本位出發,正確定位高職教學體系。高職專業設置、學科建設、課程體系建設、教材體系建設等都應擺脫學科系統性、完整性的束縛,根據崗位群的需要,建立與普通高等教育具有本質差異的教學體系。尤其在課程設置上充分體現了高職的特色教學。普通高等教育一貫采用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三段式教學,而高職普遍采用基礎課、專業課和實踐課三部分組合的形式,實行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分開進行,二者并重,相互結合。基礎理論和專業理論要求“必需”、“夠用”為度,同時又保證具有一定理論深度,以免模糊與中等職業教育界限。強化實踐課教學,健全實踐課教學體系,完善實訓基地的建設,保證實踐課時數充分。一般實踐課的課時不得少于總學時的40%,甚至要達到50%。關于師資素質,普遍提倡“雙師型”。高職教師既能承担理論課教學任務,又要承担實踐技能訓練的任務,是教師,又同時是技師。教師的職稱要實行雙軌制,既需要有相應的教師職稱,講師、副教授、教授,同時具備三級以上的職業資格等級證書。應該看到,我國高職教學成績是顯著的,培養的人才基本得到了社會的承認。但是,從發展的觀點考慮,我國高職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關系還應進一步探討,同時正確定位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的關系,強調兩種教育的有機整合。
  綜上所述,我國高職發展已基本步入正軌,符合我國社會和教育發展實際的辦學模式初具規模。但是,尚有一些問題沒有達成共識,甚至存在一些潛在的弊端,有待教育界的專家學者以及廣大的教育工作者進行深入的探討和實踐。
  
  
  
教育與職業京38~40G53職業技術教育高原20002000高原,河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 作者:教育與職業京38~40G53職業技術教育高原20002000

網載 2013-09-10 21:39:40

[新一篇] 近年來我國情報檢索語言研究的熱點問題

[舊一篇] 還原意識形態的運作過程    ——詹姆遜的意識形態理論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