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學”的對象和性質研究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近年來,“人學”已成為一個越來越常用的哲學范疇,究竟應該如何理解人學范疇?人學能否作為一門相對獨立的理論學科而存在?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人學究竟是一門什么性質的學科?其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是什么?只有明確了這些問題,才能確立馬克思主義人學的基本內容,從而建立起它的理論體系。本文擬就上述問題的研究談一點看法,以期對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的建立與完善有所裨益。
  從當前所看到的材料來說,關于“人學”的界說主要有以下幾種:
  “人學是關于人的各個方面綜合性的科學理論,它應該提供人的完整圖景和人的本質”。[(1)]
  “人學:關于作為整體的人及其本質的科學”。[(2)]
  “人學是關于人本身的學說體系或理論體系。人學,嚴格地講,是對作為整體的人、人的本質和存在等問題加以研究和闡述的科學”。[(3)]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人學主要是關于個人問題的學說,馬克思主義人學也就是“從個人的價值因素和科學因素的完整統一出發來研究個人問題”。[(4)]
  上述幾種提法可歸結為兩種類型:一種認為,人學是關于整體的人及其本質的學說,簡稱為“整體說”;另一種認為,人學是研究個人問題時,簡稱為“個體說”。作為相對獨立的學科的人學究竟應該是關于整體的人的學說,還是關于個體的人的學說?
  顧名思義,人學,應該是關于人的學說。但是,人的問題是多方面的和復雜的。從其存在形態上來說,人可區分為類、群體和個體三種存在形式;從其屬性上來說,人又可以區分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或文化屬性、物質屬性和精神屬性等等。對不同的存在形態或具體屬性的研究已形成了各種不同的關于人的科學,如人類學、民族學、文化學、政治學、解剖學、生理學、倫理學、心理學等等。然而,這些專門研究人的某一方面或某種存在形態的學科并不是我們所說的人學,因為它們只是關于人的某一方面的具體科學。同樣地,只研究人的個體形態的理論也不能是人學的本質內容,而只是關于人的某種存在的形態的學說,充其量只是人學的一個分支學科。
  顯然,關于人學的本質規定和研究對象,僅僅指出是關于人的學說是不夠的,還必須明確是關于“什么樣的人”的學說,或者是從什么角度去研究人的學說。不然,就會與已經形成的各門人的具體科學混同起來。當然,人學與人的具體科學是有聯系的,但它作為一種具有相對獨立性的學科則是有著其專門的對象、視角和方法的。根據這種理解,我贊成人學規定中的“整體說”,即人學是關于整體的人及其本質的科學。毫無疑問,其研究對象不是個體的人,也不是人的某一具體屬性,而是人的整體和人的本質。
  問題在于,如何理解“整體的人”?如何“整體”的含義講不清楚,關于人類的研究對象和視角就仍然是模糊的。我認為,整體之所以是整體,不僅是指它不是人的某一方面,而且應該有以下兩種含義:
  其一,整體的人也就是全面的人和根本的人。這就是說,人學所要研究的“整體的人”不是研究人的某一方面、屬性或部分(如象關于人的各門具體科學那樣),而是以這些科學研究為基礎和根據對人的存在、本質和活動方式、發展方式作全面的、根本性的思考,從更深層的意義上揭示人的存在方式和本質特征,提供人的完整圖景,它包括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及人的歷史發展、人的社會生活、人的未來前景等各個方面。從這一個意義上說,人學具有哲學的性質,是對人的存在方式及其本質進行根本反思的哲學人論。
  其二,整體的人也就是作為類存在或作為人類總體的人。也就是說,人學要研究的既不是個體存在,也不是某一群體或集團,而是以人類這一區別于動物、并在自己的物質文化交往中發展著的特殊存在物為對象,對人類的生命活動方式、文化行為方式和自我創造與自我完善的獨特的主體性存在方式進行整體性研究,包括對人類起源的發生學探究、對人類與動物的根本區別的比較性研究和對人類的社會文化結構等問題的具體揭示。從這一意義上說,人學又具有人類學的性質,但它絕不同于只研究人的自然屬性的體質人類學,也不同于僅僅把人看作是文化的、符號的動物的文化人類學或符號人類學,而是一種從人類的根本存在方式上去研究人類存在的人類學,一種哲學的人類學。
  人學的這種研究對象及性質上的特性,決定了人學研究的方法。人學研究不是象傳統哲學人論那樣去抽象地討論人的存在、人的地位、人的價值、人性、人道等問題,也不是象傳統人的經驗科學、人類學那樣單純依靠資料考證或經驗性實證,更不是只研究類或只研究個體和只研究人的某一方面,而是集這些研究的優點,從全面的、綜合的、哲學與科學結合的角度對整體的人及其本質進行研究。具體說來,應堅持以下幾個方法論原則:
  第一,類研究與個體研究的統一。作為整體的人,首先是指人類整體,是指作為區別于動物和其他存在物的類存在、種存在的整體,因此,“人”在其一般意義上也就是人類。同時,人不僅是一種類存在,而且是一種由無數個體組成的類存在,其類特征和類本質是通過個體及其關系表現出來的。只有將類研究和個體研究結合起來,才能真正揭示出完整的人的本來面目。
  第二,自然屬性研究與社會屬性研究、物質屬性研究與精神屬性研究的統一。人是從動物進化而來的,而且本身是一種自然的、物質性實在,因而人有自然屬性和物質屬性。但是,人又不同于動物和一般物體,他是有文化屬性、社會屬性和精神屬性的,是一種社會的、文化的、意識的存在物。因此,作為研究整體的人的人學,既不能只研究人的自然屬性、物質屬性,也不能只研究人的社會屬性、文化屬性或精神屬性,而是具有跨學科的性質和綜合的性質。
  第三,科學研究與哲學反思的結合。由于人學既具有哲學的性質,又具有人類學的性質,所以在研究方法上,便既不同于純哲學的人的思辨,也不同于傳統人類學或其他人的具體科學的經驗的、實證的研究方法,而是應吸取兩者的合理之外,克服兩者的不足,即采取經驗實證與哲學反思、科學分析與邏輯思維相結合的方法。另外,從人這一研究對象的特殊性而言,也必須使用科學分析和哲學反思相結合的方法。因為人并不是純粹自然的、實在的對象存在,而是有精神屬性、文化屬性和社會屬性的能動的復雜存在物。這就要求我們不能象研究自然物或動物那樣去進行自然科學式的研究,而是要同哲學的、思維科學的方法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對人作出正確的解釋。人學研究方法上的這一特點說明,“人學”是一種“人類學”,但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人類學;它是一種科學,但又不是單純的經驗性實證科學,而是體現著科學與哲學結合的哲學人類學。馬克思主義人學也就是馬克思主義的哲學人類學。
  [注]
  (1)(2)黃楠森、夏甄陶等編《人學詞典》前言及第1頁。
  (3)李燕等譯:《人學的世界》譯序第4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年8月版。
  (4)韓慶祥:《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發微》第6、7、12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2月版。
                    (責任編輯 李立新)
  
  
  
哲學動態京004-006B1哲學原理董武清19951995 作者:哲學動態京004-006B1哲學原理董武清19951995

網載 2013-09-10 21:40:31

[新一篇] “亞健康”:生命的“隱形殺手”

[舊一篇] “仁”與“智”的撞擊——美、法女權主義批評之比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