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文獻觀辨析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文獻”一詞由來已久,現都以《論語·八佾》篇中的記敘為最早出處。孔子曰:“夏禮吾能言之,祀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孔老夫子雖用了“文獻”一詞,但沒有進行解釋,后世學者根據孔子的文意作了許多注解,但也沒有較準確地解釋原意。隨著時代的發展,“文獻”一詞用得相當廣泛,常與圖書、情報、檔案、資料等術語混淆不清,有關對古代“文獻”與現代“文獻”概念的解釋、定義也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究竟什么是“文獻”?古代“文獻”指的是什么?現代“文獻”指的又是什么?我們不妨探究一下其淵源,以從古今學者的研究中悟出文獻本質的真諦。
      1 古代文獻觀
  “文獻”在古代經籍中是一個聯合結構的名詞性詞組,一般將“文”與“獻”分開來解釋。三國魏玄學家何晏《論語集解》引鄭玄注云:“獻猶賢也,我不以禮成之者,以此二國之君文章賢才不足故也。”宋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也說:“文,典籍也;獻,賢也。”這里的“典籍”,是指歷代的歷史文件或者典冊和書籍的統稱;“賢”,是指見多識廣、熟悉歷史的賢者。這樣,文獻就成了書與人的聯合詞組。以后“文”與“獻”二字的關系則更為密切了。最早以“文獻”一詞作為書名的是元人馬端臨的《文獻通考》,他在《自序》中談到寫作取材的來源時,對“文”和“獻”作了這樣的解釋:“凡敘事,則本文經史而參以歷代會要,以及百家傳記之書,信而有征者從之,乘異傳疑者不錄,所謂文也。凡論事,則先取當時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諸儒之評論,以至名流之燕談,裨官之記錄,凡一話一語,可以訂典故之得失,證史傳之是非者,則采而錄之,所謂獻也。”這里的“獻”,再不是指“賢人”,而是指巨僚、諸儒、名流和裨官的言論、記錄,其涵義與“文”接近。
  從上述古人對“文獻”的解釋可以看出:對“文”的認識基本一致,即是指書籍文章之類;而對“獻”的認識則有二,一是指賢人,二是指賢人的話。贊同這種看法的現代學者不在少數,現擇其有代表性的觀點略述一二。《辭源》解釋為:“文,指有關典章制度的文字資料;獻,指多聞熟悉掌故的人。”《辭海》解釋為:“原指典籍和宿賢……”。陳秉才、王錦貴認為文獻“包括了典章制度史料和熟悉典章制度的人”[1]。但也有學者不同意這種看法, 如邵勝定認為:“竊認為‘文獻’這個詞組,當解作上獻的書籍文章,并不包含有賢人的意思。‘獻’字的本義為獻祭品(祭禮用的犧牲之類),是作名詞用的,后來引申為獻祭、進獻,作動詞”[2]。朱建亮基本贊同邵的觀點, 他認為:“‘文獻’可解為獻出之文,是‘文’與‘獻’的動賓倒置詞組……”[3]。兩位學者的觀點基本一致,不同的是前者將“獻”理解為“上獻”,后者則將之理解為“獻出”。除了在“獻”字的范圍上有些異同外,他們的之處共同是否定了“獻”作“賢”的理解。
  對于古代“文獻”一詞的“獻”作何解釋,我們暫不作過深的探究,但有一點是可以證明的,即古代文獻中所含的典籍之意與現代文獻是比較接近的。下面我們再來看看現代文獻的含義之所在?
      2 現代文獻觀
  如果按文獻研究的領域及范圍來劃分,文獻學可分為古典文獻學研究和現代文獻學研究。古典文獻學研究主要是圍繞版本、目錄、校勘等文獻整理、鑒別或翻譯的基本知識、方法、歷史及典籍介紹諸內容進行綜合性研究或專題性研究;現代文獻學研究是在古典文獻學研究的基礎上,把研究的范圍擴展到對文獻的產生、發展、貯存、傳遞和利用及其規律的探討上。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文獻的生產和交流呈多樣化勢態,人們對文獻的認識已不再停留在傳統書籍、檔案、典章、史料的藩籬里,而是集中在對文獻本質屬性及其構成要素的研究上,盡管這種研究需要一個過程,但畢竟在原有傳統觀念基礎上更進了一步。大體歸納起來,現代文獻觀有如下5個方面:
  2.1 材料論 “文獻指一切歷史材料”(王欣夫)[4]。“文獻的內涵:具有使用價值、歷史價值的字、詞、語、篇、書、人、時、地、事、物的具體材料。文獻的外延:用做依據材料的科學、典型、完備知識的材料。所以,具有使用價值、歷史價值的字、詞、語、篇、書、人、時、地、事、物的具體材料的科學、典型、完備知識的資料就是我們所說的‘文獻’”(單柳溪)[5]
  2.2 圖書文物資料論  “文獻:……后指有歷史價值的圖書文物”(《辭源》)。“文獻:……今專指有歷史價值的圖書文物資料”(《辭海》)。文獻是“有歷史價值或參考價值的圖書資料”(《現代漢語詞典》)。“文獻應理解成一切歷史遺留和現存有關某一問題、某一事實、某一作家的文字資料”(謝灼華)[6]。 “文獻就是能夠反映人類社會各個歷史發展階段、一切領域人類活動對后代說來是具有歷史價值和認識作用的、以文字記錄形式存在的資料”(邵勝定)[7]。
  “材料論”與“圖書文物資料論”較為相似,都是從歷史的、有價值的、可供使用的資料角度來認識文獻。這種觀點曾持續過一段時間,并被一些大型字、辭典錄用。但是這種觀點在三個方面值得斟酌:其一,文獻包括圖書,但不包括文物;其二,文獻如果僅指圖書資料,那么磁盤、光盤等資料算不算文獻呢?其三,“有歷史價值”、“參考價值”等限定詞揭示不了文獻的本質,而且在實際中文獻的“價值性”是難以判別的。
  2.3 載體論  “文獻是記錄有知識的一切載體”(《文獻著錄總則》)。“文獻乃是用文字、圖形、符號、聲頻、視頻等技術手段記錄人類知識的一種載體”(嚴怡民)[8]。“文獻是指以文字、圖像、 符號、聲頻、視頻等為主要記錄手段的一種知識載體”(周文駿)[9]。文獻“今天專指以文字、圖像、符號、聲頻、視頻等為主要記錄手段的一切信息和知識載體”(黃宗忠)[10]。
  “載體論”目前在學術界頗有影響,它試圖從文獻的物質材料、制作方法、符號系統等外在形式特征和知識、信息等內容特征上去揭示文獻的本質,但把文獻看成是某種載體的觀點是值得商榷的。沈繼武把人類傳播與交流知識信息的媒介分為三大載體,即人的大腦載體、實物載體(或稱天然載體)、人工載體(或稱文獻載體)。并且,沈先生還將文獻載體解釋為:“是人類專門加工制作的纖維材料和光電磁化材料,是專門用于記錄和傳播知識情報的載體”[11]。那么,上述的“一切載體”、“知識載體”等等,一則顯得界定不明;二則既然是指人工載體,那么古代的獸骨、竹簡等文獻載體,又當作何解釋呢?
  2.4 知識信息論 “文獻就是記錄下來的知識”(陳光祚)[12]。“文獻是用文字、圖畫、符號、聲頻、視頻等手段記錄的知識”(《目錄學概論》)[13]。“文獻是關于存貯在物質載體上按照一定邏輯組織的有關知識內容的信息記錄,或稱固化在一定物質載體上的知識”(賀修銘等》[14]。“所謂文獻,是指存貯在物質載體上按一定邏輯組織的任何知識內容的信息記錄”(高崇謙、朱孟杰)[15]。
  “知識信息論”是從文獻內容的角度來考慮的,這種認識的落腳點正好與“載體論”相反,它排除了載體多樣化的難度,從傳播信息知識的功能對文獻進行了高度的理論概括。但文獻究竟是一種知識載體?還是一種載體上的知識?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這仍然是值得繼續研究的問題。
  2.5 結合論 “我認為文獻既不是記錄著知識的載體本身, 也不是記錄著知識的載體上的知識,即:既不是純粹的物質,也不是純粹的精神,而是二者的結合”(朱建亮)[16]。文獻是“記錄知識的物質載體與物質載體記錄的知識的融合體”(高家望)[17]。“文獻一定是知識與一定物質載體的結合產物,但知識與載體結合產物不一定是文獻”。“文獻:記錄有知識、且用于記錄知識的一切載體”(孫二虎)[18]。
  “結合論”是在“載體論”與“知識信息論”基礎上產生的一種新的認識,這種認識既否定了文獻是純粹的物質,又否認了文獻是純粹的精神,而只承認文獻是物質與精神兩者的結合體。但是這種結合體與記錄在石碑上的知識和記錄知識的石碑的結合體有何區別呢?所以,“結合論”仍然沒有很好地揭示文獻的本質。
      3 文獻的本質
  上述文獻觀盡管各有所異,但它們卻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文獻的基本內涵,這種基本內涵也就是文獻的本質屬性。那么,文獻的本質究竟是什么呢?目前學術界有以下幾種看法:
  ——高家望認為:“文獻既是精神的,也是物質的。說它是精神的,是因為構成文獻核心的,是它所含的知識,知識性是它的基本屬性之一;說它是物質的,是因為這種知識是以物質的形式得以存貯、固化并予以表現的,物質性也是它的基本屬性之一。”但文獻既不是單純的精神,也不是單純的物質,而是精神與物質的融合體。所以,他認為文獻的本質屬性是“知識與物質載體的統一性。”
  ——傅群把文獻的構成劃分為三大基本要素,即內容、符號、載體。認為“這三大基本要素以及所表征的屬性范疇,就是揭示文獻本質和本質屬性的正確途徑”[20]。
  ——孫二虎認為:“從本質上講,文獻是人腦的外部延長,是‘物化了的思維,凝固了的意識’。但是,文獻的意識又不是‘純粹’的意識,它具有明顯的客觀性,以一種脫離人的思維的物質形態存在著。”他還認為:“文獻一定是知識與一定物質載體的結合產物,但知識與載體結合產物不一定是文獻”[21]。
  三種看法都說明了這樣一個問題:即文獻具有“二重性”,也有人稱之為“中介性”。謝灼華同志將之歸納為:“文獻存在的中介形態,指其非物質又非精神的特殊存在;文獻運動的中介條件指其傳遞運動必須通過中介渠道來完成;文獻功能的中介表現,其社會功能是通過對知識的傳遞和交流來影響、促進人們的科學認識活動。文獻是連接歷代人知識成果的中介媒體,是精神和物質的結合體”[22]。但是,從文獻構成的要素來分析,把內容的信息性、符號的識別性、載體的固態性三者結為一體并沒有揭示出文獻內涵的全部。比如:刻在石碑、木板等實物上的文字圖畫符號、貼在街頭巷尾的標語、廣告之類等,能否稱之為“文獻”?如果說能,文獻的含義豈不是包羅太廣了嗎?難道諸如鈔票、郵票、路標、門牌等等也都成了文獻?如果說不能,但它們又都具備文獻三大要素的基本特征。所以說,以文獻的三大要素或以精神與物質的結合體來揭示文獻的本質是不完全的,即其外延的涉及面太廣。那么,孫二虎同志關于“文獻一定是知識與一定物質載體的結合產物,但知識與載體結合產物不一定是文獻”的論點是有道理的。但是,如何來解釋這個問題呢?筆者非常贊同黃宗忠同志把文獻構成劃分為內容、符號、載體、形態四種要素的看法[23]。如果從這四大要素的結合統一角度來揭示文獻的本質,那么上述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了。因為沒有一定形態呈現出來的東西還不能看成是文獻,比如把上述例子中石碑、木板上的文字、圖畫、符號以及街頭巷尾的標語、廣告等看成是一種資料,通過一定的形態(如抄寫、拍攝、復制等),將之經過有序化整理后所表現出來的實物(這時候的載體)才能稱之為文獻。
  由此可見,文獻的本質應是其內容的信息性、符號的識別性、載體的固態性、形態的呈現性四者的統一。 這四者的統一可以反映文獻的5種基本特征,即文獻有信息知識的共存性、人工附載知識實體的形態性、知識信息的記錄性、知識信息的傳播性和知識信息的積累性。基于這種認識,我們可以把文獻理解為:通過某種形態所表現出來的記錄人類知識的一切載體資料。
                     收稿日期:1996—09—06
圖書情報工作京16~18,42G9圖書館學、信息科學、資料工作朱寧19981998概述了文獻概念的演變過程;通過對古今學者不同文獻觀的分析,從文獻內容的信息性、符號的識別性、載體的固態性、形態的呈現性四大基本要素的構成揭示了文獻的本質屬性。文獻概念/辨析  Analysis of the Ancient and Modern Views on Documents  The word "document" appeared in ancient time, but itsdefinition has always been an issue in the academic circle.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theconcept of document and proclaims its intrinsic attributes bythe study of different views of experts at all times.including 4 basic elements:  the information attribute ofdocument. the discrimination attribute of symbols, the solidstate attribute of carries, and the appearence attribute ofthe formation of document.      朱寧 咸寧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圖書館 咸寧 437005  朱寧,男,1957年生,副研究館員,館長,發表論文20余篇。  Library of Xianning Teachers' College 作者:圖書情報工作京16~18,42G9圖書館學、信息科學、資料工作朱寧19981998概述了文獻概念的演變過程;通過對古今學者不同文獻觀的分析,從文獻內容的信息性、符號的識別性、載體的固態性、形態的呈現性四大基本要素的構成揭示了文獻的本質屬性。文獻概念/辨析

網載 2013-09-10 21:42:36

[新一篇] 口述史學百年透視(下)

[舊一篇] 古代埃及第一中間期及其歷史影響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