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筆者觀察,當前一些學校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仍存在一個加深和統一認識的問題。“加深”是相對于“膚淺”說的,“統一”是相對“歧義”說的。下面談談筆者的幾點看法,以為實現“加深”和“統一”目標提供點滴參考意見。
素質教育與教育方針的關系1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對素質教育與教育方針的關系作了如下概述:“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民族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這個概述的合理性在于,它把素質教育與教育方針緊密掛起鉤來,示意素質教育是為教育方針服務的,教育方針必須通過素質教育來落實;它既突出了作為“根本宗旨”的“全民族素質”,也突出了作為“重點”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它還把反映一個時期以來的迫切要求即造就“‘四有’新人”的要求概括進來,最后落實到了“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個歸宿點上。總之它既反映了宏觀素質要求,也反映了微觀素質要求。
江澤民同志在1999年“全教會”上講了一句極有分量的話,他說:“思想政治素質是最重要的素質。不斷增強學生和群眾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是素質教育的靈魂。”這個思想在江澤民同志《關于教育問題的談話》(2000年2月1日)中又作了重申:“尤其是要加強對青少年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如果把江澤民同志的這個關于“靈魂”的思想與前面的概述中關于“重點”的思想同步貫徹到學校的素質教育中去,那一定會收到良好的效果。可以設想,如果我們培養的人既在“政治上”、“主旋律”上、“三觀”上扎實可靠,又在“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上拔尖過硬,且在“四有”和“全面發展”上鋪墊了堅實的基礎,那將是無敵于天下的、名副其實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應時”素質與“恒常”素質的關系2
這里所說的“應時”素質,也就是上述諸如“重點”素質、“靈魂”素質、“四有”素質,以及“心理健康”和“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等類素質,它們都是應特殊情境,或特殊時代的特殊人才需求而提出來的。而這里所說的“恒常”素質,也就是恒常意義上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素質。“應時”素質與“恒常”素質的關系是:前者充實著、豐富著后者,而后者接納著、涵蓋著前者。因為后者即“全面發展”范疇具有四個方面的特性,此即:“歷史性”——從古到今,不論哪個社會發展階段,不論哪個時代,都曾提出并努力追求“全面發展”(只不過對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來說,其“全面發展”的滿足程度不一而已);“劃時代性”——馬克思主義奠基人預言那種到了社會發展高級階段即共產主義階段的“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目標;“相對性”——雖然各個時代的“全面發展”口號一樣,但其發展水平、滿足程度不一樣,社會發展史證明,每個后續時代總是比前一時代的“全面發展”水平及其滿足程度更上一個臺階,更接近于真正意義上的“全面發展”一步,所以每個時代、每個社會發展階段人的“全面發展”都具有相對性,而不能一步到位,也不是停步不前;“開放性”——“全面發展”是一個開放性范疇,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前進,該范疇必定補充、豐富以新的因素、新的內涵,不論德、智、體、美、勞哪個方面都如此,都是開放的,都有容納新的因素和內涵的極大可能性,古時的德與今天的德,古時的智與今天的智,古時的體、美、勞與今天的體、美、勞,顯然都是不斷更新、充實和發展的(關于“全面發展”范疇的“四性”,可詳見本人拙文《論“全面發展”范疇的四性——從該范疇被否定說起》,載《比較教育研究》1998年10月號增刊)。這么看來,“全面發展”雖屬恒常范疇,但又是常說常新、永具生命力的范疇。
仔細考究起來可以斷言,前述“重點”素質也好,“靈魂”素質也好,“四有”素質也好,都是“全面發展”已經涵蓋或能夠接納得了的,有些是當前應予突出強調的,有些則是新階段或新時期補充進“全面發展”范疇中來的新因素和新內涵。這種現象正好體現了該范疇的“四性”。這也就是為什么筆者曾提出用“全面發展”來統領、梳理難以計數的種種分支素質的原因。想必這么做是最科學的,是綱舉目張的。
偶發事件與“全面發展”的關系3
人們不時從新聞媒體聽到教育領域的種種令人震驚的偶發事件。這些事件讓人感到,教育領域猶如人的機體,不是這里出了毛病,就是那里出了問題,弄得教育同仁們窮于應付,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這就迫使我們不得不思考:如何全面提高其免疫力,健全整個肌體,爭取少出毛病,甚至不出問題?也就是說,如何不光治標,而且標本兼治,以達到根治?
依筆者之見,偶發事件之所以連續不斷,其原因很復雜,有社會方面的,有家庭方面的,有學校方面的。就學校方面來講,它未真正落實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此乃關鍵。
這里不由想起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他堅信“全面發展”教育的威力。他教出的學生不僅智力、體力達標,關鍵是道德、審美、勞動三方面的品質過硬。其中,道德建立在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高度上,知識與信念達到了真正的統一。他的學生不僅自決、自立、自律性強,而且能抵制來自家庭、社會、學校本身的種種不正確的影響,甚至起到改造家庭、社會和周圍世界的作用。
由此我想,校長、教師們應當像蘇霍姆林斯基那樣,把教育的“浪漫”主義與“現實”精神緊密結合起來。首先應充滿從教的熱情,懷抱崇高的教育理想,鼓起教育的勇氣,在平凡的教育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教育業績來;應當對“全面發展”的教育思想進一步加深認識;應當在此基礎上去真正實踐,教出真正“全面發展”的學生、公民來。
而“全面發展”的教育一旦落實到了每所學校、每個班級、每個學生身上,教育的整個肌體就健全了,它就不會時而出這個毛病,時而出那個問題;不僅自己不出問題,而且還發揮其改造家庭、社會和周圍環境的積極作用。所以當務之急,是深化“全面發展”的教育,在它的統領下,去解決一切偶發事件。就事論事,淡化“全面發展”是毫無出路的。
素質教育與系統工程的關系4
我們正在落實《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特別是其中的“跨世紀素質教育工程”和“跨世紀園丁工程”。既然是“工程”,就必定具有“系統”性質,也就是說,它們都是不同范圍的“系統工程”。《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第26條明確指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是一項事關全局、影響深遠和涉及社會各方面的“系統工程”。江澤民同志《關于教育問題的談話》中也多處強調“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號召各級黨政領導、教育行政部門、文化機關和宣傳媒體、整個社會和所有的家庭,都來協同學校共同工作,都來關心和支持教育事業,做到“綜合管理,多管齊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真正落實素質教育,以確保年輕一代的茁壯成長。
毫無疑問,只有把素質教育置于系統工程中來予以綜合實施,才能見諸成效。根據系統論原理,任何事情,都是存在于系統之中的,總是呈現為大系統套小系統、母系統套子系統這樣一種多維結構的,而系統結構所產生的合力,絕對大于和優于單一成分(如學校一方)的作用力。素質教育也不例外。理想的素質教育工程應是由學校、社會、家庭構成的綜合施教工程,其中三者的作用各有側重,彼此不能取代,但又目標一致,互相補充、互相滲透。在這三者中,學校當然是素質教育的中堅角色。就拿“減負”措施來說,學校在其中的主導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不過“減負”本身就是一項系統工程。最近半年來的“減負”實踐表明,它離不開家庭和社會的密切配合。就學校本身這個范圍講,“減負”也具有“系統工程”性質,它要求設計周密、結構完整,每個環節都不可忽視,做到“減負”與“提質”同步,等等。另外,在素質教育這個系統工程中,學校、家庭、社會三者的自覺程度不一,學校是最自覺、最有意識的一支主力軍,家庭和社會則自發性強。后兩者還正面影響與負面影響并存。現在的問題是,如何更好地發揮學校這支主力軍的作用,如何積極利用社會和家庭的正面影響和設法弱化其負面影響,以及如何使得其正面影響更自覺、更有意識、更有力度一些,也就是如何使得社會和家庭的影響成為可控因素,有無可控機制可尋,等等——這些問題是素質教育工程亟待解決的最大難題。
難是難,但我們決不能無所作為。據筆者所知,國內國外也還是不乏解決類似難題先例的。例如有這樣的教育家(如蘇霍姆林斯基),他把學生比作一尊雕塑品,學校、家庭、社會、學生本人都來加工這一共同作品;在所有這些加工者隊伍中,學校(校長、教師)猶如交響樂隊的總指揮,在其中起著統領作用,控制著各方教育力量的協同動作——國內國外不僅有這樣的構想,而且有這樣的成功實踐。這說明,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事在人為。關鍵是發揮每位校長、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積極性。成功的他人模式不是沒有,但很難適合各地各校的具體實情,一切都取決于當事人有無知難而進的決心,有無解放思想、勇于探索的闖勁。
當然,社會、家庭方面的有些事情是學校很難或根本無法干預和控制的,例如市場功利導向(這其中也有正、反兩個方面的作用),社會用人標準(也有正反兩面),等等。這類問題更要靠系統工程,靠全民覺悟,靠制度、政策、法規去解決。大家一定注意到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第25條令人鼓舞,它提到了人才觀念的更新,指出:“社會用人制度對于實施素質教育有著重要的導向作用,改革用人制度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當務之急……轉變人才觀念,形成使用人才重素質、重實際能力的良好風氣。”據筆者所知,日本也遇到了與我國同樣的難題:他們那里叫做變“考試地獄”為“人格教育”,類似于我國的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他們也從用人制度方面想了些辦法,如通過法律規定用人標準和用人制度,同時還通過構建“終身教育”或曰“終身學習”體系來解決面臨的難題。看來,日本的經驗值得我們參考。
這里最關鍵的是改變人才觀念。除政策法規措施之外,還要做艱苦細致的思想認識工作。江澤民同志在今年2月1日關于教育的談話中提到要好好地在全社會宣傳這樣一個思想:“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21世紀既需要適應知識密集型產業的人才,也仍需要適應勞動密集型產業的人才;學校教育只是基本教育,存在一個從實踐中學、做到老學到老的前景,也就是終生學習的前景——這是有待全社會都來宣傳和認同的重要思想。這涉及整個社會和所有家庭的接受程度,涉及用人單位更新用人標準的力度,涉及宣傳媒體所作宣傳的全面性和說服力,當然同樣涉及學校本身的人才觀。學校自身應首先端正自己的人才觀,以帶動、促進社會和家庭人才觀的轉變。
《湖南教育》長沙20~22G3中小學教育王義高20012001王義高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 作者:《湖南教育》長沙20~22G3中小學教育王義高20012001
網載 2013-09-10 21:5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