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心態與孩子的體質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對于年輕的父母來說,恐怕最頭疼的就是孩子三天兩頭鬧病了。什么病?停食著涼。
  總怕在營養上虧了孩子,不顧孩子是否能消化得了、吸收得好;只顧給孩子里三層外三層“全副武裝”去御寒,而不是鍛煉孩子的耐寒能力,是幼兒停食著涼的內因。祖國醫學認為,“若要小兒安,七分飽三分寒”,強調的是饑飽適度和加強機體對寒涼的適應能力,以祛病強身。
  說到饑飽適度,需要討論一下的是,該由誰來掌握這個“度”。
  人的食欲受生理和心理的雙重調控。從生理方面講,“食欲調節中樞”位于中樞神經系統的下丘腦中,分為“飽中樞”與“攝食中樞”。“飽中樞”興奮,不再有食欲;“攝食中樞”興奮,胃口大開。三大產熱營養素(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的攝入,咀嚼動作,胃充盈,都可通過神經或體液的調節,刺激“飽中樞”,使人失去進食的欲望。
  心理因素則從多層次對人的食欲產生影響。例如,人們常說的“心寬體胖”、“氣都氣飽了”,就反映了情緒對食欲的影響。
  所以,對一個健康的孩子,只要他飲食有規律,運動量適宜,進餐時情緒愉快,就別怕他餓著;孩子說飽了,就可以放下碗筷。
  可是,不少家長就是不放心讓孩子自己掌握這個“度”。為什么不放心,因為孩子的高矮胖瘦使家長揪心。
  胖與瘦,高與矮,是“比”出來的。怎么比,卻有講究。一些調查資料表明,部分家長用來衡量孩子生長發育的“尺度”,帶有一定的隨意性、偶然性和傾向性。跟親友、同事、鄰居的孩子比,跟自己小時候的照片比,跟廣告上的娃娃比,有意、無意中喜歡和偏高、偏胖的孩子比,于是頓感失落。每餐都希望孩子能達到自己規定的“理想進食量”,孩子難免會“停食”。
  各地區的兒童保健機構都有衡量當地兒童生長發育的標準。如果在連續監測中,孩子的體重打小就是“中下”,沒有大的波動,而且孩子精神好、吃飯香、睡覺足,又查不出病來,就不應該為“爭上游”而強迫孩子多吃。至于身高,遺傳因素約占七成,后天的營養和鍛煉約占三成,應該有恰當的期望值。
  下面再談談增強孩子耐寒能力的問題。
  鍛煉孩子的耐寒能力,并非讓孩子挨凍。比如,早春時節,乍暖還寒,經常變天,厚衣服、薄衣服就得都準備著。人們常說的“春捂”是有一定道理的。對“捂”應該理解為,不宜穿得太單薄,免受風寒。但更要注意隨著氣溫的變化(室內、室外;早、午、晚;降溫、回暖)增減衣服,冷穿熱脫。有的家長,就怕孩子著涼,勾起氣管炎來,以為“捂得嚴”就不會著涼,其實,穿戴太厚,稍一活動就一身汗,風一吹,更容易感冒。關于御寒,宋代的名醫陳書文在《小兒病源方論》中提出:頭部不宜過暖;胸背受涼易外感風寒而咳喘,故應保暖;腹部受涼易泄瀉;足部受涼,寒從腳下起。在冷熱多變的早春二月,為了胸、背、腹的保暖和穿脫方便,可以給孩子準備件暖和的背心;鞋要暖和、不箍腳;頭上容易出汗,不宜圍、戴過暖,出了汗要及時擦干;身上出汗,等落了汗再減衣服。至于說在家里穿多少,蓋多厚,包幾層,以孩子手腳暖和,不沁出汗珠子為宜。
  御寒不能代替耐寒的鍛煉。從小鍛煉對冷熱的適應能力,可以從根本上改變孩子孱弱的體質。比如“空氣浴”,簡便易行,經濟有效。給小嬰兒換尿布的時候,讓他撒歡地蹬蹬腿,玩幾分鐘,再包上襁褓。如果能每天有計劃地讓寶寶做上一套“嬰兒體操”就更好了。孩子睡著以后,可以打開窗戶,讓孩子呼吸新鮮的冷空氣,不僅健腦安眠,還使孩子逐漸習慣于冷空氣的刺激,增強呼吸道的抵抗力。醒來以前,早點關上窗戶,使室溫升到18℃左右。孩子會走、會跑以后,天氣雖冷,只要風和日麗,就讓他在戶外玩玩,“日光浴”、“空氣浴”就都有了,最好每天不少于1小時。
  有的孩子出門坐“二等”、坐汽車,回家乘電梯,進屋就坐著看電視,幾乎享受不到運動的快感。滿足孩子的“運動需求”,是家長應盡的責任。關掉電視,離開沙發,帶著孩子投入到大自然的懷抱中去吧。
  
  
  
《學前教育》京G51幼兒教育萬鈁19971997文/萬鈁 作者為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教授 作者:《學前教育》京G51幼兒教育萬鈁19971997

網載 2013-09-10 21:43:33

[新一篇] 家長心態與兒童肥胖癥

[舊一篇] 對“代議機關至上論”的回應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