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什么樣的音樂文化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中國擁有世界上最豐富的音樂資源,還沒有得到真正開發和利用。中國音樂文化很大程度上操縱在媒介里,而媒體把握在業余音樂愛好者手里。
  提出“我們需要什么樣的音樂文化”這樣一個問題是和現實聯系在一起的。一個方面,流行音樂經過18年來的發展,歷經“西北風”時期和“新生代”時期后進入了第二個低谷。而在撥亂反正時期再度恢復生機的民族音樂文化和西洋古典音樂文化在中國社會轉型期中經過漫長的時間,終于在以中央文藝團體的改革初步完成為標志,進入一個具有可操作性的發展階段。下一步,走向21世紀的中國音樂文化向何處去就成為一個非但是理論的、更是實踐的重要問題。在探討這個問題的時候,回首近20年來中國音樂文化格局的演變的軌跡是十分必要的。
   一、新時期以來中國音樂文化格局的演變
  新時期來臨后,80年代初的中國音樂文化有兩個最重要的變化。其一是在觀念上徹底否定了文革期間“高強硬響”的美學觀念回到了抒發大眾情懷、反映時代精神的軌道上。1980年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和《歌曲》編輯部共同舉辦的群眾喜愛的十五首抒情歌曲評選活動是對當時這一變化的最好證明。其二,則是以廣東太平洋影音公司的成立為標志,中國唱片業開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重新建構。這一建構的結果是全國在短短時間內成立了將近300家音像出版單位,從而直接導致了中國流行音樂行業的產生和急速的發展。同時,在開放條件下,港臺流行音樂和歐美流行音樂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和速度進入中國大陸。以上的這些變化直接改變了中國音樂文化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完全一統化的格局,在80年代中期初步形成了“嚴肅音樂”、“民族音樂”、“通俗音樂”的三足鼎立的格局。在這個進程中,嚴肅音樂與民族音樂一直占有主流位置,卻一直缺乏適應發展變化中的經濟運作手段。在這時期一直處于邊緣位置的流行音樂卻由于天然發育于市場經濟條件下,利用當時大眾對于流行音樂的大量需求以及當時制作成本的低廉而獲得了極大的經濟利潤、積累了大量的原始資本。
  到了1986年,以中央電視臺全國青年歌手大獎賽設立通俗唱法為標志,流行音樂文化開始進入主流文化。流行音樂在1986到1988年間到達了第一個發展高潮期,這就是“西北風”歌潮的出現。它與社會大文化相呼應,批判與反思成為最重要的主題,產生了一大批優秀的歌曲、培育了一批成熟的歌手和音樂制作人。
  1989年,中國社會文化發生了兩項對日后中國音樂文化發展有決定性影響的變革。這就是廣播系統開始了以開設娛樂性、服務性節目為標志的向市場化方向進展的改革和卡拉OK產業的興起。
  這兩項變革深刻地影響到了中國音樂文化的發展。由于娛樂性和服務性節目的商業性,面向大眾就成為它必須的選擇。在這些節目里,音樂無疑是最主要的消費品。這就首先為流行音樂打開了巨大的時間和空間。可惜的是,在這個過程中,中國音樂制作人沒有能夠跟上現實的發展,從而使得港臺音樂和歐美音樂在1990到1993年間幾乎完全壟斷了電臺娛樂性節目的市場,并培養了中國第一代的追星族。
  很快,活躍在中國音樂界的兩部分人都意識到了隨著大眾傳媒的商業化進程,中國大眾文化將建立一個全新的格局,并作出了自己的選擇。第一部分人是流行音樂界的詞曲作家和制作人,他們決定借鑒海外唱片業的包裝體制,并在兩三年內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這就是“新生代”歌手的集體涌現,在1994年造成了“光榮與夢想”的熱鬧景觀。第二部分人則是全國各地的古典音樂發燒友群體。他們本來僅是業余音樂愛好者,此時他們得到了大眾傳媒的有力支持。在北京、廣州、上海、成都等地的電臺節目中、報紙、雜志甚至電視節目中開辟了專欄,從而獲得了傳播權力。在北京他們的作用尤其明顯,由此達成了團結凝聚古典音樂愛好者的客觀效果。
  伴隨著這樣一個進程,一批音樂經紀人才在實踐中涌現。他們活躍在流行音樂界,高雅音樂界和唱片銷售界。此外,還有一批身在各種媒體從事音樂方面報道的記者、編輯、主持人也在客觀上成為活躍音樂活動的策劃人。
  中國的唱片業經過近20年的發展,有20家左右真正具備實力的公司,在近年來幾乎已經占據了80%以上的市場份額,并迅速開始了集團化、與國際唱片業接軌的進程。
  還必須提到的是1990年,中國《著作權法》頒布施行。90年代以來,政府部門對演出市場、出版市場進行了大力整頓,對于凈化市場、建立適應于市場經濟運作的環境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二、幾個觀念與實踐的誤區
  我們可以看到:伴隨著中國社會完成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的進程,中國音樂文化最終也在90年代中期初步完成了從單一模式向市場多樣化、現代化制作和傳播模式的轉變。
  然而,這樣一個過程太快了。對于中國音樂界來說,在20年間,要完成這樣的轉變需要從音樂觀念到實際操作,特別是后者的全面動員。但由于各方面準備并不充足,就必然出現很多的問題和遺憾。無論是觀念上還是實踐上都仍然存在著嚴重的誤區,嚴重地制約著中國音樂文化的建設和發展。
  80年代前期和中期應當說最大的阻力還是來自傳統的某種觀念。這種觀念把流行音樂與嚴肅音樂和民族音樂對立起來。到了90年代初,流行音樂文化理當成為中國社會主義文化的組成部分的看法已經成為社會的共識。但是,在目前,把流行音樂與高雅音樂和民族音樂對立起來的看法仍然具有強大的觀念的和實踐的影響力。流行音樂作為一種大眾文化形式仍然是“低俗”的。西洋古典音樂,盡管是正宗的資本主義文化的產物,卻是“高雅”的。這種觀念無論對于中國流行音樂的發展還是高雅音樂的發展不能說是有利的。
  此外,對中國高雅音樂和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發展戰略也存在著嚴重的誤區。主要表現在中國的交響樂創作至今沒有能夠得到有效的支持,而弘揚民族音樂文化常常僅僅表現在原汁原味的再現上。民歌的唱法似乎已經歸于一統,各民族的音樂似乎全部的價值只能保存在博物館內,間或會有幾個人以獵奇的方式引用一下而已。
  更重要的問題在于,在現代條件下,中國音樂文化的操作很大程度上控制在媒介手里;而中國占據大部分音樂節目的主持人卻很少有受過音樂職業訓練的人士,或者說媒體把握在業余音樂愛好者的手中。在這種情況下,當然談不上有效的輿論和批評導向。
  在實踐上,中國音樂文化主要存在兩大問題。一是著作權的保護問題嚴重。雖然有了《著作權法》,但在實行中困難重重。而且,鑒于大部分媒體已經有了大量的商業性節目,原《著作權法》中有關廣播和電視節目不付版稅的條文已經過時,應當及早修改。如果著作權不能在近年內得到有效的保護,中國音樂文化還是缺乏進入良性循環的最基本條件。
  第二,中國音樂文化沒有能作為中國大文化發展戰略中的系統工程得到全社會的協作和運作。事實上,第一,中國擁有世界上最豐富的音樂資源。悠久的歷史、眾多的民族民間音樂幾乎在今天還沒有得到真正意義上的開掘和利用。第二,在高速發展的中國經濟建設中,必然產生對文化消費的巨大需求。那么,這個陣地,中國的音樂工作者不去占領,就只能拱手讓人。第三,縱觀世界發達國家,唱片業都是現代化之后一項具有巨大經濟意義和文化意義的產業。中國音樂界如果不能加快自身的建設,在國際文化交流和產業競爭中勢必處于被動局面。在目前,中國音樂文化的建設還沒有能在音樂界內部達成共識。學院、團體、唱片業、傳媒基本上各行其是、甚至老死不相往來。如此,我們勢必會失去得多機遇。
   三、我們需要什么音樂?
  中國音樂文化在今天能做什么,應該做什么?
  我們強調:首先要跳出一個誤區,就是維持現狀的誤區。任何情況下,建設兩個字在藝術上,在文化上的本質無疑是創造,而創造意味著在前人的基礎上創作出既具備藝術品格的開拓意義,又反映時代精神、抒寫大眾情懷的作品。這些作品的出現一定是以多方面的風格性的開拓和創新為前提的。例如中國風格的音樂劇、現代民謠、現代輕音樂、交響樂、世界音樂、合唱等等都是大有可為也擁有巨大的潛在市場需求的出發點。沒有風格的多樣化,中國音樂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就無從談起;沒有作品的個性化,中國音樂文化的繁榮也只是一句空話。
  我深知中國有一批有理想的音樂家、制作人和媒體人士在致力于多樣化的新音樂的探索,其中一批作品將在今后幾年中陸續問世。我們也可以看到,在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過程中,中國的文化市場環境正在得到不斷的改善。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持樂觀態度。*
  
  
  
文藝報京⑶J6音樂、舞蹈研究金兆鈞19971997 作者:文藝報京⑶J6音樂、舞蹈研究金兆鈞19971997

網載 2013-09-10 21:44:19

[新一篇] 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新華連鎖?

[舊一篇] 我們需要構筑什么樣的時代精神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