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產業協作系統的思考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F062.9 文獻標識碼:A 文獻編號:1004-1494(2002)04-0034-04
   一、構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產業協作系統的基礎與意義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產業協作系統,指的是中國及其港澳臺地區,與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文萊、越南、緬甸、老撾、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聯盟(簡稱“東盟”)之間,在共同的區域經濟基礎之上,循序漸進地發展起來的一種符合國際潮流要求的產業分工與協作體系。
  從系統理論、耗散結構理論、協同學理論、環海洋與區域產業協作開發理論、區域聯系理論、區域空間發展理論、區域空間結構理論等角度分析,構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產業協作系統具有深厚的理論基礎;從國際經濟全球化、區域化、集團化趨勢,以及東南亞國家的區域化、中華經濟協作系統區域化趨勢看,構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產業協作系統的國際區際環境良好;從目前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合作的態勢,兩大板塊聯合的新進展,以及在21世紀初發展的新趨勢等方面看,構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產業協作系統的現實條件日趨成熟。
  構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產業協作系統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戰略意義。
  1.中國與東盟處于亞太經濟合作體系東端的橋頭堡地位,促進該區域產業協作系統的形成與發展,對構建國際經濟新秩序,加強東西方交流與合作,促進全球經濟增長,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國際性意義。除傳統的印支半島陸路通道外,更有價值的南海是聯系中國與東盟國家的天然紐帶,南海在全球、亞太、東南亞及華南西南結合部等不同區域層面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與作用,是區內各國和區外大國或國家集團致力爭奪的寶域。南海南北縱跨17個緯度,東西橫跨11個經度,面積360萬平方公里,相當于渤海、黃海、東海的2.9倍,各類資源豐富。南海國家及地區的區域國土面積為1410多萬平方公里,人口近18億。隨著各國政治經濟發展,謀求對該區域領導權的競爭日趨激烈。從目前國際經濟全球化、區域化、集團化的形勢看,亞太地區經濟、科技、教育、文化等多層面的交流與合作正在增強,區域經濟發展與產業分工協作日趨明顯,作為洲際橋梁與紐帶的南海區域將成為21世紀亞太地區一個十分重要的區域。面對復雜的國際經濟政治形勢,中國應積極探索應付區域化集團化的對策,在構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產業協作關系中發揮重要作用。
  2.中國與東盟各方的工業化水平、產業結構及資源稟賦等存在差異,可以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形成不同的產業協作層面,推動各國與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由于地緣、人緣、親緣、血緣關系,該區域歷史上長期存在著十分密切的社會經濟聯系。創建于20世紀60年代末期的東盟,不斷加強內部協作,積極發展多層面經濟合作,到上世紀末終于形成了大東盟格局。其中以泰國曼谷為中心,與印度支那及緬甸構成“黃金發展區”;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及泰國南部,馬來西亞的柔佛洲、新加坡及印尼的巴淡島,構成兩個扇面的“成長三角區”。隨著21世紀國際經濟政治格局變化,世界范圍內區域化、集團化經濟發展加強,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近年不斷擴大改革開放力度,積極參與國際經濟交流與產業合作。新加坡、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越南、泰國、文萊、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致力于亞太經濟合作體系框架的構建,近幾年與中國、美國、日本、韓國等頻繁舉行高層互訪和高層次經濟合作論壇會。各國政府、企業界、民間團體等不斷增進交流,加強合作,取得了不少新成果。
  3.中國與東盟各方在南海的領海領土主權、市場競爭以及區域內部政治經濟關系多元現象等問題上存在一定的不協調,只有通過區域產業協作和經濟一體化途徑,才能最終解決這些難點,實現地區穩定與繁榮,維護世界和平。由于中國與東盟各方的政治體制各不相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該區域的產業協作。該區域21世紀聯合的主要空間在海洋,聯合的主要產業是海洋產業。南海海域浩瀚,資源充足,海洋產業開發潛力巨大。共同開發南海的發展策略,并不意味中國放棄主權和國家利益,而是適應21世紀經濟全球化區域化的國際形勢及地區政治經濟形勢作出的明智選擇,它意味著中國進一步擴大開放,允許周邊各國和其他國家參與南海的開發與建設,允許各國在一定時期內擁有各自的經濟利益。這一策略可以緩解南海區域的緊張局勢,促進南海資源的開發利用,有利于南海區域經濟的進一步融合和共同繁榮。各方在產業協作系統內揚長避短,實現生產要素互補和利益最大化,在經濟利益雙贏的基礎上達到社會、文化、政治、環境等綜合效益的和諧統一,這符合周邊各國人民的長遠利益和以經濟發展為中心的時代主題要求。
  4.中國與東盟各方在國際經濟科技全球化與區域化集團化同時并存的新形勢下,必須以新的理念和姿態迎接機遇與挑戰,20世紀80年代以來,各國及各地區經濟發展的區域化,集團化明顯。進入90年代后,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在伴隨著經濟區域化集團化的同時,國際經濟全球化趨勢也在迅速增強,“一超多強”的世界經濟格局已經形成。如何在進一步處理好南海海域和島嶼問題的基礎上,協調亞太經濟圈、東盟經濟圈、中華經濟圈、華南經濟圈與西南經濟圈等不同層次的產業協作關系,使之形成互補與互動關系,產生共振和共進效應,實現資源、資金、技術、勞動等要素整合,是該區域產業協作各方必須考慮解決的問題。只有本著平等、互利、互惠的原則,不附加給對方難以接受的政治條件,才能發揮各自的優勢,達到“雙贏”目標,獲得更大利益,實現長期合作與穩定。因此,構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產業協作系統,無論從國際經濟全球化,還是從亞太地區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看,都將影響21世紀世界經濟政治格局。推動該產業協作系統從理論研究向現實操作過渡,對于促進該區域各國各地區經濟、科技、文化的共同發展與繁榮,逐步提高該區域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與作用,都有不可低估的價值。
  5.回避棘手的現實與歷史問題是不行的,必須從各方容易接受的海洋及相關產業協作系統構建入手,努力尋求構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切入點,既回答歷史、難點問題與現實矛盾,也為區域經濟學理論的豐富與發展拋磚引玉。2001年中國與東盟領導人倡導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主張是高屋建瓴的,但在具體操作上還需要學術界和實際部門深入調研,拿出切實可行的方案和辦法來。深入對構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切入點的研究,無論對維持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還是對21世紀東南亞國家經濟政治新格局的建立,還是對整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形成,都是很有意義的課題。就中國大陸尤其是港澳臺瓊等華南沿海地區的開放開發而言,將起到加強與東南亞多層面合作關系的積極作用。
   二、構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產業協作系統的戰略設想
  在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和南海地區出現若干“次區域”集團化趨勢的背景下,中國如何在構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產業協作系統中發揮重要作用?筆者認為,應該按以下4個層次來推進這種合作:第1個層次是建立中國大陸及香港、澳門、臺灣之間經濟協作的“中華經濟圈”,即“中華經濟協作系統”。目前除臺灣外,“中華經濟圈”已完成第一步,即確立了協調性投資、貿易和技術合作政策,下一步的核心是確立產業協作政策,實現產業互補,在此基礎上完全消除市場壁壘,建立統一的區域市場。第2個層次是建立南海經濟圈,范圍主要包括華南與西南沿海省區及港澳臺地區,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文萊等國,這一區域的勞動力資源充足,自然資源豐富,產業結構互補性強,經濟增長勢頭看好,“梯形”經濟發展格局初步形成。如在這一地區加強產業協作,整體發展功能會大大增強,僅僅是聯合開發南海海洋資源這項大的合作就可使本地區繁榮興旺。因此,構建南中國海周邊國家及地區產業協作系統不僅應該而且有可能加快步伐,并且是構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產業協作系統的核心內容。第3個層次是建立中國——東盟經濟圈,即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它以南中國海周邊國家及地區產業協作為核心,進一步擴展到整個中國大陸和整個東南亞國家。第4個層次是建立亞太經濟圈,范圍包括日、韓、美、加、澳、新等亞太國家及地區,這是一個更高層次、更大范圍的國際經濟合作圈。這4個層次的經濟合作圈,以南海為核心,將全球與地區性經濟協作緊密結合起來。因而,構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產業協作系統,將成為構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樞紐和中介。這是21世紀中國經濟發展與國際經濟合作的戰略選擇。
  構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產業協作系統的大致思路是:重點選擇海洋產業中的海濱旅游、海洋運輸、海洋生物、海洋環境保護為區域協作的先導產業,以海濱旅游業先行,海洋生物、海洋環保、海洋運輸業緊隨其后,通過貿易獲取發展資金,以區域性產業協作帶動區內的商品貿易、物資流通、投資建設、結構調整,在加強海洋資源開發利用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同時,加快中國和東盟各國及地區內部的產業結構調整,加速各國經濟發展與產業現代化。在此基礎上,加強中國與東盟兩大板塊在第一、二產業的協作,在更大范圍優化兩大板塊之間的生產要素及資源配置效率,推動兩大板塊的產業與經濟融合;充分發揮沿海中心城市的增長極核與產業輻射帶動作用;通過發展區域性高新科技、教育文化產業,進一步提升沿海開放城市、經濟特區、經濟技術開發區、自由港、自由貿易區、出口加工區、科學園區的產業層次,增強經濟中心的極化與聚集作用;建設區域性基礎設施,發揮軸線在區域經濟增長中的擴散作用;完善區域性市場體系,建立雙向多向循環的經濟與產業開放系統;大力發展信息技術產業,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城市化;發揮勞動力密集優勢,大力引進資金與先進適用技術,發展資金與技術密集型產業。
  構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產業協作系統必須從該區域的現實情況出發,制定區域聯合開放開發的一系列基本政策:如制定聯合發展資源技術型及外向型海洋產業的基本政策;海洋資源可持續利用與環境保護的基本政策;綜合開發與一體化開放的基本政策;區域內各生產要素優化配置的基本政策;以及聯合發展區域性基礎設施的基本政策等。實施“非均衡、逐級遞進、突出重點、兼顧一般”的開發政策,引導投資者向目標區域重點產業進行重點投資開發。通過政策引導,處理好區域產業發展中的重點建設與一般建設關系。在區域內資金投入有限的情況下,應重點發展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礎產業,以適應區域聯合開放開發的需要。在區域內部,選擇那些區位優越、交通便利、基礎雄厚、科技發達及勞動者素質較高的地段;選擇那些能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并對其它產業開發起較強聯帶影響作用的一組產業,進行適度傾斜,重點突破,優先發展,盡快形成聚集效應和輻射帶動能力。突出各方沿海港口城市的功能特點,構筑多層次、全方位開放扇面。充分利用該區域各沿海港口城市的現有優勢,進一步發揮各類經濟自由區和中國大陸的經濟特區、經濟技術開發區、試驗區功能,盡快向國際自由貿易區、自由港、出口加工區方向發展。
  為了減少各方面阻力,構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產業協作系統主要依靠企業、民間組織推動,以非政治化方式來促進該區域產業協作系統由小到大、由淺到深、從分散到集中的全面升級。區域產業協作實行互補性和結構性合作并存,以結構性合作為主,堅持以民間合作為主、官方合作為輔,形成高層次的結構優化、多元化、整體化、互惠互利的產業協作關系,努力提高區域產業結構升級和區域性國際競爭能力。建立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的協調機制,加強文化教育科技合作等方面交流,建立區域產業協作的對話機制。由區域各方政府代表組成南海開發協調組織——南海區域開發協調委員會,賦予其協調區域產業和部分行政管理職能,以協統區域各方海洋資源開發與公共海域對外開放事宜,形成以產業管理為基礎,行業管理、綜合管理和跨國協調有機結合的南海海洋產業管理機制。重點建設區域性自由貿易港和出口加工區,以改善基礎設施為重點搞好南海區域生產力的總體布局,制定培植生長點、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的開發戰略,重點建設能源、交通、通訊、港口及市政基礎設施,最大限度地發揮政府在公共物品投資中的整體效益。政府根據主要港口城市各自的特點,進行科學布局和合理分工,而具體項目與產業協作內容則主要依靠企業、民間組織推動,以市場經濟手段協調關系。南海區域各方的產業部門之間,進一步推動跨國、跨地區、跨部門、跨行業之間的產業聯合,在資金、技術、商品、信息,資源等方面形成互補合作關系,在此基礎上組建跨國、跨地區、跨部門的企業集團和跨國公司,從事分工協作生產、共同開拓國際市場,采取承包、租賃、拍賣、委托、股份制、合作制等更為靈活的經營方式,形成跨國跨地區跨行業的生產聯合體。通過聯合集成高新技術、應用技術、基礎技術、技術改造、基礎設施建設等一系列科技經濟系統,培育一批以技術關聯度高、市場取向和功能接近的產業技術項目。建立一批區域性產業技術中心,提高產業技術開發的組織能力和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能力。
  中國與東盟國家產業部門的區域性聯合,無論從國際經濟全球化,還是從該區域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看,都將影響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與發展。各方必須在處理好南海海域和島嶼問題的基礎上,協調好區域內部不同層次的產業協作,實現資源、資金、技術、勞動等要素整合,達到互利互惠、發揮各自優勢,獲得更大利益,促進共同繁榮與發展的目的。通過各方企業界的區域性聯合,建立區域性主導產業和基礎產業的共性技術與信息平臺,增強在國際市場的競爭能力。在企業合作開發產業技術的過程中,加強區內經濟技術交流合作,有選擇地引進一些具有先進性、適用性和經濟性的產業技術,在引進聯合開發中創新。按照國際慣例和世貿組織的要求,各方企業要成為區域產業協作的主體,市場競爭的主體。建立企業間合作開發的動力機制,實施企業間合作開發產業技術的政策措施,尤其是人才、資金、信息等生產要素組織的運行機制必須有更靈活的政策保障。努力創新資本市場、技術市場及企業家市場,建立起產業技術、信息平臺體系與需求終端的聯動機制。企業界聯合建立區域性資金、技術、勞動力、原材料等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的市場體系,有條件的沿海中心城市企業建立技術創新基金,實施企業產業技術開發與信息平臺建設工程,重點培育和發展科技型企業,完善企業技術創新框架和運行機制。
   三、“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產業協作模式
  在堅持以制度技術創新和大力引進外資的基礎上,形成開發主導型的產業協作模式,高新科技、教育文化導向型的產業協作模式,市場導向型的產業協作模式,信息化導向型的產業協作模式,多極復合產業協作模式和資本主導型產業協作模式。
  隨著海洋經濟的不斷拓展,21世紀該區域產業結構必須調整升級,迅速向一體化市場和跨國區域經濟發展目標邁進。從現在起,各方要根據區域內的產業發展現狀和區域產業合理布局原則,對該區域的主要港口城市發展規劃進行科學論證,突出各自的功能特點,形成不同重點但有緊密聯系的產業開發格局。改變產業組織規模小,數量少,產業關聯效應低,組群結構不合理的現狀,發展先導型和成長型制造業,在繼續發展水產品、礦產、熱帶亞熱帶農林產品等資源加工業的同時,大力發展生產技術先進、加工程度較高、產業關聯度強且對其它行業具有明顯帶動作用的高新技術產業、現代制造業,如海洋生物、海洋化工、海洋制藥、海水增養、海水淡化、光機電一體化、電子信息、辦公自動化設備等產業,新型材料、新型能源、高效農業及農產品加工業等。由于高新技術產業、現代制造業的成長需要大規模的投資鑄就,該區域大多數國家目前尚不具備這種經濟實力,必須借助外引內聯的方式來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現代制造業。為了避免產業結構趨同,構造合理的產業結構,各方應不斷優化投資結構、生產結構和流通結構,形成區域內協調有序的產業組群結構。該區域產業成長需要大量資金投資,除通過外引內聯多渠道籌措建設資金外,近期應重點發展資金積累率高的海洋運輸、倉儲、對外貿易,濱海旅游等行業。第三產業在促進區域一體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應大力拓寬第三產業的活動空間,為區域產業經濟成長提供資金積累,促進第一、二產業的進一步發展。該區域有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條件,具有分布合理,功能齊全、多層次、多元化的資源結構,應按信息化、產業化、社會化的潮流發展第三產業,充分調動區域內各方面的積極性,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逐步形成海洋產業突出的區域經濟發展格局,建立較完善的現代化海洋開發管理服務體系、較為合理的海洋產業結構和海洋高新技術產業體系。通過實施有利于產業技術進步的科技政策,較大幅度地提高海洋開發的技術水平和科技水平,努力將該區域的沿海中心城市引導為具有較強綜合經濟實力、社會環境狀況良好的海濱產業經濟中心城市,使之成為南海區域產業發展和國際經濟合作的重要增長極。
  通過協作,發展區域性交通、通訊、能源、港口碼頭、遠洋運輸等基礎設施,完善基礎設施結構,形成一批商品、資金、勞務、技術等區域性市場,發展自由港、自由貿易區、出口工業區和自由經濟區,盡快與發達國家和地區開放模式接軌。采取更加靈活多樣的聯合開發形式,運用BOT、8LT、TOT等國際通行的外商投資方式,吸引各國資金技術開發利用南海海洋資源。堅持以項目為中心全面實施開發戰略,鼓勵各國投向海洋綜合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按照區域一體化要求和區域經濟特點,按照區域產業發展方向、交通流向與網絡及港口城市輻射能力,科學規劃與布局港口區、出口加工區、保稅區、商業區、旅游區、金融區等。集團力量建設海洋交通運輸業,圍繞進出口通道和港口交通樞紐的建設目標,加快該區域沿海地區及其相鄰區域進港鐵路、公路、航道、港口、碼頭、倉儲為主干的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對港口郵電通訊、能源進行配套完善,使海洋交通運輸業成為該區域最基礎、最重要、最有輻射力和影響力的海洋產業。有步驟地對該區域港口城市的港口進行技術改造,擴建泊位,完善配套,擇優建設一批新港口。加強港口漁、工、商、運、旅游發展,聯合組建遠洋運輸船隊,擴大海運規模,以適應該區域及周邊進出口貨物量增長的需要。擴建和改造沿海船舶修造企業,增強修造現代大船的能力,滿足海運和捕撈業的需求。
  該區域產業協作必須注意發揮各方在資源、技術、資金、勞動力等方面的組合優勢,充分調動各方聯合投資的積極性。以海洋產業為龍頭,通過聯合帶動整個區域社會、經濟、科技、文化的全面發展。各方政府、部門和企業組成資源共享的南海區域信息網絡系統,對國際市場需求結構進行調研,為拓展周邊國家經濟貿易和技術合作新領域創造條件。根據區域經濟一體化目標,結合各方工業化和經濟發展現狀及資源特征,制定和實施一系列有利于產業分工協作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政策,包括對區域性產業組織、產業技術、產業布局等方面的指導協調措施。爭取用20年左右的時間,努力將該區域沿海中心城市引導為經濟繁榮、海洋高新技術產業發達、環境優美宜人的海洋產業區,讓海洋資源得到充分合理的開發利用,產業結構得到優化,區域經濟走上良性循環的軌道。借助區位和港口優勢,誘導中國大陸及臺港澳地區、東南亞以及亞太地區等不同扇面的資源、技術、資金、人才向南海區域聚結,形成臨海大工業、出口加工、轉口貿易、濱海旅游為主體的國際性綜合產業基地,建成以沿海城市為核心的海洋產業帶。
  收稿日期:2002-05-11
桂海論叢南寧34~37F52外貿經濟、國際貿易朱堅真/高世昌20022002構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產業協作系統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戰略意義。文章從各方容易接受的海洋及相關產業協作系統構建入手,努力尋求構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切入點,通過研制區域聯合開放開發的一系列基本政策,達到以非政治化方式來促進該區域產業協作系統由小到大、由淺到深、從分散到集中的全面升級。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產業協作系統/思考  China-Asean Free Trade Zone/cooperative system of industries/reflectionReflections on Industrial Cooperative System of China-Asean Free Trade Zone  Zhu Jianzhen Gao Shichang  (1.Zangjiang University of Oceanography,Zangjiang,Guangdong 524088 2.Chines People's University,Beijing 100872,China)It is of great realistic and strategic significance to construct a industrial cooperative system of China-Asean Free Trade Zone.This article,starting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cooperative system of marine and related industries,makes great efforts to seek a breakthrough of China-Asean Free Trade Zone.At the same time by studying and making a series of basic policies of regional joint development,the cooperative system of a certain region will be hoped to achieve a full-scale escalation from small to large,from shallow to deep and from scattered to centralized in a nonpolitical way.朱堅真(1963-),男,湖南雙峰人,經濟學博士,湛江海洋大學教授,從事區域經濟學研究。湛江海洋大學,廣東 湛江 524088 高世昌 中國人民大學,北京 100872 作者:桂海論叢南寧34~37F52外貿經濟、國際貿易朱堅真/高世昌20022002構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產業協作系統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戰略意義。文章從各方容易接受的海洋及相關產業協作系統構建入手,努力尋求構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切入點,通過研制區域聯合開放開發的一系列基本政策,達到以非政治化方式來促進該區域產業協作系統由小到大、由淺到深、從分散到集中的全面升級。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產業協作系統/思考  China-Asean Free Trade Zone/cooperative system of industries/reflection

網載 2013-09-10 21:45:36

[新一篇] 楊fǎng@①與《朗山雜記》手稿

[舊一篇] 析“以人為本”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