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東盟的經驗及其啟示 ——紀念東盟成立三十周年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東盟全稱“東南亞國家聯盟”(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Asian Nations),簡稱“東盟”(ASEAN),是1967年8月8日由印度尼西亞、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和泰國這5 個東南亞國家發起成立的區域性合作組織。1984年1月7日文萊加入東盟,使東盟的成員國增加到6個。1994年5月東南亞10國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舉行非正式會議,決定加快東南亞一體化進程,在不遠的將來把東盟擴大為包括東南亞10國在內的“大東盟”。1995年7月28日,越南被正式吸收入盟, 成為東盟的第七個成員國。此后,“大東盟”形成的進程進一步加快:1996年7 月召開的第29屆東盟外長會議批準了老撾和柬埔寨于1997年加入東盟的要求,并且將已遞交入盟申請的緬甸升格為觀察員國。可以預言,在本世紀最后2—3年內,一個包括東南亞10國,其總面積約達450 萬平方公里,總人口約達5億人的大東盟將最終形成。
   一、東盟三十年的成就:總體概括和評說
  在國內外學術界,對過去30年間東盟各國所創造的經濟奇跡一致加以贊賞,對東盟組織在政治、外交和安全合作等方面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持肯定態度,但是,對東盟在內部經濟合作方面所取得的成績則褒貶不一,頗有微詞。情況到底如何,需要我們進行一番比較和分析。
   (一)政治、外交和安全合作方面的成就
  迄今,東盟在政治、外交和安全合作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被國內外學術界一致認可的。主要表現是:
  1.調和或淡化了成員國之間的矛盾,增強了凝聚力,維持了東盟作為一個政治實體的形象。過去30年間,東盟在政治上的調解作用是發揮得比較成功和有效的。東盟成立以前,東南亞國家之間存在著錯綜復雜的矛盾和斗爭。馬來西亞與菲律賓之間關于沙巴的主權爭端,以及在馬來西亞聯邦成立問題上印尼與馬來西亞的政治糾紛,幾次達到一觸即發的地步。甚至在東盟成立之后,菲馬之間的矛盾還一度激化,導致東盟組織有近8個月處于癱瘓狀態,瀕臨瓦解。東盟組織及時作出決定, 讓泰國和印尼充當“說客”,以東盟的事業和地區和平與穩定和經濟發展的大局為重,調解菲馬爭端。泰國和印尼領導人經過調解終于使菲馬兩國化干戈為玉帛,緩和了兩國間的矛盾,并且在1977年8 月的第三屆東盟首腦會議上,通過各方的共同努力,使菲馬就沙巴問題初步達成妥協,即菲律賓同意放棄對沙巴的主權要求,同時,馬來西亞保證不以沙巴為基地支持菲南部穆斯林的反政府武裝斗爭。此類事還可以列舉不少。例如,馬來西亞與印尼之間在領海問題上的爭端,馬、新、印尼之間關于馬六甲海峽通航權的爭端,1968年10月新加坡與印尼之間的“船員事件”,以及后來新加坡與菲律賓之間的“女傭事件”等等,都是通過東盟內部的調解最終得以解決的。可見,東盟的成立使成員國之間原來存在的或新產生的緊張關系得到了緩解,避免了沖突。
  2.東盟經過30年的發展,逐漸在東盟成員國中培養出一種“東盟意識”,“使其成員國在心理上有所慰藉、有所依靠”,“防止了這些國家因感到孤立無援而依附于某些大國以求庇護的情況。”〔1 〕在政治解決柬埔寨問題方面,在國際政治和經濟舞臺上,東盟都越來越趨于一致,“以一個聲音說話”,表達東盟各國的共同愿望和要求,爭取共同利益。東盟各成員國作為東盟的一員越來越有自豪感,并且越來越重視集體榮譽感。這種“東盟意識”的逐漸增強,有力地促進了東盟內部的團結,使東盟越來越具有吸引力,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東盟影響力的增強,又大大增強了東盟各成員國的民族自信心,維護了東盟在國際政治中的主體而不是客體的地位,以及對地區與國際事務充分參與的權利。東盟通過“集團政治”的方式處理其與大國的關系以及面對共同的外來挑戰就是上述事實的具體體現。
  正是認識并感受到了東盟所帶來的上述好處,菲律賓總統科拉松·阿基諾在1986年于馬尼拉召開的第18屆東盟經濟部長會議上才會有這樣的評論:“僅是這個組織的存在就具有巨大的價值”,〔2 〕文萊蘇丹博爾基亞也才會在1987年12月于馬尼拉召開的第三屆東盟首腦會議上以贊賞的口氣說“東盟的成員國資格使文萊受益匪淺”,并表示文萊將“發揮其作用……以確保東盟繼續作為一個有活力與有效率的組織”。〔3〕
  3.為和平解決柬埔寨問題,維護東南亞的和平與穩定作出了貢獻。在80年代期間,東盟為柬埔寨問題的和平解決而作出的巨大努力有目共睹,給國際社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是在東盟以及其他有關各方的積極努力和配合下,延續了10多年的柬埔寨問題最終才由一個地區性、國際性的熱點問題轉變為柬埔寨的內政問題,從而大大改善了東南亞的安全形勢,維護了東南亞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可以這樣認為:如果沒有東盟國家的倡導、參與和撮合,柬埔寨問題的解決可能會拖延更長的時間。柬埔寨問題通過政治途徑最終得以全面解決,事實上使東盟獲得了雙豐收:一是消除了其自身所感受到的安全威脅,維護了東南亞地區的和平與穩定;二是大大增強了東盟的國際影響力。
  4.努力實施“大東盟戰略”,推進東南亞一體化進程,使東盟在組織上不斷發展壯大,綜合實力迅速增強。如今,東盟已從成立時的5 個成員國發展到7個成員國。在本世紀最后2—3年內, 東盟將擴大為包括東南亞地區所有10個國家在內的“大東盟”。東盟在組織發展和地域擴展上的成功,使東盟成為東南亞地區唯一的一極,并且正在成為東亞乃至亞太地區越來越具有更大影響力的一極。這正是政治合作的成功給東盟帶來的實惠。
  此外,隨著大東盟的加快形成,東南亞地區已建立起一種新型的國際關系。東南亞10個國家之間的關系目前已進入歷史的最好時期,呈現出一種前所未有的太平盛世景象。
  5.積極推進地區安全合作,為實現東南亞和平自由中立和無核區的目標而努力,至今已獲得很大成功。建立東南亞和平自由中立和無核區是東盟一貫追求的政治目標。自70 年代初提出和平自由中立區概念、1987年提出無核區概念以來,東盟為實現這一目標進行了不懈的努力,并且正在逐步向這一目標邁進。迄今所取得的成功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使東盟各成員國進一步統一思想,一致贊成這一目標和為實現這一目標而努力。二是成功地創立了以討論多邊安全合作為主旨的東盟地區論壇。通過東盟地區論壇,東盟把區域外重要大國召集到一起,力圖通過相互制衡,將它們全部排除在東南亞地區以外,使東盟走近了其“大國保證下的東南亞地區安全”的目標。
  6.在東盟所走過的30年曲折路程中,其成員國逐漸“培育出一種大家庭似的融洽和同甘苦的氣氛”,“使其成員國更加注意協調和兼顧彼此的利益”,〔4〕增進了團結。東盟成立的頭幾年, 人們對其前景持懷疑態度。認為東盟國家的歷史、文化、法律體系各不相同,經濟發展水平各異,相互間聯系很少,貿易往來不多,競爭性大于互補性。東盟就是帶著這種歷史和地理上的障礙產生的。〔5〕成立初期, 在國家利益和東盟的集團利益發生沖突時,東盟成員國之間一般都不輕易讓步,本國的利益是高于一切的。但是,經過風雨同舟30年的發展,東盟成員國之間已經開始形成一種兼顧彼此利益的風尚。例如東盟各國政府首腦為顯示對阿基諾政權的支持,冒著極大風險出席1987年12月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舉行的第三屆東盟首腦會議,就反映了這一點。特別是后來東盟自由貿易區計劃的推出和實施,如果東盟各國都從本位主義出發,只顧小家而不顧大家,不作絲毫必要的犧牲和讓步,是不會有今天這樣一種新局面的。
   (二)經濟合作方面的成就
  關于過去30年間東盟在經濟合作方面的成就,許多觀察家乃至東盟各國官員似乎都一致認為:“至今幾乎還沒有取得什么實質性的成效”。〔6〕但是,也有不少學者認為過去30 年間東盟在經濟上進行卓有成效的合作,取得了成就。他們認為,就東盟在經濟、社會和文化以及科學技術領域的合作而言,其“經濟合作是最積極和發展最快的”。 〔7〕筆者認為,評價過去30年間東盟在經濟領域的合作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績,既不要估計過高,也不能全盤否定。綜觀其30年的發展歷程,東盟經濟合作的成就雖不如其政治合作那么熠熠生輝,但也確實取得了許多抹殺不掉,值得重視的成績。概括起來講,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1991年提出了東盟自由貿易區計劃,把其內部經濟合作推向了一個新階段。
  促進內部經濟合作是宣告東盟成立的《曼谷宣言》所定下的第一目標,也是東盟在過去的30年間,一直在追求的目標。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經濟合作進展不是很大。進展不大并不等于沒有進展。事實上,東盟已經作出了很大的投入并且得到了一定的回報,其中比較明顯的有以下三點:
  一是實行了成員國之間的特惠貿易制,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區域內貿易的發展。根據統計,享受特惠關稅優待的商品已從1977年的71項增加到1988年的14 801項。區內貿易額已從1970 年的8. 6 億美元增加到1990年的253億美元。區域內貿易在其對外貿易中的比重已突破20%。
  二是在工業合作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1980年,東盟國家為了加強團結,作出了關于建立東盟共同工業項目計劃的決定,推出5 個由國家投資的項目,擬憑借市場,形成規模經濟。1981年,東盟制定了東盟工業互補計劃,旨在通過促進工業內部的專業化,推進地區國際分工的發展。1983年,東盟又出臺了東盟工業聯營計劃,希望使國籍不同的兩個企業家與一家外國企業結合起來,建立聯營企業,以促進區域內工業的發展。雖然以上三個計劃或者是失敗了,或者只取得了很有限的成功,因而都未達到預期的目的,但重要的是,東盟為在其內部進行工業合作進行了有益的嘗試,積累了不少經驗,為日后進行更加卓有成效的合作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三是在糧食和能源方面進行了合作,有效地實行了相互間利益兼顧的原則。1977年3月東盟制定了石油應急方案,1979 年又簽署了糧食儲備協定,規定在世界石油和糧食短缺時,產油國印尼、馬來西亞優先向泰國、菲律賓供應石油,而在大米供應短缺時,產米國泰國和菲律賓則應優先向印尼、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供應大米。這種互補計劃的實施,加強了東盟國家間的合作。1990年11月作出的建立一條跨東盟各國的天然氣管道的決定,又將這個領域的合作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此外,東盟還在運輸和通訊以及金融方面進行了富有成效的合作。
  以上各方面的合作,雖然與東盟各國經濟發展的速度和要求相比,與世界上其他地區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相比,尤其是與歐共體相比,顯得比較緩慢和不那么協調。但是,不可否認,并且必須注意到的是,這些嘗試為東盟在更高層次上進行更有成效的經濟合作奠定了基礎。正是在長期摸索和實踐的基礎上,東盟才于1991年推出了以《共同有效優惠關稅協定》為制約機制的“東盟自由貿易區計劃”。東盟自由貿易區計劃是迄今東盟在經濟合作方面所提出并且實施過的可操作性最強和較為科學的經濟合作計劃。從近幾年的執行情況來看,東盟自由貿易區計劃也是可望獲得成功的經濟合作計劃。東盟自由貿易區計劃的實施,使東盟內部的經濟合作切切實實地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第二,以東盟組織的名義積極開展同西方國家的對話,維護各成員國的民族經濟權益,爭取了更多的外援,吸引了更多的投資,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在對外經濟關系方面,東盟以一個整體的形象出現,采取共同立場,維護自己的利益。東盟與歐共體、美國、日本、澳大利亞乃至加拿大都建立了對話關系,定期磋商經濟事務。70年代初期,東盟就橡膠問題與日本進行了談判,迫使日本在生產和出口合成橡膠方面作出了一定的讓步。80年代初期,通過與歐共體的談判,東盟又獲得了歐共體給予的優惠貿易待遇;歐共體還答應加大對東盟投資的力度,加快技術轉讓步伐。1980年10月—11月,日本也宣布了援助東盟的四項原則:提供菲律賓和泰國4億美元,幫助其發展能源工業;促進東盟中小企業的發展,解決就業問題;促進東盟產品進入日本市場;在教育、管理和工藝方面增加對東盟的援助。東盟在與美國進行了長期的對話以后,于1980 年9月同美國達成了幾項協議:一是建立東盟—美國經濟協調委員會,與美國磋商經濟事務;二是建立共同基金,美國出資1億美元, 幫助東盟發展中小企業;三是5年內美國進出口銀行撥款20億美元, 促進美國私人企業對東盟的貿易和投資。
  總之,在過去30年間,東盟在對外經濟關系方面成功地發揮了集體的力量,與西方發達國家打交道,為東盟各國引進了數額巨大的資金,解決了其經濟發展中資金不足的問題。
  第三,通過政治和安全合作,保持了東盟內部的長期穩定,為東盟各國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創造了和平安寧的環境。
  學術界有一種觀點認為,“東盟地區經濟增長的最重要的因素來自東盟每個國家在經濟發展上各自作出的努力,而不是來自經濟合作”。〔8〕但是筆者認為, 如果把東盟各國所創造的經濟奇跡與東盟組織的作用截然割裂開來是很不妥當的。事實上,東盟組織對東盟各國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是通過政治合作來間接地實現的。“東盟的政治活動有助于成員國之間建立和保持和平氣氛,沒有這種和平氣氛,東南亞是不可能如此迅速增長的”。〔9〕1976年時,東盟是一個擁有2.355億人口,國民生產總值(GNP)837億美元,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約為354 美元的小規模市場。〔10〕但是,20年后,東盟6 國(不包括越南)已經發展成為一個擁有3.4億人口,國民生產總值達4300億美元, 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突破1000美元的大市場。80年代末期以來,東盟各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1990—1994年,年均增長率達到7%左右, 是當今世界經濟最具有活力的地區之一。1995年新加坡經濟增長率達7.9%,馬來西亞約達9%,泰國為8.8%,印尼7.3%,菲律賓為5.3—5.8%,〔11〕整個東盟經濟平均增長率仍在7%以上,仍然保持了較高的增長率。可以設想,如果沒有一個和平、安寧的環境,如果像東盟成立前夕和成立初期那樣,時時為緊張空氣所籠罩,東盟國家至今又會是一番什么景象!由上可見,過去30年間,東盟無論在政治還是經濟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就。這些成就不但成了東盟組織持續存在以及進一步鞏固和發展的資本,而且對東南亞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和經濟發展也起了、并且仍在繼續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二、東盟的成功之道
  毫無疑問,過去30年間東盟獲得如此巨大的成功,是東盟選擇了一條正確道路的結果。按照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內因是事物變化的根據,外因是事物變化的條件。內因和外因都很重要,缺一不可。東盟的成功,首先在于東南亞地區形勢乃至世界形勢的發展變化,給東盟這個區域組織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機遇;其次在于東盟的5 個創始國及時地抓住了這個機遇,建立了東盟這個區域組織,并且在以后的進程中根據地區形勢的變化及時地調整思路和策略,一步步把東盟的發展推向前進。回顧東盟30年的發展歷程,我們會發現,東南亞地區形勢和世界形勢的發展始終有利于東盟的發展。它為東盟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三次大的機遇:
  第一次是導致東盟成立的50—60年代期間東南亞地區民族主義情緒的普遍高漲。當時,東南亞地區絕大多數國家剛剛擺脫殖民統治而獲得獨立,普遍面臨著對新殖民主義的担心和對國家發展道路選擇的憂慮。在這種背景下,地區主義勃興,各種形式的區域組織層出不窮。地區形勢的發展需要有一個能代表大多數東南亞國家利益的真正的區域合作組織。恰在這時,“東盟”應運而生,真可謂“天降大任于東盟”。
  第二次是70年代末期柬埔寨問題產生并且很快成為東南亞地區乃至全世界的熱點問題,給東盟提供了一個難得的發展機遇。柬埔寨問題的產生,對東盟來說與其說是壞事,不如說是好事,或者可以說是東盟把壞事變成了好事。延續了10多年的柬埔寨問題使東盟內部凝聚力顯著增強,對外影響力日益擴大,國際地位大大提高。正是在80年代期間,東盟在政治上獲得了巨大成功。
  第三次是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期冷戰的結束導致東南亞地區格局發生重大變化,這又給東盟提供了一次更大的發展機遇。90年代初,隨著蘇聯的解體,延續了近半個世紀的冷戰體制最終被打破之后,美蘇在東南亞對抗的局面消失,以美蘇對抗為背景的東盟和印支兩個集團的對峙也由于越南與東盟關系的改善,特別是越南表示希望加入東盟而不復存在。失去蘇聯支持的印支迅速向東盟靠拢,特別是越南主動要求加入東盟,為東盟吸收印支,擴大組織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會。冷戰結束后,國際關系中經濟的因素日益凸顯,國際經濟進一步向區域化、集團化的方向發展,也為東盟實施東盟自由貿易區計劃,加強內部經濟合作提供了良好機遇。
  然而,以上所強調的都是外因,外因是事物變化的條件,內因才是事物變化的根據,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東盟的成功,在于東盟選擇了一條正確的道路,適時抓住了機遇,運用了靈活的策略。其中,主要之點有以下六個方面:
  1.以經濟合作為旗號,而不強調政治和安全合作,從而為東盟注入了強大的生命力。
  東盟成立前夕,東南亞地區產生的區域性組織,包括美國操縱的東南亞條約組織以及東南亞聯盟和馬菲印多等,大都以防務,以軍事合作為主要目的,并且直接或間接受西方大國操縱或影響。軍事、防務合作在戰后初期對東南亞國家無疑具有較大的影響力和的較強的吸引力,因為當時這些國家剛剛獲得獨立,國家的安危、政權的鞏固是首先要考慮的事。但是,在其政權日益鞏固后,經濟的發展,國家的復興日益成為他們考慮的頭等大事。經濟合作在地區合作中的地位迅速上升,越來越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在這種背景下,東盟發起國經過深思熟慮,一改以往的做法,把經濟增長列為東盟的目的和宗旨之首,寫入東盟宣言,并且以此為旗幟,堅持下來,使東盟長期保持了活力。東盟以經濟發展為其基本宗旨是一個明智之舉。這是其獲得成功的一個秘訣。
  2.抓住機遇,成功地利用了柬埔寨問題,擴大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事實上,越南大規模出兵柬埔寨,到底對東盟的安全構成了多大威脅,學術界至今仍有爭論,但東盟利用這一事件加強了自己的國際影響力則是事實。世所公認,80年代是東盟聲威大振,政治合作獲得成功的時代。而獲得這樣的成功,不能不說是東盟及時抓住了柬埔寨問題這一機遇。
  3.運用“制衡術”,使區域外大國相互牽制,以此來保證東南亞的和平與穩定。
  東南亞地區各國大多數都是小國,軍事力量相對弱小。再加之這一地區又是戰略要地,歷史上常為外部軍事大國特別是海上強國角逐場所,易受外來軍事力量干擾,因而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常常引起東盟各國領導人的担憂。為改善地區安全環境,70年代初期,東盟提出了建立東南亞和平自由中立區的目標,1987年又提出了建立東南亞無核區的目標。東南亞和平自由中立區和無核區,目的都是要使東南亞地區超然于現實世界之外,成為不受戰爭威脅的“世外桃源”。而這種“世外桃源”又是要靠外界,特別是有關大國來保證的。自70年代中期以來,東盟一直在追求這一目標,90年代初期冷戰結束,美蘇對抗在東南亞消失,東南亞地區出現“權力真空”以后,東盟關于建立東南亞和平自由中立和無核區的愿望更趨強烈。在這一愿望驅使下,東盟創立了東盟地區論壇,試圖采用“協商”、“對話”的方式來緩和地區矛盾,維護地區和平與穩定。論壇的創立使東盟的“制衡理論”得以較好地利用。姑且不說東南亞和平自由中立和無核區最終能否建成,僅就創立東盟地區論壇,將區域外有關大國都召集到一起,定期討論東南亞的安全問題,通過相互牽制,保障東南亞的安全就是一大成功。
  4.一貫堅持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
  東盟就其本質來說是一個外向型的區域合作組織。近些年來,其外向型特點更加明顯。它不但積極同所有國家和國際組織,特別是有關大國進行交往,而且其決策過程也越來越公開化。他們的首腦會議,特別是一年一度的外長會議都邀請有關國家派遣高級官員出席;世界各主要大國都已基本成了東盟的對話伙伴,定期就各方面的問題進行對話。它還為各成員國推行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創造條件。如今,所有東盟國家(越南除外)都已建立起外向型的經濟體制。“這種外向型經濟使東盟國家經濟得以成功地利用國際貿易機構來促進它們的經濟增長”。 〔12〕可以這樣說,正是選擇了外向型經濟的路子, 才使東盟國家創造了經濟奇跡。
  5.創立并不斷完善了號稱“亞洲方式”的決策方式,兼顧了各成員國的利益,從而確保了各成員國持續的合作積極性。
  東盟決策機構的特點是,聯系松散,整體性不強。其決策原則強調所有成員國無論大小和強弱,地位絕對平等。〔13〕在東盟的決策中,一直遵循著三項重要的基本原則:一是全體一致原則,即任何議案只有在全體成員都沒有反對意見時才能夠被通過而成為東盟的決議,同時,又規定只能依靠相互協商和尋求共同點來消除反對意見。二是“6—X原則”,意指東盟6國中, 如果少數幾個成員國表示將暫不參加某議案所規定的集體行動,但卻又不反對該議案,而其他成員國又都表示支持并愿參加該議案所規定的集體行動,則該案可以作為東盟決議予以通過。三是在主要涉及同組織外國家或國家集團關系的重大問題上,各成員國通常向在該問題上利害關系最大的那個成員國所持的立場靠拢。〔14〕
  東盟決策三原則體現出東盟以“亞洲方式”進行決策的特點。這種決策原則雖被西方批評為阻礙“超國家機構”的建立,形不成一個最高權威,因而反過來影響決策和政策的貫徹執行,但是它卻比較符合于東盟自身的習慣和特點,它的實施對促進東盟的團結和發展都起了積極的作用。
   三、東盟獲得成功的啟示
  綜上所述,東盟在過去30年的發展中的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成功,給人以這樣一種啟迪:東盟的成功大半在自己,小半在“天意”。所謂“天意”,是指歷史的發展為東盟的存在與發展所提供的機遇。但是,東盟的成功關鍵還是由于東盟選擇了一條適合于各成員國國情的發展道路,并始終沿這條道路前進。這條道路的基本特點就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經濟交往為紐帶,以培養被稱之為“東盟意識”的地區觀念為手段,使東盟國家逐漸在政治上、經濟上和文化上形成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并以整體形象對外謀取政治和經濟利益。
  “而今邁步從頭越”。今后東盟要繼續取得成功,就應該從現在做起,不斷總結經驗教訓,不斷更新觀念,根據新形勢制定并執行新的方針政策,使組織始終保持活力。
  東盟已經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走富民強國之路的一面旗幟。人們希望東盟繼續為東南亞地區的發展、為世界的發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注 釋:
  〔1〕〔4〕[美]比爾森·庫魯斯:《東盟—利益和存在的理由》,美國《亞洲概覽》,1993年8月號。
  〔2〕轉引自L·布熱津斯基: 《東盟—一個變化的地區角色》,載《亞洲概覽》,1987年7月號,第764頁。
  〔3〕轉引自《文萊達魯薩蘭傳略》,載《新星期日時報》, 1988年9月11日,第4頁。
  〔5〕〔7〕LRoss Garnaut, ASEAN in a Changing Pacific and World Economy,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 USA,1980,P.61,54,95。
  〔6〕[印尼]蘇哈迪·芒庫蘇翁多;《東盟:未來的方向》, 載印度尼西亞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 《印度尼西亞季刊》,1991 年第二期。
  〔8〕馬來西亞學者高杰洪語。轉引自曹云華《東南亞的區域合作》,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1995年10月版第20頁。
  〔9〕[法]讓—拉斐爾·夏波尼埃:《東南亞國家聯盟: 政治上成功,經濟上失敗?》, 載法國《國際經濟學》季刊,1994 年一季度第57期。
  〔10〕滕藤、谷源洋主編: 《世界經濟黃皮書:1995—1996 年世界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3月版,第128—131頁。
  〔11〕[新加坡]黃朝翰《東盟將是九十年代亞太地區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轉引自《南洋資料譯叢》,1991年第4期,第14頁。
  〔12〕 Chin Kin Wah: The Constellation of ASEANInstitutions, ASEAN: Abibliography,by Institute of SoutheastAsian Studies, Singapore,1984(導論)。
  〔13〕詳情參見趙晨:《東南亞國家聯盟—成立發展同主要大國的關系》,中國物資出版社,1994年3月版,第135—140頁。
   (作者單位:云南省社會科學院東南亞研究所)
   [責任編輯:朱振明]
  
  
  
東南亞昆明4-10, 35D7國際政治思路19971997 作者:東南亞昆明4-10, 35D7國際政治思路19971997

網載 2013-09-10 21:47:43

[新一篇] 論東方文學的歷史地位

[舊一篇] 論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學的研究對象及任務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