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質教育與語文教學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從50年代起,特別是近10年來,人文素質教育問題已引起全球范圍的重視,成為全球范圍有關專家學者熱切關注或研究的課題。
  1950年美國芝加哥大學校長哈欽斯就倡導人文社會科學教育。1957年蘇聯衛星上天后,引起美國極大的震驚,經過精心的研究,美國在1961年得出結論:“杰出的科學家不是局限在個人的專業領域之內,通曉和熟悉藝術與人文學科,能促使優秀的科學家變得更加敏銳,視野更加開闊。”其實,蘇聯莫斯科大學的一位校長早就有過類似的論述:“在莫斯科大學,我們要努力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其中包括把人文學科的知識列入自然科學的教學大綱。我們認為狹窄的專業視野,不僅有害于學生文明個性的發展,人道主義的品質和為世界、為社會進步創造財富的志向,而且有害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能力。人文學科的教育可以使學生的豐富感情世界和藝術想象力得到發展,使他們用新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專業和整個世界。”不少具有遠見卓識的專家們,提出了科學教育人文化的口號。由美國國會創始的國家人文科學促進委員會,早在1984年8月就列出30位作家的有關作品作為美國中學生的必讀書。其中不僅有《獨立宣言》《圣經》《草葉集》等,甚至還有《共產黨宣言》和《戰爭與和平》等著作。
  我國的人文素質教育處于落后狀況,并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早在1982年,美國的許多華人教授就指出我們的教育缺陷,說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ABC很好,XYZ也不錯,并且還懂得美元與英鎊,但就是不太了解長城、黃河,不太了解文天祥、史可法,不太了解“四書”《史記》。他們問道:這樣的學生能不能為中國建設服務?能不能為中華民族服務?
  筆者前不久結合課文教學組織學生討論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時,有的學生竟說:焦裕祿活了四五十歲,胡長清也活了四五十歲,我看他們沒有什么區別。假如有人賄賂我100萬元,開始我可能不要,二次、三次后我可能就要,是他送我的嘛!我為什么不能住豪華住宅?我為什么不該享受高級生活?國內條件這么差,出國留學后為什么要回來,科學無國度,在國外照樣是為人類作貢獻!這些認識讓我吃驚,這些觀念不能不引起我們的警覺。學生思想認識狀況警告我們:對學生進行理想前途、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育迫在眉睫,對學生加強人文教育刻不容緩。
  人文素質教育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2000年秋季始用的高中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提出“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充分肯定了語文人文學科的屬性,修正了長期以來的“工具論”或“載體”的傳統觀念。現代語言學的研究也告訴我們:語言本身不僅是一種工具,還是人本身,是人的一部分;它不是一種外在于人的客體,而是主體;不僅是“器用”,還是“道體”;它滿含主體情感,充滿人生體驗,因而人文精神是語言的基本屬性。
  總之,人文素質教育已是世界教育發展的趨勢,是我國學生素質教育的必需,是語文教學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需要。那么,怎樣進行人文素質教育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考慮,去實施。
  第一,引導學生從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中去吸取人文素質的營養。幾千年的中華民族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人文科學經典,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它不僅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對我們今天弘揚愛國主義思想,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現實意義。傳統文化中隱含的許多難以言傳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精深含義,給后人以啟迪,給后人以廣闊的思維空間,讓他們去思考、去發揮、去開拓。儒學經典“四書”開宗明義就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它指出了教育人的原則,首先在于陶冶個人情操,培養善良的美德,教育群眾棄舊圖新,從而使人達到真善美的崇高境界,這些都是值得我們今天繼承和發展的。“五經”之一的《周易》中指出:“立天之道曰陰與陽,主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明確地提出了天人之交的和諧原則:一方面要求人類與自然保持和諧關系,另一方面要求人與人之間也要保持和諧關系,惟其如此,才能“樂天知命,故不憂”。“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傳統文化中體現出來的這種融通精神,有利于教育學生在當前信仰危機、道德淪喪、物欲橫流的現實中堅持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潔身自愛,健康發展。指導學生讀“四書”“五經”,可使他們了解儒學精義,取其精華,豐富自己的人文底蘊。講析李白、杜甫的詩歌,既讓他們了解作品反映的社會生活,表達的思想感情,謳歌愛國主義等豐富的內容,又可使他們領略李白雄奇奔放的浪漫主義色彩和杜甫沉郁的創作風格,從而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讓學生誦讀《岳陽樓記》,范仲淹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可以提升他們的憂患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教授《絕命詩》,譚嗣同那甘灑熱血喚起民族改革之心的自我犧牲精神,在改革開放的今天,難道不能激發學生的崇敬之情?學習這些傳統文化中的人文瑰寶,可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修養,讓他們受教于潛移默化之中,得益于身心愉悅之時。
  第二,充分利用教材,發掘教材中的人文內涵,并通過教學小結或組織專題討論等形式,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筆者在講授《世間最美的墳墓》一文時,是這樣收束全文的:文章揭示了托翁之墓“最美”的深刻內涵,它不僅美在樸素自然,更美在它和被安葬者偉大人格的和諧統一,美在它里面長眠著一位品格高尚的偉人,一位給人類創造了巨大精神財富的偉人。文章還揭示了普通蘊含偉大的主旨,表達了精神力量是可以長久地震撼人們心靈的觀念,古今中外,皆為此理。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精神,曾鼓舞多少炎黃子孫為中華崛起而不斷探求真理,革故鼎新;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氣,曾激勵多少中華兒女面對淫威,威武不屈,視死如歸;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雷鋒“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的美德,又曾激勵多少熱血青年把自己的火紅青春獻給祖國,獻給人民。今天我們學習這篇文章,就是要學習托翁鄙薄名利的高尚情操,在未來的學習和工作中,不求名,不圖利,把自己的聰明才智獻給正在騰飛的中華民族。筆者還經常結合課文教學組織學生進行一些專題討論,如講了《在慶祝北京大學建校一百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就組織學生討論江澤民提出的“四點希望”的現實意義和談談自己的打算。學習《觸龍說趙太后》一文后,就組織學生討論“父母應怎樣愛子女,子女又該怎樣對待父母的愛”。學習了《蘭亭集序》和《歸去來兮辭》后,組織學生討論“王羲之和陶潛是怎樣看待人生的,我們今天又應怎樣對待人生”。筆者意在通過這樣的一些討論來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努力學習,努力實踐,鍛煉自己,修養自己,學好知識,學好本領,為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第三,開設人文講座,講授人文知識,拓寬學生視野。講座可以“啟迪思維,加強修養,開闊視野”為宗旨。在講座中,老師可以以廣闊的知識視野、豐富的人生閱歷和情感體驗來調動學生吸收人文素養的積極性,從而豐富學生的人文知識。講座的內容可以寬泛些,可涉及文史政、體音美等學科門類。語文教師可講中華文化經典,講古典詩詞,講小說與散文等等,以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政治老師可以講時事政治,講改革開放的大好形勢與輝煌成就,以提高學生對改革開放的認識;歷史老師可以講世界文明史,講中國燦爛的文明史,以提高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增強他們的民族自信心;音樂和美術老師可以講古今中外的名曲名畫,講如何賞析名曲名畫的有關鑒賞知識,以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體育老師可以講新舊中國的體育狀況,講新中國體育的輝煌成就,講奧運會五星紅旗的升起,從而弘揚集體主義、英雄主義和愛國主義精神。總之,講座內容盡量力求豐富些,活動形式盡量活潑多樣些,可教師講,可辦展覽,可放電影、錄相,可開主題辯論會,可舉辦朗誦會、音樂會等等。相信通過這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既可以吸引學生踴躍參加,又可收到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從而達到提高學生人文素質的目的。
  21世紀的國際競爭,是綜合國力的競爭,是科學技術的競爭,但實質則是教育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有人預言說21世紀是中國的世紀。可是,我們有適應21世紀需求的人才嗎?我們應該怎樣培養在21世紀的競爭中能立于不敗之地的人才呢?那樣的人才必須具有寬闊的知識視野、博大的戰略胸懷、激揚的創造思維、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高尚的人格情操及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所有的這一切,都需要人文精神的熏陶,都需要人文素質的滋養。為此,如何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的教育,是擺在所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急需我們探討與實施。
《中學語文》武漢G31中學語文教與學胡良才20012001 作者:《中學語文》武漢G31中學語文教與學胡良才20012001

網載 2013-09-10 21:54:44

[新一篇] 人文素質與人的發展  高度重視人文素質現狀的調查研究

[舊一篇] 人民政協制度與當代中國的政治發展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