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衰落走向復興  ——中國現代化的百年追求與展望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歷史是一條川流不息的時間長河。今天由昨天發展而來,未來是今天的延續。
  知往鑒來。當我們滿懷信心地邁向21世紀的時候,我們禁不住回首那段屈辱悲愴壯烈的中國近現代史,反思一百多年來中國人對現代化艱苦卓絕的追求。
  了解中國現代化道路是如何發展到今天的,可以讓我們更深刻地認識到中華民族在21世紀實現偉大復興的緊迫性和歷史必然性。
      一
  復興中華!這既是百年來多少志士仁人的共同心愿和不懈追求,也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客觀要求,體現了歷史辯證法的客觀規律。回顧中國近代史,讓人恥辱,讓人無奈,讓人激憤,更讓人警惕,讓人奮起。一部中國近代史,即是一部中華民族的恥辱史,也是一部中國人民救亡圖存、振興中華的奮斗史。多少志士仁人為了挽救亡國滅種的命運,為了中華民族的振興,殫精竭慮,前赴后繼,流血犧牲,譜寫了中華民族歷史上一章章最動人心魄、感人肺腑的愛國主義的偉大史詩。
  在20世紀振興中華民族的努力中,孫中山、毛澤東、鄧小平是三位貢獻最為杰出的偉人。
  孫中山為振興中華奔走呼號,并親手組織成立了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政黨——中國同盟會。經過長期的斗爭實踐,孫中山又明確提出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綱領,即以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為主要內容的“三民主義”。三民主義力圖解決中國的民族獨立、政治民主和社會經濟的進步與發展等各種問題,是19世紀之末、20世紀之初,即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生根之前關于中國現代化發展道路的一種最為合乎中國國情,也是最為完整的學說。如果說中國有一個“近代文化”的話,那么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就是中國“近代文化”中最為優秀的代表。
  在孫中山等革命先驅的組織領導下,中國資產階級經過1911年的辛亥革命,終于推翻了清王朝的專制統治,趕走了皇帝,結束了中國長達兩千年之久的帝王統治,建立起中國歷史第一個民主共和的國家政權——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的建立為中國的現代化提供了政治保障。在辛亥革命之后的那些年里,中國的政治雖有許多的反復,但孫中山思考最多、最深的主要是怎樣才能將中國建設成一個強大的現代國家,怎樣才能使中華民族重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他生命的最重要關頭,他留給我們一部醒世之作,即耗費他半生精力的力作——《建國方略》。
  《建國方略》是孫中山思想成熟的重要標志,他在這部巨著中極為精辟地分析了民主政治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辯證關系,明確指出了中國未來的發展路向。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較為系統地論述中國現代化發展模式、前進道路以及基本原則的著作,它雖然由于種種歷史條件的制約并沒有獲得實現,但對后來者確實給予了許多重要的啟迪。
  但是,孫中山的理想并沒有變成現實。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中精辟地總結道:“自從1840年鴉片戰爭失敗那時起,先進的中國人,經過千辛萬苦,向西方尋求真理。洪秀全、康有為、嚴復和孫中山,代表了在中國共產黨出世以前向西方尋求真理的一派人物。——認為要救國,只有維新,要維新,只有學外國。”然而,“帝國主義的侵略打破了中國人學西方的迷夢。很奇怪,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學生呢?中國人學西方學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總是不能實現。多次奮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樣全國規模的運動,都失敗了。——一切別的東西都試過了,都失敗了。”中國現代化的道路選擇只是到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找到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尤其是毛澤東在中共黨內領導地位的確立之后,才在繼承孫中山開創的革命事業的基礎上重新走上新的坦途。毛澤東在《紀念孫中山先生》一文中說:“我們完成了孫中山先生沒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還把這個革命發展為社會主義革命。”
  毛澤東立足于中國國情,排除“左”和右的各種干擾,正確分析和判斷世界大勢,系統總結近代中國救亡圖存的經驗教訓,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創造性地探索出中國民族獨立與解放的正確道路。
  在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的正確領導下,中國人民經過長達28年的浴血奮戰,終于結束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歷史狀況,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現代化的順利發展創造了必要的前提。
  不僅如此,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在奪取政權之后,為了中華民族的強盛,更致力于中國現代化道路的探索,從而形成遠比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更為科學、更為系統的關于中國現代化道路選擇的學說,并最終凝聚為以新民主主義——社會主義為基本特征的現代化觀念。其主要內容有:
  ——在政治上提出了完善和推進民主化的方案,強調要充分發揚民主,加強法制和中國共產黨的建設,制定了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之間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提出了反對官僚主義和個人崇拜的原則。
  ——在經濟上提出了要以實現工業化為主要任務,全面推進經濟建設的方針。明確提出了以工業化建設為發展方向和主要任務,要改革和調整中國過于單一的經濟結構和經濟體制;制定了綜合平衡、穩步前進的經濟建設步驟。
  ——在科學技術上,充分肯定了知識和知識分子在現代化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文化上,提出了繁榮社會主義文化藝術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雙百”方針。
  ——在對待外國先進文明的問題上,毛澤東提出了要全面學習外國的先進科學技術和文化,明確表示過:“我們的方針是,一切民族、一切國家的長處都要學,政治、經濟、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等一切真正好的東西都要學”。他還特別強調:“在自然科學方面,我們比較落后,特別要努力向外國學習。”并指出:“抵制和批判外國資產階級的腐朽制度和思想作風,并不妨礙我們去學習資本主義國家的先進的科學技術和企業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學的方面。”
  應該承認,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央第一代領導集體的現代化理論和發展戰略,較之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更為全面、系統和科學。在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領導集體的領導下,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在不到30年的時間里確實取得了中國歷史上幾千年所不曾取得的重大進展,從而使中國從資本主義現代化道路成功地轉向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在國際社會成功地實現了中國幾代人夢寐以求的民族獨立,中華民族在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屈辱之后終于站起來了,中華民族終于再一次坦然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國內政治方面,民主化的進程一度獲得相當程度的推進,人民群眾成為國家的主人;在經濟上,中國在毛澤東領導的短短30年間,國民經濟的基礎和實力比以往大大增強,一度呈現出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在科學技術方面,短短的30年更是進步巨大,“一星兩彈”的成功不必說,即便是基礎科學方面,所取得的進步也是中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總之,毛澤東的時代,盡管有許多失誤和不足,但確實為中國現代化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質基礎。
  當然,應該指出的是,毛澤東的現代化理論明顯地呈現出兩個不同的前后階段。在其提出新民主主義的早期,他較多地注意到了中國的實際國情,所制定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戰略,也更多地適合中國社會的實際情況。但是,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后國民經濟的恢復和建設的初步成功,毛澤東的頭腦開始發熱,他變得越來越不那么謙虛,越來越聽不進不同意見,他開始過高地估計中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于是使此后制定的一系列經濟建設發展方針、發展戰略不僅變化過快,而且呈現出逐漸忽視中國國情的趨向。
  毛澤東的這種變化,就其主觀而言,是急于求成,是希望中國在一夜之間實現共產主義,一步建立現代化的國家,其用意無疑是好的。但是,由于這種脫離中國基本國情、急于求成的思想傾向,必然導致一些原本正確的方針政策沒有能夠得到充分地貫徹執行,甚或尚未被執行即已改變其原初本意。特別是在斯大林去世之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兩大陣營的“冷戰”態勢對毛澤東的一系列重大決策不能不產生相當重要的影響,他担心國際帝國主義、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的“修正主義”對中國的分化與瓦解,担心中國的紅色政權改變顏色,因此在1957年之后,毛澤東時刻把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社會主義道路和資本主義道路確定為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提出“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基本路線和“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錯誤理論。到了60年代中期,他親手發動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將斗爭的矛頭對準中國共產黨內的所謂“資產階級代言人”,更使他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后所提出的原本正確的現代化理論和發展戰略的實施不幸中斷,中國國內遂陷入空前的混亂狀態,中國的的現代化建設進程蒙受了嚴重的挫折。
  總之,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前幾十年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正如鄧小平所指出的那樣:“總的來說,就是對外封閉,對內以階級斗爭為綱,忽視發展生產力,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
      二
  1976年,毛澤東去世之后,中國經過兩年的徘徊,逐步確立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領導集體。鄧小平在毛澤東對中國現代化道路的成功探索和嚴重失誤的基礎上,從反思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根本問題入手,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系列問題進行了創造性的探索與回答。
  ——在社會主義的基本性質和根本任務上,鄧小平認定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并逐步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認為社會主義階段的最根本的任務是發展生產力。強調“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必須建設能夠擺脫貧困的社會主義。”因此,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必須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現代化道路上來。
  ——在社會主義發展階段問題上,鄧小平創造性地判定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在目前還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是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這是中國最大的國情。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一切發展規劃和方針政策,都必須從這個基本國情出發。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道路問題上,鄧小平明確提出以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為基本方向。反復強調“我們搞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的現代化。我們建設的社會主義,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在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動力問題上,鄧小平以改革不適應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經濟和政治制度為調動一切積極因素,解放生產力的杠桿。十分明確地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依靠科學技術的進步來推動生產的發展;以教育為科學技術的基礎,通過大辦教育來培養大批的科學技術人才,加速提高中國的科學技術水平,盡快縮短中國與世界先進科學技術水準的差距,增強中國國民經濟發展的后勁。
  ——在學習外國先進文明問題上,鄧小平主張實行全面開放,學習和引進外國一切先進文明和管理手段,引進外國資本,為加快中國的經濟發展提供必要的科學技術和資本保障。他明確指出:“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須大膽吸引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式。”
  ——在經濟體制問題上,鄧小平認為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市場經濟并不是資本主義社會所獨有的。他明確提出堅持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允許各種非公有制經濟的存在和發展;堅持以農業的進步和發展為整個經濟現代化建設的基礎,以實現工業化為經濟現代化的主要目標,以快速、穩步、協調發展為經濟建設的調控方針,以提高經濟效益為經濟發展的中心。
  ——在政治上,鄧小平提出要堅持人民民主專政的基本原則,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始終認為保持社會穩定是壓倒一切的大局,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最重要的前提和必備環境。與此同時,他還反復強調,黨和國家的政治體制必須適應經濟發展和經濟體制改革的需要,積極推進黨和國家領導體制的改革,促進中國政治生活的民主化。
  ——在文化上,鄧小平始終認為應該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基本方針,以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為繁榮文化事業和提高人民文化素質的主要措施。
  ——在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步驟上,鄧小平提出以“三步走”的戰略構想作為中國逐步實現現代化的進程和階段。他反復強調要打破平均主義和大鍋飯的惡習,要讓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和先發展起來,然后通過國家的宏觀經濟政策的調控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和中國社會的全面發展。
  鄧小平的中國現代化理論,反思和總結了中國幾十年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借鑒了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興衰成敗的歷史經驗,觀照了當今國際社會的基本發展趨勢,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回答了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比較落后、資源相對比較貧乏、人民文化素質相對比較低下的國度里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等一系列關系到中華民族前途和命運的基本問題。正是在這一理論的指引下,20年來,中國社會的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綜合國力獲得空前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取得顯著改善,中國的國際聲譽和地位有了前所未有過的提高,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鄧小平開創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一個偉大創舉。過去的20年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留下了光輝的篇章,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基礎。據世界銀行1997年9 月公布的《2020年的中國》統計:“在過去的15年中,中國經濟增長了四倍多。在1978年1995年間,人均實際國內生產總值每年以8 %的速度飛快增長,使2億中國人告別了絕對貧困。始于1978年的經濟改革,推動了中國同世界經濟的一體化,保持了良好的國際收支狀況,……放開了許多貨物和服務的市場,加強了工業內部的競爭,并引進了現代宏觀經濟管理。……盡管人們對地區差距的問題表示担心,但中國大陸的各省經濟都適當地分享到了增長所帶來的好處。雖然沿海各省的增長率較快,平均為9.7%,但非沿海各省也不差”。
  鄧小平不愧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一個偉大人物。他作為中共第二代領導集體的核心,領導黨和國家從“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深重災難中走了出來,開創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新時期。他立足中國大地而又面向世界,正視國情現實又能放眼未來,高瞻遠矚地構思和設計了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整套發展戰略,為中華民族以更強大的力量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規劃了嶄新的和切合中國實際及時代特點的宏偉藍圖。在他領導的20年里,中國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進步與發展,每一個中國人都深以為自豪和驕傲。鄧小平確實是中國人民的優秀兒子,是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
      三
  然而,在1997年,當香港正要回歸祖國的前夕,鄧小平卻離開了我們。海內外關切的目光聚焦中國:鄧小平身后的中國,將何去何從?在這又一重大歷史關頭,以江澤民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領導集體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歷史使命:堅持和創造性地發展鄧小平理論,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21世紀,實現中華民族的全面復興。這也是時代賦予中共第三代領導集體的歷史使命。
  在十五大報告中,江澤民回顧中國近百年歷史,放眼世界大局和世界大勢,立足中國現實國情,確立了中華民族跨世紀發展的方略,明確提出在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宏偉目標:“展望下世紀,我們的目標是,第一個十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經過十年的努力,到建黨一百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紀中葉建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把祖國建設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
  十五大報告多次提到,實現中華民族的全面振興是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共同利益”和“共同理想”(見十五大報告第3、39、 43、53頁)
  在九屆人大一次會議閉幕式的講話中,江澤民滿懷激情地進一步闡述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構想和奮斗目標:“到世紀中葉建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把祖國建設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到那時,中國將進入世界中等發達國家的行列,中國人民將達到現代化基礎上的共同富裕,中華民族將實現偉大的復興”。江澤民滿懷信心地表示:“我們必將勝利地到達現代化的光輝彼岸。”
  在北大百年校慶紀念大會上,江澤民在回顧20世紀中國人民艱苦奮斗的光輝歷程,展望21世紀中華民族全面振興的燦爛前景時,向全國人民尤其是青年一代發出了邁向21世紀的進軍號:“在黨的基本理論和基本路線的指引下,同心同德,勇于開拓,向著新世紀前進,向著現代化的光輝目標前進,向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前進。”
  在隆重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大會上,江澤民回顧中華民族百年奮斗史、展望新世紀發展前景,向全世界發出莊嚴宣告:“從本世紀中葉到下世紀中葉,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年的艱苦創業,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中華民族將以更加強勁的英姿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個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必將出現在世界的東方”。這宣示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各族人民在新世紀復興中華、強我中華的堅強決心和信心。
  顯然,江澤民所提出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號召,是時代賦予中共第三代領導集體的歷史使命,是第三代領導集體的清醒共識,也是極富第三代領導集體個性特色的綱領性口號。這一響亮口號充分體現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秉承了一百多年來為振興中華貢獻智慧乃至流血犧牲的無數志士仁人的夢想和夙愿。這一響亮口號必將進一步凝聚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鼓舞中國人民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實現中國的富強、民主和文明而努力奮斗。
  為了實現這一綱領,以江澤民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領導集體站在歷史和時代的交匯點上,確立和制定了一系列戰略方針和政策。
  首先,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強調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正式寫入黨章,用鄧小平理論武裝全黨和全國人民,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鄧小平理論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回答了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都比較落后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等一系列基本問題。在當代中國,只有鄧小平理論,而沒有別的理論能夠解決社會主義的前途和命運問題。鄧小平理論就是中國現代化的偉大旗幟。因此,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和行動綱領,就使中華民族的在21世紀實現偉大復興有了最可靠、最根本的保證。
  二是,以江澤民為核心的中央第三代領導集體系統總結了中共十三大特別是十四大以來的理論成果和新鮮經驗,重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中國最大的國情,科學地概括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特征,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方針和基本綱領,回答了什么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怎樣建設這樣的經濟、政治、文化,從而使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戰略、方針、政策有了最為堅實、科學的依據,同時表明中國共產黨在理論上、政治上更加成熟,完全具有高瞻遠矚地認識大局、把握大局和駕馭大局的領導能力。
  三是,以江澤民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領導集體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針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現代化建設所遇到的新矛盾、新問題,深刻地剖析了帶有全局性的十二個重大關系,認為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之間的關系是總攬全局的關鍵。江澤民指出,“改革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是為了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而穩定是發展和改革的前提,發展和改革必須有穩定的政治和社會環境;因此,我們要善于統攬全局,精心謀劃,從整體上把握改革、發展和穩定之間的內在關系,做到相互協調,相互促進,”“做到在政治上和社會的穩定中推進改革和發展,在改革和發展的推進中實現政治和社會的長期穩定。”這表明第三代領導集體對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大局,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規律體系,有了深刻的認識和全面的把握。
  四是,在經濟發展道路和發展方式上,中共第三代領導集體提出中國經濟發展必須實現從粗放型向集約型、從主要依據增加投入、鋪攤子、追求數量的外延式發展,轉到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轉到以經濟效益為中心的內涵式發展軌道上來。提出要從法制建設、政策實施、規劃制定等多方面采取綜合配套措施,切實把提高經濟效益作為經濟工作的中心。與此同時,江澤民又從經濟建設和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上,提出了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和科教興國戰略,要把科技進步和大力發展教育,提高勞動者的素質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地位。“兩個根本性轉變”和“兩個戰略”的提出和實施,反映了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理性地選擇了根據時代發展和中國國情所選擇的發展觀,是中國發展經濟、實現社會全面進步和民族全面振興的必由之路。
  五是,在經濟體制改革問題上,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總目標和基本框架,并對實現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根本轉變作出戰略部署,第一次較為系統地形成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在十四大報告中,江澤民根據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的思想,主要是南方談話的有關論述進行了理論上的闡發,明確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概念,明確指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十四屆三中全會作出《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和經濟體制改革的方針政策作了進一步的闡發,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
  十五大報告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方面,有了許多新的理論突破,提出了許多新的戰略舉措。比如:“公有制經濟不僅包括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還包括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份和集體成份”;“公有制實現形式可以而且應當多樣化。一切反映社會化生產規律的經營方式和組織形式都可以大膽利用”;“股份制是現代企業的一種資本組織形式,……資本主義可以用,社會主義也可以用”;“要著眼于搞好整個國有經濟,抓好大的,放活小的,對國有企業實施戰略性改組”;“在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條件下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等。這些理論上的新觀點,是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涵義和特征的新概括,是我們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認識的新總結。它為繼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和其他方面的改革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持,也為解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一系列新矛盾新問題,提供了科學的行動指南。
  六是,在民主政治建設問題上,明確提出將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作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在十五大報告中,江澤民同志指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就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人民當家做主的基礎上,依法治國,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這就要堅持和完善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以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發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是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也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根本要求和體現。將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作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從而把我國政治生活中堅持黨的領導、發揚人民民主、嚴格依法辦事這三個要素和環節統一起來,這是對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理論的重要發展。十五大報告還根據進一步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個總目標,對政治體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設作出了部署。
  七是,在文化建設問題上,江澤民深刻闡明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綱領,指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這就要堅持用鄧小平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教育科學文化水平,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重在建設,繁榮學術和文藝。建設立足中國現實、繼承歷史文化優秀傳統、吸收外國文化有益成果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江澤民同志還指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是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這就為全黨重視文化建設提供了全新的角度。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進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國民素質的提高和人才資源的開發,使全黨必須從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和民族振興的高度,充分認識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江澤民同志還特別強調指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整個過程中,必須始終重視物質文明的發展,牢牢把握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同時,我們必須始終重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發展,也是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的。決不能以犧牲精神文明為代價去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認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要和經濟發展相適應,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為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八是,在黨的建設問題上,提出切實加強黨的建設的“新的偉大工程”,提出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干部隊伍,把反腐敗提到嚴重的政治斗爭的高度,并進一步加大了懲治腐敗的力度。十五大報告指出,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21世紀,關鍵在于堅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根據市場經濟條件下黨的建設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明確提出黨的建設的“新的偉大工程”,即把黨建設成為用鄧小平理論武裝起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能夠經受住各種風險、始終走在時代前列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為了達到這一目標,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強調要充分發揮黨的思想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密切聯系群眾的優勢,要從嚴治黨,保證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
  在黨的建設中,干部隊伍建設是核心。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從時代的要求、形勢的發展和干部隊伍的實際情況出發,鮮明地提出要建設一支適應跨世紀戰略任務需要的,政治強、業務精、作風正的高素質的干部隊伍,要求中高級領導干部成為馬克思主義政治家;指出能不能建設這樣的一支干部隊伍,能不能保證黨和國家的各級領導權由忠誠于馬克思主義的人來掌握,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戰略問題,直接關系到黨的興衰存亡。
  在新的形勢下,如何使我們的干部特別是黨政領導干部經受住執政、改革開放、發展市場經濟的考驗,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江澤民指出,能不能切實有效地開展反腐敗斗爭,關系到能不能保持黨在人民群眾中的良好形象,能不能繼續保持和發展黨同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因而成為黨的建設的一個根本性問題。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把反腐敗斗爭提到關系到黨和國家生死存亡的嚴重政治斗爭的高度,并在實踐中進一步加大了反腐敗的力度。
  此外,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還在農業發展和農村改革、加大對外開放力度、政治體制改革、新時期軍隊和國防建設、“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外交關系和建立國際經濟政治新秩序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論觀點,表明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規律體系有了更多更深刻的認識。
      四
  歷史的比較和現實的分析表明,中華民族在21世紀實現偉大復興,不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時代發展的緊迫要求。
  中華民族在21世紀必將實現偉大復興一個最重要的理論支持和思想保證是中國共產黨產生了鄧小平理論,并把它作為黨的指導思想,寫入了黨章。
  鄧小平理論是世界社會主義運動歷史經驗的總結,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歷史經驗的總結。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20年,中國之所以發生翻來覆去的變化,就是因為有鄧小平理論的指導。只有鄧小平理論而沒有別的理論能解決中國的發展問題,這是我們黨從歷史和現實之中得出的不可動搖的歷史結論。鄧小平理論是中國現代化的光輝旗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可珍貴的精神財富和科學指南。只有在實踐中堅持和創造地運用鄧小平理論,探索和解決現代化建設中的新問題新情況,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才能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
  中華民族在21世紀實現偉大復興,最深刻的根源和巨大動力來自于中國人民對幸福生活的追求,對富強、民主、文明的現代化目標的追求。人民群眾對個人幸福生活的追求與實現全民族的偉大復興自覺和諧地統一起來了。
  21年改革開放的實踐使中國社會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同時也深刻地改變了當代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我們對以前的那種干法和思想觀念的錯誤有了更清醒的認識,對世界先進文化有了更多的認識。中國人民已從以前那種不切實際的社會主義發展觀和脫離生活、脫離人民的那種做法的誤區中走了出來,深切地認識到現代化和民族的振興與自身生活之間的緊密關系。立足自己的行動和追求,實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已成為中國人民不可阻擋的意志。這是一種歷史主體“覺醒了的追求”。正是在人民群眾對自身利益、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中,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才能得以實現。
  中華民族在21世紀實現偉大復興,還有一個有利條件是,20年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21世紀的大發展和民族復興提供了很好的借鑒和經驗支持。
  21年的改革開放實踐,是中國現代化全面展開的過程。中國現代化所面臨的矛盾和問題已經和正在暴露。如何處理和解決這些矛盾、問題,我們已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付出了代價,也取得了教訓和經驗。這對于充分地深刻地認識中國現代化建設的規律體系,增強現代化建設的自覺性和科學性,克服盲目性和偏差,增強駕馭大局的能力,無疑是一筆十分寶貴的財富。
  中華民族在21世紀實現偉大復興也具備了相當雄厚的物質基礎。
  經過21年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國的綜合國力有了很大的提高。1993年至1997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按可比價格計算,平均每年增長11%,是同期國際上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和地區之一。1996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在世界各國中的排位已由1991年的第10位上升到第7位。 國民生產總值已經在1980年的基礎上提前翻了兩番,1999年已突破1 萬億美元。我國的糧食、棉花、煤炭、鋼鐵、電力、石油等主要工農業產品產量穩居世界前列,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3600多億美元,已經躋身于世界貿易大國的行列。20年來,我國的科技教育水平明顯提高,基礎設施建設也有了顯著改善。20年來,2億多中國人告別了絕對貧困。 更為有利的是,擁有12億人口的國內大市場,使我國經濟發展具有巨大的潛力和廣闊發展的空間。另外,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正在形成,經濟發展的體制條件正趨向成熟,這一切,都是中華民族在21世紀實現大發展十分有利的基礎條件。
  中華民族在21世紀實現偉大復興,也是當今世界大勢和時代發展的緊迫要求。
  和平與發展已經成為當今時代的主題,世界格局正在走向多極化,特別是世界經濟全球化、集團化、區域化趨勢加劇。這樣的世界大勢,對于中華民族來講既是機遇又是挑戰。中華民族必須以實際行動,在抓住機遇,回應挑戰中,實現中華民族的全面復興。這一世界大勢和世界格局的有利因素可使我國在比較長的和平時期集中精力進行現代化建設,發達國家看好中國的廣闊市場和經濟發展前景,提供進一步擴大對外經濟技術合作與交流的可能性。另外,世界科技革命日新月異,我國可以利用后發優勢在某些科技和產業領域實現躍遷式發展。但是與世界發達國家的發展狀況和當今科技革命的飛速發展的勢頭相比,我國的發展面臨嚴峻挑戰和巨大壓力。在以高科技為先導的綜合國力競爭中,我國仍處于弱勢。世界經濟區域化、集團化和貿易保護主義的增強,經濟上的摩擦可能增加。一些西方大國不愿看到中國的崛起,甚至意圖制造一系列障礙,遏制中國的發展。
  人類經歷了農業經濟、工業經濟時代,當前已進入了信息時代,科學技術已成為人類現代文明的基石,成為推動經濟和社會持續進步的決定性因素。知識的創新,知識的傳播和應用已成為未來經濟和社會發展最重要的取之不竭的資源和動力,人類即將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當今世界,各國之間的競爭越來越表現為科學技術的競爭和人才的競爭。科技的發展,知識的創新越來越決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發展進程。創新是一個民族不斷進步的靈魂。如果不能創新,不去創新,一個民族就難以發展起來,難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創新,根本的一條就是要靠教育,靠人才。因此,培養同時代潮流和現代化要求相適應的大批人才,是關系中華民族發展前景的百年大計。否則,中華民族就會一落千丈,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就會再次面臨落后挨打的局面。不進則退。世界大勢、外部環境迫切地要求中華民族不能再喪失機遇,而必須抓住機遇、回應挑戰、發展自己。
  中華民族是一個文明古國,直至十八世紀末以前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后由于封建專制統治固守“華夏中心”主義,閉關自守,盲目自大,中國逐漸走向衰弱。與此同時,西方國家正在進行工業革命,向工業文明前進。等到鴉片戰爭一較量,衰弱與強大、落后與先進的矛盾就充分暴露出來了。但是,此時想趕也一下趕不上了,從此,處于挨打受凌的局面,開始了近代中國悲慘的命運。
  19世紀是中華民族走向衰落的世紀。中華民族是在八國聯軍占領北京、圓明園的熊熊烈火中步入20世紀的。從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中華民族對貧窮落后、對備受欺凌挨打的命運的抗爭一刻也沒有停止過,對富國強民、對中華民族的振興的追求一刻也沒有泯滅過。中國現代化的火炬,振興中華民族的接力棒已歷史性地傳遞到以江澤民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領導集體手上。“第三代”是中國現代化道路和中華民族振興史上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一代,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第一個跨世紀的中央領導集體。“第三代”以深沉的歷史感和清醒的使命意識全力担負起時代賦予他們的重任,把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作為中國現代化建設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根本、最重要的戰略,堅持以鄧小平理論指導整個事業和各項工作。同時在實踐中創造性地運用鄧小平理論探索、回答和解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不斷出現的新的重大問題和新的矛盾,在理論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觀點,在實踐上取得了新的突破。中國人民正滿懷豪情地在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強有力的領導下闊步邁向21世紀,向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奮勇前進。
  歷史昭示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不屈的民族,是一個自強不息的民族,是一個勤勞智慧的民族。在即將邁進21世紀的前夜,我的耳中經常響起《黃河大合唱》那不屈不撓、氣勢磅礴的旋律。《黃河大合唱》是中華民族精神最為生動、形象的象征,它記錄的是中華民族的靈魂,中華民族的意志和性格,中華民族的永恒精神。在新的時代和歷史條件下,它必將更有力地昭示和鼓勵中國人民凝聚一切力量和智慧,朝著富強、民主、文明的現代化目標,在21世紀實現中華民族新的輝煌!
馬克思主義研究京10~20D1社會主義研究趙劍英20002000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研究中心 作者:馬克思主義研究京10~20D1社會主義研究趙劍英20002000

網載 2013-09-10 21:54:55

[新一篇] 從知識經濟看知識分子在我國現代化中的作用

[舊一篇] 代價論與當代中國發展  ——關于發展與代價問題的哲學反思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