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教育:一個刻不容緩的課題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大氣污染嚴重,七大水系及重要湖泊水質惡化,森林植被遭破壞,沙漠化每年以2100公里速度擴展……中國人的生存環境面臨嚴峻考驗!
  環境問題主要源于人類對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不合理利用和破壞,而這種損害環境的行為又是與人們對環境缺乏正確認識相連的。因此,提高人們的環境意識,使人的行為與環境相和諧,是解決環境問題的一條根本途徑,這已成為人們的共識。在這種認識基礎上,“環境教育”在世界范圍內應運而生,并且受到了國際社會和各國政府的廣泛關注和高度重視。
      一、實施環境教育的緊迫性
    (一)我國的環境問題日趨嚴重
  由于我國正處于迅速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階段,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強度不斷加大,加之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比較落后,導致環境污染不斷加劇,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環境問題與人口問題一樣,成為困擾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兩大難題。
  1.大氣污染。監測數據表明,我國城市空氣質量處在較重的污染水平,空氣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總懸浮顆粒物的年均值濃度較高。而且我國二氧化硫排放量呈急劇增長之勢,已成為世界二氧化硫排放的頭號大國。世界銀行研究報告表明,我國一些主要城市大氣污染物濃度遠遠超過國際標準,位于世界污染最為嚴重的城市之列。二氧化硫等致酸污染物引發的酸雨,在我國正呈急劇蔓延之勢,危害面積已占全國面積的29%左右,是世界第三大酸雨區, 每年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140億元。
  2.水污染。我國七大水系、湖泊、水庫、部分地區地下水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1997年國家所評價的5萬多公里河段中, 受污染的河道占42%,其中污染極為嚴重的河道占12%。由于越來越多的污染物流入海洋,致使沿海水域大部分受到污染。據世界銀行研究表明,目前我國大氣和水污染造成的損失,按支付意愿價值估計每年約為540億美元,占1995年的GDP的8%,而用人力資本價值估計,每年約為240億美元,約占1995年GDP的3.5%。
  3.森林植被破壞嚴重。我國森林資源匱乏,質量不高,中幼林比重大,且亂砍亂伐現象嚴重,天然森林資源破壞嚴重。森林覆蓋率僅為13.92%,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7%),居世界第104位。 人均占有草地僅為0.33公頃,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且退化嚴重,90%的草地已經或正在退化。
  4.水土流失、荒漠化現象嚴重。我國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每年流失土壤50多億噸,占世界總流失量的十二分之一。水土流失面積達153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16%。 嚴重的水土流失導致1998 年夏季我國發生了歷史上罕見的特大洪澇災害, 直接經濟損失達1666億元。我國還是世界上荒漠分布最多的國家之一, 總面積約為128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13.3%,其中沙漠面積71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7.4%。更為嚴重的是,我國沙漠每年以2100 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展,相當于每年減少兩個香港的土地。
    (二)我國對環境保護和環境教育越來越重視
  50年代初,我國追隨前蘇聯工業化“趕超戰略”,走上了一條用高消耗、高污染換取工業高增長的發展道路。到了70年代,在付出了慘痛的經濟、社會和環境代價后,我國開始認識到環境問題的重要性。1973年召開了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將環保工作提到國家的議事日程。1979年頒布了《環境保護法》,將環境保護納入法制軌道。1983年召開的第二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正式把環境保護確定為我國的一條基本國策。1994年我國政府制定了《中國21世紀議程》,明確提出了跨世紀人口、經濟、社會、環境和資源協調發展的奮斗目標。1996年,我國政府對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進行了具體部署。作為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主要環節之一,必須重視和加強環境宣傳教育工作。江澤民同志指出:“環境意識和環境質量如何,是衡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的一個重要標志。”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把“搞好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環境意識”作為一項戰略任務來抓。
    (三)我國環境教育工作還十分薄弱
  70年代末以來,我國的環境教育工作陸續開展,到今天已初步形成了以教育部門為主體,環保、宣傳部門相配合,社會各部門、各階層相呼應,各類教育共同發展的多層次、多形式、多渠道的環境教育體系。“八五”期間,國家教委先后頒發的《中小學加強國情教育的總體綱要》和《義務教育小學和初中各學科教學大綱》,將環境保護內容列入其中并增大了所占的比例,極大地推動了環境保護知識的普及。據統計,目前我國開展環境教育的中小學已達5萬所。
  盡管我國的環境教育已經取得了很大成績,但還遠遠不能滿足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需要。環境教育的實施分為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兩個渠道。從社會教育看,尚未形成健全機制,在職教育的發展比較緩慢,人們的環境意識亟待提高;從學校教育(非專業教育)看,存在領導重視不夠,工作協調不力,各地發展不平衡,教材缺乏,師資力量薄弱,受教育學生人數太少,教學形式單一,教學手段落后,教育保障困難等情況。
      二、中小學如何實施環境教育
    (一)環境教育的目的和任務
  197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的《貝爾格萊德憲章》指出,環境教育的一個基本目的是“為每一個人提供機會獲得保護和促進環境的知識和價值觀、態度、責任感和技能;創造個人、群體和整個社會環境行為的新模式。”1992年世界環發大會通過的《21世紀議程》指出,環境教育“要培養與可持續發展相一致的環境意識和道德意識、價值觀和態度以及技能和行為,并實現公眾對決策的有效參與。”由此可見,環境教育是以實現保護環境為目的的一種教育,是培養人們能夠理解和評價人、文化及其環境之間相互關系所必需的技能與態度的過程。
  1996年,中宣部、原國家教委和國家環保局聯合下發了《全國環境宣傳教育行動綱要》,明確提出了環境教育到2010年的總體目標,即在全國建成比較完善的環境宣傳教育網絡,環境教育制度達到規范化和法制化,全民族的環境意識有較大提高。《綱要》是今后一段時間我們開展環境教育的指導性文件。
    (二)環境教育的內容
  由于環境問題形式多樣,錯綜復雜,因此,環境教育的內容也十分廣泛,主要包括:一是資源和環境保護。這方面的教育包括土地資源與森林資源(如森林資源、野生動物資源及自然保護區)的利用與保護,礦產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二是環境污染與人體健康。這方面的教育包括空氣污染及其防治、水污染及其治理、土壤的污染與凈化、環境噪聲及其控制。三是生態學的基本知識、生態學在環境保護中的應用、環境管理與監測、環境質量評價與環境標準的基本知識。
    (三)環境教育的實施
  1.建立和完善中小學環境教育協調機構。各級教育和環保部門都應聯合成立中小學環境教育協調小組,負責領導協調環境教育工作,逐步形成健全的環境教育網絡。
  2.進一步加強環境教育教學工作。各中小學要按照國家教學大綱,把環境教育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列入教學工作計劃,并認真落實。要在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內容,有條件的學校應單獨開設一門跨學科的環境教育課程。
  3.重視和加強課外環境教育。在進行課堂滲透的同時,組織學生開展一系列的課外活動和社會實踐,可以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和環保技能,提高環境意識。如舉辦中小學環保夏令營、“呼喚綠色”演講比賽、環保知識競賽、環保征文活動;設立校園“環保之聲”廣播站、“環境文明監督崗”……
  4.建立環境教育基地。各地可有計劃地選擇一批環保示范工程,會同與保密切相關的、高水平的博物館、科技館和動植物園,把它們建成集環境信息咨詢、教育培訓、科普宣傳和生態展覽為一體的、多功能的、面向公眾的環境教育基地,為公眾特別是廣大青少年開展環境教育提供活動場所。
  5.積極開展創建“綠色學校”活動。搞好環境教育,學校應首先成為環境教育的窗口和示范基地。“綠色學校”的主要標志是:學生切實掌握各科教材中有關環境保護的內容;師生環境意識較高;積極參與面向社會的環境監督和宣傳教育活動;校園清潔優美。
  
  
  
山東教育濟南14~15N2生態環境與保護李華中/劉吉林20002000 作者:山東教育濟南14~15N2生態環境與保護李華中/劉吉林20002000

網載 2013-09-10 21:58:32

[新一篇] 王廷江事跡報告會在京舉行 丁關根出席報告會并會見報告團成員

[舊一篇] 環境管理需要制度創新  ——訪國家環保總局局長解振華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