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現代化的影響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分類號]D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505(2003)06-0095-03
        一
    現代化發端于西方國家,但其進程卻并不局限于個別國家。社會主義在東方實現以后,現代化運動就出現了歷史的分叉,形成了資本主義的和社會主義的現代化。
    在我國,“現代化”一詞作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的提出,最早要追溯到19世紀中后葉,中華民族把現代化和民族獨立作為“中國近代化的兩大基本任務”。“洋務運動”標志著中國開始踏上現代化的艱苦旅程。梁啟超提出新化、歐化和西化的主張,算是中國倡導現代化的第一人。1927年,柳克述在《新土耳其》一書中把“西化”與“現代化”相提并論。1929年,胡適在《文化的沖突》一文中,使用了“一心一意的現代化”的提法。但將它作為一個專門問題討論,最早出現于1933年7月《申報月刊》刊出的“中國現代化問題”專輯上。“現代化”作為一個范疇和問題的提出,體現了當時中國知識分子憂國憂民的意識,并作為中華民族自近代以來努力奮斗的目標。
    “現代化”是一個世界性的概念,理論界多將其理解為代表社會發展的最高水平和對先進、合理、優越的追求。例如,有專家認為,現代化是把自古以來以手工分散個體勞動為基礎的農業社會轉變為現代以社會化集體勞動為基礎的工業社會的進程。也有專家認為,現代化從靜態上看是世界范圍的國民經濟、社會生活諸多方面在現時代達到的先進水平;從動態上看是落后國家力爭現代世界先進水平的運動。客觀地說,世界的近代文明主要是工業文明,而工業文明基本上是西方國家的產物。先進的技術、設備等都源于西方國家。如果我們把現代化界定為工業文明,那么,現代化勢必就是一個“向西方國家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工業生產、管理制度的過程”。然而,近代中國的半殖民化狀態,一直困擾著中國的知識分子,在主張向西方學習的同時,他們始終保持著高度警惕:學習西方但決不能受西方控制。
    近一個世紀以來,中國的現代化經歷了一個相當曲折的過程。什么是中國式的現代化?鄧小平同志作出了科學回答:“我們實現四個現代化主要依靠自己的努力、自己的資源、自己的基礎,但是,離開了國際合作是不可能的。”“我們要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技現代化,但在四個現代化前面有‘社會主義’四個字,叫‘社會主義四個現代化’。”這一特殊的心境,成為每一個關注中國現代化進程的知識分子都必須直接或間接回答的現實課題。現代化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是全方位、寬領域和多層面的。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借鑒西方先進的東西,將中國的現代化進程納入到和平與發展的世界大潮之中。
        二
    全球化與現代化是交織在一起的。它與資本主義現代化同步,經歷了一段漫長的發展時期。考察一下全球化的歷程,便可以得出體現時代潮流的全球化與體現先進追求的現代化是基本重合的。從1492年哥倫布遠航美洲,把東、西兩半球連在一起,使人類第一次知道彼此之間確實同住一個不可分割的地球開始,便揭開了人類社會全球化進程的序幕。接下來就是科學技術與生產力革命的浪潮疊起和持續不斷的資本追逐利潤的擴張,推進了全球化的發展。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就敏銳地觀察到單個國家的歷史活動將納入世界歷史的趨向,指出:“資產階級,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過去的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物質的生產是如此,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馬克思雖然沒有使用“全球化”這一術語,但他從生產方式的角度,揭示了資本創造世界市場,進而將世界連為一體的內在聯系。實際上是在全球化的早期對全球化的實質和動力進行了有力的分析。
    全球化(Globalization)是近代歷史發展的總趨勢。然而,只是到了20世紀80年代以后,“全球化”一詞才在西方傳媒中頻頻出現,并逐漸演變成世界各國全力關注的焦點。至20世紀90年代,現代化發展理論實現了從“依附論”到“新發展觀”再到“全球學”的轉變。這一研究視角的轉變,使全球化理論成為研究社會全面進步的中心視界,成為又一個世界性的概念。這個概念的內涵是什么?不同的人對此有不同的理解:經濟學家們認為是世界經濟的一體化趨勢;政治學家們認為是國際干預的不斷擴大及世界新格局的戰略體現;文學家們則認為是不同文化間的相互滲透和融合。盡管人們對全球化的認識難有統一的定義,但全球化最重要、最有力的表現是一個經濟過程,即經濟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1985年經濟學家T.萊維提出“全球化”這一概念時,賦予全球化的含義就只是經濟的。他用這個詞來形容此前20年間國際經濟發生的變化,即商品、服務、資本和技術在世界性生產、消費和投資領域中的擴散。顯然,這一形容側重于全球化的客觀過程,而非某一社會機構的主張或原則,反映了各國或地區之間在全球化過程中,通過技術、資本和知識等資源聯結起來的越來越緊密的相互關系。
    從本質上講,盡管全球化是發達國家有意識推動的結果,但同時也是科技進步和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結果。這與現代化的要求是基本吻合的。這種歷史起點的重合與基本要求的吻合,固然說明了兩者關系的密切程度,但我們也應該看到兩者相互區別的另一面:作為一個歷史范疇的全球化,只是代表著人類社會發展的某一階段。事物的發展是不會終止的,我們無法預見今后世界是否會有新的發展趨勢。而現代化則與此不同,它是一個常新的概念,總是隨著社會的進步更新它的內容,即使千百年后,先進、合理、優越仍然是人們追求的目標。
        三
    全球化是在資本主義的主導下進行的,我們既要正視全球化與資本擴張的內在聯系,也要看到全球化過程中所蘊涵著的生產力發展和科技進步的巨大作用。因此我們應該把全球化看成是經濟與社會現代化發展的一種趨勢,在這一過程中,任何國家都不能回避,都必須正確面對。
    中國的現代化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向縱深發展的。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更是為中國經濟進一步融入世界全球化潮流提供了一個新的、更高的競爭平臺。能否順應這一世界發展的大趨勢,積極應對這一過程中包含的各種挑戰,關系到我國在21世紀的發展空間,關系到中華民族的長遠利益。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同樣需要中國。江澤民同志在十六大報告中提出實施“引進來”和“走出去”戰略,正是為適應全球化趨勢和我國加入WT0的新形勢而采取的重大舉措。“引進來”,就是積極引進國外的資金、先進技術、人才和管理經驗,提高我國的經濟實力和科技實力,為我國的現代化建設服務。“走出去”,就是要更好更多地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更廣泛地與世界各國各地區開展經濟合作與交流,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全球化。
        四
    全球化對中國現代化有多重影響,應積極和理智地應對。既要看到受益的一面,也要看到沖擊和風險的一面。
    首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需要借助全球化的背景條件,也就是說,中國的現代化建設離不開全球化。全球化為充分利用國內外資金、技術、資源和市場創造了條件,可以有效地促進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全球化給經濟與社會發展帶來的促進作用是多方面的,中國可以通過發揮比較優勢,實現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通過引進外資,改善投資地的原有資產存量;通過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以及管理經驗,增強國際競爭能力和提高人力資源的素質。同時,借助全球化有利于解決中國改革和發展動力不足的問題,促進市場經濟的發育與完善,推動中國經濟結構的優化與升級。值得指出的是,世界各國在國際市場與國際組織機構中消除了許多不同制度交往的障礙,拓展出一定的經濟交往空間。特別是在以新一輪科技革命為先聲的知識經濟的影響下,不同制度的經濟相互依賴、相互滲透日益加深。因此,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我們完全可以利用全球化環境的戰略轉換,通過進入世界市場來加快實現社會主義的先進生產力,并最終實現自己的民族利益和社會主義目標。
    其次,全球化進程需要中國的積極參與。全球化是國際分工發展的客觀反映。以自然資源和產品為基礎的傳統國際分工正在被以科技和生產要素為基礎的世界分工所取代。分工越發達,交易越頻繁,聯系就越緊密。世界各國共同構成經濟全球化的鏈條,只有當世界各國都能以平等的身份積極參與時,這一鏈條才是最完整的。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蘊藏著巨大的市場潛力和無限的商機,在國際經濟交流與交往中,不僅能夠提供重要的舞臺,而且也是重要的積極參與者。全球化不能沒有中國的參與,缺少中國是不完整的。我們說全球化離不開中國,是因為中國有信心、有能力對世界作出貢獻,不只是中國的市場有吸引力,更因為我們創造的文明成果對世界具有重要影響。
        五
    趨利避害是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基本原則。全球化不僅僅是經濟的無國界發展,是全球性的經濟運行規則和市場機制作用下的生產要素在世界范圍內的自由流動和配置。全球化中還蘊涵著西方意識形態的全球滲透。在給世界各國帶來利益的同時,也帶來了風險,特別是觀念價值層面的巨大沖擊和體制層面的急劇變化。因此,參與全球化固然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無法回避的客觀選擇,但保持一種冷靜和清醒的批判性是非常有必要的。
    首先,思想上要重視。世界經濟規則的制定是在發達國家主導下進行的,更多地體現了發達國家的利益,它們依然控制著全球經濟活動“游戲規則”的制定權。中國面對經濟與市場開放的強大壓力,必須全面而充分地考慮中國相關經濟領域的承受能力。在全球化制度和規則的制定上,中國要用好自己的發言權。在對待“融入”和“適應”的問題上,應具備一種“創造性融入”和“選擇性進入”的態度,有創造、有選擇、主動、積極地融入全球化進程。
    其次,維護國家主權,抵御西方國家的經濟霸權。全球化下“經濟國界”的消失,雖然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現代生產力和生產社會化發展突破了國界這一事實,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國際剝削和規則的不合理。盡管全球化不等于資本主義化,但從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發起這場全球化浪潮的初衷來看,就是要實現“當代資本主義的全球化”。顯然,對全球化“田園牧歌式的幻想是不現實的”。在全球化大趨勢下,中國并沒有進入安全港,相反面臨的安全威脅更為嚴重。認清這一點并不意味著中國要退出全球競爭,抵制全球化。相反,恰恰是通過充分認識全球化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明確方向,堅定信心,才能影響全球化的有序發展,實現自己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京95~97F13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與實踐張智/夏德根/王宇20042004現代化與全球化作為兩個世界性的概念,其歷史的起點是基本重合的、要求是基本吻合的。什么是中國式的現代化?鄧小平同志作了科學的回答。全球化從本質上講,是發達國家有意識地推動的結果,但同時也是科技進步和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結果。因此,我們應該把全球化看成是經濟與社會現代化發展的一種趨勢,并積極應對這一趨勢中包含的各種挑戰。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同樣需要中國。現代化/全球化/中國發展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研究項目階級性成果(02cjl003)同良孫前An Analysis of the Approaches for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WANG Qing-wu
  (Jiangsu Committee School of the CPC,Jiangsu,Nanjing 210004,China)In the 20-odd years practice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confronted with the challenge of the globalization of the 21st century,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for China to change its own ability to carry out system revolution and system innovation.作者單位:張智,衛生部黨校;
    夏德根,江西財經大學;
    王宇東,江西財經大學 作者: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京95~97F13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與實踐張智/夏德根/王宇20042004現代化與全球化作為兩個世界性的概念,其歷史的起點是基本重合的、要求是基本吻合的。什么是中國式的現代化?鄧小平同志作了科學的回答。全球化從本質上講,是發達國家有意識地推動的結果,但同時也是科技進步和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結果。因此,我們應該把全球化看成是經濟與社會現代化發展的一種趨勢,并積極應對這一趨勢中包含的各種挑戰。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同樣需要中國。現代化/全球化/中國發展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研究項目階級性成果(02cjl003)同良

網載 2013-09-10 21:59:16

[新一篇] 經濟全球化與民族文化  ——兼論文化的民族性與世界性

[舊一篇] 經濟全球化的利弊及其對策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