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子戰爭 場景16壓力避孕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場景16壓力避孕(1)
  女人拿起那張紙,眼淚從她面頰流下。直到昨天為止,她還以為情況不會那么糟糕。
  7 年前,她剛和配偶開始同居的時候,未來的一切都顯得那樣光明。但美好的一切卻在不知不覺之中消失了。也許,他們不該高估自己的經濟能力去買那第一棟房子;也許,他們不該在最初這幾年把那么多錢花在休假和娛樂上面;也許,他們應該早就注意到危險的征兆,而且在出現赤字之前就采取對策。然而,她的配偶卻堅持說他們負担得起。他老是說,他馬上就會有升遷的機會,馬上就會有資金進賬。但現在回過頭來,看看這最后一張賬單,女人終于明白,情況永遠都不會改善了。她一邊啜泣一邊思量,看起來,她的人生真像是一篇充滿了壓力和不幸的長篇故事。
  故事要從10年前開始敘述。女人那時還是十幾歲的青春少女。她和一名條件優越的青年發生了關系。可是他們之間的關系并不穩固。男人總是對她的身材和容貌表示不滿,而且男人堅持原則,除了周期法和體外射精法之外,他絕對不準她采用其他方法避孕。女人一年到頭都在担驚受怕,她害怕懷孕,也担心自己變胖。最后她患了拒食癥。這種痛苦的日子過了一年,女人終于和男人分手了。女人這時開始接受心理治療,她先治好了自己的進食問題,然后通過資格考試,找到了她向往已久的職業。兩年后,女人遇到了她現在的配偶。他們幾乎剛一認識就立刻開始了同居的生活。
  女人和配偶一起生活了4 年,他們始終以類似“再等一個月”的借口延緩共組家庭的計劃。更重要的是,他們一直盼望著男人的升遷。可是左等右等,升遷的命令始終沒有下來。到了最后,盡管他們面對著嚴重的經濟問題,但是兩個人決定不要再等下去了。女人極力想組建家庭的動機之一是,她在暗中期待著家庭能幫助兩人恢復到從前的關系,因為自從他們負債累累之后,兩人之間的關系也越來越疏遠。他們越來越厭煩對方,而且也開始互相表示痛恨。
  但不幸的是,女人一直沒有懷孕。一個月又一個月過去了,她甚至開始担心自己患了不孕癥。后來的結果雖然證明她的恐懼是杞人憂天,不過,從取消避孕措施到懷孕,幾乎整整花了她一年的時間。女人后來是在一次超出他們能力所及的旅行之后懷孕的。然而,就在她懷孕的第三個月,男人失業了。沒過幾個星期,女人也流產了。
  從這戲劇性的時刻起,男人和女人的生活狀況越來越糟。他們所買的房屋被銀行沒收了。兩個人只好一而再、再而三地換房子搬家。每搬一次家,為了好好利用女人僅有的收入,他們只得把眼光和生活水準再降低一點。像他們現在的這間公寓,簡直擁擠得要命。住在這樣的房子里,夏天還好過一點,到了冬天這里就又冷又濕,而且充滿了潮氣。不過,幸好男人后來又找到了新差事,薪水雖然不如從前,但至少給他們帶來了希望。只是,女人和配偶的負債實在太多,在他們的經濟狀況得到好轉之前,兩個人只好暫時還要住在那間破爛公寓里。
  在女人和配偶經濟狀況最糟的時期里,兩個人很少做愛。有時甚至整整一個月都不曾進行性交。后來配偶找到了新的工作,兩人才重新恢復了對彼此的“性趣”。然而,從女人流產到現在,已經過去兩年了,她還是沒有懷孕。他們的經濟狀況雖然正在逐漸好轉,不過兩人現在的生活離他們所期待的水準還是相差很遠。他們仍舊經常吵架,有時還夾帶著暴力,并因此損害了健康。
  回想到這兒,女人突然停止了啜泣。她把手里那張紙條揉成一團,往墻壁上丟去。這時她心里終于做出了決定。女人給配偶留了一張字條,然后便走出家門。門前的街道盡頭有個電話亭,女人走進去撥了一個熟悉的號碼,當電話那頭的男人拿起聽筒的時候,他聽到了女人送來的訊息,這個訊息已經讓他等了整整一個月。他聽到女人在電話里告訴他:如果他還要她,她決定離開原來的配偶,并搬來和他一起生活。
  10分鐘之后,女人已經坐在男人的車上。又過了30分鐘,他們到達男人位于郊外的家里。自從他們發生過關系之后,男人一直在設法說服女人搬來和他同住。男人的房子算不上特別好,可是和女人現在住的那個狗窩比起來,這房子簡直像個宮殿。男人雖然必須定期支付贍養費給他的前任配偶,而且這項支出幾乎把他手里的錢都榨干了,但他至少沒有負債。他的房子既暖和又干燥,而且設計得也不錯。更何況,男人還有一輛汽車。
  女人搬來這天,她的白天是在哭泣中度過的,晚上則和新配偶徹夜做愛。第二天一早,她回到原來的公寓去拿自己的東西。男人想要陪她一起回去,但是女人拒絕了。她自己叫了一輛出租車,當她走進原來的住處時,前任配偶正躺在床上。女人開始動手收拾自己的衣物,男人則不斷地和她爭論、謾罵。最后,男人痛哭起來,他請求女人不要離去,并且告訴女人,他仍然是非常在乎她的。
  女人的反應讓她自己后來也覺得百思不解。男人啜泣的模樣讓她突然回憶起自己剛認識他的時候,那個像運動員一樣充滿斗志與自信的年輕男人,當時是多么吸引人啊!女人的心中猛然涌起如潮的感情,她忍不住安慰著他,并且主動讓他和自己做愛。不過,當性交結束后,女人還是頭也不回地丟下男人,離他而去。臨走之前,她對男人宣布:“過去的一切都結束了。”
  接下來的幾個星期,女人逐漸適應了和新任配偶之間的關系。他們之間的性交次數非常頻繁。直到有一天,女人在清晨出現了嘔吐現象,她曾經告訴男人自己患有不孕癥。所以,當他們知道女人懷孕的消息時,兩個人都感到相當驚喜。在通過定期檢查獲知胎兒的實際周數之前,男人和女人都搞不清她究竟是什么時候懷孕的。后來,他們才算出來,她是在兩人剛同居的那個星期開始懷孕的。
  女人的前任配偶始終不肯放過她和她的新任配偶,他經常去騷擾她,使她在懷孕期間經常要承受極大的壓力。有好幾次,女人都差點又要流產,不過,她這次總算支撐了下來。女人最后終于生下一個女嬰。嬰兒離滿月還差一點,所以體型很小,但大致來說,嬰兒還算健康。女人的前任配偶知道嬰兒已經出生之后,他開始堅稱那個嬰兒是他的。在這種沖突對立的氣氛中,女人得了嚴重的產后憂郁癥,她不再細心照顧嬰兒,有時甚至還會虐待嬰兒,若不是女人的新任配偶全心全意地照顧他們的女兒,嬰兒可能早就沒命了。然而,男人也因此弄丟了他的差事。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女人只好出去工作。她的新配偶則留在家里照看嬰兒。
  女人的前任配偶暫時消失了。在這段時間里,女人好不容易擺脫了憂郁癥,她的新任配偶也重新找到了工作,兩個人終于能夠安心地照顧女兒。對女人來說,這是她一生當中第一次擁有如此平穩安定的生活。然而,沒有想到她的前任配偶卻在這時又出現了。他現在擁有一個不錯的職業,而且不論在體能、精神還是經濟方面都重新恢復了活力。男人堅持女人所生的是他的女兒,他要求對嬰兒進行父子關系鑒定測驗。而女人的新任配偶也表示同意,因為他對鑒定結果十分有信心,而且他認為只有靠這項鑒定測驗才能讓對手永遠無話可說。但他沒有想到,鑒定結果跟他所預料的完全不一樣。女人的新任配偶幾乎要崩潰了,因為他花了那么多心血照顧的嬰兒,竟然不是他的骨肉。
  鑒定結果出來后數星期,女人帶著女兒回到從前的配偶身邊。男人現在過著嶄新又優裕的日子,而女人也過著幸福的生活。在他們重新開始同居生活后的3 年里,女人又連續給他生了兩個孩子。
  我們在場景15里介紹過一名女性,在她意識當中最不想生孩子的時候她卻懷孕了,我們將這個結果解釋為:這名女性這時懷孕是為了加強自己的繁衍成果。在場景16里,我們介紹的卻是情況剛好相反的另一名女性,她的意識里很想生孩子,但是卻始終無法懷孕。我們在這里仍然要將這個結果解釋為:女性是為了加強本身的繁衍成果。
  很多人都以為家庭計劃或避孕是現代的產物。事實上,這些觀念都不是現在才有的,即使是“有計劃的”避孕也不算新觀念。在很多國家及來自各種文化背景的女性都曾把樹葉或果實(甚至是鱷魚的糞便)放在自己的陰道里面,以為這能夠避免懷孕。而且就連利用化學方式的避孕手段(例如說服用避孕藥)也不是人類最先發明的。舉例來說,雌黑猩猩就懂得在適當時期嚼下某種含有避孕化學物質的樹葉。事實上,在人類還沒開始進化的幾千萬年以前,女性的身體就已經具備計劃家庭和節育的能力,這種稟賦是人類女性得自哺乳類祖先的一種自然特質。
  對人類女性和其他哺乳類動物來說,壓力始終在“惡劣條件”與“避免繁殖”兩者之間在進行協調。一般來說,壓力通常被我們視為一種敵對的目標。壓力也經常代表一種無法消除的病態現象,它會讓我們失去正常有效的運作能力。然而,我們也可從另一種角度來看壓力,人們對壓力所產生的反應也可能是有益的。這種反應能幫助我們在時機不對的時候,避免從事某些不利的行動。因此就節育來說,壓力具有特效藥的功能,而對女性來說,節育則是追求繁衍成就的無價之寶。說到這里,可能有的讀者會覺得有點莫名其妙,下面就讓我們來詳細說明。
  場景16壓力避孕(2)
  對于上面似是而非的理論,我們可以簡單地用一句話來說明:“盡快地生下最多的子女并不一定能幫助女性追求更高的繁衍成果。”事實上,女性和大多數靈長類動物一樣,通常她們一胎只生一名子女,因為女性要同時養育兩名以上的子女是非常危險而困難的工作。雖然說一胎兩個(雙胞胎)也許能夠有助于提高繁衍成果,但是雙胞胎同時喪命所造成的損失也是雙倍。除非女性所處的環境十分理想,否則她寧愿前后間隔數年分別養育兩個孩子,也不會期待自己能將一對雙胞胎養得既健康又具繁殖力。
  因為所有女性都面臨著一個從人類祖先時代延續至今的基本問題:對女性來說,要背負(或抱著)兩個以上的孩子經過長途跋涉是一件十分艱難的任務。更何況從人類開始用兩腿直立行走之后,這個任務的困難度又比從前增加了很多。這個問題隨著人類的進化始終讓女性感到煩惱,即使對生活在現代工業社會里的女性來說,這個問題仍然存在。而對生活在某些社會里的女性來說,這個問題更使她們感受到體能上的極限。因為這些社會里的女性通常還必須負責收集及搬運大量食物、飲水、木柴和其他物品的工作。對她們來說,即使只帶著一個孩子行動都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所以,這時女性追求最佳繁衍成果的手段反而是節育,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女性最好是等到第一名子女成長到能夠自己行走,并且具備抵抗疾病的能力之后才生第二名子女。
  從家庭計劃的觀點來看,子女的出生間隔并非影響女性繁衍成果的惟一要素。孩童如能出生在理想的生活環境當中,他們長成健康且具備繁殖能力的成人的可能性也越大。所謂理想的生活環境,最重要的是需要有充分的生存空間,和足以維持健康的營養食物。只有在上述的理想環境里,孩童遭受疾病侵襲的危險性才能降到最低,也才最有可能存活下來。對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類來說,生存空間與健康營養必須取決于財力,即使是在今天這樣的時代,家境貧窮的孩童和家境富裕的孩童比起來,他們在成人之前的死亡率仍然是后者的兩倍。至于在歷史或在人類進化過程中的那些年代里,貧富差距對孩童能否長大成人的影響就更大了。因為在那些年代里,衡量貧富的標準并非取決于錢財,通常是看個人擁有多少谷物與家畜,甚至只看個人是否擁有最佳場所以便取得食物、飲水等等的生命的基本所需。
  我們在場景8 里曾經提到獨生子女家庭的利弊。關于這一點,有一個基本原則必須告訴大家:女性的身體會因其本身所處的環境而自動規劃出適當的子女人數,而且這種適當的家庭規模將使女性獲得最多的子孫。如果她生出的子女人數比前述的適當人數少,那她擁有的子孫數目自然就會降低;相對地,如果她生出的子女數目比前述的適當人數多,她就得担負家庭費用超支或資產損耗過多的風險。同時,這種風險還會連帶造成子女生病與失去繁殖能力的后果,所以,從最終結果來看,女性生出過多的子女反而可能使她的子孫人數變少。而就追求繁衍成果的角度來看,女性的首要任務則是根據自己所處的環境弄清最適于自己的子女人數,同時也確實完成這項任務。除了子女人數之外,女性懷孕的時機也是影響女性繁衍成果的另一項重要要素。一般來說,人生充滿了變量。每個人擁有的財富、健康、環境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變化。而在女性的一生當中,某些時期會比其他時期更適于懷孕生子。因此,碰巧能在適當時期內生下子女的女性,最后將能獲得最多的子孫。
  生不逢時不僅會讓子女受苦,同樣的,做母親的也會受苦。女性如在不當時機懷孕,不僅可能對她的健康和所處的狀況造成傷害,甚至還會永久性地失去懷孕能力。就以場景16里的這名女性來說,如果她是在壓力最大的時候生下子女,這名女性很可能就會遭到無法彌補的傷害(而若是一對伴侶在無法繼續維持關系的狀況下卻還想要生小孩,這種情形也可能招致嚴重后果)。因為女性處于上述的緊張狀況下,她必須担負的風險也隨之提高。首先她可能經常生病,甚至會因此而失去繁殖能力;另一方面,她與配偶之間的敵對氣氛也會不斷升高,或者還有可能受到配偶在肉體上的虐待或甚至遭到殺害。不過,像我們在場景里提到的這名女性,她一直是在努力延后她的生產時間。她的第一個孩子是在生活情況改善之后才生下來的。也因為這樣,這名女性最后才能在空間、時間和資源三者都不匱乏的情況下同時擁有3 名子女。而且更幸運的是,她最后還得到一個能干的配偶。如果她當初很早就生下第一個孩子,那么她很可能就無法再生下另外兩個孩子,她甚至連懷孕的機會都不會再有。
  要避免懷孕的最佳方法當然就是禁欲。事實上,場景里的女性和她的配偶的確在壓力最嚴重的時期曾經暫停性交。這并不是因為他們希望節育(相反地,他們非常希望懷孕),而是因為他們都對彼此失去了“性趣”,女人和她的配偶甚至有時互相痛恨對方。而他們的身體則將這種情緒反映在行為上——減少懷孕的機會。但無論如何,女人和配偶并沒長期中斷他們的例行性交。因為從整體的節育策略來看,禁欲也會有負面影響,下面就讓我們來說明其理由。
  我們在場景2 里面已經說過,例行性交的基本功能并非為了懷孕,從女性的立場來看,例行性交是女性用以蒙騙男性的手段(為了不讓男性看出女性的受孕期),而對男性來說,例行性交使他們得以將自己的精子隊伍補充到配偶體內,以便對付配偶的外遇行為。綜上所述,由于男女兩性都無法長期中斷例行性交,因此在環境不利的情況下,男女雖然仍會進行性行為,但他們的身體卻會采取各種對策以降低懷孕的可能。
  特別是對女性而言,她們能夠采取的對策非常多,其中之一就是大家早已熟知的:利用哺乳來抑制排卵。女性生產后的幾個月中對嬰兒進行哺乳,她在這段期間不是很容易排卵。即使女性在這段時間里已有月經,情形仍然相同。對一名做母親的女性來說,要使兩次生產之間保持間隔,停止排卵是她能夠采取的主要對策之一。
  在大部分情況下,女性雖能在不當時期避免懷孕,但這種結果卻又可能招致壓力。例如場景16里的那名女性,在她承受嚴重壓力的時期,她一直沒有懷孕,她甚至還因為壓力而流產,最后,又因為壓力而出現虐待嬰兒的行為。
  一般來說,壓力通常會以多種形式反映出來,例如上面這個場景(場景16)里的女性,由于她在青春期所經歷的異性關系并不平坦,所以后來患了拒食癥。這名女性的例子其實很常見,因為根據統計來看,年齡在16到18歲之間的年輕女孩當中,約有1%都患有拒食癥。而拒食癥那種極端饑餓狀態引起的生理壓力,也正是造成不孕癥的主要原因之一。簡單地說,拒食癥不只會使女性停止排卵,甚至還會造成停經現象的出現。但幸運的是,通常這些癥狀都是暫時的。拒食癥患者當中很少數(5%~10% )會因其行為(即拒絕進食)而死亡,有些患者(約15% ~20% )終生都會為此癥狀而煩惱,而大多數患者(75% )都能擺脫癥狀,重新過正常、健康的生活,而且這些女性最終也能恢復生殖能力。
  場景16壓力避孕(3)
  大部分會引起不孕現象的反應都不像拒食癥那么極端。不過,女性承受的壓力越大,她就越難排卵,這一點倒是事實。不僅如此,當女性承受的壓力越大,精子在她體內就越難接近卵子,同時受精卵也比較不易在子宮里面著床。而這正是女性特別容易在懷孕初期的前3 個月內流產的原因。
  另外根據估計,盡管在上述情況下,絕大部分的受精卵都能到達女性的子宮,但其中約有40% 的受精卵卻無法成功著床,而其余的受精卵雖然能夠著床,其中的60% 卻會在懷孕12天內死去。不僅如此,受精卵即使能在子宮內成功著床,卻有約20% 的受精卵會在懷孕3 個月內流產。而如果女性所承受的壓力有所增加,則上述數字也會隨之提高;相對的,女性承受的壓力如果有所降低,則上述數字也會隨之降低。除此之外,大家都知道,女性在懷孕期間如果遭遇配偶死亡、配偶外遇,或是爆發戰爭等狀況時,她的流產率也會因而提高。在懷孕初期的前3 個月內,如果胎兒本身發生問題(不論是遺傳方面或成長方面的問題),流產的可能性也會提高。
  大家可能會感到很奇怪,女性為何需要這么多的節育對策呢?當然啦,這些對策當中只要有一項能夠發生作用,其他對策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不過事實上,這種明顯的過剩反應并不是女性身體的程序設計發生錯誤。女性的身體必須擁有眾多對策,主要是因為她所處的環境總是在迅速地發生變化。而相對地,女性既然生活在這種環境里,她的身體就必須能夠迅速對應環境的變化。舉例來說,假設女性排卵時的生活環境還算理想,可是等到受精卵抵達子宮時,她的生活環境卻發生了變化。這時,女性的身體雖然能夠排卵,但受精卵卻可能無法著床。再舉例來說,假設受精卵在子宮著床時女性的生活環境還算不錯,但過了一兩個月之后,她的生活環境又發生了改變。這時,女性也許能夠懷孕,但最后卻很可能流產。
  就算是在整個懷孕初期女性所處的環境都還算理想,不過這種環境也有可能會隨著嬰兒的誕生而逐漸惡化。通常,在懷孕的最后3 個月里,發生在女性身上的顯著變化都是屬于心理方面的。首先出現的心理變化,即是眾所周知的“筑巢”:女性這時會產生一種強烈的沖動,想為即將誕生的嬰兒做好一切準備工作。其次,這段時期也是集中進行重新評估的時期,女性的配偶、家庭和生活環境都會成為重新評估的基本目標。在上述時期里,女性經常會表現出不安、沮喪和易怒,而且最終會把她的全副心思都用來憂慮未來。如果女性的生活環境在這時發生了重大的負面變化,她很可能就會因此陷入病態的沮喪心理,也可能在生產后拒絕照顧嬰兒,甚至虐待嬰兒。
  很多人都知道“產后憂郁癥”這個名詞,患了產后憂郁癥的女性在生產后會產生一種無法抑制的沖動,這種沖動會驅使女性試圖拋棄、虐待、甚至殺害自己的嬰兒。事實上,由于產后憂郁癥已經廣受社會大眾的理解,因此目前世界上有很多國家的法律甚至規定,女性對其生產后某段時期內的行為是不必負責的。
  回顧人類的歷史,謀殺嬰兒始終是女性執行家庭計劃的主要手段之一,這種行為至今仍在世界各地進行。對某些靠打獵(而非農業)維生的狩獵民族來說,約有7%的嬰兒會被他們的親生母親殺死。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的調查顯示,在19世紀末的英國,謀殺嬰兒曾是當時流行一時的家庭計劃方式。
  謀殺嬰兒并非是人類才有的行為,這種行為和其他天然避孕法一樣,都是人類從哺乳類祖先那兒繼承而來的。讀者當中一定有人養過寵物,例如說,兔子、沙鼠、黃金鼠和老鼠等。凡是養過這些動物的人都知道,如果做母親的在生產后立即處于極大壓力之下,它很可能就會殺死(甚至吃掉)部分(或全部)親生子女。這種謀殺嬰兒的行為并不算病態。這種行為只不過反映了母親在潛意識當中的決心。因為它們覺得自己目前所處的環境并不適于養育后代。所以在環境有所改善之前,它們決定將養育子女的任務延后執行。
  到目前為止,我們只從女性的角度對節育進行過討論,而對男性來說,他們也必須面對許多相同的問題。男性為了養育后代,同樣也必須花費精神,努力為子女準備理想的環境。因此當生活環境比較艱苦時,男性也和他的配偶一樣會設法避免生下后代。
  一般來說,一對長期伴侶之間的利益是一致的。女性的身體會根據她和伴侶的共同利益來規劃適當的子女人數,但有時伴侶之間的利益可能并不一致。這時,男性的身體就必須采取對自己有利的對策。一般來說,在長期伴侶所處環境適于(但并非極為適合)養育子女的情況下,男女雙方的利益最容易發生沖突。這時女性若是遇到另一名基因品質優于配偶的男性,她很可能會試圖生下那名男子的后代。因為女性在這種狀況下生出后代能夠給她帶來繁衍利益。雖然這種繁衍利益也會帶來風險——女人和配偶可能無法應付這種繁衍利益,但這種風險卻值得嘗試。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女性的配偶在這種狀況下顯然就無法獲得相同利益。
  對于女性的配偶來說,上述狀況實在是個既危險又微妙的關鍵時刻。不論如何,他都得防止這種狀況出現,同時,他也不能讓自己的配偶在這時懷孕。例如場景16里的那個男人(女人的前任配偶),在女人離去前的幾個星期當中,他一直都處于上述狀況,但他卻毫不知情。對這個男人來說,這時他能采取的惟一對策就是以例行性交來防止他的配偶生下任何一個男人的后代(包括他自己的后代在內)。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場景中的男性確實應付得非常巧妙。因為他后來就是靠著自己的精子打勝了精子戰爭。
  通常,男性的精液里面含有兩種精子,當這兩種精子數目大量增加時,受精率便會大幅降低。有些人甚至認為,這兩種精子的目的其實是幫助男性的身體毀滅自己的取卵者精子。這兩種精子之一的頭部像雪茄的形狀,因此被稱之為“細頭型精子”(tapering sperm);另一種精子的頭部則像洋梨的形狀,所以稱之為“洋梨型精子”(pyriform sperm)。前面我們曾經提到,壓力會讓女性不孕,同樣的,壓力也會讓男性不孕。當男性處于壓力狀態下,他的身體就會制造較多的上述兩種精子,因此這兩類精子也被叫做“家庭計劃精子”(family-planning sperm )。
  換句話說,男性射進配偶體內的精液含有越多這種“家庭計劃精子”,精液中的取卵者精子含量就越少,而配偶懷孕的可能性也越小。如果男性的配偶在這時發生了外遇行為,她的體內便會展開一場精子戰爭。這時男性射進配偶體內的“家庭計劃精子”就能協助男性的殺手精子去打敗另一名男性的取卵者精子。而且,就算哪一個取卵者精子碰巧逃過了封殺,并讓他的配偶懷孕了,但至少配偶所生的孩子還有可能是他的。然而,這名男性如果因為壓力的影響而放棄了例行性交,那他就連這惟一的機會也沒有了。
  對場景16里那個女人的前任配偶來說,他算是把上述策略執行得相當成功的。女人的外遇行為曾經持續了好幾個星期,然而男人卻有辦法不讓她懷上另一個男人的孩子。而且,女人后來雖然懷孕了,但在那場由女人挑起的精子戰爭里,卻是男人(女人的前任配偶)獲得最終的勝利。
  我們在前面說過,男女兩性的身體都擁有一套自然節育法,時機不對的時候,男女兩性都會避免生下后代,這套自然節育法主要受制于壓力。僅憑上述的說明,大家可能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對一般人來說,生活環境里的壓力越大,子女出生人數就越少。然而事實并非如此。我們甚至應該說,事實剛好相反。對于這一點,大家可能會覺得不可思議,下面就讓我們來詳細說明其理由。
  簡單地說,影響“子女最佳人數”與影響“出生最佳時機”的因素是不同的。不論從歷史或地理觀點來看,女性一生的生產次數將密切影響其子女能否存活與長大成人。在子女生存無望的環境里,女性可能會生下數目極多的后代。因為如果不這樣,她很可能就會斷后。只有在生活環境最惡劣的狀態下,女性才會出現不孕癥狀,而只要環境稍微出現好轉時,女性就會立即懷孕。而相反地,在子女存活機會較好的環境里,女性所生的子女人數反而比較少,這一點,我們已經在前面說明過。因為在這種情況下,每名子女存活長大的幾率比較大,女性即使必須花費較多的時間和精力在子女身上,她的心血卻不至于白白浪費。而類似這種“時機不對不懷孕,情況好轉才懷孕”的現象,則在女性一生當中反復地交替出現。
  簡單地說,壓力在上述這些狀況下等于是一種避孕劑。但由于不同環境的女性對事物的期待各不相同,所以她們從失望中感受到的壓力程度自然也不一樣。例如住在北美郊外的女性從環境中承受的壓力,可能就比不上住在第三世界荒蕪之地的女性所受的壓力。此外,女性對其生活水平的要求也會影響到她所預期的子女人數。姑且不論女性所期待的生活水平如何,但她從生活中感受到的壓力是會隨環境改變而發生變化的。環境水平時好時壞,女性所承受的壓力也因此時高時低。壓力雖然會影響女性期待的子女人數,但只有在女性即將達成其理想人數的目標時,壓力才會造成決定性的影響。
  小型家庭(即子女人數較少的家庭)并非現代的產物。綜觀人類的歷史,在其中絕大多數的時間里(約從100 萬年前開始,到最近1 萬年前為止),人類都過著狩獵式的生活。當時人類維持生活的形態是由男性出外獵取動物,女性收集蔬菜水果,到了后來,少數分散各地的部落才建起了氏族社會。人類在當時攝取的食物都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因此很少有人死于疾病,而當時最常見的死亡原因為:意外、掠奪、部落間的斗爭。那些過著狩獵式生活的人類除了前面提過的自然節育法(壓力調節子女人數)之外,并沒采用其他方式避孕。他們的子女存活率很大。當時的女性一生當中大約生下三到四名子女,其中的二到三人能夠長大成人。
  大型家庭(子女人數較多的家庭)約在1 萬年前才出現在人類歷史當中。這項變化是因為農業在當時正逐漸成為主要的生活形態,大部分土地肥沃的地區都發展出很多大型且集中的社區,一般人攝取的主要食物當中則富含大量碳水化合物,當時除了有多種疾病四處流行之外,嬰兒死亡率也相當高。女性所生的子女人數平均為七到八人,許多家庭的子女人數甚至是這個數目的兩倍。不過,這些大型家庭一旦遭到了惡性疾病的侵襲,整個家庭便可能在數天之內完全毀滅。而狩獵民族的家庭遇到相同情況時,每個家庭平均能有兩三個人幸存下來。
  人類歷史進入現代之后,嬰兒死亡率首先大幅下降,接著,在經過幾十年之后,嬰兒出生率也跟著開始下降。對西歐國家來說,這種出生率下降的現象其實也是自然節育法造成的結果。因為早在現代避孕法廣為普及之前,這種出生率下降的趨勢就已經出現了。換句話說,近代工業社會最常見的家庭規模正在逐漸縮小,主要原因不是由于避孕技術的進步,而是由于女性在潛意識當中規劃著小型家庭,因為這樣她們的子女才更有存活的希望。
  可能很多女性讀者會對我們在此談到的自然節育法不屑一顧,甚至會提出疑問:如果女性的身體那么善于規劃家庭規模,那么為什么她們總是在最不想要孩子的時候懷孕呢?其實,這個現象只是“有意識的大腦”和“無意識的身體”兩者之間出現沖突對立的一個實例。
  我們曾在這本書里多次提到,女性的身體對其所處環境的認知可能和其大腦的認知相差很遠。例如在場景15里,我們就曾提到身體與大腦之間的對立關系。場景里的那名女性以為自己在戰爭中最不想懷孕。但她的身體卻和她的大腦背道而馳,女人因此懷孕了。而這名女性的例子最后證明,她的身體當時所做的決斷是正確的。這名女性后來能夠享有繁衍成果,全都因為她在一時“失誤”之下生下了那個兒子。
  當然啦,我們不能說身體做出的決斷永遠都是正確的。因為沒有人生來就能正確無誤地對付一切狀況。事實上,任何時代都有人獲得較高的繁衍成果,也有人獲得較低的繁衍成果。這也證明,有些人的身體較易犯錯,有些人的身體則不會犯錯。但和大腦比起來,身體犯錯的機會卻真的比大腦少得多。不過最近一般人談起避孕,大家反倒又認為大腦比身體更具判斷力。就拿使用避孕藥、子宮帽之類的現代避孕方法來說,控制懷孕的大權似乎已從身體轉移到了大腦。然而就像我們已經說明過的,這種改變可能并不會對女性所生的子女人數發生影響。而且,這些現代避孕法也能輔助女性身體的自然節育機能,同時,還能幫助女性做出決定:“要生誰的孩子?”“要在什么時候生?”至于如何提供幫助,我們將在下面的場景里向大家說明。


網載 2014-06-30 13:27:33

[新一篇] 精子戰爭 場景15返家之時

[舊一篇] 精子戰爭 場景17多么健忘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