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清源頭,時局變遷

>>>  小樂的精彩夢想  >>> 簡體     傳統

呵呵,施行壓制政策,當然是不能久長的,但是歷史進程自有規律,老百姓們見得多了,也只能活在當下。事從小做,點滴建設,期待真正中國的復興,亦會有其效用吧。無論如何,需要志士仁人的不斷努力,勇氣,以及智慧。


回復 重鑄神話 :是啊,公道只在人心,侵略還是解放,在于政治人物的志士仁心,是為了一己之私,還是為了天下蒼生,根本的評判,任憑后人訴說,靠正直的史官書寫。總是說來,歷史還是公平的吧,亂局總是會反正,批評滿清符合這個潮流~


在古代,更多用天下、王道的概念,而不需要用中國的概念,就像不需要中醫、中文來形容。就是為了維護一個道統的概念,因為“皇權神授”嘛,皇帝們爭相自封為“真命天子”。滿清也不例外,只能向儒家“天人合一”的概念靠近,但是很顯然,是把儒家當成一個統治術來用,本質上是處處防范。


到了滿清下臺,民國建立,共和制度興起,這個權力來源從天變成了人民,也就是說由老百姓選舉產生各級官員。這個時候,天道的概念就不提了,但是亂象叢生,各級貪腐絲毫代表不了人民,也就形成了各種亂象。


強調“中國”概念的意義也許在于,既然是華夏子民,就是要吸收世界的各個好文化,但沒必要把德、俄的什么主義寫進憲法作為主體。沒有必要再為封建王朝的帝王歌功頌德,但是可以去評判它制度的進步還是倒退。滿清在統治穩定中國、當好奴隸主固然是很有一手,但是越是如此越是倒退,百姓靈魂扭曲,給中國的傷害也許越大。就像這幾十年,經濟發展一枝獨秀,但是不夠包容,普遍缺乏幸福感,沒有中國泱泱大國的氣象。所謂愛國青年被煽動亢奮“暴發戶”的幸福感,那種當然不算,因為那不是現實,中國的制度建設還挺落后的。


因為古代,一直有一個叫做“正統”的概念,就是王朝替代非常注意斬草除根,南明王朝的皇帝逃到緬甸都是要抓回來的,不然哪天登高一呼,老百姓就無所適從了,還是政治權力來源合法性的問題。 


民國還在臺灣,所以造成一個很麻煩的歷史問題,按照古代天下的概念,一天不容二日,蔣以正統自居,但地理上明顯是邊陲,又該咋算?


歷史可以很龐雜,朝代一般也就是幾百年,短的幾年都有。論起中國的道統或者說正統概念,那么從三皇五帝開始算,有些不執行天道人心的,或者明顯異族統治壓迫華夏族中原的,可以排除。


所謂盛世,一個基本的標志,應該是內部各族團結對付蠻族,所謂“保中華而攘夷狄”。如果像滿清那樣,由異族壓制華夏族,那么就是“以夷變夏”。這就是北魏孝文帝漢化備受贊揚,而滿清剃發易服備受批判。滿清為了一族之私,不融入華夏族,就是有原罪。


若不考慮民族問題,那么政權更迭猶其要注意政權合法性的問題,“行一不義,殺一無罪,而得天下,仁者不為也”,這樣取得天下的,明顯行的是仁政,可以是正統。這樣算起來,武裝奪取革命,就不那么正當了。“槍桿子里出政權”,這句名言其實充滿了草莽氣息。但是湯武革命,難道就也沒死人?中國歷史就是這么的麻煩。“禪讓”當然也可以是合法,“人人皆可為堯舜嘛”。但三代以后就沒有了。


中國一直施行的是人治,可惜流弊太多,明明是為富貴造反,可以說是“替天行道”,明明是權臣廢立君主,可以說是“禪讓”。明明是統治人民,可以說是“為人民服務”。真正的德先生和賽先生,目前在中國還不存在。


所謂“王道政治優于民主政治”,就是說幾年的盛世氣象,付出優于幾百年的分裂動蕩的代價也是值得的。雖然本人也喜歡王道政治的某些方面,比如“湯武革命”等體現出來的民意潮流。在民主政治的基礎上,實行王道政治,才是可取的吧。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話存在爭議,如果是要愚民政策,那更像是反諷吧。國人的靈魂被扭曲的根本原因,從源頭來講,是從隋唐盛世過后,五代十國衰敗,民族生氣與自信心喪失。


從深遠來講,是從南宋王朝被元朝徹底滅國,崖山海戰之后,國人精神就麻木茍且了。再加上晚明再來一出,日本人打到大半個中國。再然后,就是德國人的思想,俄國人來施行精神迫害了。國人被嚇怕了,早沒什么主心骨,洋來的和尚好念經,就這么從了。


直到現在,中國人也還是沒有思想與表達的自由吧,很多地方,都還是些烏煙瘴氣的東西,即精神鴉片。不要說是自我的思想,“去毒”這個過程,就需要付出幾代人的努力。要論靈魂級別的創造,還根本無從談起。既然說是靈魂扭曲,那就是被動的事情,溯清源頭,以正視聽,這個……還需等待時局的變遷吧。


網載 2017-05-15 14:50:28

[新一篇] 光武云臺,唐宗凌煙

[舊一篇] 君為其易,我任其難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