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薦書 《故宮書畫館》:千載之下,遙窺筆墨神情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今日推薦:

《故宮書畫館》(1-9)

作者:故宮博物院 編

出版社:紫禁城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9~2011年陸續出版


今日主持:書評編輯 涂涂




推薦理由:


不久前,新一期的故宮書畫展在故宮武英殿開幕了,這次展覽將持續到11月4日,展出包括顧愷之《女史箴圖》在內的67件作品,其中顏真卿,范仲淹,陸游,文征明的書法,沈周,唐寅,傅山,朱耷,石濤等的繪畫,都足夠吸引人。當然最吸引人的,還是相比于故宮的人山人海,只要你稍稍把足跡從中軸線偏離一點點,在武英殿安靜看一個下午的書畫展,也不會有什么人來打擾你。這是喧囂中的寂靜,這是安靜等待著觀眾的大美。


故宮書畫展是故宮的常設展覽,一共九期,每年展出兩期,每期暗藏一個主題,要五年才能完成一個循環。而這九期展覽的圖錄,三年前就由故宮出版社整理出版完成了——看圖錄當然比不得現場的感受,但卻讓人有更充分的時間去品讀畫作的細節,最重要的,這套書完整收錄了每幅展品的文字說明,這些文字說明基本出自故宮博物院的研究員之手,篇幅雖小,信息量卻大,實在是專業的讀圖指南。比如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展覽說明即為北京故宮博物院古書畫部副主任金運昌撰寫。如果在進故宮參觀書畫展之前,能細細品讀一番當期的圖錄,再去武英殿看展覽,應該可以品出更多的門道了。


順便說一句,故宮博物院最近的變化頗大,從萌萌噠雍正,到即將上線的,會跳舞的韓熙載夜宴圖App,故宮正變得越來越生活化,所謂文化的傳承,從這樣的小小浸潤開始,是再好不過的。


▲顧愷之女史箴圖卷(宋摹本)


精彩書評:


人跡罕至,暗藏大美


文/書評人 小艾


秋高氣爽,正是訪故宮的好時節。站在景山的制高點,遠眺紫禁城的一線中軸,固然是一種凝固的美麗;漫步在紫禁城中,在人跡罕至處體味發現的樂趣,更有一種寂靜的快樂。

   

聽上去,在每天接待游客數以十萬計的紫禁城,居然想尋覓一種幽靜的快樂,似乎有點癡人說夢的感覺。其實,游客往來匆匆,大都跟著導游的步伐在宮城中草草走過一遭而已,故宮的妙處,在這行色匆匆的旅行中,是絲毫感覺不出來的。有心的觀眾,進入故宮的大門之后,往東或者往西稍稍偏離一點大隊人馬的方向,很快便能找出幾處不一樣的安靜所在,武英殿便是其中之一。

   

武英殿在國人心中知名,大概是在小說和影視劇中,總與“大學士”三個字連在一起。這名聲說起來自有來歷,特別是康熙年間開設武英殿書局,開始出品著名的“殿本”書籍之后,武英殿更有了一種文化氣息,所以2008年大修之后,成為日常展出書畫作品的“故宮書畫館”,也就得其所彰了。可惜的是,雖然三年間書畫館的展出已經有了十來期,畫冊也已經出了9本,但大多數游覽故宮的觀眾,卻總是走馬觀花,能在書畫館駐足親睹古代書畫名作真跡之美的,只是少數。其實對觀眾來說,放緩一點急急的腳步,給自己的一天少規劃幾個景點,在諸如書畫館中多泡上幾個時辰,才能對這皇家宮禁真的有一點點粗粗的印象吧。

   

扯得遠了,繼續說書畫館吧。書畫館的展覽,一個半月為一期,一年舉辦三期,在兼顧豐富和多元性之外,往往還暗藏主題。有心的觀眾,細細品讀,自然能有所得。只是故宮館藏如此豐富,書畫作品更是數以十萬計,短時期的展覽顯然不足以展示全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把每一次展覽的作品和主題結集成冊,便不僅僅起一種展覽圖錄的作用,讀者事后品讀這系列的畫冊,精美絕倫的畫面享受之外,對中國美術史也就有了一種直觀的印象。


   

《故宮書畫館》系列1-9輯,便是過去三年故宮書畫館系列展覽的結集圖錄。說是圖錄,其實還不大準確,和之前諸如《中國美術全集》、《中國歷代藝術》之類的大型畫冊不同,《故宮書畫館》的特色之一,其實在于書中收錄的展覽說明。剛才說了,書畫館的展覽,每每暗藏主題,不過非專業觀眾懵懂看來,只怕未必能發覺其中的線索,所以每次展覽,一篇詳細的前言是免不了的,比如去年年底的展覽,以古代人物畫為主,說明書便詳細將歷史人物畫、仕女畫、肖像畫等分類,再介紹自唐至清人物畫技法的流變,觀眾讀來,自然一目了然。《故宮書畫館》圖書完全按照展覽的體例,讀者翻開書頁,迎面而來的便是大幅拉頁的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卷》(宋摹本)這樣的珍品,那種視覺震撼,是無法形容的,之后跟著展覽的節奏,沈周、文征明、唐寅、徐渭、金農,直到趙之謙、吳昌碩,歷代大家,從畫卷到詳盡的文字說明,一路品讀下來,可謂酣暢淋漓。說句老實話,在武英殿書畫館內,真要一次細品這六七十件作品,怕是一天的工夫都不夠,這時候退而求其次,回家再對著畫冊細細琢磨,便是另一番滋味了。


▲明 朱瞻基武侯高臥圖卷

   

書畫作品之外,《故宮書畫館》同時傳遞出的,還有一代代的人物風流。像王羲之、王獻之、趙孟頫等閃耀于中國藝術史上的名字,讀者自然熟悉,在故宮的展覽上看到,也是題中應有之義,但諸如陸游、范仲淹、莫友芝等歷代詩人的真跡,也能在展覽上看到,就不免有一種意外之喜了。比如陸游的《行草書懷成都十韻詩卷》,清瘦有力,“放翁五十猶豪縱,錦城一覺繁華夢”,詩書輝映,意境飛揚,足以令人讀之再三。說明書上說陸游“筆姿瘦硬清新,風格獨具,然為詩名所掩,知之者稀”,真是可惜。不過如今能在書里面讀到,終歸還是能遇見知音的吧。

   

2008年,武英殿書畫館剛剛啟用的時候,展出了12件一級甲等文物,包括晉代王羲之行書《蘭亭序》卷(傳唐褚遂良摹本),之后的展覽延續這一傳統,每一次都有國人熟知的大家名作,比如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展子虔的《游春圖》、王獻之的《東山松帖》等等。這自然是故宮貼近民意的一種努力,雖然相比于歐美大型公立美術館的日常展出還顯得不夠,但畢竟已經讓普通民眾有了一個貼近經典的通道,之后的工作,便是如何讓觀眾走進書畫館,真正去體驗古典文化的幽深與博大了。出版系列叢書,是其中的努力之一,另一方面,如果導游們能稍稍繞點兒路,給游客們多一點空間,作用或許會更大。

   

最近,故宮正在舉行“蘭亭大展”,館藏數百件與“蘭亭”有關的文物,加上國內其他各大博物館提供的珍藏,蔚為大觀,包括西晉陸機的《平復帖》、東晉王珣的《伯遠帖》等在內的一批珍品,觀眾都將有緣見到。可惜的是,這樣難得的機會,一般觀眾知道的好像不多,感興趣的似乎也不多,這中間無疑折射出一個時代的傳統美育缺失。如何補上這一課,故宮書畫館的系列展覽與《故宮書畫館》系列叢書,或許可以作為一個開始?




新京報書評周刊 2015-08-23 08:40:22

[新一篇] 一條微信讀完《一個戴灰帽子的人》 “文革”前夕,一位右派分子的迷失

[舊一篇] 邵燕祥:我們不能再欺騙后人了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