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行人 王夫之》二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001

中國人對社會現實的看法與西方人不一樣。中國傳統文人都是很關注天下大事的。比如,晚明東林黨人要救“王學之末流”,因為王陽明的學術到了晚明以后就不行了,當時的知識分子就痛定思痛,要來重新研究整個中國文化史,要發現中國文化究竟出現了什么問題。清兵南侵的時候,黃宗羲在山上帶兵打仗,打敗了,就將老師留下的書“盡讀之”。他寫出了《明夷待訪錄》,認為國家雖然已經滅亡了,但圣人還是會出現,國家還是會重新興盛起來。顧炎武當年寫《日知錄》就是為以后的圣人立法。這是中國知識分子最了不起的地方。國家都沒有了,你還要做學問嗎?顧炎武有一個很有名的關于亡國和亡天下關系的名言。他認為國家亡了不要緊,但天下不能亡,也就是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顧炎武看來,天下和國家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天下是不能亡的,天下就是道統。中國傳統文化講求三綱五常,先秦諸子就是希望能有一個道統能夠和當時的“勢”,也就是所謂的政府官僚相抗衡,這就是中國千百年來積累起來的文化,民族的興亡,匹夫也是有責任的。

在這一點上,王夫之的“知”與“行”表現得尤為堅定與執著。他

序言 書生蒼茫

002

與黃宗羲、顧炎武并稱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而他對后世的影響,超越了黃、顧二人。他是中國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集大成者,知蒙主又思想的先導者、湖湘文化的源頭之一,有“東方的黑格爾”之稱。之生于亂世,有著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情結。他盼望自己能報效祖國于通場,橫刀立馬,壯懷激烈,因九死不悔。他是一個韌勁十足的人,渴望在亂世中建功立業;他是一個有自性的人,敢于為了信仰而自我犧牲;他還是一個剛性的人,敢于為了國家利益而剛正不阿、嫉惡如仇。這樣的人,作文,必作驚世之文:做人.誓做“至剛”之人。當然,他也有著傳統知識分子的弱點,即遇到人生抉擇,他會十分糾結。小心謹慎,反復思考、斟酌,生怕有所閃失。他也因此失去了一些機會。

王夫之從歷史的探尋中不斷調整和校正自己的人生坐標,從先哲銷賢那里汲取著人生的滋養。他在孤獨的探尋中,對歷史興衰得失有著獨特的發現,對人生價值與生命意義有著深刻的認知,對哲學、時空觀和宇宙觀等有著與眾不同的領悟。這樣一種生命認知和歷史縱深感,往往能讓他獲得開闊的視野和敞亮的心襟。用這樣的心襟和視野來觀照現實人生,就多了一份豐厚,多了一種秉持,也就平添了思想的寬度、精神的廣度和生命的高度。

很高興讀到聶茂創作的王夫之傳記。這本書抓住了王夫之的精神脈絡,展示了四個方面的主要內容:一是突出“上馬殺敵,下馬讀書”的英雄情結;二是著力塑造“辨忠奸,明是非,知去就”的剛毅個性;三是發掘人性的閃光和高貴的人格力量;四是彰顯“書生報國,信仰至上的理想情懷。

人們不一定喜歡某種信仰,但應當向具有堅定信仰的人致敬!王夫之思想感情上的夷夏之界,使他終其一生,都不能接受“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的現實。他以為,從伯夷叔齊的不食周粟到謝疊山的絕粒于大都,千古信奉的都是一個觀念:受一朝的恩典,享一朝的榮華,奉一朝的正朔,做一朝的人臣。這也是王夫之一再拒絕與清王朝合作的緣由所在。

003

很難想象,為大明王朝送終的,竟是一批文質彬彬的凄怨靈魂。這些知識者,有的深痛亡國之創,又感到無力與當權者抗爭,于是遁跡山林,走消極反抗的道路,甘做“隱逸君子”;有的竟削發為僧,遁入空門,看透人生,自絕紅塵。他們那不為世人所用的思想,雖不足以為后人稱道,但在當時來說,都沒有半點奴顏媚骨,相反,表現得堂堂正正。彰顯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高尚情操。

而王夫之與這些“凄怨靈魂”有些不同,他采取的是反抗與不合作的人生態度。作為一個充滿政治理想和抱負的文人,王夫之生命的價值主要在于文化,他在經受了事業的巨大挫折之后,又感悟到人生的痛苦。壯士拂劍,浩然彌哀。身同槁木而心猶未死,仍要在惡劣的環境中堅持斗爭,以自己的不屈堅貞,留住人間一點春色。這點“春色”,就是他引以為自豪的民族文化傳統,即書中所說的“文脈”。他要通過自己的頑強努力,播下民族文化的優良種子,以期在將來盛開出滿園的春光。

讀完這本傳記,我的一個突出感受是:全書寫史不囿于史料,寫古是為了喻今。作者把歷史與傳統引向現代,引向人性深處,以現代意識進行文化與人性的雙重觀照,從中獲取個性化的感悟,并以平等姿態與歷史對話,以史為鑒,如砥如礪,自由自在。

尤其值得稱道的是,本書始終以一種文化的視角、文化的情懷關注歷史、解讀歷史和還原歷史。為了突出人物性格和情操,作者從人性的掙扎、人性的完善出發,將歷史人物的痛苦、矛盾置于一種具體的語境之下,努力發掘其隱藏在時間碎片深處的獨立的文化人格,靈活運用史料,觀照現實、觀照人生、觀照心靈。這樣的創作是原創性、知識性、史實性、趣味性與可讀性的高度融合。文貴有“氣”,所謂“氣韻生動”就是這個意思。這本傳記有一股“氣”,它既是“書生意氣”,更是血氣、豪氣、大氣、正氣,亦是浩然之氣。氣自肺腑而出,化在紙上,化在字里行間,發出澎湃之聲。

從結構上看,這本傳記的敘事路徑由一經一緯一主線構成。經線:時間和生平。突出傳主的一個“求”字,從開始求功名,到后來求報國,

004

再后來是求內心的安寧,一輩子都在追求,在奔波,在輾轉,后來道也仍在不斷追問。緯線:事件和時空。突出傳主的一個“孤”字,孤獨孤寂、孤苦、孤愁,既是思想上哲學上認識上的,又是一種高度,一種境界。主線:矛盾和斗爭。突出傳主的一個“格”字,即品格、人格、性格,聚焦他的血性、他的韌性、他的人性、他的高貴的品質。不僅如此,傳記在書寫上還努力追求文化、哲學和市美底蘊,講氣文字的空靈與詩意,唯美而不粗糙,細膩而不瑣碎。既有大眾趣味,又有史學情懷,將被歷史遮蔽的真實意蘊最大限度地呈示出來。這種寫作是在參考史界、學界、文學界等同行大量資料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見解,避免了人云亦云或從文本到文本的復制。同時,本書借助諸多表現形式和敘事技巧,追求透明的寫作,文本的細節和故事的動力都源自王夫之一生的艱難跋涉,源自其骨子里的傲氣、血氣和正氣,源自其天地蒼茫處所進發出來的人格力量。作者常用經典的平鋪直入,佐以倒敘、插敘、抒情、詩化、蒙太奇、記憶回放和夾敘夾議等多向度的敘事模式,簡單明了,質樸生動,恰到好處地將天下、國家、民族之巨型語言與個人、家庭、親情之小寫話語“糅合”起來,使文本的精神空間大大擴充和延伸,使讀者在學到知識、了解歷史、提高認識和得到激勵的同時,獲得一種“別樣風味”的閱讀快感,是當前傳記文學創作的新收獲

唐浩明

(作者系著名作家、湖南省作家協會原主席,代表作有長篇歷史小說《曾國藩》《楊度》《張之洞》等。)

002

然而,除了蜘鳴,寂靜之中再無其他聲音響起。雖然遠處很喝嚷但屬于夫之的卻是寂靜。也許這遂了夫之的本意,他生前的絕大部分日子不都是這么寂靜的嗎?但是,在后輩的我看來,這種令人發慌的寂靜難免悲涼。此刻,船山書院依舊寂靜。不遠處,渺遠的人聲和寥落的人影仿佛只是幻境,與我無關,與夫之無關,與那段血雨腥風的歷史無關,與泱泱大國經歷的五千年文明無關。奈何這個院落仿佛炙熱天地下的一個擺設!一只蟬似乎比人更有人情味,聽到我的腳步,立即發出禮節性的嘶鳴。當一對男女終于姍姍而來,婚笑著進入堂內,勾肩搭背,對著夫之面像指指點點,不時發出淺薄的評價,我更覺得失望。他們不來還好,這里不是嘩眾取寵與談情說愛的地方,夫之更不應該是后人用手指指點點和用眼睛調侃的對象。人們怎樣對待這位清瘦的先賢,就是怎樣對待自己的內心。或許是我對世人太自信,于是,落得一個笑話。其實,這個世界,誰還會與你談及如何審視自己的內心呢?且不論人們知不知道夫之是否為圣賢,只怕世人進了這草堂,都不知道夫之是何人。

轉念又想,寂靜也好,不要來打擾夫之的沉思吧。他不再掙扎,不再糾結,不再書寫,只是一味地沉睡。他沉睡,只是因為太疲憊。

夫之生在大明衰亡之際,死在大清繁盛之時,一生國仇家恨,顛沛流離,居無定所。時間過去了,無人問津是夫之的不幸,無人問津亦是夫之的大幸。孤獨才會安穩,即便風餐露宿、食不果腹,至少可以平安地活著。孤獨才會思考,即便傷痕累累、苦不堪言,但內心反而會更豐富,思維也會變得比任何時候更敏銳、更清晰、更深刻。

回顧歷史,我們不幸于夫之沒有安身立命、飛黃騰達,我們更慶幸于沒有錯失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和一位正直的知識分子如何在逆境中百煉成鋼。雖然夫之并非越王勾踐,臥薪嘗膽,重拾舊山河,但夫之的人生遭際與在寂寞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可以比肩歷史上眾多的英雄好漢。若歷史給他機緣,他一定可以成為岳飛,成為文天祥。可惜,他生不逢時,只能在黑暗中摸索、在寂寞中打拼。寂寞讓他的思想沉淀,思想讓他的寂寞開花,最后,他成了孤獨的圣賢。

003

孤獨的圣賢窮其一生并沒有走多遠!

今天,從衡陽到南昌,坐高鐵只需兩個半小時,而這兩個半小時距離,卻是夫之一生到過的最遠的地方,用時幾個月。從衡陽到肇慶,沒有高鐵,坐普通列車,最多只需八個小時,而夫之卻經歷了百轉千回、九死一生,那是他最輝煌和最失落的地方,在將近一年的時光里他度日如年。夫之的一生以衡陽為中心,踟躕徘徊,來來回回,始終沒有離開南岳群山和雙髻峰。今天,我們甚至不能確切地指認雙髻峰到底是哪座山,因為,它未名列于南岳七十二峰之中。是的,這座山后來就成了無名的山,被人們遺忘。而正是那樣一座不起眼的山,夫之一生上上下下,數以千次,走了上萬里山路,不變的是風景,變化的是光景與人心。若以當下人一生行走的足跡分析,夫之連最最普通的山民都算不上。但是,人的視野不是行走的距離所能決定的。他一生沒有走多遠,可是明明又走得很遠很遠,遠到看不見盡頭,遠到超越所有同時代的人,超越了時代和王朝,超越了華夏與海內,也超越了他自己。

孤獨的圣賢窮其一生并沒有爬多高!自小在書香門第成長,他聰穎過人,學富五車,卻只參加過鄉試,且中第五名。他本想進京趕考,誓要闖出一番名堂,安身立命,報效大明。可是,明朝已亡,他報國無門,但是。雖說無門報國,他仍舊以身報國;南明茍延殘喘,他懷著一腔熱血。飛蛾撲火,義無反顧地投奔而去。在腐朽混亂的小朝廷內,他恪守忠誠和正義。你可以說他愚忠,可以說他糊涂,可以說他不識時務。不錯,他就是這個性格。他十分純粹,忠君愛國,這個國自然是大明,他甘愿做馬前卒,在朝廷走動,做一個品級都無的官場中人,并且越級諫言,以卵擊石,頭破血流,最終,倉皇逃出宮廷。吳三桂先是扶清滅明,后又反清復明,如此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的無恥之徒,在衡陽建國要過皇帝癮,竟然想請夫之撰寫《勸進表》,以昭告天下。這本是平步青云、扶搖直上的好機會,然夫之嗤之以鼻:“某先朝遺臣,誓不出仕,素不畏死。”他寧愿做一個“卑賤”的逃難者,也不愿做一個“高貴”的叛逆者。大清盛世,夫之頗有聲名,朝廷幾次請其出山,他不為所動,他寧愿做一個落魄的隱匿者,也不愿做大清的高官。你可以說他

004

不識抬舉,可是,他認定自己“生是大明的人,死是大明的鬼,到死他的長發還倔強地留在他不屈的頭顱上;到死,他都是一介窮困漂到的書生。若以世俗的眼光分析,夫之爬得真是不高,但是,人的高度豈是頭頂的烏紗所能決定的!他一生沒有在世俗的道路上爬得多高,可是他又爬得很高很高,因為孤獨而純粹,才讓他高過一切,高過網王,高過兩個交替的王朝,也高過很多靠出賣靈魂而權傾一時的顯赫者。

一間草堂,筆墨紙硯,一盞油燈,泥墻斷瓦,看庭前花開花落,聽屋后雨落雨歇,竹子四季常青,河水經年不枯。夫之的心靈則是通透的、自由的,他天生有發光的羽翼,艱難困苦折不斷他的翅膀,他越越高,走出了他從平凡到偉大的道路,完成了他那卷帙浩繁的著作中的絕大部分。

倒下之前,他是一個湖湘人;倒下之后,他成了湖湘的魂。

以品性而論,他可以比美屈子,如芳草,若幽蘭,所思所想所寫不是《離騷》,勝似《離騷》;以學識而論,他可以比肩張拭,經天緯地。笑傲中華,不是理學,勝過理學。

于是,很多人將夫之看作湖湘文化的源頭與核心,少了他,就沒有“湖湘”這個響當當的文化流派,甚至連湖湘的山水也會黯然失色。比如,世人稱頌的“瀟湘八景”就是他留給后世的禮物,眾多湖湘精英都毫無例外地視他為自己的精神導師。

為了秉承夫之講學著書傳道授業的精神,后世建立了船山書院,在清末民初之年,這座小小的學院撐起了湖湘學派的大旗,風頭蓋過了千年學府岳麓書院。大儒王闿運是首任院長,楊度這位帝王之師則是學生中的佼佼者。

時間一晃百年,如今,船山書院舊址只剩下一片殘墻舊瓦。百年的時間仍舊在院內久久不散。孤獨者走來走去,卻無立足之地,玻璃碎了一地,屋檐坍塌,煙熏的痕跡處處可見,這并非時間的過錯,這也并非孤獨者的過錯,時間和孤獨者一直都在那里,形影不離和形影相吊,難

道圣賢的后世也注定孤獨?

其實,遺忘也罷,記住也罷,于夫之而言,都無所謂了,無論生前

005

身后名,于他,都是孤獨的憑吊。一介書生,一名圣賢,他能得到的只有一抔黃土,比別人不多也不少。當時間白發蒼蒼,天地跟著茫茫,書生與圣賢也在人間正道里變得更加蒼茫。

夕陽西下,晚嵐四起。我慢慢地走出船山書院,突然一陣鐘聲傳來,恍惚間,我依稀看到一個清瘦老人臨終前仍要努力睜開雙眼,仍要倔強地昂起頭,仍要執拗而孤傲地看看這個世界……

006

明王朝中的一個準八品小宮,在長達半世紀漂泊流離的錯位生活中,用微但又高貴、普通但又獨特的堅貞方式,守望著前朝冰冷的頭顱和凄涼的背影。

可笑嗎?不!有的只是悲愴;滑稽嗎?不!有的只是動容;荒誕嗎?不!有的只是真實。

因為這個人不是別人,他是船山先生,王夫之。

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二月十八日,衡州金蘭鄉,一座破敗的草房里,一位老人即將走到生命的盡頭。他躺在床上,呼吸越來越微弱喉管里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天光從北窗漏下,照在他的床頭,枕著破舊的枕頭,蓋著沉沉的棉被,他的面容消瘦,顴骨突出,雙目圓睜,嘴巴微啟。當盡力從被子里緩緩地抽出枯木一般的手,他微微動了一下手指,身旁一位五十歲左右的書生嘆了氣,嘀咕道:“是給父親換衣服的時候了,再晚便無法穿了。”

人之將死,就要換入棺的衣服,否則,死后身體僵硬,就不好穿了。一位年輕的婦人便將準備好的壽衣拿了過來,那是一件黑色的綢緞


2022-12-08 19:01:05

[新一篇] 《天地行人 王夫之》一

[舊一篇] 《天地行人 王夫之》三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