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  深入傳統文化及個人修身養性  >>> 簡體     傳統

 有一些知識分子在報紙上看到報導,問我:"為什么他們修持了幾十年,只留下這么簡單的話呢?"

是呀!這們的偈多么簡單,是小孩子都能念的,一代高僧大德畢生研習修行,到最后要留下的一句話時,為何沒有留下高深的話語,而留下了如此簡單的偈呢?

不僅高僧大德遺下來的偈,我們看起來好像不太高深,就是佛所留下的偈也貌似簡單,我們現在就來看以前的佛滅后所留下的偈語:
毗婆尸佛:
身從無相中受生,猶如幻出諸形象;
幻人心識本來無,罪福皆人無怕住。
尸棄佛:
起諸善法本自幻,造諸惡業亦是幻;
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毗舍佛:
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主亦無 ,罪福如幻起亦滅。
拘留孫佛:
見身無實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心;
了行身心本性空,斯人與佛何殊別。
拘那含牟尼佛:
佛不見身知是佛,若實有知別無佛;
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于生死。
迦葉佛:
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
今付無示時,法法何曾法?
 

這七尊佛的遺偈,看起來是不是很簡單呢?然而這個簡單是"三歲小兒也曉得,八十老翁行不得",是"此中有深意欲辯已忘言。"

從七佛遺偈里,我們可以看出"偈"實在是佛教極大的特色,偈,就是佛家所作的詩,分為"通偈"和"別偈"兩種,別偈就是四言五言七言而以四句成之者,通偈是不問長短和句數的詩。"偈"的意思有兩種,一咱是聯合美辭而歌頌之,一種是能攝盡其義之意。

佛教傳入中國,神宗大興之際,可以說使"偈"成為一種輝煌光輝的形式,不但在悟道時有偈,頌贊時有偈,舒懷、懺悔時有偈,到要圓寂時也一樣留下偈語,這些歷代禪宗大德的偈不但是中國文學的寶藏,也成為修行體悟的啟發與典范。

禪師臨終時所留下的偈叫做"遺偈",理論上,遺偈應是偈中的最精華,因為禪師示寂的時候,即使有再高的文學修養,也不會以華美的文句來說偈,那是由于遺偈有實證、悟道、警策的功能,若能形式簡單、內容通俗,對于后人才有真正的裨益。而我們如果能靜心回觀歷代禪師的遺偈,就能在最簡單的字名里面,看到最精華的精神與境界所在。

廣欽老和尚的遺偈應做如是觀。

為了讓我們更清楚看見遺偈的精神所在,我們來看近四磊高僧示寂的情況。這四位高僧是虛云、弘一、印光、太虛。
虛云和尚是清未民初的禪宗高僧,生于道光二十年(公元一八四○年)七月二十九日寅時,在公元一九五八年以吉祥臥示寂,活了一百二十歲。
虛云和尚圓寂時,為弟子說的遺偈是:
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
并且告誡弟子說:"正念正心,養出大無畏精神,度人度世!"
他在那一年八已知世壽不久,曾留下三首偈,也算是遺偈的一部分。我在這里錄下其中的一首:
請各法侶,深叫熟慮,生死循業,如蠶自縛;
貪念不休,煩惱益苦,欲除此患,布施為首;
凈參三學,堅持四念,一旦豁然,方知露電;
悟證真空,萬法一體,無生有生,是波是水。
(注:三學說是戒、定、慧、;四念則是觀身不爭、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虛云和尚是有實修實證的修行者,他的生平和法語可以參考《虛云和尚年譜》、《虛云和尚法匯》,他修行的過程令人十分感動,但是還原到他的遺偈,也只是寥寥幾句,尋常話語,細細參究,則又是苦婆心,悟道究竟。
弘一法師是民國以來文學最豐美的和尚,他生于清光緒六年(一八八○年)九月二十日,一九四二年十月十三日在泉州安詳圓寂,世壽六十三歲。弘一法師俗名李叔同,早年是絕代才子,舉凡文章、詩詞、音樂、篆刻、美術、書法、戲劇無法精通卓然成家。他中年出家,修習南山律宗,重振戒律,對近代中國影響極大。弘一法師生平著作極豐,死后,后人著作有《弘一大師年譜》、《弘一大師傅》、《弘一大師演講集》等等,可見到其生平一斑。

弘一大師以文稿采名世,所以他的遺偈也特別精彩,他生平寫的最后四個字是"悲欣交集",讀弘一大師的年譜到這四個字時,與日俱增令人有悲欣交集之感。

弘一是在九月四日示寂,圓寂前預知時至,寫了遺書和遺偈給他的生平至友夏丐尊和弟子劉質平告別。

他的遺偈非常典雅優美: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里。
問余何適?廓而忘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我們讀這首偈到"華枝春滿,天主月圓時",想到弘一大師的生平波濤,頗能把握到他人格與風格的精華所在。除了這首有名的偈,弘一大師晚年所書的偈語多有決別之意,清明如云,這里且錄兩首。第一首是有人送他一枝紅菊花,他有感而寫下"紅菊花偈":
亭亭菊一枝,高標矗晚節。
云何色殷紅?殉教應流血。

另外一首是寫給門人的律偈,弘一是律宗傳人,這首偈中可以看出他畢生持律的心得,他寫道:
名譽及利養,愚人所愛樂。
能損害善法,如劍斬人頭。

與虛云、弘一同為民初高僧的印光大師,是佛教凈土宗的第十三代祖師,他生于清朝咸豐未年(公元一八六一年),一九四○年十一月四日住生,世壽八十歲。

印光大師一生專弘凈土法門,使得凈土修持到民國以后得以發揚光大,他在生前居住的房子里有一佛堂,并不供華像,只用毛筆在墻上寫一個大字"死",告訴門人學佛要天天都為生死而學,念佛要日日為生死而念,置之死地而后生,才能有所成就。,他生平甚少講經說法,而以尺牘文章弘揚佛法,留有《印光法師文鈔》、《印光大師嘉言錄》等書。

印光法師往生的當天凌晨一時三十分,對弟子說了一首偈:
念佛見佛,決定生西。

到凌晨二時十五他,由床上站起業洗手,對弟子說:"蒙阿彌陀佛接引,我要去了。大家要念佛,要發愿,要生西方!"說完后,面向西方而坐,念佛。

凌晨三點,他對弟子妙真和尚說了最后法語:
要維持凈土,弘揚凈土,勿學大派頭!
一直念佛到凌晨五時,安詳西逝。

我們看印光大師的遺言,中不具有偈的形式,但卻栩栩如生地映現了凈土一代宗師的言容語氣,這種直截了當的話語風格,也和凈土宗追求了生脫死的明白義理相互呼應,說穿了就是:念佛!念佛!念佛!

民國初年另外一位大師是太虛和尚,太虛大師是民國中國佛教的集大成者,他對天臺、賢首、禪宗、凈土各宗都有涉獵,并長于融貫統攝,自成一家之言,著作極豐。太虛大師對中國佛教的發展有重大影響,他提倡"人生佛教",革新佛教的教理、教義、教制,他并認為佛教徙應見政教之關系,他東游日本、弘法歐美、訪問南洋,派弟子前往佛教國家留學,促成了中國佛教的國際化趨勢。

由于太虛大師地政治、社會、人生、建僧的參與,成敗互見,因此毀譽參半,不像虛云、弘一、印光三位大師得到一致的敬仰,但他的影響極大,列為民初四大高僧應該是沒有定義的。

太虛大師生于清光緒十五年(一八八九年)十二月十八日,于一九四七年三月十二日中風舍報,世壽五十九歲。

太虛大師過世前五天,為玉佛寺的震華法師對龕,心極哀慟,寫了一首偈,這首偈成為他的最后遺墨,也可以算是自己的遺偈了。因為他寫完此偈就中風,五天后去世,偈云:
諸法剎那生,諸法剎那滅;
剎那生滅中,無生亦無滅。

其實,在這一年春天,他寫過兩首偈,就隱隱然有遺偈的味道了,一首是他回到一別十年的雪竇寺,不勝興奮之感,寫了"重歸雪竇":
妙高欣已舊觀復,飛雪依然寒色侵;
寺破亭空古碑在,古年陳夢劫灰尋!
另一首為"奉奘老":
吃虧自己便宜人,矍鑠精神七四身;
勤樸一生禪誦力,脫然瀟灑出凡塵。
圓滿自在·生死無礙

我們讀了民初高僧的持偈,頗能感受到遺偈所表達的精神,而在中國佛教史上,精彩的遺偈更是難以勝數。我在這里依年代選錄十首動人的遺偈,或可窺見禪師與禪偈的風貌。
一、晉趄僧肇遺偈:
四大非我有,五蘊本來空;
掉頭挨白刀,恰似斬春風。

二、 唐朝大同遺偈:
四大動作,聚散常程;
汝等勿慮,君自在行。
三、宋朝宏智遺偈:
夢幻空花,六十七年;
白鳥煙沒,秋水天連。
四、宋朝行端遺偈:
本無生滅,焉有去來;
冰河發焰,鐵樹華開。
五、宋朝法遠遺偈:
來時無物去亦無,譬似浮云過太虛;
拋下一條皮袋骨,還如霜雪入洪爐。
六、 宋朝楚石遺偈:
真性圓明,本無生滅;
木馬夜鳴,西山日出。
七、 宋朝一寧遺偈:
橫行一世,佛祖吞氣;
箭已離弦,虛空墜地。
八、 元朝宗衍遺偈:
雨落天垂淚,雷鳴地舉哀;
西方諸佛子,同擁馬車來。
九、明朝了改遺偈:
行年八十七,相違在今夕;
撒手威音前,金鳥叫天碧。
十、 明朝了元遺偈:
覿面絕商量,獨露金剛王;
若問安心處,刀山是道場。

到這里,我們稍能貼近遺偈的共同風格,就是簡明扼要,純真而不矯飾,雖是寥寥幾句,卻是一生行持的提煉,真了生死的看法,對我們學佛的人來說,使我們可以把自己提拔到高處,來回觀整個人生。

若以詩的立場來看,遺偈不盡合于詩律,同時,這種形式也并不難寫,問題是在于,能在臨終之肖說出或寫出遺偈,至少應具備三個條件,一是必須預知時至,在從容之中圓寂,否則匆忙暴斃,何偈之有?二是必須最后一刻仍然靈臺清明,意念不能亂,否則昏迷病榻,偈從何來?三是必須長久修持,能自流露,否則臨終胡言亂語,能偈下什么對人心有益的偈呢?

當我們看到這些簡明易曉的遺偈,不應該小看,像"華枝春滿,天心月圓"固然是優美而動人,"無來亦無去,沒有什么事"又何嘗不使我們有悟道之慨呢?歷代高僧大德所追求的,也無非就是前者的圓滿和后者的自在罷了!

要達到圓滿自在,生死無礙的境地,唯一的道路正是虛云和尚的遺偈:
勤修戒定慧,
息滅貪瞋癡。


阿底峽 2011-12-14 21:05:42

[新一篇] 科學運動減肥法

[舊一篇] 碑帖鑒賞之 五代楊凝式《神仙起居法》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