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動:世界第一支專業消防隊在宋朝(組圖)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簡體     傳統

世界上最早的專業化公共消防隊,誕生于中國的宋王朝。這支職業化的消防隊,宋人叫做“潛火隊”“火隅”,列入軍隊編制,配備有在當時來說堪稱最先進的消防裝備,這些消防器材全部由財政撥款購置、保養。

世界上第一支私家消防隊,可能是公元前三世紀羅馬奴隸主克拉蘇組建的滅火隊。靠著這支滅火隊,克拉蘇專干趁火打劫的事情看哪家的產業不幸著了火,他就找到業主,以超低價買下來,然后拉出由奴隸組成的滅火隊,撲滅大火后重修物業,再相機出售,借此聚斂財富。如果業主不答應以超低價將產業賣給克拉蘇呢?對不起,克拉蘇將袖手旁觀,讓大火一直燒下去,業主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財產化為灰燼。

而世界上最早的專業化公共消防隊,則誕生于中國的宋王朝。宋代城市化急速發展,在人口、民居、商鋪密集的城市,火災是大患,對于專業性的消防服務有迫切的需求。同時,宋朝也是極注重政府公共職能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一支職業化的國家消防隊率先出現在宋朝的城市中。

這支職業化的城市消防隊,宋人叫做潛火隊火隅,列入軍隊編制。由于宋代沒有義務兵役,而是實行職業軍人制度,當兵是志愿入伍、入伍即領薪的職業。潛火兵以滅火為職業,平日必須接受嚴格的訓練,是專業的消防官兵。

專職的城市消防隊

宋代的專業消防隊最早應該出現在北宋的京城。據《東京夢華錄》防火條記載,汴梁城內的街巷,每隔三百步設一所軍巡鋪屋,每所鋪屋置鋪兵五人,負責夜間巡邏。又在城中高處修建望火樓,樓上有人瞭望,樓下有官屋數間,屯駐潛火兵一百余人,備有大小桶、灑子、麻搭、斧鋸、梯子、火叉、大索、鐵貓兒等消防設備。一發現哪處起火,馬上馳報,潛火兵即刻出動,汲水撲滅,不勞百姓。宋仁宗時,樞密院副使狄青家舉行夜醮(祭拜鬼神),大舉燭火。東京望火樓的瞭望兵見狄府驟有火光,以為發生火災,不敢怠慢,立即拉響警報,很快一大隊潛火兵趕到狄府,才知道原來是一場誤會。從這件事可以看出開封消防系統的反應之快。

南宋的臨安建成了比北宋東京更為完善的消防機制。據《夢梁錄》,南宋后期,臨安街道每隔二百余步,設置一間軍巡鋪,每鋪配置三至五名鋪兵,夜間出來巡邏。又在城內修建望火樓,高四十尺,日夜駐兵瞭望,發現煙火即拉響警報。軍巡鋪與望火樓的主要功能是消防報警。宋政府還將杭州城內外劃成二十三個消防區,各區設置一個火隅,各隅分別配備消防官兵一百至數百員,負責本區域內的滅火。火隅有點像今天的消防中隊。

杭州還有七支直隸于臨安府的潛火隊,分別是水軍隊、搭材隊、親兵隊、帳前一隊、帳前二隊、帳前三隊、帳前四隊,每隊各配備一二百名消防官兵,負責全城的消防任務,相當于今天的消防總隊。從其名字可以判斷,南宋消防隊的分工已經非常明確,有專門負責搭材的隊伍,有專門負責噴水的隊伍。

此外,還有一支由三百名殿前司精兵組成的潛火兵也歸臨安府統轄,這是當時最精銳的特種消防兵。

杭州城內外有二十三個火隅,七支潛火隊,一支精銳特種消防兵,再加上駐扎在臨安城外的消防部隊,錢塘、仁和兩縣管轄的四個消防機構,算下來,城市人口超過一百萬的臨安府,共有專職的消防官兵五六千人。臨安城人口繁多,民居接棟連檐,街道狹小,多為風燭之患,全靠這支專業的消防部隊維護公共安全。

那么其他城市是不是也設立了專職的公共消防機構呢?當然。根據文獻記載透露出來的信息,建康、會稽、泉州、靜江等州府,均設有專業的潛火隊、潛火衙兵。如《宋會要輯稿》載,南宋隆興年間,建康府修建了一千間官屋,撥給各個部門辦公使用,其中就有潛火官兵的辦公室。到南宋后期,基本上所有州縣城市及重要市鎮都應該設置了專職的防火機構。

完備的消防制度

宋朝的消防隊都配備了在當時來說堪稱最先進的消防裝備,這些消防器材全部由財政撥款購置、保養。當然,更值得我們贊嘆的是,宋朝的消防作業,發展至南宋后期時,形成了一套非常完備的制度。

望火樓瞭望兵一旦發現火警,立即敲鑼拉響警報,白天以旗為號,晚上以燈為號,指明失火方位。在臨安城,宋政府將城市劃成幾個防火警報區,并進行編碼,如朝天門內的區域代碼是三,朝天門外的區域代碼是二,城外的區域代碼是一,消防警報拉響后,消防官兵根據望火樓掛出的旗幟(或燈籠)數目與方向,便可立即判斷出失火的大體方位。

潛火隊得悉火警之后,必須即刻奔赴失火現場救火,不得有半點怠慢。原則上,哪個消防區發生火災,由該區的火隅發兵撲火;如果火情嚴重,則需跨區調兵,或者出動臨安府直轄的潛火隊,乃至特種消防兵。

潛火隊趕往現場救火時,享有一些特權,比如路遇高官,可不必避路讓道。要知道,在古代,路上相遇,有民讓官、賤讓貴先行之禮,但潛火隊可不受這一禮制約束。

到達救火現場后,潛火兵必須聽指揮官號令,盡力滅火。如果表現出色,官府會有犒賞;若不竭力救火,則依軍法治罪。如果潛火兵在救火過程中受傷,則由政府負責治療并給予獎賞。

出于保護平民生命安全以及防止有人趁火打劫的考慮,宋朝曾規定,火災現場不準平民自行進入撲救,后來發現這容易延誤救火,因為潛火兵趕到現場畢竟需要時間,又修訂了這一立法:都城救火,如果消防隊未趕到,鄰近的平民可以先組織救火。不過,發生在京城的火災,通常是不需要平民動手救火的,因為潛火兵撲火,須臾便滅,不勞百姓。

救火離不開大量的水,如果起火地點附近沒有水井、池塘、河流,則需要水行人協助。水行是宋朝的一個工商行會,經營商品水,擁有專業的運水裝備與人力組織,所以在宋朝的火災現場常常也可以看到水行人,為潛火隊運水。有意思的是,這些水是要政府掏錢向水行人購買的,不能免費征用。

宋朝的消防設備

宋代消防隊配備的消防器械包括大小桶、灑子、麻搭、斧鋸、梯子、火叉、大索、鐵貓兒、斧鋸、燈籠、火背心等,我再根據《武經總要》的記載,介紹幾種比較現代化的設備

云梯:以巨木為基床,下面有六個輪子,上面豎著可折疊的梯子,最高可達四丈,即十幾米。放在現在,當然不夠高,不過以前的建筑物很少超過三四層的,所以也夠使用了。

唧筒:用長竹制成,鑿掉竹節,一頭開孔,另一頭用棉絮裹上木桿,作為活塞,便可吸水、泵出。大概是最早的消防泵。

水囊:以前沒有塑料袋,人們便用豬或牛的尿胞制成水囊,滅火時,水囊裝滿水,投擲到著火的地方。

水袋:這是一種用牛馬雜畜的皮做成的儲水器,一頭縛上一丈長、中空的大竹,裝滿水后,便可通過竹筒向著火處注水。

這些消防器械當然不可與現代化的機器相提并論,但考慮到它們出現在八百年前,就不能不贊嘆其先進。


360doc 吳鉤 2015-08-23 08:45:23

[新一篇] 這么美的十首詩 竟不知道作者是誰(組圖)

[舊一篇] 周質平:晚明小說中的情與色 鳳凰副刊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