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妓回憶錄 鳳凰好書榜第10周書單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簡體     傳統

文字之美,精神之淵——“鳳凰好書榜”作為鳳凰新媒體唯一一份圖書榜單,由鳳凰網讀書頻道傾心打造,多年來,品質一以貫之,于中國范圍內不斷出版的繁雜新書中,為全球華人讀者甄選更為可信、值得一讀的各類好書。



苦妓回憶錄

馬爾克斯/南海出版公司/2015-3


一個老記者為了慶祝自己的九十歲生日,給妓院老鴇打電話,要找一個處女過夜。他信誓旦旦要重溫舊年激情,但不知為何,當真正面對少女時卻無動于衷。更荒唐的是,他發現自己瘋狂愛上了她。在這個沉睡的美人兒面前,他回憶起自己一生的風流與荒唐,歷歷在目的情欲與混亂之愛的軌跡,拼圖成了他的一生:墮落而孤獨。


《苦妓回憶錄》是馬爾克斯的小說封筆之作,原著于2004年出版。在《百年孤獨》中,馬爾克斯曾總結說布恩迪亞家族孤獨的原因在于缺乏愛的能力;反而言之,愛也可以打敗時間、衰老和孤獨,讓人重獲新生。




這受難的國度

德魯·福斯特/譯林出版社/2015-3


本書以一種新的史學視野,探討了美國內戰期間人民所經歷的苦難,以及戰爭和死亡對此后國家及社會文化的持久影響。德魯•吉爾平•福斯特將目光聚焦在作為戰爭主體的普通人,以她杰出的分析與描述才能,探究了北部與南部美國民眾如何應對這一最具毀滅性的經歷。他們如何面對殺戮和死亡,如何埋葬死難者,如何哀悼與紀念,如何幫助死難者的家人?這場戰爭如何影響了那些從中幸存的人?……本書對這些問題有力而動人的回答,為重新理解美國內戰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新維度。


德魯•吉爾平•福斯特(1947—),美國歷史學家,曾担任哈佛拉德克里夫高等研究院院長,同時兼任林肯歷史講座教授。2007年至今任哈佛大學校長,獲選美國《時代》雜志2007年度百大最具影響力人物。福斯特是哈佛大學歷史上第一位女校長,也是自1672年以來第一位沒有哈佛學習經歷的哈佛校長。




性的歷程

法拉梅茲·達伯霍瓦拉/譯林出版社/2015-3


性行為是一種普遍的人類活動。不過,性同樣有其歷史。我們如何看待它,我們賦予其何種意義,我們在社會中如何對待它;所有這些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都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在西方歷史的多數時候,對于非法性行為的公共懲罚乃是常態。雖然在細微之處不無差異,但每個地處歐洲的社會都提倡性戒律的理想,并懲罚自愿發生偷情行為的人群。這正是基督教文明的一個核心特征,從中世紀早期以來,其重要性日益突顯;而如今我們對此種做法極為反感。此乃前現代與現代世界的一個主要差異。因此,在17世紀晚期和18世紀出現的現代的性觀念,應當被視為一次重大的革命。《性的起源》的目標即是闡述這一革命何以產生。


法拉梅茲•達伯霍瓦拉,現為牛津大學埃克塞特學院歷史學高級研究員,皇家歷史學會成員,本書是他的處女作。




關鍵十六天

白先勇、廖彥博/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3


《關鍵十六天》是白崇禧將軍之子、著名作家白先勇與歷史學者廖彥博,共同尋訪耆老,搜集湮沒的史料,收錄歷史照片約70幅,還原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關鍵十六天的史實真相。本書抱持“還原歷史真相”的態度,運用各項檔案、電報、函件,以及相關當事人的日記與口述訪談記錄,重建白崇禧奉命赴臺宣慰的前因后果,盡量以每個小時作為單位,近距離觀察這平撫傷痛的關鍵十六天。書中回答了諸如“白崇禧作了什么決定?發揮了什么作用?”“期間遭受到什么樣的困難和阻撓?”“對于二二八事件的發展與善后,還有往后的臺灣,又造成什么樣的影響?”等等一系列疑問,同時也披露了當時臺灣軍政當局千方百計想要隱瞞的濫施捕殺的真相,闡明二二八事件背后當時臺灣社會“三青團”、CC系、中統、軍統等國民黨不同派系之間的矛盾,以及各種民間團體、中共的力量等等之間的糾葛。


白先勇,小說家、散文家、評論家、劇作家。1937 年生,廣西桂林人,名將白崇禧之子。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愛荷華大學“作家工作室”(Writer's Workshop)文學創作碩士。廖彥博,臺灣政治大學歷史系碩士,美國弗吉尼亞大學歷史系博士班。




奧克諾斯

路易斯·塞爾努達/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1


《奧克諾斯》是西班牙詩人塞爾努達的散文詩集。流亡國外的詩人追憶童年、秋日和故鄉小城,在文字中重構一個透明的世界,達成自己對生命的理解、對永恒的渴望。在西班牙詩壇,塞爾努達的影響足以媲美安東尼奧·馬查多和希梅內斯;而本書在《理想藏書》的西班牙文學書單中名列第二位。




掉傘天

蔣曉云/新星出版社/2015-4


《掉傘天》是蔣曉云早年成名短篇小說集,收入了三度榮獲“聯合報文學獎”的作品。人生一世,有許多緣分,有些緣分是一輩子,有些卻只是短短一程。蔣曉云筆下的現代青年男女,談戀愛往往現實而自私,最終只能嗟嘆緣淺。不如那些平淡相守一生的老人,他們拙于談情,卻更懂感情。有人絕癥不愿拖累家人選擇自盡,有人黃昏相戀感情真摯,也有人一生孤獨樂于助人,而這些人的情感更令人感動,整本書正是展示了一幕人世百態。


蔣曉云,臺灣師范大學教育系畢業,后就讀于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育系博士班。曾任《民生報》兒童版、《王子》雜志主編。




昨日之島

戴錦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1


發現電影的魅力,呈現文化的癥候,戴錦華文章精選結集,坦言學術和人生思考的心路歷程。本書包括十篇戴錦華本人精選的文章和一篇訪談,從中可以看到戴錦華教授多年來以電影為基點,對當下與歷史議題所展開的思考,尤其可以看到作者思想發展的斷面。


戴錦華,曾任教于北京電影學院電影文學系;現任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教授,北京大學電影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東亞系兼職教授,并曾在美國、歐洲、日本、香港、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數十所大學任客座教授。從事電影、女性文學和大眾文化的研究。




法辨

梁治平/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4


《法辨:法律文化論集》是梁治平先生的代表性文集,追隨法儒孟德斯,而力圖推陳出新,以“用法律去闡明文化,用文化去闡明法律”的原則,開創了比較法律文化研究的先河,奠定了比較法律文化研究的基礎,是為法學理論的一部經典之作。


梁治平,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本書書名取自作者27歲發表的代表作《法辨》,在收入本書的18篇文章里,13篇刊于《讀書》雜志,這些文章曾經以其銳利之思想、清新之文風而引人矚目,不但令眾多外行一窺法理堂奧,得以親近法律,同時也使法律學子領略了法律寫作的另一種樣式,耳目為一新。




單身社會

艾里克·克里南伯格/上海文藝出版社/2015-2


克里南伯格在本書中,用令人耳目一新的統計數據、第一手資料,以及對于獨居人士的生動刻畫,顛覆了人們對于單身的傳統認知,并為改變著美國的單身社會這一形式,給出了結論性的評價:單身社會,正成為一次空前強大、無可避免的社會變革。


艾里克•克里南伯格(Eric Klinenberg,1970- ),紐約大學社會學教授,《公眾文化》編輯。他的第一部著作《熱浪》獲得了七項文學和學術獎項,并被《芝加哥論壇報》譽為“最佳著作”。他的調查研究被《紐約客》轉載,被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以及全國公共廣播電臺(NPR)轉播,他的文章則刊登于《紐約時報雜志》《滾石》和《美國生活》。




一生里的某一刻

張春/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1


《一生里的某一刻》是張春在豆瓣、知乎、天涯上的隨筆文章精選集,約一半篇幅為重新創作。全數收入《各種普通的食物最好吃的時刻》等在互聯網內外廣為傳誦的文章。


張春,目前的職業是著名冰激凌師和犀牛故事APP主編,現居廈門。在《我愛搖滾樂》《南方都市報》《青年文摘》等雜志報紙發表隨筆、特稿,專欄,連載文章,曾在《廈門晚報》開辟樂評專欄兩年。活躍于SNS社區豆瓣網,被譽為知乎說書人。合著有《我愛你,時間沒什么了不起》等。



鳳凰讀書 2015-08-23 08:46:28

[新一篇] 俞曉群:那張舊書單,那些關于書的理想

[舊一篇] 慢讀新書丨唐德剛《胡適口述自傳》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