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思維 幾十顆核彈就可以解決對方,為啥要造幾千顆?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下文內容轉載自網友 十一點半 發表于知乎的回答。


美蘇的幾千枚核彈也不是一夜之間造出來的,中間經歷了一個發展和博弈的過程。其中涉及到軍事科技的進步、美蘇之間的對抗、還有人性所面臨的終極考驗。

我們從第一顆核彈講起。

1945年7月16日,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在美國的新墨西哥州引爆。當時的美國總統杜魯門正在德國跟斯大林參加波茨坦會議,得知原子彈爆炸的消息后,他告訴斯大林美國掌握了“一種威力巨大的新型武器”。斯大林對于這句話并沒有特別多的表示,只是簡單地做了回復。杜魯門覺得有點掃興,覺得傻乎乎的斯大林根本沒聽說過原子彈,根本無法理解這種新式武器的巨大威力。

下面是波茨坦會議上的斯大林,一幅小熊維尼式的憨厚樣:



但波茨坦會議上的斯大林只是在故意裝傻而已。斯大林不但知道原子彈,甚至比杜魯門更早知道美國的原子彈機密——曼哈頓工程。(這就是歷史的黑色幽默)

由于曼哈頓工程在美國被列為頂級機密,杜魯門作為副總統時竟然也完全不知情。一直到1945年4月25日,在原總統羅斯福去世、杜魯門成為新的美國總統十三天后,才有人向他報告了曼哈頓工程的詳情。而斯大林通過蘇聯的間諜活動,從1943年就開始在獲取曼哈頓工程的相關資料。據說曼哈頓工程遭到蘇聯間諜滲透的原因是它的保密級別太高——高到FBI都不知道有這么一個工程,自然就沒辦法防范蘇聯間諜。

1945年8月,美國在廣島和長崎各投下了一顆原子彈。美國人雖然已經試爆過一顆原子彈,但還是被它實戰中展現出來的威力嚇了一跳。美國人意識到雖然自己是第一個造出原子彈的國家,但也不可能永遠保持核壟斷。于是,美國代表心急火燎地在聯合國提出建議,要求所有國家的核武器研制以及核材料的生產都要接受聯合國的監管,以防止核武器擴散(大哥,現在全世界就你有啊)。蘇聯代表當然不買賬,表示美國先把自己的核武器銷毀掉,我們再來談這事。大家整天口水仗打來打去,后來蘇聯代表干脆連會都不來開了,讓美國跟自己的小兄弟們在會上盡情意淫。

聯合國里的口水仗一打就是好幾年,一直打到1949年8月29日蘇聯引爆了自己的第一顆原子彈。

就這樣,美國的核壟斷僅僅維持了短短的四年。美蘇之間長達40年的核對抗正式拉開了帷幕。

在這四年里,美國根本沒有什么像樣的核戰略,也沒想明白原子彈應該什么情況下用、怎么用。在蘇聯引爆自己的第一顆原子彈之前,美國人的態度差不多就是沒事就先造著,造出多少來算多少。到1949年底,美國大約擁有235顆核彈。

蘇聯第一顆核彈的爆炸聲驚醒了處在深度自我陶醉中的美國人。出于對蘇聯的極度不信任,美國開始加速核武器的制造。

到了1950年,蘇聯擁有5顆核彈,美國有369顆。

到了1953年,蘇聯擁有120顆核彈,美國有1436顆。

在這個時候,美蘇雙方的核打擊能力都還沒有到按一個按鈕就毀滅世界的程度,因此美國還能愉快地跟盟友討論下什么情況下應該用一下核武器。比如1952年美國就在西歐部署了核武器,聲稱蘇聯一打過來就要用核武器自衛。在1950年-1953年的朝鮮戰爭中,美國政府也曾經認真地考慮過要不要使用核武器。這個時候美蘇由于地理位置遙遠,雙方都缺乏有效的遠距離打擊手段,因此頂多也就是相互進行一下核威懾,全面核戰爭是打不起來的。

不過,在幾年后蘇聯人取得了一項重大技術突破,直接導致了美蘇間的核對抗的進一步升級。

1957年8月27日,蘇聯發射了第一枚洲際彈道導彈(ICBM),擊中了6000公里以外的目標。洲際導彈一出,國土廣袤、戰略縱深這些概念統統都成了浮云。就算你國土再廣袤、戰略再縱深,對于導彈來說不過是多飛幾分鐘的事。美國由于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向來不用担心本土的防守。但在蘇聯部署洲際導彈之后,美國本土也完全暴露在了蘇聯的核打擊之下。

如果說之前的美蘇就像兩個男人在相隔十米的距離上用槍瞄準對方,那么在洲際導彈出現后,這兩個男人就好像是被關進電話亭里然后互相用槍指著對方的頭,動也動不了,躲也躲不開。

1957年10月,蘇聯又發射了人類第一顆人造衛星。很多美國普通老百姓晚上看到蘇聯人造衛星在天上一閃一閃,担心說不定哪一天上面就會丟個核彈下來。對于美國普通民眾來說,遭受核打擊的威脅從未如此真實過。

這個時候的美國政府當然也怕,然后就有人提出了相互毀滅保證(Mutually Assured Destruction,簡稱MAD)這個理論。這個理論提出,在全面核戰爭中應該有兩個概念:先發打擊能力(First Strike Capability)和二次打擊能力(Second Strike Capability)。

先發打擊能力很容易理解,指的是把所有的核武器發射到對方國家去的能力。而所謂的二次打擊能力指的是在經受對方的一輪核飽和攻擊之后,仍然能夠保存的核打擊能力。如果美蘇雙方都能夠確保自己具備二次打擊能力,那么無論誰先發動核攻擊,最后的結果都是兩個國家(包括各自的盟國)一塊從地球上消失。在這樣的設計下,兩國政府都會保持克制,避免發動全面核戰。

美蘇核對抗升級到這個程度的時候,美國就非常非常怕自己失去二次打擊能力。怕到什么程度呢?從1960年代初開始,為了防止蘇聯突然發動核戰,美國永遠保持一部分B52戰略轟炸機掛著核彈頭飛在天上。也就是說,一周七天一天二十四小時,不管美國老百姓在吃飯還是在睡覺,軍方永遠有一部分戰略轟炸機在空中巡邏——不為別的,只為萬一下一分鐘核戰爆發,他們可以立刻調轉方向奔赴蘇聯投下機上的核彈。

下面是眾多巡邏路線中的一條,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從1954年到1963年,美國人一共造了700多架這種B52戰略轟炸機,下面是一群B52退役后被堆在一起的照片:



當然除了戰略轟炸機之外,美國還有陸基彈道導彈和可以從潛艇上發射的潛射彈道導彈來保證二次核打擊能力。這三種武器也構成成了美國的戰略核三角(Nuclear Triad)。

在MAD思想的指導下,美國政府最担心的不是核戰爆發,而是核戰爆發后自己沒有能力確保對方也完蛋。反過來講,如果能讓對手相信自己在經受核飽和攻擊之后,仍然有能力進行反擊,全面核戰便不會爆發。

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在1960年代美國開始瘋狂的加速核武器的制造和部署。同時美國軍方為了自己的利益,也有意無意地在各種報告中夸大蘇聯的核攻擊能力,向總統施加壓力要求更多的經費和更多的核武器。有趣的是,在地球另一端的蘇聯也上演了同樣的一幕。蘇聯軍方向中央委員會拼命強調美帝的核打擊能力,請求撥給他們更多的經費去擴大核武器庫。

到了1960年代初期肯尼迪任美國總統時,美國已經擁有大約27,000核彈,而蘇聯的數量大約是這個的十分之一。

這個時期美國內部也有人質疑是否需要這么多的核彈,甚至肯尼迪也覺得美國的核彈已經太多了。有報告聲稱只要有200枚核武器能夠在第一次核打擊中生存下來,就足夠維持必要的二次打擊能力。但是,要造多少枚核武器才能確保有200枚能夠存活下來?500枚?1000枚?還是5000枚?沒有人經歷過全面核戰爭,也沒有人敢做這個保證。所以大家討論來討論去,結論就是核武器的數量只能增加,決不能減少。

下面是美蘇雙方在冷戰期間的核武器數量對比,從表中可以看到,美國核武器數量增長最瘋狂的就是1960年代這一段時間:


有了足夠多的核武器之后,還要有相應的指揮和通訊系統將他們發射出去。在1960年,美國軍方制定了一個核打擊系統叫做SIOP(Single Integrated Operation Plan)。這個方案簡單地講就是把美國所有的核武器的發射系統整合到一起,然后把發射權交到總統手里。每當有新的美國總統上任時,軍方都會專門針對這個系統對總統做一次簡報,告訴總統美國核打擊力量的組成以及如何使用這個系統。幾乎每一任美國總統(1960年的艾森豪威爾、1961年的肯尼迪、1969年的尼克松)在聽過這個簡報之后都表示覺得心情很壓抑。

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了蘇聯領導人身上。1972年,蘇聯軍方向勃列日涅夫匯報了如果美國進行先發核打擊的話會有什么后果:蘇聯的軍事力量減少到原來千分之一,八千萬居民死亡。勃列日涅夫聽了以后馬上整個人都不好了。還沒等勃日涅列夫恢復過來,軍方又準備了三枚未安裝核彈頭的戰略導彈讓他熟悉發射流程。在按下發射按鈕時,這位蘇聯領導人緊張到手抖,反復跟身邊的人確認這三枚導彈是不是真的沒有安裝核彈頭。

作為一名人類的個體,美蘇領導人的這種反應是非常正常的。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他們,在美蘇核對峙最嚴峻的年代里,不管是白天還是晚上,每一分鐘你都可能接到軍方的緊急電話:“總統先生/總書記,對方的核武器已經全部發射,我們等待你的命令。”

這個時候,你將會有大約20分鐘來做出你的決策。但所謂的決策,無非只有兩個選擇:

1)什么也不做,等著自己這半個世界在20分鐘后被摧毀;
2)發射自己的核武器,摧毀對方那半個世界(但那時你應該已經死了)。

人類有文字的文明大約有五千年。在這五千年里,人類的科技水平飛速發展,但是人類作為一種生物卻和五千年前的人類沒有本質的區別。五千年前還在過著部落生活的生物,現在卻要在20分鐘內做出是否要毀滅世界的決定。如果美國在歐洲部署中程核彈頭導彈的話,留給蘇聯領導人做出選擇的時間將由20分鐘進一步縮短至6分鐘。這也是為什么蘇聯領導人對于美國人在西歐部署中程核導彈如此介懷,也是為什么美國拼了老命也不讓蘇聯在古巴部署核彈。

人類核武器的發展速度,已經超出了人類這種生物的大腦所能承受的能力。

一個國家的領導人在遭到全面核打擊的情況下,最終會做出怎樣的選擇,是一個心理學上的終極問題。美國軍方在向總統演示核武器發射流程的時候,也絕不會讓總統站在發射臺前,而是讓一個替身扮演總統,真正的總統站在旁邊觀看即可。這樣做是避免總統在演練過程中的操作會暴露自己的“終極選擇”。

把是否毀滅世界這件事交給一個人在6分鐘內決定,也難怪美蘇領導人一想到這些就心情壓抑。

不過,這竟然還不是美蘇核對峙中最瘋狂的時刻。

===========================================

內容實在太多了,先寫到這里,稍后更新。歷史背景講完之后會上結論。

評論區里有一位兄弟說答主的這個回答是抄襲的,這是一項很嚴重的指控,我覺得有必要在這里澄清一下。

答主在寫這個回答的過程中,用到的參考資料有大約七八本書,維基百科,兩部紀錄片,還有其他十幾個網站。看這些參考資料的目的主要是為了了解數據和歷史事件,比如第一顆核彈是什么時候爆炸的、蘇聯領導人在核戰爆發的情況下有幾分鐘時間來回應、肯尼迪對于核彈數量的態度、以及勃列日涅夫在演練發射導彈時的反應等等。

答主所做的是把這些找到的數據和歷史事件串在一起,加上自己的點評和觀點,最后用自己的語言盡量講出一個流暢的故事。

我不知道除了上面這種方法,還可以怎樣寫歷史。難道要肯尼迪復活,然后我去采訪他?

我不知道別人寫一個答案要多長時間,反正這篇答案寫到現在已經花了六個小時的時間(還不包括查資料和搜圖片)。答主的另外一個過萬贊的關于破解恩格瑪機的回答,累積寫了大約三十個小時,分六次才更新完。

如果答主在寫作過程中參考了其他書籍中提供的數據和歷史事件,就構成抄襲的話,那么所有寫中國歷史的人都是在抄襲《二十四史》。

如果我的文章中有錯誤,請隨時提出,答主絕不是知錯不改的人。至于是不是抄襲,就讓大家自己來判斷吧。

更新完畢后答主會列出參考書目(網站可能已經記不清了)。

謝謝大家支持。




鐵血軍事 2015-08-23 08:48:39

[新一篇] 一個撞向地球的宇航員在絕望地怒吼(增訂版)

[舊一篇] 書摘 “十惡不赦”到底是哪“十惡”?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