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雞湯的若干苦惱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這是世相(thefair)的第 449 篇文章


關于雞湯爭議太多。比如:為什么總有人發一些你認為無病呻吟的話?為什么你分享一句很有價值的話,卻總被別人認為是雞湯?

如果你也有過下面三種關于雞湯的困惑,可以繼續看。

1,有些話,一個時間分享出來,會被一堆人說是“雞湯”,但過了一段時間后,某個事件發生后,忽然有很多人在說它,而大多數人不再認為它是雞湯。

比如,“錯過就是永恒”。你失去愛人,在朋友圈發了這句話,許多人會覺得很酸,很“雞湯”。但尼泊爾地震后,朋友圈里很多人用了這句話,來表達“好可惜沒有去過尼泊爾”這個意思,很少會被認為是雞湯。

2,有些道理,你讀了覺得非常有用,是真的有用,甚至解決了重大困惑;但一旦你跟別人說,別人會笑著說:很雞湯啊。你會很委屈。

也有時候反過來,別人發自肺腑地跟你分享了一句話,但你由衷覺得:很雞湯啊。為什么他們總犯這樣小兒科的問題?

3,你認識一些很有品位的人,會對一些“雞湯”持否定意見。但有一天,他突然在朋友圈里說了一句“永遠不要為別人放棄自己的夢想”。你會覺得有點生氣或竊喜:原來你也說這個。


為什么一句話有時雞湯,有時不雞湯?為什么有人覺得是,卻有人覺得不是?這是雞湯引起分歧的關鍵。爭吵雙方都有充足的理由。以上例子都來自我的朋友圈。據我觀察,很少有人不宣稱自己不喜歡雞湯,也很少有人從不發“雞湯”。

雞湯是有相對性的。

我們判斷一句話是不是雞湯,主要不是從它的表達方式上,而是看它到底是只提供虛假的安慰,還是有實際用處——幫助你想清楚一些困惑,或幫助你表達了某一刻的情緒。


但有些話對不同的人效果是不一樣的,在不同的時候效果也不一樣。“雞湯”經常是對某種具體情境的總結和抒情,在不在那種情境里,對它的感受是不一樣的。一句話如果你看了有用,切中了你的情境,你不會覺得是雞湯。但當你分享在朋友圈里,那些不在這種情境里的人,就會覺得是雞湯。

比如,有一天我看到這句話:“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不要抓一批人來搜集材料,不要指揮他們做這個做那個,你只要教他們如何渴望大海就夠了。”這句話來自《小王子》。當時,我正在想怎樣讓一群人完成一個目標,我覺得這句話太有指南性了。但我隨即意識到,假如我把它分享在朋友圈,那些不在思考這個問題的人,會驚訝地認為我發了一句雞湯。

也有時候,一個大事件的發生讓許多人都進入了某種情境,因此之前被視作雞湯的話可能就變得不是雞湯了。竇唯事件發生后,許多人自然地在朋友圈分享“做自己”或類似的話。但這句話在平時很容易被視作雞湯的。

雞湯往往發生在分享中。如果你不對他人說出來,它就不是雞湯。但你說出來,它就有成為雞湯的危險。


我的建議是什么呢?

你輕蔑地覺得別人發了一句雞湯的時候,也許那句話對他是真的很有價值。

無論你看到一句多么有道理的話,自己享受它并且偷著樂吧。別老是忍不住把它發在朋友圈里,讓它變成雞湯。


勘誤:


1,昨天題圖的攝影作者應該是 馬良,而不是弗孔。馬良是一位我很喜歡的攝影師,我為錯誤地標注了圖片信息向他道歉。

2,昨天文章里提到的喬布斯的“繼父”,這是一個特別難堪的筆誤,其實應該是“養父”。喬布斯在出生后就被母親送給一對家庭收養。



世相

倡導有物質基礎的精神生活

文章兼顧見識與審美

也許長,但必定值得耐心閱讀

覆蓋千萬文藝生活家的自媒體組織“文藝連萌”發起者


微信:thefair 微博:@世相



世相 2015-08-23 08:49:45

[新一篇] 紀念汪國真:讀他的詩從星星到夕陽

[舊一篇] 鬼腳七:如何打造小而美業務?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