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精神:最專業的國民常識書 一日一書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中國文化精神

作者: 張岱年/程宜山

出版社: 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 2015-4



本書以古今中外為參照,在歷史的長河中對中國文化的品格、得失與論爭等方面的內容進行了最通俗又極專業的講述,并闡明了中西方文化的異同。它深入淺出、言簡意賅、簡明系統地對中國文化精神突破性的概括,蘊含著歷史的智慧與哲理的啟迪,行文一氣呵成,敘述引人入勝。

張岱年,中國哲學家、文化學家、國學大師。早年任清華大學教授,后長期担任北京大學教授,曾任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他長期從事中國哲學與文化的研究,有極高的造詣和廣泛的建樹。他晚年以《中國文化精神》彰顯了中國文化研究與普及的最高水準。程宜山,中國文化著名學者。



在具體闡述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之前,需要對“文化基本精神”一詞的含義做一點說明。何謂“精神”?精神本是對形體而言,文化的基本精神應該是對文化的具體表現而言。文化的具體表現即文物、制度、習慣等,文化的精神即思想。就字源來講,“精”是細微之義,“神”是能動的作用之義。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文化發展過程中精微的內在動力,也就是指導民族文化不斷前進的基本思想。這種能夠作為文化發展內在動力的基本思想,本身也是文化發展的產物,并隨文化的發展變化而發展變化。因此,文化的基本思想,同時也一定是文化體系中起主導作用的中心思想,是文化體系中處于核心地位的基本觀點。要而言之,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一定文化創造出來,并成為該文化思想基礎的東西。


中國文化豐富多彩,中國思想博大精深,因而中國文化的基本思想也不是單純的,而是一個包括諸多要素的統一體系。這個體系的要素主要有四點:(1) 剛健有為,(2) 和與中,(3) 崇德利用,(4) 天人協調。其中“天人協調”思想主要解決人與自然的關系;“崇德利用”思想主要解決人自身的關系,即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的關系;“和與中”的思想主要解決人與人的關系,包括民族關系,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等人倫關系;而“剛健有為”思想則是處理各種關系的人生總原則。四者以“剛健有為”思想為綱,形成中國文化基本思想的體系。關于和與中、崇德利用、天人協調這三點,留到下章再做闡述,這里只討論作為總綱的“剛健有為”思想。


“剛健有為”的思想源于孔子,到戰國時期的《周易大傳》已見成熟。中國文化的基本思想是一個系統,其綱領“剛健有為”思想也自成系統。


粗略地看,《周易大傳》提出來的“剛健有為”思想包括“自強不息”和“厚德載物”兩個方面。《彖傳》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天體運行,永無已時,故稱為“健”。健含有主動性、能動性,以及剛強不屈之義。君子法天,故應“自強不息”。“自強不息”也就是努力向上,絕不停止。《周易大傳》所說的“剛健”,除了發揮主動性、能動性,努力向上,絕不停止的意思外,還有“獨立不懼”、“立不易方”之義,“獨立不懼”、“立不易方”也就是孟子所說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獨立人格;還有老子“自勝者強”之義。《論語》有一段對話:“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子曰:‘棖也欲,焉得剛?”這是說,要做到剛毅不屈,欲望就不能太多。由此可見,剛強不屈不僅意味著一種對抗外部壓力的能力,也意味著一種對付來自本身弱點的能力。這兩方面結合起來,也就是《周易大傳》所謂的“敬以直內,義以方外”。


“敬以直內”就是使心專一不放逸,就是控制自己對外來刺激的反應并加以抉擇,“義以方外”就是使行為皆符合道德原則。《彖傳》又說:“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坤”即順,“地勢”是順,“載物”就是包容許多物類。君子應效法大地的胸懷,包容各個方面的人,容納不同的意見,使他人和萬物都得以各遂其生。《周易大傳》認為,健是陽氣的本性,順是陰氣的本性,在二者之中,陽健是居于主導地位的。而從上述兩句話的關系來看,自強不息是自立之道,厚德載物是立人之道;自立是立人的前提,立人是自立的引申。可見,剛健有為的思想以自強不息為主,同時包含厚德載物的系統。


如果仔細分析一下,《周易大傳》所說的“自強不息”或剛健還含有“剛中”、“及時”、“通變”等引申的原則。


《周易大傳》提出:“能止健,大正也。”據高亨考證,“能止健”當作“健能止”,“能”讀為而。“健而止”即強健而不妄行,可止則止。《周易大傳》認為,強健而不妄行,不走極端,是大正即最合乎中道的品德。《文言》認為,“乾”的品德就是這樣。“大哉乾乎!剛健中正,純粹精也。”“乾”的品德是剛健而又不過剛,是最理想的品德。這里所謂“中正”,即孔子所謂“中庸”。剛健而中正,《周易大傳》稱為“剛中”。《彖傳》說:“剛中而應,行險而順”,用剛健而中正的態度對待險惡,能吉利而無災禍。


《周易大傳》又提出:“君子進德修業,欲及時也。”又說:“終日乾乾,與時偕行。”所謂“進德修業”、“終日乾乾”即“自強不息”。所謂“及時”、“與時偕行”,即以自強不息與永恒變化的客觀世界保持一致。也就是說,世界永恒變化的性質,就是人應自強不息的根據。《周易大傳》不僅從自強不息引申出“及時”即順應變化潮流的原則,而且將這個原則與“中”的原則結合起來,稱為“時中”。“時中”即隨時處中。也就是說,在《周易大傳》看來,所謂“中正之道”,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人的生活行動也必須隨時間的變化調整,按當時的情況確立標準。


《周易大傳》還認為,“天地革而四時成”,世界的流變是通過一系列變革、革新形成的,人要與時偕行,也必須“通變”、“革命”。這樣,它又從及時的原則引申出“通變”、“革命”的原則。《周易大傳》有一句至今膾炙人口的話,叫“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事物發展到不能再發展的地步,叫做“窮”。事物發展到極盛就要向反面變化,這叫“變”。通過變革或革命,原來“山重水復疑無路”的局面,就會一變而為“柳暗花明又一村”,這就是“通”,也就是“通則久”。正因為如此,《周易大傳》把“通天下之變”作為一條重要原則。《周易大傳》肯定革命與變革的重要意義。它說:“革而信之。文明以說,大亨以正。革而當,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大矣哉!”


總之,《周易大傳》把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剛中、及時、通變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了一個以剛健為中心的宏大的生活原則體系。由于《周易大傳》在古代一直被視為孔子所作,這些思想的影響很大,在鑄造中國文化基本精神方面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對推動中國文化的發展也起了很大作用。


鳳凰讀書 2015-08-23 08:51:37

[新一篇] 讓青春與孤獨和睦共處

[舊一篇] 為什么中國古代沒有面包? 鳳凰副刊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