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恒均:三塊墓碑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嫉惡如仇 從善如流
楊恒均微信號:yanghengjun2013

歡迎分享轉發


三塊墓碑,不一樣的人生,一樣的感嘆。人的一生,無論多么輝煌多么凄涼,最后都會變成這樣一塊墓碑。墓碑上的墓志銘不是刻上去的,而是你用一生寫出來的。



文 | 楊恒均


加拿大華人作家桑宜川教授的三篇文章很有意思,是寫他尋找三塊墓碑的故事。第一塊墓碑是中共總書記陳獨秀的,在四川江津。按中國習俗,人死后只能立一次碑,但陳獨秀的就不同了,他的墓碑原本不起眼,可1949年后成了政治晴雨表:藏起來、砸亂了,然后又風風光光立起來。當然,這位中國新文化運動的發起人和旗幟,中國文化啟蒙運動的先驅,中國共產黨創始人與早期的最高領導人并不知道身后的事。我們知道。


他原本是北大的一名教授,正如他所說“除卻文章無嗜好”,我想,他如果安心一直寫文章,恐怕還真能成為一代思想啟蒙大家,可他偏偏喜歡折騰。那年頭他最遭人詬病的就是喜歡嫖娼,還老不安心教書與文化啟蒙,要鬧革命,終于成立了共產黨。他是中共連任最多屆的總書記。后來由于犯了“右傾機會主義”錯誤(其他的所謂“反黨分子”、“漢奸”“叛徒”等罪名后來都被中共平反了)被共產黨批判,回到四川江津,1942年死在那里。還是國民政府撥款幫助下葬的。


陳獨秀晚年對自己發起的運動有了一些很深刻的反思,在考察了西方民主后他說,“任何專制獨裁,都是領袖個人的獨裁,沒有階級的獨裁,只有個人的獨裁。”他離開中共隊伍后,董必武和周恩來曾經在1938年邀請他去延安,他卻說:“大釗死了,延年死了,黨中央里沒有可靠的人了……”他兩個兒子都慘死在蔣介石國民黨手里,但抗戰期間,他為了不影響蔣介石抗日,停止了對蔣的批評。


陳獨秀任黨的總書記時就兩袖清風,下野回到四川江津就更是捉襟見肘。不過對于忙于反思與著書的他來說,恐怕并不像后人所說的那樣“凄苦”吧。更何況,他后半生是由一位年齡相差30歲,對他體貼入微、不離不棄的潘蘭珍女士相伴走過的。


陳獨秀的墓碑畢竟又豎起來了,相比而言,另一位雖沒當過總書記卻是中共一大主席并一度執掌紅軍最高權力的早期領導人張國燾的墓碑就很難找了。桑宜川教授歷經艱難,終于找到了。地點是加拿大多倫多東北方向的松山墓園。之所以難找,是因為“張公國燾”的墓碑被刻意掩藏了起來,為的就是不要讓外人來打攪吧。


張國燾是1979年底在多倫多一家養老院去世的。之后幾十年有關他和他后人就再沒什么消息了,但在中國大陸卻流傳著當時多倫多大雪紛飛,天寒地凍,已經中風的82歲老人行動不便,晚上睡覺時毛毯掉在地上,他被活活凍死的故事……


加拿大的福利那么好,老人院不可能沒有暖氣,何況任何加拿大的媒體與記錄都沒有說到這個事,張的家人也不露面幾十年了,當時并沒有人在場,咋就描述得活靈活現?估計是中國人對“叛徒”的痛恨,編出了“貧病交加、悲慘離世”的結局。


我常常看到后人描寫一些重要歷史人物之死時使用“貧病交加”、“晚景凄涼”、“生無所戀”之類的詞句,這也許部分符合事實,但更多的只是我們后人加上去的,尤其是對死者生前的心情描寫,幾乎都是想當然的揣摩。對于一個將死之人,“貧困”一定造成“凄涼”嗎?我一直在思考這樣的問題,對沒有宗教信仰,相信“人死如燈滅”的大多數中國人來說,死之前凄凄慘慘而生無所戀,難道不是最好的結局?相比那些死亡之前還躺在榮華富貴之中,緊握權力依依不舍的人,哪個更不舍?哪個更痛苦?哪個更“凄涼”?


張國燾是陳獨秀介紹給毛澤東認識的,當時意氣風發的富家公子、學運領袖張國燾估計有些看不起湖南來的農民,毛澤東曾說“張國燾看不起我這個土包子”,據說就此結下了梁子,也注定了張國燾的命運。許世友曾經說過:“黨內除了主席,誰都不是張國燾的對手”,可見張國燾也是個人物,只不過,既生瑜,何生亮啊。但不管怎么說,張國燾“投敵”的事實中共不會原諒的。就讓他繼續躺在多倫多墓園里吧。


雖說下次去四川江津時也許會去看望陳獨秀,也不排除下次去多倫多時請桑教授帶我去張國燾墓地走走,但我最想去拜祭的那塊墓碑卻在香港。記得我已經給內地來的公務員與大學教師兩次講過北大教授蔡元培的事,可我竟然不知道蔡元培的墓地就在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上個世紀30年代后期,蔡先生開始客居九龍,閉門謝客。1940年3月10日,為蔡元培先生舉殯那天,全港學校和商店下半旗,相送人群過萬。


但之后卻對大陸人來說是漸漸無聲無息了,香港一些教育人士和機構都還定期舉行一些小規模紀念活動,但墓地幾無人問津。1977年臺灣詩人余光中專程前往香港拜祭蔡元培,卻找不到他的墓碑。幾經周折才在雜草叢中尋獲,余光中先生因此作詩感嘆:“想墓中的臂膀在六十年前,殷勤曾搖過一只搖籃,那嬰兒的乳名叫做五四。那嬰孩洪亮的哭聲,鬧醒兩千年沉沉的古國,從鴉片煙的濃霧里醒來。”


醒來的人卻拒絕了蔡元培。據說有人多次提議應該把蔡先生的墓遷回北京大學,但聽說北京大學不愿意。好在像蔡先生這樣的人,墓在哪里并不重要,甚至也不需要那塊墓碑。他的學術成就也許有限,但他對中國教育的貢獻,無人能及,他的為人——當學生受到當局迫害時,他竟然先后十次要求辭職以對抗政府,更是少有人及。桑教授感嘆,孫中山與蔡元培是打得你死我活的國共兩黨唯一都認同的兩位人物。毛澤東對他的評價是:“學界泰斗,人世楷模”。這點毛澤東沒說錯。


我想,只要北大還在被人折騰,中國的教育還存在問題,校長和教授們還匍匐在權力的腳下,“蔡元培”三個字就會被中國人不停地提起,這樣的“墓碑”比秦始皇的陵寢與巨大的紀念堂更能深入人心與不朽吧。


世事多變,前途未卜,但我們每個人都知道確切會發生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我們自己的死亡。正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死,我們的生命才有意義,而大多數人生命的意義是死后才彰顯出來的。對生命與死亡的思考,給了我深的痛苦,也賦予了我強大的力量,將伴隨我走過人間路。


回首走過的路,彎彎曲曲慘不忍賭。日前日本影星高倉健去世,我才想起,他曾經是我少年時的偶像,他扮演的酷酷的警察杜丘多少影響我棄筆從戎,穿上警服。后來周潤發那些亦警亦匪的形象,也曾經是我效仿追逐的對象。只不過隨著歲月的流逝,我漸漸發現,形象會改變甚至能塑造,生命也會終結,唯獨思想,才能讓一個男人挺立不倒。大概35歲后,我才逐步從權力場與燈紅酒綠中醒過來,開始追尋蔡元培、陳獨秀這樣的榜樣。


從形象到思想,從肉體到精神之后,人生的思路與道路都豁然開朗了。不再怨天尤人,不會嫌貧愛富、追逐名利,更不會干喪天害理的事了。就連生在清清貧貧的家庭,也能讓我感激父母,感激他們沒有給我留下巨大的遺產,而是賦予我靠自己的努力哪怕賺一分錢都能感覺到快樂的能力,感謝他們無權無勢而給了我靠自己奮斗取得哪怕微小一點成績時的樂趣……


三塊墓碑,不一樣的人生,一樣的感嘆。人的一生,無論多么輝煌多么凄涼,最后都會變成這樣一塊墓碑。墓碑上的墓志銘不是刻上去的,而是你用一生寫出來的。


楊恒均 2014年11月 19 香港




楊恒均 2015-08-23 08:54:09

[新一篇] 《情報局長》節選:竊聽風暴之愛情故事(下)

[舊一篇] 姚洋:中國老齡化問題的解決之道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