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啟評傳》七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崇禎歷書》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關心宇宙形態、地球在天空的位置,亦即它與其他天體的關系。古人相信天象與人世間的政事是互相影響的,天象會干預人間,人事也會感應上天,因此天文學的研究一直不曾間斷。明朝使用的《大統歷》,是對元朝的《授時歷》稍加改動而成的,受科技水平的限制,推算日食、月食屢次不準。明中葉以來,朝廷上下主張修改歷法的呼聲相當高漲。

利瑪竇來華后,也有志于修改歷法,未能如愿。直到萬歷三十八年(1610),利瑪竇逝世,禮部只是推薦徐光啟、李之藻“同譯西法”,協助改歷,并未付諸實施。

關于此事,頗有一番曲折。早在萬歷二十四年(1596),河南按察司僉事邢云路就已指出,推算日食不準,建議修改歷法。萬歷三十八年(1610)十一月初一日,發生日食。禮部右侍郎翁正春重彈“天人感應”老調,認為是“災異尤甚”;“君德象日,宜照臨宣布,不宜暗汶閉藏”。兵部職方司員外郎范守已批駁欽天監推算日食時刻差誤,指出問題所在

① 鄒振環:《晚明漢文西學經典:編譯、詮釋、流傳與影響》,第 194 頁。② 曹增友:《傳教士與西方科學》,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第165-169 頁。

397

“歲差之法既有錯誤,則日食之時又安得與天符合也。于是官員周子愚上言:“大西洋歸化遠臣龐迪我、熊三拔等攜有彼國歷法,多中國典籍所未備者,乞視洪武中譯西域歷法例,取知歷儒臣,率同監官,將諸書盡澤,以補典籍之缺。”四(明通鑒》對此有一個補充說明:“先是,大西洋人利瑪竇進貢土物,而(龐)迪我、(熊)三拔及龍華民、鄧玉函、湯若望等先后至,俱精究天文歷法。禮部因奏:“精通歷法如邢云路、范守已為時所推,請改授京卿,共理歷事。翰林院檢討徐光啟、南京工部員外郎李之藻,亦皆精心歷理,可與(龐)迪我、(燕)三拔等同譯西洋法。俾(邢)云路等等參訂修改。然歷法疏密,莫顯于交食,欲議修歷,必重測驗。乞敕所司修治儀器,以便從事。疏人,留中。未幾,云路、之藻皆召至京,參預歷事。云路據其所學,之藻則以西法為宗。西法人中國,自此始。“@

萬歷四十一年(1613),已經升任南京太仆寺少卿的李之藻,向朝廷條陳西洋歷法。他說:“伏見大西洋國歸化陪臣龐迪我、龍華民、陽瑪諾等諸人,慕義遠來,讀書談道,俱以穎異之資,洞知歷算之學,攜有彼國書籍極多,久漸聲教,曉習華音。在京士紳與講論,其言天文歷數,有我中國昔賢所未及者。”以下他列舉了十四條“所未及者”,然后總結道:“此十四事者,臣觀前此天文歷志諸書,皆未論及,或有依稀揣度,頗與相近,然亦初無一定之見。惟是諸臣能備論之……觀其所制窺天窺日之器,種種精絕,即使郭守敬諸人而在,未或測其皮膚,又況見在臺監諸臣,刻漏塵封,星臺跡斷,晷堂方案尚不知為何物者,寧可與之同日而論,同事而較也……昔年利瑪竇最稱博覽超悟,其學未傳,溘先朝露,士論至今惜之。今龐迪我等須發已白,年齡向衰。遐方書籍按其義理,與吾中國圣賢可互相發明,但其言語文字絕不相同,非此數人誰與傳譯?

《萬69》萬歷三十八年爽戌捐,十一月壬寅;《明史紀事本末》卷七十三《修明歷

注)(明通室)樓七十四,萬歷三十八年手窗。

中(明通室)每七1四,萬歷三十八年壬窗

398

恃今不圖,政恐日后無人能解。”@因此,他向皇帝建議,由禮部開設館局下來一直要到崇禎二年(1629)才開始啟動。

崇禎二年(1629)五月月食,徐光啟依照西法預推;順天府見食二分有奇,瓊州食既,大寧以北不食。而用《大統歷》推算順天府見食三分有奇,用《回回歷》推算順天府見食五分有奇。屆時事實證明,徐光啟的西法推算是準確的,其他推算皆有誤。皇帝因此切責欽天監官員。于是禮部奏請開設歷局,修改歷法,任命徐光啟“督修新法”。皇帝批準此事,下旨:“西法不妨于兼收,諸家務取而參合,用人必求其當,制象必核其精……責有攸歸,爾其慎之。”@

徐光啟隨即上疏,詳細陳述依照西法修歷的道理:“三百五十年來,并(郭)守敬之書亦皆湮沒,即有志之士殫力研求,無能出(郭)守敬之藩。更一舊法,立一新義,確有原本,確有左驗者,則是歷象一學,至元而盛,亦自元而衰也……邇來星歷諸臣,頗有不安舊學,志求改正者。故萬歷四十年有修歷譯書、分曹治事之議……臣等愚心以為,欲求超勝,必須會通;會通之前,先須翻譯。蓋大統書籍絕少,而西法至為詳備,且又近今數十年間所定,其青于藍、寒于水者,十倍前人。又皆隨地異測,隨時異用,故可為目前必驗之法,又可為二三百年不易之法,又可為二三百年后測審差數,因而更改之法,又可令后之人循習曉暢,因而求進,當復更勝于今也。”③

皇帝同意他的意見,批示道:“這修改歷法事宜四款,俱依議。徐光啟見在本部,著一切督領,李之藻速與起補,早來供事。”徐光啟接旨后再上一疏,詳細開列具體事項,比如“歷法修正十事”,包括議歲差、議歲實、每測。是“修歷用人三事”。除了李之藻

@《明)李之藻:《請譯西洋歷法等書疏》《李我存集》卷-《疏》。②(明)徐光啟:《新法算書》卷-《緣起》。

《明)徐光啟:《歷書總目》《徐文定公集》卷六《疏》。

399

已蒙錄用,其他專門名家,亦宜兼收。此外特別強調“用西法”:“萬歷間西洋歸化陪臣利瑪竇等,尤精其術,四十等年,曾經部復推舉。今其同伴龍華民、鄧玉函二臣見居賜寺,必得其書其法,方可以較正舊法,與之會通歸一,則事半而功倍矣。”①

他的“用西法”修歷,起用耶穌會士龍華民、鄧玉函參與修歷的主張,得到皇帝許可,于九月間開設歷局,正式啟動。遺憾的是,這年+-月李之藻從杭州抵京不久病故,鄧玉函也于第二年四月病故,徐光啟繼續推薦耶穌會士湯若望、羅雅谷參加歷局的譯書演算工作。

徐光啟從利瑪竇那里學習到不少西方天文歷法知識,認識到修歷非“用西法”不可,用西法則必須先從事翻譯。這時歸國述職的耶穌會士金尼閣從歐洲帶回七千部書,為翻譯歐洲的數學、天文學提供了可供選擇的良好底本,也為修歷提供了基礎。②

已經升任禮部尚書的徐光啟大權在握,修歷工作進展順利。崇禎四年(1631)正月,他向皇帝呈進《歷書總目》一卷,《日躔歷指》一卷,《測天約說》二卷,《大測》二卷,《日躔表》二卷《割圓八線表》六卷,《黃道升度表》七卷,《黃赤道距度表》一卷,《通率表》二卷。繼而又向皇帝呈進《測量全義》十卷,《恒星歷指》三卷,《恒星歷表》四卷,《恒星總圖》一折,《恒星圖像》一卷,《揆日解訂訛》一卷,《比例規解》一卷。崇禎五年(1632),又呈進《月離歷指》四卷,《月離歷表》六卷,《交食歷指》四卷,《交食歷》二卷,《南北高弧表》十二卷,《諸方半晝分表》一卷《諸方晨昏分表》一卷。崇禎六年(1633),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徐光啟病逝,他所主持編修的《崇禎歷書》,洋洋一百多卷,除了前面已經提到的,還有《五緯歷指》九卷,《五緯表》十卷,《元史揆日訂誤》一卷,《通率立成表》一卷,《割圓八線立成長表》四卷,《黃道升度立成中表》四卷,《歷學小

①(明)徐光啟:《恭承恩命謹陳愚見以祈圣明采擇事》《徐文定公集》卷六(流)。②[日]藪內清:《西歐科學與明末的時代》,在(日本學士院紀要)第四十四卷第二號。③ 參見《明史紀事本末》卷七十三《修明歷法》。

400

辨》一卷,《歷學日辨》五卷。中阮元評論道:“自利氏東來,得其天文數學之傳者,光啟為最深。洎乎督修新法,殫其心思才力,驗之垂象,擇為圖說,洋洋乎數千萬言,反復引伸,務使其理其法足以人人通曉而后已以視術士之秘其機械者,不可同日而語矣。”阮元身為乾嘉時代的學者型高宮,評價如此精當,毫無迂腐偏見,令人心懷敬意。

《崇禎歷書》編成后還來不及刊印,明朝就滅亡了。清朝初年,由湯若望加以刪改,以《西洋新歷法》為名刊印出版。看起來更像是一部叢書,詳細介紹了第谷的《論新天象》、《新編天文學初階》,托勒密的《大綜合論》,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開普勒的《論火星的運動》等西方天文學著作。科學史專家江曉原指出,《崇禎歷書》編纂的時候,正是歐洲近代天文學確立階段。當時哥白尼提出日心說還不到一百年,此后伽利略這些人都贊成了。但是《崇禎歷書》體系的基礎是第谷天文學。為什么不采用哥白尼體系?因為當時哥白尼體系在理論上、實測上都不很成功,當時天文學家對哥白尼學說持懷疑態度。我們今天熟知的地球環繞太陽轉的證據,是到了 18 世紀才最終被發現的。《崇禎歷書》采用第谷體系是可以理解的。③

毋庸諱言,《崇禎歷書》仍有種種時代的局限性。不過平心而論,對于當時的中國而論,畢竟引進了西方的先進天文學理念,因此它的意義已經越出修歷本身,標志著中國傳統天文學的轉型,開啟了中國人認識宇宙的新階段。

江曉原還指出,《崇禎歷書》編成的時候,中國跟歐洲天文學的差距很小。但是此后兩百多年幾乎不變,完全脫離了歐洲天文學的進程,而歐洲在這兩百年間天文學發展迅猛。《崇禎歷書》使得我們有一個機會

①(清)阮元:《徐光啟》《疇人傳》卷三十二《明四》② (清)阮元:《徐光啟》《疇人傳》卷三十二《明四》。

③ 江曉原:《徐光啟與《崇禎歷書》》,《中西文化會通第一人--除光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年,第 28-30 頁。

401

跟國際接軌,卻很快脫軌,最終等到鴉片戰爭結束,西方天文學第二次大舉進入的時候,我們中國人幾乎不認識它了,因為我們落后了兩百年。這是今人研究《崇禎歷書》,最值得深思的地方。

四 放眼看世界的先進中國人

以利瑪竇為代表的耶穌會士的傳教活動,以及隨之而來的西方科學文化的傳播,向長期封閉的中華帝國吹進了一股清新空氣,讓人們接觸到了前所未聞的新思想、新事物,一些敏感的先進知識人把耶穌會士看作自己的朋友和老師,如饑似渴地向他們學習,從他們那里汲取新的精神營養,從而改變了世界觀和價值觀。這種變化對于中國社會的影響,無論如何評價都不嫌過分。

1.第一個結識利瑪竇的名士瞿汝夔

瞿汝夔,號太素,蘇州府常熟縣人,出身于高級官僚家庭。其父翟景淳。字師道,八歲能屬文,久困諸生,教授里中自給。嘉靖二十三年(1544)會試第一,殿試第二,授編修,典制誥,清介自持,官至禮部左侍郞兼翰林院學士。瞿景淳有四子:汝稷、汝夔、汝益、汝說,但明人文集與地方志都沒有瞿汝夔的記載。原因在于,汝夔與長嫂--汝稷之妻通奸,遭家族除名,后人避而不談。《常熟昭文合志》的瞿景淳傳,載其子三人:汝稷、汝益、汝說,不見汝夔,原因就在于此。黃一農考證,

集》,第 28-30頁。

 江曉原:《徐光啟與《崇禎歷書)》,《中西文化會通第一人--徐光啟學術研討會論文

 參見王世貞《瞿文懿公景淳傳》,《弇州史料后集》卷一。

③光緒《常熟昭文合志》卷二十五《人物志四·耆舊·瞿景淳》

跟國際接軌,卻很快脫軌,最終等到鴉片戰爭結束,西方天文學第二次大舉進入的時候,我們中國人幾乎不認識它了,因為我們落后了兩百年,”這是今人研究《崇禎歷書》,最值得深思的地方。

四 放眼看世界的先進中國人

以利瑪竇為代表的耶穌會士的傳教活動,以及隨之而來的西方科學文化的傳播,向長期封閉的中華帝國吹進了一股清新空氣,讓人們接觸到了前所未聞的新思想、新事物,一些敏感的先進知識人把耶穌會士看作自己的朋友和老師,如饑似渴地向他們學習,從他們那里汲取新的精神營養,從而改變了世界觀和價值觀。這種變化對于中國社會的影響,無論如何評價都不嫌過分。

1.第一個結識利瑪竇的名士瞿汝夔

瞿汝,號太素,蘇州府常熟縣人,出身于高級官僚家庭。其父瞿景淳,字師道,八歲能屬文,久困諸生,教授里中自給。嘉靖二十三年(1544)會試第一,殿試第二,授編修,典制誥,清介自持,官至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瞿景淳有四子:汝稷、汝夔、汝益、汝說,但明人文集與地方志都沒有瞿汝夔的記載。原因在于,汝夔與長嫂--汝稷之妻通奸,遭家族除名,后人避而不談。《常熟昭文合志》的瞿景淳傳,載其子三人:汝稷、汝益、汝說,不見汝夔,原因就在于此。黃一農考證,

① 江曉原:《徐光啟與(崇禎歷書)》《中西文化會通第一人--徐光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28-30頁。

② 參見王世貞《瞿文路公景淳傳》《弇州史料后集》卷一。

①光緒《常熟昭文合志》卷二十五《人物志四·者舊·瞿景淳》。

402

“通奸”一事,瞿汝稷的《瞿冏卿集》卷首所收錢謙益寫的《瞿元立傳》,略有提及:“公仲弟夔與婦徐(氏)以奸聞,公叱婦徐,去之。””汝夔之侄兒翟式耜為老師錢謙益刊印《牧齋初學集》,刪去了《瞿元立傳》中“公仲弟夔與婦徐以奸聞”一句,改成:“徐有通問之奸,公叱去之。”

因為這樣的關系,見諸文獻的瞿汝夔資料很少。由于被家族除名,他沒有走傳統的科舉道路,四處漂泊。他來到廣東,同耶穌會士交往,與利瑪竇成為莫逆之交。他為利瑪竇《交友論》寫的序言說:“萬歷己丑,不佞南游羅孚,因訪司馬節齋劉公,與利公遇于端州,目擊之頃,已灑然異之矣。及司馬公徙公于韶,予適過曹溪,又與公遇。于是從公講象數之學,凡兩年而別。”@很清楚地回顧他初遇利瑪竇時,向他求教歐洲科學的情境。利瑪竇對此有詳細的記載,他的回憶錄有一章,標題就是“瞿太素”。他寫道:“瞿太素是我們將有機會常常提到的人,他是一個被稱為尚書的第二級高官的兒子,蘇州人,是受過良好教育的知識分子……如果繼續學習的話,他肯定會得到最高的榮譽。相反地,他變成了一個公開的敗家子。”④瞿太素在韶州拜會利瑪竇,“他請求利瑪竇收他當學生,第二天他邀請老師在他家里吃飯,送給他綢料為禮……在結識之初,瞿太素并不泄露他的主要興趣是搞煉金術……但他們每天交往的結果倒使他放棄了這種邪術,而把他的天才用于嚴肅和高尚的科學研究。他從研究算學開始……接著從事研習丁先生的地球儀和歐幾里得的原理,即歐氏的第一書。然后他學習各種日晷的圖案,準確地表示時辰,并用幾何法則測量物體的高度”。這些學習使得瞿太素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以至于當地的老百姓都知道,瞿太素“這個雄心勃勃的貴人是一位歐洲傳

1參見黃一衣:《兩頭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第49-50 頁。黃一農影印了《瞿問卿集》卷首的《元立瞿公傳》,以及《牧齋初學集》卷七十二的《瞿元立傳》,比較兩者的文字異同。

@(明)瞿汝夔:《大西域利公友論字》(利瑪竇中文著譯集》,第117 頁。3 瞿太索之父瞿景淳死后,皇帝賜予其禮部尚書頭銜。④ [意]利瑪竇、[比]金尼閣:《利瑪安中國禮記》,第 173 頁。

403

教士的學生,歐洲的信印始終是他所談論的和崇拜的對象。在韶州和他浪跡的任何地方,他無休無止地贊揚和評論歐洲的事物"中。

費賴之認為,利瑪竇名聲大彰與瞿太素的宣揚有很大的關系:“有名士瞿太素者,初識利瑪竇于肇慶,至是至韶州,愿奉瑪竇為師。太素初冀人瑪竇得仙丹,然所習者為宗教真理等科目。太素得瑪竇之熏陶,頗有心得,迨至其受洗(1605年)后,瑪竇之名遂以大彰,蓋太素學者而兼名士,影響輿論實深也。“@

確實如此,瞿太素的巨大影響,可以追溯到利瑪竇初人中國之時的本土化傳教方針。精通儒學的他深知天主教要在中國發展,必須首先符合儒家傳統熏陶出來的士大夫的眼光。瞿太素向利瑪竇建議,放棄先前的和尚打扮.改穿儒生的服飾“標著利瑪竇的傳教路線在適應占統治地位的儒家思想方面,邁出了決定性的一步”。瞿太素為宣揚利瑪竇帶來的科學知識,不遺余力,所以利瑪竇才會說:“在韶州和他浪跡的任何地方,他無休無止地贊揚和評論歐洲的事物。這也可以在中文史料中得到印證。白鹿洞書院山長章潢,學問淵博,第一次見到利瑪竇帶來的世界地圖時,“不解其義”,聽了瞿太素的解釋,才恍然大悟他這樣說:“前十余載,傳聞有番僧航海人中國者,盤詰身中,止懷昊天圖像一幅,畫天為九瓣……初亦不解其義。近接瞿太素,謂曾游廣南,睹一僧,自稱胡羅巴(歐羅巴)人,最精歷數,行大海中,惟觀其日軌,不特知時知方,且知距東西南北遠近幾何。因攜其所制之儀,大不盈尺中分九層,機可轉旋。予細玩而繹之,與九瓣圖義稍相似。”章潢所說的“圖”與“儀”,似為世界地圖與地球儀,經過瞿太素的說明,才解疑釋惑。

① [意]利瑪竇、[比]金尼閣:《利瑪竇中國札記》,第 173-174 頁。② 〔法]費賴之:《在華耶穌會士列傳及書目》,第 33 頁。

① 沈定平;《明清之際中西文化交流史--明代:調適與會通》,第 337 頁。④(明) 章潢:《圖書編》卷十六(九天說符》。

404

瞿太素是第一個結識利瑪竇的名士,但皈依天主教卻比較晚,什么原因呢?利瑪竇在回憶錄中專門寫了一章,標題就是“瞿太素終于皈依了基督”。在談到他不能人教的原因時指出:第一,他納妾并生了兩個兒子;第二,他對偶像崇拜深有修養。這兩點都有悖于天主教教義,因此他左右搖擺,拿不定主意。在反復分析研究教義后,他下定決心,要求領洗。他的第一步,就是和他的妾正式結婚;第二步,把家里的全部偶像,以及印刷的刻版和有關書籍,送到教堂,請求把它們付之一炬。萬歷三十二年(1604)的圣母領報節那天接受洗禮,教名依納爵。瞿太素寫了一篇洋洋灑灑的信仰聲明:“幾年前,我有幸遇到泰西遠來的真理大師利瑪竇和郭居靜以及助手鐘鳴仁修士,他們是最初告訴我神明的奧秘的人……我謹保證從我接受洗滌靈魂每一種玷污的洗禮之日起,將把殘存在我頭腦里的對于偽神和環繞它的不合理的教義的信仰徹底掃除干凈。我還保證在我的思想中,決不有意地卑鄙地追求不適當的炫耀個人的那種愿望,也不追求世俗的虛榮以及任何其他虛假而危險的誘惑。”@

應該說,瞿太素的皈依天主教,并不是一個簡單的改變宗教信仰的問題,而是隨著對西方科學文化的深入了解,逐漸改變了對西方文明的認識,反映了當時先進的中國人對于“西學東漸”的積極反應。利瑪竇回憶道:“瞿太素對神父經常是滔滔不絕地加以贊美,還補充說明他所帶給中國的科學知識以及他是怎樣開闊了知識界的眼界的;在他到來之前,他們的眼界一直是封閉的。根據瞿太素的說法,這就是他為什么如此之受人歡迎,為什么大家都想見他并愿和他在一起的原因。”利瑪竇神父帶來的科學知識開闊了知識界的眼界,改變了過去那種封閉的狀況,人們開始放眼看世界。

中即1604年3 月16日。

[意]利碼竇,[比]金尼閣:《利瑪竇中國禮記》第 357-359 頁。{意]利嗎竇[比]金尼閣:《利瑪姿中國札記》,第 240 頁。

405

研究中國科學技術史的權威李約瑟認為,中國的科學技術在宋朝已經達到巔峰狀態,此后逐漸式微。裴化行神父補充道,到晚明時代出現了復興:“自從1368年逐出蒙古人以來實際上已經干涸的科學發明之風,就這樣一下子又興起了。不僅如此--而在這方面,利瑪竇開創了一個運動,它幾經變化之后,最后于十九世紀歸結為曾國落,二十世紀歸結為現今的文化復興--據說,瞿太素還"用非常明晰優美的文辭把所學撰寫成文拿去給別人看’。這對中國的未來具有至關重大的意義,因為,如果說中國現時已成一場文化倫理革命的場所,那是因為從四面八方早有新思想浸入,深入人心,攪亂人們的固有觀念,精神的'資產’(如果可以用'資產’一詞的話)已經深刻改變。而在十六世紀,這場運動就有其默默無聞的先鋒,他們并不是出國考察者,因為誰也不能走出帝國之外去異邦尋求這些新科學,他們只是譯者或編者,是他們讓讀者得以接觸外來的著作。且不說那些福建籍秀才和肇慶的其他文人--利瑪竇后來如實說這些人移譯他的《萬國全圖》實在差勁得很,真正開始有用而又謙虛的中介人,把西方文明的成就引人遠東世界的,是瞿太素。”①這段話寫得非常深刻,不僅肯定了瞿太素“把西方文明引人遠東世界”的貢獻,還在于他指出了當時先進的中國人放眼看世界的獨特方式:他們不可能出國考察,只能專注于編譯外來的著作,復興了已經干涸的科學發明之風。在這方面,瞿太素開了一個頭,徐光啟、李之藻、楊廷筠等人繼而跟進,形成一場轟轟烈烈的運動。

2.可以與托馬斯·莫爾媲美的徐光啟

徐光啟,字子先,號玄扈,松江府上海縣人。他的科舉之路并不順利,萬歷二十五年(1597),他在三十六歲時才成為舉人;萬歷三十二年(1604),四十三歲時才成為進士。正是這樣的經歷,使得他在踏人途

① [法]裴化行:《利瑪竇神父傳》,第139-140頁。

406

之前,有機會接觸耶穌會士,接觸天主教和西學。

萬歷十六年(1588),他在太平府參加鄉試,落第后,前往廣東。在韶州,進入利瑪竇在韶州所建的天主教堂,遇見了郭居靜神父。利瑪竇這樣描述當時對他的觀感:"郭居靜神父在這里居留的第二年,發生了一樁真正重要的事情。教堂這盞明燈保祿"在這個教堂成了一名基督徒……他是一個可以期待成大器的人,上天注定了要他美飾這個初生的教會……他是一名出色的知識分子,天資美好,秉性善良。作為士大夫一派中的一員,他特別期望知道的是他們特別保持沉默的事,那就是有關來生和靈魂不朽的確切知識。中國人無論哪個教派都不完全否定這種不朽。他在偶像崇拜者的怪誕幻想中曾聽到許多關于天上的光榮與幸福的事,但是他的敏銳的思想卻只能是找到真理方休。”②

有趣的是,利瑪竇把中國的鄉試(舉人考試)稱為“碩士學位考試”,把會試(進士考試)稱為“博士學位考試”。他說:“1597 年,他在北京的碩士學位考試獲得第一名,這是帶來極高威望的一種榮譽。他在考博士學位時卻不那么走運,他認為他的失敗是上帝的殊恩,聲稱這是他得救的原因。”指的是,萬歷二十五年(1597)徐光啟參加順天鄉試,為主考官焦竑賞識,選拔為第一名,成為解元。但是此后的會試,卻意外地名落孫山。利瑪竇之所以說徐光啟把這次失敗看作“上帝的殊恩”,使他“得救”,是因為落第使他在下次會試及第前,有了充裕的時間,進一步了解天主教,并成為天主教徒。利瑪竇說:“由于疏忽,他被算作第301號與試者,而法定人數只限三百名,所以他的考卷被擯斥了。因此他無顏去見他的家人便隱退到廣東。正是在韶州,他和當時住在教團中的郭居靜神父交談,才初次和神父們結識,也正是在這里他第一次禮

① 保祿,指徐光啟。

②意]利瑪竇、[比]金尼閣:《利瑪竇中國札記》,第467頁。。[意]利瑪竇[比]金尼路:《利瑪竇中國禮記》,第 4.67頁。

407

拜了十字架。"

萬歷二十八年(1600)徐光啟在南京遇見利瑪竇,他忙于趕回上海來不及深談皈依的問題。三年后即萬歷三十一年(1603),他因事返回南京,拜會了羅如望神父。他進屋時在圣母像前禮拜,而且在首次聽到一些天主教的原理后,馬上決定信仰天主教。那一整天直到很晚,他一直安靜地思索著基督信仰的主要條文。他把教義的一份綱要--《天主教要》,還有利瑪竇神父的教義問答--《天主實義》的一個抄本帶回去閱讀。他請羅如望神父盡可能多地解釋某些段落,因為他必須在年底回家以前完成領洗。為了弄清他是否真正嚴肅地對待此事,神父要他每周一天來接受教誨。他回答說:我要一天來兩次。他確實這樣做了,總是準時到達。在他動身回家的那一天,他受了洗,正式成為天主教徒,教名保祿(Paul),神父們稱他為徐保祿。②

次年,他再度參加會試,進士及第,被選為庶吉士,此后歷任翰林院檢討、少詹事兼河南道御史、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美國學者畢得信(Willard J.Peterson)認為,他可能是當時擔任官職最高的天主教徒他的達官貴人身份并不影響他對天主教的虔誠信仰,在以后的三十多年中,他多次運用自己的財富、才智和政治影響,支持和推動天主教會活動,正如利瑪竇所言,他成為天主教在中國的“柱石”。

萬歷四十四年(1616),禮部侍郎、署理南京禮部尚書沈灌向朝廷上疏,主張排斥天主教,以“崇正學,黜異端,嚴華夷”為借口,揚言天主教“有窺伺之心”,“有傷孝道”,“私習歷法”“傷風敗俗”,請求朝廷禁止天主教。徐光啟挺身而出,寫了《辯學章疏》,維護天主教:“彼國教人皆務修身以事上主,聞中國圣賢之教,亦皆修身事天,理相符合,是以辛苦艱

① [意]利瑪竇、[比]金尼閣:《利瑪竇中國札記》,第 328 頁。

② [意]利瑪竇、[比]金尼閣:《利瑪竇中國札記》,第328-329頁。

21期(1994年)。[美]畢得信:《楊廷筠、李之、徐啟為會成為基督徒》《文化雜志》(中文版)第

408

難、履危蹈險,來相印證。欲使人人為善以稱上帝愛人之意。其說以昭示上帝為宗本,以保救身靈為切要,以忠孝慈愛為工夫,以遷善改過為人門,以懺悔滌除為進修。”他的結論是:“諸陪臣所傳事天之學,真可以補益王化,左右儒術,救正佛法也者。”所謂“左右儒術,救正佛法”云云,其實就是“易佛補儒”。①

萬歷后期,明朝與后金的戰事屢遭敗績,徐光啟多次上疏,建議“京師宜筑重層墩臺,鑄巨炮;薊州、遼左諸臺堡宜仿此修建”。所謂“鑄巨狗”,就是引進西洋的火炮技術,大量制造。在一份奏疏中說:“臣之愚虛以為,勘定禍亂,不免用兵;用兵之要全在選練……選用教師,群居聚處,日夜肆習之,又博求巧工利器,如車乘、甲胄、軍火、器械等,盡法制造,以配給之。”@在另一份奏疏中,詳細設計了“都城萬年臺”的計劃:“臣再四思維,獨有鑄造大炮,建立敵臺一節,可保無虞。造臺之法,于都城四面切附門垣,用大石壘砌,其墻極堅極厚,高與城等,分為三層,下層安置極大銃炮,中層、上層以漸差小。臺徑可數丈,每臺約用慣習精兵五百人。其最大炮位平時收藏內府,第二三等藏之戎政衙門。聞有警急,既行修整安置,賊寇攻圍,相機施放,雖有大眾,一時殲滅矣。”@此后又遵旨陳述“急切事宜”六條,其中“議征求”條說:“軍中所需精好器甲,大小神器及軍火器材料,教師巧匠,有遠方所有,近地所無者,須 -一征求,以便傳授制造。”主要是指“西洋大小諸色銃炮”,亦即通常所說的西洋大炮。可惜的是,這些建議沒有得到采納。

崇禎二年,徐光啟鑒于遼東形勢日趨緊急,上疏請飭當事諸臣,籌備西洋大炮,由西洋人擔任教練。皇帝采納了他的建議,下旨:“著西洋人留京,任制造教演等事。徐光啟還與總提協商酌行,仍擇京營將官軍①究(史報》第。

② (明)鄒狗:《啟禎野來》一集卷六《徐文定傳》。 ③)以《》

④)左危已》《徐文定公》(》。 心()徐光啟:《恭承新命謹陳急切事宜疏》《徐文定公集》卷-《》。

409

士應用,但不得迂緩,多事勸諭。”1同年十一月,清軍突破長城要塞,兵臨北京城下。朝廷上下在“守城”與“城外扎營”之間猶豫不決,徐光啟堅決主張“守城”,反對“城外扎營”,他說:“昔遼陽之變,臣再遺書諸當事云,城外列營置炮,萬分不可,只憑城用炮,自足拒敵。寧遠之捷,憑城用炮,殲敵萬眾,事可證焉。”皇帝當場采納這一主張。說:“既如是,定于守城,乃令安民廠造西洋炮,從西士法。”徐光啟遵旨,“晝夜練兵,饑渴俱忘,風雨不避,手面皸瘃,提點軍士。二十三日,德勝門外三發大炮,戕敵甚眾。十二月初九日,公奏請造大鳥銃二三千門,用資戰守二十二日,疏陳訓練造銃四策。不一月,敵兵連遭挫折,公之力居多”。。此事可以看作徐光啟把西學用于軍事最為成功的嘗試,也使他最受皇帝賞識的事功。

徐光啟晚年作為禮部尚書最大的事功,毫無疑問是用西學修歷一事。他自始至終強調向西方學習:

……臣等愚心,以為欲求超勝,必須會通;會通之前,先須翻譯。蓋大統書籍絕少,而西法至為詳備,且又近今數十年間所定,其青于藍、寒于水者,十倍前人。又皆隨地異測,隨時異用,故可為目前必驗之法;又可為二三百年不易之法;又可為二三百年后測審差數,因而更改之法;又可令后之人循習曉暢,因而求進,當復更勝于今也。……萬歷間,西洋天學遠臣利瑪竇等尤精其術,四十等年,曾經部復推舉,今其同伴龍華民、鄧玉函二臣見居賜寺,必得其書、其法,方可以較正訛謬,增補缺略。蓋其術業既精,積驗復久,若以大統書法與之會通歸一,則事半而功倍矣。

①李秋:《徐文定公行實》,《中西文化會通第一人》,第241頁。② 李秋:《徐文定公行實》,《中西文化會通第一人》,第 243頁。③(明)徐光啟:《新法算書》卷一。

410


2022-12-08 19:00:03

[新一篇] 《徐光啟評傳》六

[舊一篇] 《徐光啟評傳》八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