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一讀】孫惠民:時差的代價是滾粗

>>>  深度觀察清末民初精神脈絡  >>> 簡體     傳統

移動互聯網時代你還“教育”現在的年輕人“愛護父母和你的下一代”,這也太對牛彈琴了,要知道現在的年輕人永遠是個人本位主義。


時差的代價是滾粗

文 | 孫惠民


這幾日,臺灣的選舉活動甚囂塵上,最終,備受矚目的“九合一”選舉以國民黨的慘敗落下帷幕,一介平民柯文哲醫生戰勝了有顯赫家世的連勝文,高票當選臺北市長。


“人生可能不像你想的那么簡單,要往對的方向做改變,才會有美好的未來。萬一因為錯誤的選擇,喪失了經濟競爭力,那就失去一切了。你可以不再讓父母担心,你不只是為自己投票,也是為了愛護你的父母及未來的下一代——投下連勝文這一票。”


這是大選前一天國民黨在臺灣各大媒體刊登的廣告,而就是這則看似無懈可擊、天衣無縫的廣告注定了國民黨的慘敗。有媒體對這個廣告點評到——拜托,移動互聯網時代你還“教育”現在的年輕人“愛護父母和你的下一代”,這也太對牛彈琴了,要知道現在的年輕人永遠是個人本位主義。


國民黨這則廣告擺明了不站在年輕人的立場上。不僅如此,國民黨顯然也不了解現在的年輕人既不看電視,也不看新聞,就像大陸的年輕人一樣,幾乎沒有人每天晚上7點鐘準時守在電視機前收看CCTV的新聞聯播。這種不了解受眾的觸媒習慣的廣告,自然注定被“冷漠”。


臉譜的扎克伯格曾經說過很著名的一句話:“互聯網時代,愛的反義詞不是恨,而是冷漠”。


造成冷漠的原因很多,關鍵還是在于“認同”二字。如何做到認同,其實很簡單,就是價值取向要一致,也就是要有一樣的信仰。


什么是信仰!信仰就是在彼岸世界的那個你!


如果把人生看作端到端的流程,那么出生的你在這一頭,死亡的你在那一頭,中間的節點就是陰陽交界之處。有人要問,我信的是上帝、真主、佛祖、金錢,我怎么會把彼岸的那個我當作我的信仰呢?


不妨看看幾種現象,信仰基督教的,希望通過洗刷原罪,死后進入天堂。信仰回教的,希望做圣斗士,不惜犧牲此岸世界的我,以換取彼岸的我在天國能夠享有美好生活。信仰佛教的,希望佛祖保佑,不管我今生怎么樣,在來世一定要轉世投個好胎。


由此看到,信仰的邏輯思維原點和終點,都是我,即現世(此岸)的我和來世(彼岸)的我,而且希望來世的我一定要活得比現世的我要好,否則,信仰也就沒有了存在的意義。這就印證了通常我們所說的,沒有信仰的人最無畏,啥都敢干!


所以,人是徹頭徹尾的利己動物,在這個意義上講,信仰,無非就是對彼岸的那個自我的迷戀和認同,無他!


由此想到在企業管理中,如何管好人,其實只要承諾給員工一個美好的未來,也就是高大上的愿景,并在流程予以逐段兌現,切記,是逐段,不能一次滿足,就一定能夠讓他把自己最大的潛能激發出來并進行自我管理,企業由此實現無為而治!


這是一個“買的是水果,吃的是精神”的時代,如果你不能透過重重霧霾,對彼岸的那個我進行畫像,那么我在你眼里就是一只普通的橙子,而褚橙所蘊含的永不放棄精神,你就不能參透。到這個時候,我只能送你兩個字——滾粗!


有人說,人和人之間是有時差的,這話說的太好了。友人問“難道不是代溝”?對!不是代溝,是時差——你呢先走了一步,我呢還沒到那個境界,這就是時差。


滾粗,就是時差的代價!


本文選自《真如》微信公眾賬號,轉載請注明來源。


綜合 2022-01-09 18:58:39

[新一篇] 《新華字典》里的政治學(圖)

[舊一篇] 清末民初的中國風情 Elizabeth Keith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