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難的選擇——漢民族主義的興起和警示(轉載)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紛爭之春,多事之秋

                                   ——題記 
    前言: 
    當一個故事剛剛開頭的時候,我們也許并沒有意識到它的存在,直到事后回憶的時候,所有的一切才會那樣動魄驚心,潛伏在人們視線之外的暗潮正在這個國家建立新的混亂,我們以為我們看到的不過是爬行的藤蔓,而事實上,這些藤蔓也許僅僅是某種龐然大物的附屬品。悲劇正在誕生,反復發生過的,正在發生著的歷史宿命仍然在糾纏這個國家,一些從來不成為問題的觀點,開始在網絡和現實中大量擴散開來,一些早有定論的歷史事件,在這個思想混亂的國度有了嶄新的,蘊含不同政治目的和民族訴求的解釋,氣候已成,壓制和忽視都已經無法阻止新的裂變,雖然端倪早就顯露,但是我們都僅僅是幸災樂禍地觀望著,或者漠不關心的走過。 
     
     
     
    摘要: 
     
    本文基于于進十年來文化領域的幾次標志性事件,聯系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民族政策,重點向讀者展示和分析漢民族主義思潮的崛起和擴散,及在各大自由傳媒思想劇烈交鋒的社會現實,并對中國民族關系的未來作出預測,為可能出現的族群分化提出可能性的假設和預防建議。 
     
    正文: 
     
    進入2008年以來,民族問題在中國愈演愈烈,新疆和西藏的暴力事件此起彼伏,人們惶恐于邊疆的變故,連續的民族沖突讓人愈發不安和盲從,可以毫不客氣地講,主流媒體對暴力事件的解釋力已經遠遠低于人們的期望值,那種政府慣用的語法(一小撮別有用心的人精心策劃的暴力事件)更多的,只是引起閱讀的麻木感。長期錯誤的民族政策最終釀成了這樣的苦果,我們已經失去了解決民族問題的最好機會,現在所能夠做的也僅僅是像我這樣,在瀏覽資料的時候唏噓幾聲。 
     
    然而這并不是本文的重點,雖然在回顧改革開放以來的民族政策時,我有足夠的理由去質疑甚至否定類似于“大量漢族干部撤出西藏新疆,大肆提拔少數民族人士進入政府,堅持僅僅針對漢族的計劃生育,利用‘三少一寬’大搞少數民族和漢族的量刑歧視”等等近似自殺的書生決策,但是本文要關注的,是另外一個領域,一個長久被忽視的,已經出現巨大政策失誤的領域——文史和教育領域。 
     
    錯誤的民族政策和模糊混亂的歷史觀在這里繼續肆虐,我們并沒有看到過政府在文化領域的有效作為,從八十年代初開始,大量混淆歷史真實和矯枉過正的文化產品開始占據出版業和影視業的主流,甚至,在歷史教科書上的一次次退讓和妥協也讓這個問題越演越烈,長期積累的歷史扭曲甚至開始進入地方的旅游文化,別有用心的民族勢力和荒唐無智的地方官員導演了一出出鬧劇(其中以沈陽的清文化節為甚),而這些違背歷史學公正真實原則的倒行逆施,必然會在文化水平不斷上升的市民中激發強烈的逆反心理。當政府在原則問題上失去作為時,人們就只能選擇他們自己的方式來發泄不滿。 
     
    一,漢民族主義的興起 
    2003年11月22日,一個叫做王樂天的鄭州人穿著消失三百年的漢服出現在大街上,引起驚詫一片,漢服運動從此進入公眾視野,從而成為一種持續到今天的社會現象。 
     
    在此之后,一個叫做漢網(www.hanminzu.com/bbs)的民族主義論壇浮出水面。論壇的創始人都是傳統文化的愛好者,而“復興漢服”則成了他們從邊緣人物走向媒體焦點的一條捷徑,隨著該論壇的擴張,漢服運動逐漸成為他們進行民族訴求的一面旗幟,許多已經消失在歷史中的,由于歷史教育的選擇性而不被人們關注的東西開始被發掘和整理,不得不說,這些創始人們作了大量的歷史資料整合工作,并在以后的時間內以文集的形式擴散到各個熱門論壇,這里有一個漢網置頂文章的不完全紀錄: 
     
    《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漢民族的歷史在風雨飄零中》 
    《大國之殤——漢服消亡簡史,文明的失落和復興》 
    《滿清——逆行在歷史上的特快列車》 
    《明末清初的民族屠殺》 
    《被清朝打斷的資本主義萌芽和西學東漸》 
     
    他們提出了一種新的歷史觀(或者說古老的),即滿清入關是中華文明的倒退和變異,人們對明朝和清朝的印象存在普遍性的歷史學謬誤,在他們的筆下,明朝儼然成為制約皇權文明進步科技發達的朝代,而清朝則以他不為人知的黑暗殘酷走向了文明的反面,他們反復暗示中國近百年的落后和滿清貴族的制漢防漢政策有必然聯系,他們提倡恢復漢族的傳統服飾,將三百年前的剃發易服事件論證為漢族被奴役的標志,漢服運動也由簡單的文化復興走向了充滿兇險的民族對立。他們反復的暗示著漢族在近四百年來的弱勢身份,以一個被奴役被剝奪文化毀滅科技的民族形象來爭取話語權的正義。這些情緒在言論比較自由的網絡上開始大肆流行,并在短短的三四年之內爭取了眾多擁簇。他們開始大肆講述那些歷史書忽略不寫的,電視劇從來不演的漢族歷史,那些在對外戰爭中犧牲的領袖人物(文天祥,岳飛)再一次成為了他們心中的英雄,他們對歷史教科書中對文天祥,岳飛民族英雄地位的否定感到莫大的屈辱和不平,由于主流媒體不能夠表現漢族祖先們的豐功偉績(只要涉及到所謂的“民族沖突”),這種情緒不得不以更加極端的形式得到發泄,他們把大量的史書翻譯成白話文并且添油加醋之后發布到各大論壇板塊,意圖向大量的年輕人(主流上網群體)宣傳漢族那些泯滅的歷史,其中比較典型的是五胡十六國時期一個叫做冉閔的君主,因對胡人實行了 
  復仇屠殺使漢族最終避免滅亡而被捧為民族脊梁,至于漢唐時在邊塞橫掃異族的 
  皇帝和將軍們則更是他們尊崇的對象。 
     
    2006年3月,《明朝的那些事兒》開始連載,對于漢民族主義者們來說,這無異于又一次思想風暴,因為作者寫的很淺顯,即使只有小學文化的人也能夠讀明白,歷史上的明朝是什么樣子。當一個火器裝備達到百分之九十,啟蒙思想席卷江南的明朝出現在人們面前的時候,可以想見的,也只有對長期以來主流媒體一直鼓吹康乾盛世的憤慨。 
     
    截至我開始寫這篇文章的第三天,北京滿學家閻崇年因其著名的“滿清貢獻論”在無錫(滿清大屠殺發生地之一)遭到民族主義青年暴力攻擊(在此之前閻崇年曾多次在公開的學術場合遭到此人質問而啞口無言)。雖然警方立即對該青年進行了處罚,但是,此人立即向法庭反訴警方處罚過量,并且,此人的“義舉”在漢網等民族主義網站得到了大量支持,許多有漢網背景的律師已經準備為其辯護。 
     
    這些社會現象都宣告著漢民族主義思潮的又一次崛起。 
     
    是的,民族主義來了,中國,你準備好了嗎。 
     
    二 漢民族主義的歷史 
     
    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有了具備文化民族主義色彩的華夷之辨。這之后的歷史是華夏族不斷聚合強大的歷史,六百年的輝煌爭鳴最終誕生了統一的秦帝國,在之后的兩漢四百年中,漢族(華夏族)一直保持著對周邊民族的優勢,這一力量對比在西晉末年發生了改變。 
    五胡亂華直接導致了衣冠南渡和漢族具有民族主義氣息的第一次反擊(東晉北伐和冉閔滅胡),然而隨著胡人在戰爭中人數的下降和鮮卑人自主的漢化,民族主義氣息開始稀薄,并且在楊堅屠戮胡人貴族后逐漸消散,在此后的隋唐帝國,漢族再一次保持了對周邊民族的絕對優勢,當然這也導致了統治者對異族防備心理的下降,過度膨脹的唐朝在內亂的打擊下失去了對西域的控制,大量胡人開始進入中原。 
     
    兩宋是民族主義風氣再一次高漲的時候(見當時的大量詩詞),胡漢的區別被強調的非常明顯,之后朱元璋北伐滅元的時候更是提出了驅逐韃虜的民族主義口號,由于受到宋朝屈辱歷史的影響,明朝對于外族的政策僵硬而強悍,同時,朱元璋把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奉為正朔也削弱了民族主義思潮的影響。 
     
    國際關系意義上的漢民族主義誕生在清朝末年,孫中山本人就是洪門(反清社團)的成員,而孫中山發起的起義經費則多來自明末逃亡南洋的華人后代,這讓辛亥革命具有了濃重的民族主義色彩,當時的同盟會員對此多有論述,其中秋謹,章太炎,陳天華(他的《警世鐘》最近又被民族主義憤青大肆引用)的著作充滿了對漢族歷史的回顧和對漢族正統地位的強調和捍衛。漢民族主義在這個時候發揮了巨大作用( 國共兩黨的高層都受到了強烈影響,其中以蔣介石為甚),并且在之后的抗日戰爭中逐漸成為全中國的民族主義,比如當時流行的新一軍軍歌: 
     
    君不見,漢終軍,弱冠系虜請長纓; 
    君不見,班定遠,絕域輕騎催戰云! 
    男兒應是重危行,豈讓儒冠誤此生? 
    況乃國危若累卵,羽檄爭馳無少停! 
    棄我昔時筆,  著我戰時衿, 
    一呼同志逾十萬,高唱戰歌齊從軍。 
    齊從軍,凈胡塵,誓掃倭奴不顧身! 
     
    開國以后,隨著社會主義這一超民族的概念開始流行,漢民族主義陷入低潮,取而代之的是根基薄弱的愛國主義思想。 
    而現在,就在改革開放十幾年后,漢民族主義依托網絡再次興起。如果我們不了解這些現象背后的驅動力量,我們一定會問,究竟是什么促使了人們去尋找失卻許久的民族記憶,是什么讓漢服這個因為滿清入關而消失的“古”董成為了 
  文化復興的符號,又是什么造成了青年中大量存在的民族隔閡? 
     
    三,另一條路,改革開放后的文史悖論 
     
    1,歷史教科書中關于標志人物定位的愚蠢 
     
    一個人的歷史教育大致來源于這么幾個方面,1,家長(尤其是祖父輩)的故事,2,讀課外讀物(《上下五千年》等),3 教科書,4 網絡,5 電視劇。如果把這些變量代入中國的社會現實,你會發現每一個人的歷史觀都充滿了不可預測性。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世人皆知的英雄文天祥,在父輩們的講述里,文天祥也許是頂天立地的英雄,在課外讀物上,也許文天祥也是萬古英烈,然而在教科書里,文天祥成了“破壞民族融合”的罪人,在網絡中他可能被一篇文章捧得高貴無比,而卻被另一個人說的一文不值,在電視劇中,這個人就干脆消失。 
     
    這讓每一個人都有可能了解到不同的東西,而代表官方態度的歷史教科書編寫組則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 
     
    這就涉及到我國政府在歷史教育上的不作為和錯誤選擇。 
     
    長期以來,我國的歷史教育是以階級斗爭理論為主線的,力圖淡化歷史上存在的民族沖突,把五胡亂華修改為五胡入華,著力描寫當時的民族融合而忽略仇殺,把一些漢族公認的英雄人物劃出民族英雄的行列,以統一為歷史正義的最高標準,這樣的歷史觀最終導致了對歷史真相的歪曲和篡改。 
     
    如果說這樣的歷史觀教學是在灌輸一個長久存在的中華民族大家庭觀點的話,那么他遭到了必然的失敗和抵制。政策制定者并不明白有一些歷史結論是不能夠動搖的,他們并不真正了解文天祥這種符號人物對整個漢族族群的重要性和不可撼動。他們也許忽視了一點,人們發現歷史書和常識產生矛盾后是會有所反應的,這體現為 2001年以來民間持續不斷的祭奠岳飛,崖山國難(甚至祭祀崇禎皇帝)事件。事實上,統一壓倒一切的歷史觀給了那些文明屠夫更大的話語權,我們甚至可以說,日后出現的大量對成吉思汗和努爾哈赤的吹捧都和教育部的愚蠢有關。 
     
    2,影視領域的話語權偏好 
     
      1986年 《努爾哈赤》 
     1988年《康熙大帝》 
      1989年 《雍正皇帝》 
      1997年 《雍正王朝》 
      2000年 《康熙帝國》 
     2001年《乾隆王朝》 
     2003年《天下糧倉》 
      2006年,《大將軍施瑯》 
    以及貫穿始終的,閻崇年教授長期在百家講壇開講的《明亡清興六十年》(這是一個十分特別的現象。如果做一個調查,詢問《百家講壇》學者最優秀的是誰,答案有可能是易中天教授,但是要問誰的講座播放的頻率最高,那么答案一定是閻崇年教授的清朝系列。) 
    這是對改革開放以來,有關滿清正劇的電視節目一覽。如果再加上娛樂戲說的辮子戲,可以說,整個九十年代,乃至本世紀初期,央視的電視劇欄目基本被辮子戲壟斷。有沒有其他的朝代有如此優厚的待遇?沒有。任何一部歌頌岳飛的電視劇都可以被扣上破壞民族團結的帽子,即便是沒有漢族和滿族先民矛盾的漢朝時期的《漢武大帝》在推出前也遭到層層阻撓,而這些文化現象在向公眾傳達一個怎樣的信息呢? 
     
    對于這些文化現象的評價是別人的事,作為本課的學生,我更多的是關注這種現象對族群分化的影響,以及這些現象的根源究竟何在。 
     
    首先,對滿清功績的過量強調直接導致了族群分化和漢民族主義的再次抬頭。抬高滿清皇帝的結果非但沒有增強人們對大中華主義(胡漢一家)的認同,反而加速了這種裂變,因為這些宣傳和所謂的歷史研究都帶有無法回避的先天不足,即對歷史真相的扭曲和篡改(避而不談滿清入關時的種族屠殺),這些文化產物之所以能夠大行其道,首先是尚有大量歷史常識匱乏的人需要靠電視劇來了解歷史,另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央電視臺和廣電總局的話語霸權,可惜的很,這些并沒有迎來草根階層的順從,反而是他們對主流歷史觀的嘲笑和摒棄。 
     
    其次,如果我們探究一下這些歷史劇的投資方,我們不難發現中央監管部門對這類題材的縱容原因。具體我就不再細講,畢竟這不是本文的主題,當然,讀者有興趣可以關注一下華誼兄弟集體創辦人的有關情況。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這種話語霸權的持續和政府監管部門的不作為最終只能讓明清之爭,甚至漢滿之爭愈演愈烈,如果政府不給出他們發泄情緒的合理渠道,那么他們自然會尋求自己認為正確的方式,如果政府在這些關鍵的歷史問題上沒有正確的引導,而是一味壓制漢族的觀點,那么大范圍的民族對立是不可避免的,在我們即將經歷的未來十年,這種沖突會持續走高。 
     
    3,史學界和地方政府的倒行逆施 
     
    1998年,李治亭推出《清康乾盛世》。 
    2003年,李治亭推出《清史》,掩蓋滿清暴行。 
    2003年,官方版《清史》開始編撰。其主旨,將致力于肯定滿清的統一。 
    2004年沈陽慶祝清軍入關三百六十年,舉辦紫氣東來清文化節; 
    2004年建立尚可喜紀念館,而此人正是廣州大屠殺的制造者。 
    以及貫穿始終的,百家講壇學者閻崇年教授對滿清的贊美。 
     
    這可以說是近年來中國文化走向中最不講政治道德的一頁。我可以悲觀的說,族群觀念的分裂已經形成,并且這種裂變正在加大,尤其對于南方的漢族人來說,很難講他們對宣揚屠城的這些頭面人物會有什么好感。漢民族主義正是借著主流媒體對歷史問題的不學無術,以及政府在文化領域內對漢族的打壓,最終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次擴張。 
     
    隨著考據翻案的風氣統治中國的歷史學界,對唐朝王室的血統質疑更加喧囂塵上,秦始皇和嬴秦部族被考證成西戎(雖然史記記載他們是純正的黃帝后代),朱元璋也莫名其妙的變成了回族人(天知道那個時候的回族在哪里),漢族被矮化為一個由無數民族混合而成的混血民族(事實上從血統的角度來分析,當今世界上沒有一個民族的血統是純正的,而按照先人的說法“華夏入蠻夷則為蠻夷,蠻夷入華夏則為華夏”,確定一個人是哪個民族不是按血統而是看你是否認同這個民族的文化,也就是文化認同大于血統,即便他是金發碧眼的外國人,只要他認同這個民族的文化,凡事優先以這個民族而不是其它民族的利益著想,那么我們就可以認為他是這個民族的一員),這一切都讓漢民族主義的陰謀論更加能夠站得住腳,他們認為這一系列的動作都是有預謀的,旨在證明這片土地誰都可以打進來成為合法的統治者。稍微有點民族意識的人都會很自然的偏向他們的論述,畢竟多年的辮子戲早已經讓大多數人惡心透頂。 
     
    這些文史領域的異動都成為民族情緒的一種累積,一面是對閻崇年篡改歷史的嗤之以鼻,一面是對當年明月等網絡明史派的狂熱吹捧,這些新銳的思潮碰撞最終導致人們開始回顧那段血淚斑斑的,政府極力希望大家遺忘的歷史,并且產生了巨大熱情,而當真相大白于人世,當歷史上明確記載的屠殺和文明倒退開始普及進入人們的民族記憶時,我們可以想見其中蘊含著破壞舊有思想體系的可怕力量。 
     
    四,漢民族主義的發展以及走向預測 
     
    更加值得我們焦慮的,是仍然僅僅針對漢族的計劃生育政策,以及在歷史貢獻中對漢族的矮化和漠視,大量的流言充斥網絡,可以讓任何一個沒有多少歷史知識的漢族人懷疑自己是胡人的后代,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是少數民族的高考加分政策,這往往導致父母中有一個是少數民族的家庭將子女的民族屬性改為少數民族,雖然我們都知道滿族的受教育程度已經遠遠高過了漢族本身。 
     
    這些事實也讓網絡上的聲音走向極端和不理性。我們必須明白,漢民族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復興,甚至新左派可能是捆綁在一起的,他們共同受到政府的矮化和漠視,具有極大的利益共同性。如果說民主自由的口號早就在中國失去了市場的話,爭取漢族平等地位的呼聲可以聚拢更多別有用心的人,而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漢網背后的力量。同我們剛才的假設相反,這些人和烏有之鄉和新法家等左派網站關系密切,一些左派學者,比如王小東,甚至曾經是漢網的特邀評論員. 
     
    由于目前掌握的資料有限,我并無法得出一個系統的結論,但是說政府不關注他們的發展是不正確的,坦率的講,漢服運動并沒有遭到政府的打壓,相反的是,我們可以從人民日報的海外版上經常讀到關于漢服運動的正面報道,種種跡象表明,政府至少目前仍然采取的是謹慎的觀察態度。而另外一個方面的消息就不怎么樂觀,針對清史學者的網絡暴力行為已經逐漸延續到了現實生活中,他們有組織的在這些學者公開講學的時候提出一些涉及歷史真相的難堪問題(揚州十日,康熙遷海等),并且威脅會采取進一步的公開行動——從襲擊閻崇年的新聞來看他們已經把計劃變成了現實。同時,在東北滿族在線(一個曾經帶有分裂、復國傾向的民族網站)我們也同樣看到了號召揪出襲擊者的威脅文章,這些都讓新興的漢民族主義有了更加強大的生命力和破壞力。 
     
    五,兩難的選擇——政府的對策 
    在剛才的對比中我們發現,漢民族主義的興起,很大程度上來源于草根階層對政府行為的反感和不信任,而重建這種信任在目前的條件下已經不再可能,因為對滿蒙入侵中國的肯定已經深入每個人的腦海,此刻微小的變動都會被所有人認為是輿論的扭轉和政治走向的變化。換句話講,在人們已經習慣的政府的愚行時,突然的改變非但不能夠爭取到人心,反而會引起漢民族主義者的警惕和少數少數民族(尤其是滿族)的不安(鑒于滿族人在文化和商業領域的龐大勢力,以及最近他們對類似事件的敏感反應,突然的轉向帶來的后果是不能夠嘗試的)。 
     
    那么,帶有總結性質的三個問題是,漢民族主義思想體系究竟有多完善?事情真的這么嚴重嗎? 政府的對策是什么? 
     
    首先,第一個問題,在閱讀了漢民族主義門戶網站的一些資料文章后,我對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他們的思想體系非常完善。因為不管政府是否承認,中國歷來是一個以漢族(華夏族)為主體而融合周遍民族而組成的國家。基于這個歷史事實,以及華夷之辨的悠久歷史,重新在邏輯體系上完善自己的民族主義理論并非難事。他們認為華夏族是漢族的前身,是炎黃子孫(這個帶有強烈漢民族色彩的詞匯仍然在官方的中華民族體系中反復出現,難以想象少數民族,尤其是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會對這個說法有一點點的認同),在秦朝之前分裂為諸夏列國,但是這些諸侯國有著相似的文字,服飾,以及統一的外交語言(雅言),并且華夏諸部在秦始皇時期融為一體,并且在兩漢時期形成漢族。此后一直是這片土地的主體民族。他們認為五胡亂華是蠻族對文明的入侵,沒有歷史的正當性,漢族在此次亂戰中損失慘重。隨著中原胡人的人口下降和漢化,楊堅乘機滅胡恢復華夏制度,并且再一次統一中國。而之后的蒙古入侵和滿洲入侵都是蠻族對華夏的征服,這些民族隨著漢人的復國(朱元璋和孫中山)而融入華夏民族,而在歷史上,他們并不是華夏民族的一部分。 
     
    漢民族主義強調的是華夏文明的優越和游牧民族入侵給華夏文明帶來的巨大破壞。他們通過復原明朝歷史來證明滿清政權在制度,科技和思想方面的全面倒退,通過對康乾時代歷史真相的揭露,基本否定了目前主流史學家的康乾盛世論。 
     
    而不幸的是,本人作為一個歷史愛好者來看,他們無疑抓住了問題的實質,這個實質是我個政府長期想掩蓋的,游牧民族帶來的文明倒退和人口素質下降。長期以來,我國的歷史課本慣于把成吉思汗描寫成舍我其誰的一代天驕,然而,當鐵木真時期的數次屠殺和對中亞文明的毀滅真正被人們了解時,這樣的歷史教育無疑成為了笑柄。而能夠誕生的,就只有基于漢族的民族史觀,無論其出發點如何,都比刻板無趣,通篇贊美民族融合的歷史課本更加貼近真實。 
     
    是的,這樣的歷史觀和思想體系是充滿說服力的,她無情的告訴你,所謂的中華民族并不存在于這個國家的過去,因為如果你要相信奴隸和奴隸主是同一個民族的話(清朝、元朝),那就只能夠得到一個無比可笑的結論,在鴉片戰爭之前的兩千多年,中國土地上長期進行的只是兄弟民族之間的內戰而已。   
    對于第二個問題,我謹慎地認為,這個問題的影響力正在逐年擴大,民族之前的對立趨勢正在越來越明顯。 
     
    首先,僅僅針對漢族的計劃生育(名義上計劃生育是針對56個民族,實質施行中則只是針對漢族)和僅僅針對少數民族的優惠政策加劇了民族之間的區別和認識誤區。特別是,改革開放后新疆西藏的少數民族政策存在巨大漏洞,原本在毛澤東時代已經被嚴重削弱的維吾爾語教學被大力提倡,這除了加速維族人民的民族覺醒使融合倒退外似乎沒有什么其它的效果。 
     
    其次,如果我們把民族主義的問題擴大到國際視角的話,你會發現民族主義和民族自決浪潮是一個由西到東逐漸擴散的過程。興起于歐洲的民族主義最終在世界各地掀起了獨立運動,這一度被我國政府認為是第三世界人民的進步斗爭,然而,當這種風潮開始逐漸擴散到東亞的時候,新疆和西藏的分裂勢力就必然要抬頭,不幸的是,本來可以在毛澤東時代解決的民族問題被愚蠢的民族優惠政策打斷了,漢化的過程被不幸終止,維族人和藏族人掀起的叛亂無情的暗合了國際社會的民族自決原則(這一條已經被寫入了聯合國憲章),無論從道義還是削弱中國的思路出發,西方國家都有足夠的理由去支持這些叛亂者。 
     
    第三,從中國的歷史教育來看,中華民族的認同說教已經基本失敗(當然,這種不顧歷史真相的短視口號具有天生的缺陷),隨著民智開啟(主要是網絡的作用),歷史真相促使更多的漢族人尋找祖先的足跡。當歷史上那個大氣優雅的漢族通過文字和少數電視劇出現在人們面前的時候,現實的尷尬會讓更多人去探尋一個民族失去的東西(傳統禮儀,傳統服飾,傳統舞蹈、傳統節日等,以及一切曾經普遍,現在反而罕見的漢族價值觀)。當這些都在以無法阻擋的趨勢擴散開來時,民族的對立,尤其是漢族和某些民族的心理對立就不可避免,這些歷史問題有一天得不到官方的定論,關于漢族歷史的爭論就會持續下去。 
     
    第四,漢民族主義的土壤根植于人們普遍缺乏深刻信仰的社會現實。如果說當年的仇日憤青只能通過污言穢語去打發漫長的上網時光,那么這些沉浸于古典漢族文化的人無疑覺得自己在做一些更加有意義的事情,在撰寫本文時,本人特意通過網絡接觸過在漢服運動中嶄露頭角的幾個人,復興古老的典雅審美似乎已經成了這些人生活的一部分,他們精通詩律,達于琴簫,成為物質時代的一種文化逆流,可以想見,會有更多的人將漢民族主義當作自己的精神寄托,畢竟,這可以說服自己相信,自己有著獨一無二的,光榮偉大的祖先。 
     
     第五,主流傳媒的態度并無改變。這保證了民族主義帶來的思想沖突會繼續擴大,并進一步引發人群對政府的失望。 
     
     那么結論是,社會主義民族政策實行的六十年后,各民族之前的思想差異更加明顯,尤其是漢族,對自己的身份開始格外在意。 
     
     最后的一個問題,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問題,政府的解決方案。 
   
   解決民族問題的最優方案,是促進少數民族在文化上認同主體民族,中國曾經有過這種機會,在毛時代的中國,存在著一種超民族的社會主義理想,毛澤東時期的民族政策也成功地利用了這一點淡化少數民族的民族認同,并且加強覆蓋所有中國公民的愛國主義教育。毛澤東時期的領袖們具有強大的個人感召力,他們完全可以徹底做到在少數民族地區推行徹底的現代化(漢化)政策。 
     
    當然我們知道,這個進程已經被打斷,并且不可逆轉,一個開放的中國,已經支付不起這樣做的成本了,畢竟全世界的目光都注視著我們。另一個很致命的問題是開國以來對主體文化的摧毀和重建,不幸的很,目前的中國仍然處于回顧民族文化的初級階段,這個國家從來就沒有認真的對自己的傳統文明進行思考和總結,換句話講,漢族長期以來的儒家信仰已經被摧毀,而一些少數民族的宗教卻得到了保留和擴張,這導致主體民族的文化傳統長期不具有同化其他少數民族的能力,而同化則是民族融合的手段。 
     
    那么我的結論之一時,某些少數民族(維吾爾族、回族)已經不可能在文化上認同中國,維持民族統一的唯一條件是保持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而一旦這個條件不復存在,分裂幾乎是這個國家必須面對的未來選項之一。 
     
    無情的現實已經說明,長期對少數民族的優惠換來的更多是離心離德。因為正確的懷柔政策是有條件的,籠絡并不代表無條件的在政策上處處傾向少數民族,而在西方世界的壓力下,這種曾經有保留的政府行為開始在改革開放后得到泛化。甚至在文史領域對少數民族的領袖作大量不符合真實的描寫(最出格的是同治回亂時期的白彥虎,此人直接引起了西北地區漢族人口的大量下降,而目前官方對其的定性非常正面,這也導致了更多的少數民族學者敢于得寸進尺)。仍然排在圖書排行榜前十位的《狼圖騰》則徹底將胡漢關系定義為狼和羊的關系,不顧人類文明底線的謳歌屠夫的赫赫武功。而這些都得到了出版界的鼓勵和支持。 
     
     同時,也必然遭到漢族中尚有民族意識的人群的激烈反彈。這也就是本文一直在論述的,漢民族主義的根源。 
     
    政府目前的局面是尷尬的。復興傳統文化一直是政府無法反對的事件,官方的祭孔和祭黃帝活動也已經開展了一段時間,而不幸的很,復興傳統文化的主力軍正是這些漢民族主義者,更不幸的是,這群人中不乏極端民族主義分子。宣傳陣地,如果官方的意識形態不去占領,就只能被其他的理念所占領,而對比與官方在網絡媒體的不作為,打著復興傳統文化旗號的民族主義文章則隨處可見。頭腦空空的人,心中對官方史觀存有疑慮甚至有本能抵觸情緒的人會選擇什么,答案是顯而易見的。政府在網絡領域的放任簇生了帶有分裂傾向的一些列少數民族網站,而作為他們的對立面,以漢網為主的一些列漢民族主義網站也只好應運而生。事態的發展已經遠遠超出了決策者們的控制范圍,現在,一切都到了必須要改變的時候。 
     
     本著謹慎第一的政治道德,政府應該立刻作的是以下幾個方面: 
     
     立刻停止cc t v一切有關明清之際,清朝或者宋元之際(其實這一條無所謂,蒙族同胞貌似并不是對歷史很感興趣)的有關節目(電視劇,講座)。只要涉及到現有民族的民族矛盾一律封殺。暫且先做到在官方媒體不刺激民族主義者的神經。 
     
    另一面,對于網絡和出版界則大可以放任自流,靜觀其變。官方所作的,是消除自己累計的偏向性,轉移民族主義者的矛盾。并且劃定他們行為的界限,對于出圈者嚴厲打擊。 
     
     第三,徹底,并且永遠消除個人身份登記時的民族一欄,強調國家而不是民族。 
     
    第四,也就是最重要的一條,政府當從文化藝術為切入點,參與民間傳統文化復興的進程。在這個過程中,政府應當強調的是華夏文明的美學優勢(詩詞歌舞繪畫器樂雕塑建筑),而把民族主義者的對立面樹立為西化帶來的民族記憶流失而不是游牧民族入侵導致的文明異化。 
     
    我國政府的合法性一直是建立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基礎上的,然而在我來看,這個基礎仍然脆弱,如果政府能夠扮演一個復興文化,代表民族的角色,那么中國才真正完成了向全民黨的轉型。曾經的社會主義國家都想創造出一種完全割裂傳統,并且同西方文化相對抗的文化,歷史證明這是行不通的,本土民族主義的興起,正給這種轉型提供了一種契機。利用民族主義,加強其中的文化成分,而禁止關于民族沖突的討論是符合中國政府的利益的。 
     
     是的,一切都到了必須要改變的時候。


網載 2013-07-10 17:07:12

[新一篇] 關于南京市在中華民國以及臺灣省的地位

[舊一篇] 1975年清明節蔣公病逝於台北 一路走好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