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理想國的覆滅 第一章 思想的入口:原罪與贖罪 七、異化的內在層面——感性之遮蔽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七、異化的內在層面——感性之遮蔽

  如果說,盧梭批判前一層面的異化,反對的是啟蒙運動的 旗幟——“進步”,那么在這一層面,盧梭指控的則是啟蒙運動 的基石——“理性”。

  盧梭著作中,反理性、重感性的憤激之辭,俯拾皆是。去除那些偏頗的感情成份,我們大致可過濾出三個核心觀點:

  1、自然狀態中或離自然狀態不遠的感性沖動,本來是深厚的價值資源,這一資源被近代社會理性化形成的工具理性所閹割。這一觀點在前述第四節的大段引文中,足可體悟。本章第一節所引盧梭對日內瓦生活詩情畫意的眷念,以及《懺悔錄》中他哀嘆進入巴黎再也見不到一個有真情實感的人,都說明了這一點。盧梭的這一價值立場,后來匯入歐洲浪漫主義思潮,擁有持久影響。

   2、自然狀態中或離自然狀態不遠的感性沖動,也是道德 生命的資源,這一資源正被理性化所造成的功利主義冰水所 淹沒。盧梭一再強調,“人之所以不傷害同類,并不是因為他是 一個有理性的生物,而是因為他是一個有感覺的生物”。S N“當 街頭發生爭吵時,賤民們蜂擁而至,謹慎的人則匆匆走避;把 撕打著的人勸開,阻止上流人互相傷害的正是群氓,正是市井 婦女”T E。由此,盧梭否定了啟蒙哲學的功利性道德立論,試圖 把新道德基礎建立于民粹主義(民粹主義定義后文專敘)。

   3、自然狀態的天賦差別本來不具有社會性后果,然而理 性化的教育趨勢卻擴大了而不是縮小了這種差別,使之產生 一種惡性的社會不平等后果。針對啟蒙理性強調教育、強調知 識的特性,盧梭指出:“教育不僅能在受過教育的人和沒有受 過教育的人之間造成差別,而且還隨著所受教育程度的不同 而增大存在于前者之間的差別。因為一個巨人和一個矮子在 同一條道路上行走,二人每走一步,彼此之間的距離卻更為增 長。”T F

   他的這一教育觀點,后來被擴展為一種有意抑低強者 以補償弱者的反向歧視原則(reversediscrimination),并被泛 化為一種社會性主張,形成大陸政治思潮要求平等優先而不 是自由優先的性格品位,與英美政治思潮堅持自由優先而不 是平等優先的性格品位,雙峰并崎,二水長流。

  無庸贅言,上述盧梭觀點的某些因素進入政治實踐之后 將會出現嚴重的消極后果。揭示這類消極后果,討論盧梭觀點的邊際界限,將是后文更多篇幅所承担的任務。但在進入政治實踐以前,我們還是應該公正肯定盧梭上述觀點,在思想史上具有不可忽視的積極意義,尤其在與啟蒙理性的偏頗之處作對比時,則更是如此。

  啟蒙時代是與感性決裂的時代,是理性高揚的時代,也是理性片面發展的時代。代表這一片面趨向的一個典型事件,就是伏爾泰營壘中人拉美特里所推出的《人是機器》一書。當著理性剛剛抬頭時,它確實給人提供了一個解放的新起點。但是,當著理性走向工具理性的片面發展,理性的工具屬性轉成終極目的時,人又面臨著一個被物化、或被處理為物化的危險。法國啟蒙運動唯物主義粗鄙化的弊端,后來受到有力批判。問題在于,盧梭出現以前,能夠與這種片面理性相對抗的思想體系只能來自宗教生活中的價值理性因素,來自宗教思維的感性主義特征,而這一感性主義又與蒙昧主義緊緊地糾纏在一起。因此,在盧梭出現以前,價值理性對工具理性的對抗,始終處于尷尬地位、軟弱地位。工具理性面對來自宗教的詰難,永遠可以高視闊步,片面發展。

   盧梭的出現,結束了價值理性的尷尬和軟弱。盧梭理論在 維護價值追求的功能上,與中世紀神正論血脈相通。但在理論 面貌上,盧梭完全是以世俗形式出現的。盧梭的挑戰,是一次 全新的挑戰。當著理性只能在與宗教對抗中展現自己時,它張 開美麗的彩屏,永遠有理由拒絕回答來自感性世界的詰難,永 遠不會暴露彩屏后面丑陋的一面。當理性遭遇盧梭挑戰時,它 就得低下高仰的頭顱,正視對面的敵手了。它沒有理由拒絕由 盧梭帶來的——來自理性數軸另一端的負值體驗。在這種時 候,盧梭理論的世俗性完全抵消了工具理性的世俗性優越感。 它必須低頭打量它面前的對手,這一對手與它擁有同樣世俗 的合法性;它必須低頭打量它本身發展的悖論:理性從解放人 開始,卻通過對感性的遮蔽,給人性重新戴上了枷鎖,它自己 也隨之走向了理性的非理性存在。

  盧梭掰開的是一只死手,他救活的是中世紀積蓄千年的價值理想,人文資源。面對這份遺產,啟蒙學者只是簡單地拒絕。盧梭卻有復雜的不忍之情。他接受這一資源,并把它小心翼翼地引渡到此岸,把兩岸之間的對抗,化為此岸之間世俗性的對抗。他結束了感性體驗為宗教生活所壟斷的歷史,結束了感性與理性的對抗只能在宗教與理性之間、蒙昧與科學之間、迷信與進步之間對抗的歷史。在這個意義上說,盧梭的出現是對價值資源、人文理想的一次拯救。他撥轉了感性世界的發展方向,開始了屬人的理性價值與同樣屬人的感性價值的兩元發展史。而這一兩元對抗,如果歸結到政治學領域,則又可視為英美派政治思潮與大陸派政治思潮的對抗。

   盧梭提出的問題,是18世紀思想生活的中心問題,也是 19世紀哲學探索由此出發的理論前提。19世紀誕生的兩個馬 克思——卡爾·馬克思和馬克思·韋伯——都在這里找到了 他們的理論前項。后一個馬克思說:“理性化的非理性存在,是 文明社會的癥結所在”;前一個馬克思說:“一切屬人的感性世 界的徹底解放,是社會解放的真正起點”。


朱學勤 2013-08-20 15:25:25

[新一篇] 道德理想國的覆滅 第一章 思想的入口:原罪與贖罪 六、異化的外在層面——文化之異化

[舊一篇] 道德理想國的覆滅 第一章 思想的入口:原罪與贖罪 八、復古與顛覆的背反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