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經濟學 20.個體經濟規律和總量經濟規律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20.個體經濟規律和總量經濟規律

現代經濟學常分為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前者研究個體經濟規律,后者研究總量經濟規律。微觀經濟學從狹義來看,是研究家庭作為消費者以及企業作為生產者如何共同形成市場價格,以及如何按照價格來決定自己的行為的學科。譬如說,一種商品的價格上升,會使消費者減少消費,并尋求此種商品的替代品,從而引起替代品的需求增加和價格上升等。另一方面,生產者會增加漲了價的商品的生產,從其它方面轉來更多的資本和勞力,期望獲得更多的利潤,同時又抑制了價格的進一步上升,并滿足消費需要。宏觀經濟學又稱為總量經濟學,它研究消費的總量和生產的總量(只能是以貨幣表示的價值總量,否則不同的產品無法相加)。各自取決于什么,以及它們如何對價格水平(不是某一種商品的具體價格)作出反應并保持平衡。因而它要研究居民的總消費量和總儲蓄量隨什么而變,研究為什么投資會超過儲蓄從而產生通貨膨脹的壓力,以及為什么投資會低于儲蓄從而引發失業和蕭條。

宏觀經濟學雖然只研究微觀行為的簡單加總,但宏觀上的規律卻不同于微觀規律,有時兩者截然相反。薩繆爾森教授是美國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大師,他在大學生中的影響或許超過了其他幾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因為他寫的《經濟學》教科書不但在美國,而且在全世界發行了幾百萬冊,修訂了12版。在這本書中他舉了一個例子來說明微觀規律和宏觀規律之不同:當一群人在觀看馬路上的游行時,如果某人把腳踏起來,他可以看得更清楚些。這是微觀規律。但如果大家都踮起腳來看,則誰也不會比原來看得更清楚,這是宏觀規律。這里可以看到,微觀規律不同于宏觀規律。

拿經濟現象來看,有一個類似的例子可以說明兩種經濟學規律的不同:如果我的工資得到增加,我可以改善自己的生活;但如果所有的人工資都同樣地增加,則誰也不會因加工資而改善生活。因為總體的生活水平取決于社會的生產總量。如果生產不增加,光增加薪水,物價水平就會上升,結果把增加工資的效果全部抵消。相反,從理論上說,如果生產總量增加而工資水平不變,物價水平就會下降,生活照樣會改善。不過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世界上的主要國家雖然人民生活大大改善,但還沒有出現過通貨收縮、物價水平降低的例子。

在美國,工會組織的主要目的就是為工人爭工資。但是在市場經濟中,沒有工會的話個人也會向雇主爭工資的,有了工會只是增強了傭方的談判地位,并不能改變工資決定的規律。專門的研究證明,全社會創造的價值以一定的比例在資本和勞動之間分配,或者說,資本產出的價值和勞動產出的價值有一個相當穩定的比例,這個比例并不因工會的出現而改變。但這是一個宏觀規律,從微觀看則不然,有工會組織的地方工資水平明顯地高于沒有工會的地方。微觀與宏觀規律之所以不同,是因為工會將工資抬上去以后,資方將減少雇傭的工人人數,總體而言,社會產出總價值中分配給勞動的部分并不增加。美國另一位諾貝爾經濟學獎金得主弗里德曼反復強調,如果政府設置最低工資標準(即企業付給工人的工資不得低于此數),將導致失業的增加。此時政府相當于扮演了一個大工會的角色。經濟規律之具有客觀性,資本所得和勞動所得的比例并不能隨心所欲地改變僅是一個例子。附帶提一句,中外經濟學家研究中國經濟后發現,中國社會產出的總價值中勞動所占

的比例低于美國的比例。這個現象是很容易從觀察中得到說明,中國城鄉有大量的普通勞動力,由于缺乏資本的結合,只能從事于產出價值很低的勞動。

美國的工會在五六十年代曾取得巨大的發展,工會會員大量增加。尤其在汽車和鋼鐵工業中,幾乎一切企業里都有工會組織,其結果是這兩個行業的工資水平大大高出平均水平。但這產生了三方面的負作用。一是許多工人都希望轉到這兩個行業中去,但行業容納的勞動有限,工會取代資方,成為雇傭的壟斷者。誰可以入廠,誰不可以入廠由工會說了算。二是工會為了增加雇傭人數,反對資方采用節約勞動的先進設備,阻礙了技術發展。三是使此兩行業的成本上升,在國際上喪失了競爭能力。到了70年代,大量價廉物美的日本汽車擁進美國市場,使大量美國的汽車和鋼鐵企業關門,失業增加。這個事實教育了美國的工會組織,80年代以來工會不再堅持增加工資,工會會員數開始略有減少。1986年我在哈佛大學訪問時,教職工開始組建工會。但從權利與義務的條款看,參加工會益處不大,所以響應的人并不踴躍。但工會在保障工人的政治權利,使工人不受資方欺侮,改善勞動條件等方面則起到過極重要的作用。

政府對工資是什么態度呢?可以相信,世界上沒有哪個政府不希望自己的百姓生活能夠提高的。可是政府不希望工資水平提高得太快,否則會造成通貨膨脹,對誰都沒有好處。和美國政府一樣,我國政府三令五申要控制工資總額,但就國有企業而言,總希望多發一點錢給職工。在美國,工資的提高受市場的制約,過高的工資會使企業虧損,資方只好關門大吉。但我國的企業是國有的,高工資即使造成虧損,自有政府補貼。所以廠長們沒有受到私營企業那么大的約束,而提工資的內外壓力卻極大,這成為國有企業的一大基本矛盾。

另一個宏觀規律不同于微觀規律的例子是關于人口增加對經濟的影響。從宏觀來看,土地、淡水等自然資源總量是一定的,人口越多,則人均資源成反比地減少,所以人口越多越窮。可是從一個家庭來看,多一個人即多一份勞動力,顯然可以增加收入。這兩者的矛盾在于:人均資源減少的影響由社會上全部人口來負担,而增加勞動的收入增加卻歸家庭所有。然而實際情況遠比上述的規律復雜得多。既有人口增加伴隨著經濟增加的例子,也有人口增加導致貧困化的例子;既有人口密度高的窮國,也有人口密度高的富國,人口學家和經濟學家在這方面從事的研究成果可說是汗牛充棟,可是并沒有一個簡單的結論。人口多少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是移民政策的一個基本考慮。正因為沒有一個簡單結論,美國的移民政策經常引起爭議。

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它的絕大多數人都是15世紀末哥倫布發現美洲以后遷來的移民,土著的印第安人及少數愛斯基摩人現在只占總人口的0.6%。在20世紀初以前美國對歐洲來的移民實際上沒有什么限制,但漸漸地早期移民當家作主以后,就要考慮一下新來的對原來的移民有何利害得失。有人認為新移民擴大了美國的經濟規模,補充了勞動力的供應,因而利大于弊。也有人認為新移民搶了大家的飯碗。但這些考慮是從整體上作的宏觀考慮,從微觀上看,美國各州、各城鎮之間爭奪居民是一普遍現象。因為居民增加首先是增加了政府稅收。其次每個人都有衣食住行的需要,都要在市場上買東西。美國是一個需求不足的社會,只愁沒有人買,不愁生產不出來,增加需求就可使市場繁榮,就業增加。第三是許多公用事業的成本與人口規模有關,像公共交通、郵政等都是規模越大成本越低。我在底特律市中心的一個

區親眼看到過由于人口流失而呈現出衰敗的凄涼景象,幾乎有一半的房子門口都寫著“待售”的廣告。我也在北卡羅萊納州的查貝山市體驗過因人口流入而呈現的繁榮歡樂氣氛。空地上升起腳手架正在營造購物中心,市政府發給我們介紹材料的封面上印著“歡迎前來投資”的大字。人口現象是最使入迷惑的宏觀與微觀矛盾的現象之一。

美國移民局的實際做法是將移民人數控制在每年45萬人,這占每年人口凈增額230萬人(為人口總數的1%弱)的1/5。1990年開始移民人數將增加到每年65萬人。近年來移民中亞裔比例越來越大,在美國任何一個大中城市都可以看到黑頭發、黃皮膚的亞裔人。原來就有唐人街的較大的城市,則更顯得比以前繁榮了。

小結:經濟現象中宏觀規律往往不同于微觀規律,舉了幾個最經常提到的例子來作說明。文中也介紹了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的主要內容。


茅于軾 2013-08-23 15:16:13

[新一篇] 生活中的經濟學 19.讓銀行為您服務

[舊一篇] 生活中的經濟學 21.美國人如何存錢(上)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