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藝術—第七章 養成快樂的習慣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第七章 養成快樂的習慣

在本章中我想同你們討論一下“快樂”這個題目,不是從哲學的角度而是從醫學的角度。約翰.A.辛德勒博士給快樂下的定義是:“我們的思想處于愉悅時刻的一種心理狀態。”從醫學的角度和倫理學的角度來講,我認為這個定義是恰如其分的。我們在本章中正是要談到這個問題。

快樂是一劑良藥

快樂本來就出自人的心靈和身體組織。我們快樂的時候,可以想得更好,干得更好,感覺得更好,身體也更健康,甚至肉體感覺都變得更靈敏。俄國心理學家K.柯克契耶夫試驗過人在快樂與不快的思維中的狀況。人在快樂的思維中,視覺、味覺、嗅覺和聽覺都更靈敏,觸覺也更細微。威廉.貝特斯證明:人進入快樂的思維或看到愉快的景象,視力立刻得到改進。瑪格麗特.柯貝特發現:人在快樂的思維中記憶大大增強,心情也很輕松。精神醫學證明:在快樂的時候,我們的胃、肝、心臟和所有的內臟會發揮更有效的作用。幾千年前,賢明的老所羅門王有一句格言:“快樂的心有如一劑良藥,破碎的心卻吸干骨髓。”猶太教和基督教徒都把歡樂、喜悅、感恩、開朗列為通向正義和美好生活的途徑,這也是很值得重視的。

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研究了快樂與犯罪行為的關系之后得出結論說:古老的荷蘭格言“快樂的人家不邪惡”,在科學上是站得住腳的。他們發現:大部分罪犯出身于不幸的家庭,或有一段不快樂的人際關系。耶魯大學對“挫折”做過十年研究,結論是:我們所說的不道德和對他人的敵意,很多是因為自己的不幸才造成的。辛德勒博士說:不快樂是一切精神疾病的唯一原因,而快樂則是治療這些疾病的唯一藥方。“疾病(disease)”一詞意味著一種不快樂的狀態——dis,不,ease,安樂。最近有一項調查表明:大體上說,樂觀開朗的企業家“注意事物光明的一面”,他們比悲觀主義的企業家更能有所成就。

看來,我們對于快樂的普通看法,有些是本末倒置的。我們說:“好好干,你會快樂。”或者對自己說:“如果我健康、有成就,我就會快樂。”或者教別人“仁慈、愛別人,你就會快樂。”其實更正確的說法是:“保持快樂,你就會干得好,就會更成功,更健康,對別人也就更仁慈。”(不是因為你高興了,你才笑了;而是因為你笑了,你才高興了)

快樂的錯誤觀念

快樂不是掙來的東西,也不是應得的報酬。快樂不是道德問題,就象血液循環不是道德問題一樣。快樂與血液循環二者都是健康生存的必要因素。快樂不過是“我們的思想處于愉悅時刻的一種心理狀態。”如果你一直等到你“理應”進行快樂思維的時刻,你很可能產生你自己不配得到快樂的不快樂思想。“快樂不是美德的報酬,”斯賓諾莎說,“而是美德本身;我們不是由于抑制欲望而享受快樂,相反,我們享受快樂才能抑制欲望。”

追求快樂并不是自私

很多正經人不敢追求快樂,因為他們覺得那樣做是“自私”或“錯誤”的。無私的確能帶來快樂,因為它不僅使我們的思想轉向自己以外的東西,不注意自我反省、自己的過失,罪惡,煩惱,或“自滿”的驕傲,而且使們能夠創造性地表現自己,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充實自己,想到他很重要,很有能力,能幫助別人得到更多的快樂。然而,如果我們從快樂中引出一個道德問題,認為它可以作為無私的一種報酬,那么,我們就很可能因為想得到快樂而覺得有罪。快樂出自于無私的存在和行為——是存在和行為的自然附屬物,不是一種“酬金”或獎品。如果我們因為無私而得到報酬,那么下一個符合邏輯的推理是:我們越自我克制和越不幸,我們就越快樂。這一前提導致一個荒謬的結論:想要快樂必須不快樂。

如果牽涉到什么道德問題的話,這個道德問題應與快樂有關而與不快樂無關。“不快樂的態度不僅痛苦,而且卑下丑陋,”詹姆斯說,“還有什么能比憔悴、哭泣和哀怨的情緒(不管是由什么外在疾病引起的)更卑下、更不值錢的呢?還有什么能比不快的表現更容易傷害別人?還有什么比不快的表現更不利于克服困難?不快樂的態度只能加劇和延長造成不快的困境,使不利的情況更加不利。”

快樂不在未來而在現在

我發現:在我的患者中,造成不快樂的一個最普遍的原因,是他們企圖按照難以實現的計劃而生活。他們現在不是在生活,也不是在享受,而是在等待將來發生的事情。他們以為自己結婚以后,找到好工作之后,買下房子以后,孩子大學畢業以后,完成某個任務或取得某種勝利以后,就會快樂起來。這種人一概都以失望告終。快樂是一種心理習慣,一種心理態度,如果不在現在加以了解和實踐,將來也永遠體會不到。快樂不是在解決某種外在問題后能產生的——一個問題解決了,另一個問題還會出現。生活本身就是一系列問題。如果你想要快樂,你就快樂吧,不要“有條件”地快樂。

加里夫.阿伯德拉甲說:“我在勝利與和平中統治了五十多年,臣民愛戴我,仇敵懼怕我,盟國尊重我。財富、榮譽、權力、快樂任我取舍,塵世間的任何幸福我都能得到。在這樣的條件下,我認真數一數真正的快樂屬于我的日子,總共才有十四天。”

快樂是一種可以培養和發展的心理習慣

阿伯拉罕.林肯說:“只要心里想快樂,絕大部分人都能如愿以償。”

心理學家M..N.加貝爾博士說:“快樂純粹是內在的,它不是由于客體,而是由于觀念、思想和態度而產生的。不論環境如何,個人的活動能夠發展和指導這些觀念、思想和態度。”

除了圣人之外,沒有一個人能隨時感到百分之百的快樂。正如G.肖伯納所諷刺的那樣,如果我們覺得不幸,可能會永遠不幸。但是,我們可以憑借動腦筋和下決心來利用大部分時間想一些愉快的事,應付日常生活中使我們不痛快的瑣碎小事和環境,從而使我們得到快樂。我們對小的煩惱、挫折、牢騷、不滿、懊悔、不安的反應,在很大程度上純粹出于習慣。我們做這種反應已經“練習”了很長時間,也就成了一種習慣性反應。這類習慣性不快樂反應大多起因于我們自以為有損于自尊心的某種事情。一個司機無緣無故地向我按喇叭,我們談話時有人肆意插嘴,我們以為某人該來幫忙他卻沒有來,等等。甚至一些非個人的事情也可能被認為是傷害我們的自尊心而引起我們的反應:我們要乘的公共汽車不得已而來遲了,我要打高爾夫球時偏偏下雨了,我們急著上飛機時交通忽然阻塞了,等等。我們的反應是憤怒、沮喪、自憐,換句話說:不高興。

不要讓事情把你搞得團團轉

我發現治療這種病最好的藥方就是使用造成不快樂的武器——自尊心。我問一個患者:“你是否參加過一個電視節目,看到過節目主持人操縱觀念的情況?他拿出‘鼓掌’的標記,大家就都鼓掌;他又出示‘笑’的標記,所有的人又都笑起來。他們的反應象綿羊一樣,告訴他們怎樣反應,他們就奴隸般順從地做出反應。你現在也是這種反應。你讓外在事物和其他人來支配你的感覺和反應。你也象馴服的奴隸一樣,等某件事或某種環境向你發出信號——‘生氣’——‘不痛快’,或者‘現在該不高興了’——你就迅速地服從命令。”

養成快樂的習慣,你就變成一個主人而不再是奴隸。正如R.L.史蒂文生所說過的:“快樂的習慣使一個人不受——至少在很大程度上不受——外在條件的支配。”

你的意見可能使事情更不樂觀

甚至在遇到悲慘的條件和極其不利的環境時,我們一般也能做到比較快樂,即使不能做到完全的快樂——只要我們不在不幸之中再加上我們自憐、懊悔的情緒和于事無補的想法。

 “我怎么才能快樂呢?”一位嗜酒者的太太問我。我回答她說:“我不知道。但是,如果不在你的不幸之上再加進懊悔和自憐,你可以做到比較快樂。”

“我怎么辦才能得到快樂?”一位企業家說,“我在股票市場上剛剛虧損了二十萬美元。我已經完蛋了,再沒臉見人了。”

“不要把你的想法加入既成事實,你可以快樂一些,”我說,“你虧損了二十萬美元,這是事實。但說你完蛋了、沒臉見人了,那只是你的想法。”接著我建議他回憶艾皮克特都的一句名言,那也是我一向喜愛的話:“人之所以不安,不是因為發生的事情,而是因為他們對發生的事情產生的想法。”

當我宣布我要當一個醫生時,有人告訴我說這是辦不到的,因為我家沒有錢。我母親沒有錢,這是事實,但說我永遠當不成醫生只是一種意見。后來又有人說我永遠不能到德國去讀研究生,還說一個年輕的整容醫生不可能獨自在紐約掛牌開業。而這一切我都做到了。對我的成功有益的一點是我常常提醒自己:這些“不可能”只是別人的意見,而不是事實。我不僅設法達到了目標——而且在奮斗過程中感到快樂——甚至在我典當大衣買醫學書、省下飯錢買解剖尸體的時候。我愛上了一個漂亮的姑娘,但是她嫁給了別人,這些也是事實。但是我不斷提醒自己:要說這是“莫大的不幸”或者“人生失去價值”,那僅僅是一種想法。我不僅克服了困難,而且,這些遭遇成了我所遇到的最幸運的事之一。

對快樂所采取的態度

前面已經指出,人是一個追求目標的生物。所以,只要他朝著某個積極的目標努力,他一定能自然而正常地發揮作用。快樂就是自然而正常地發揮作用的征兆。人只要發揮一個目標追求者的作用,不管環境如何,他也會感到十分快樂。我的那位朋友、年輕的企業家不快樂,因為虧損了二十萬美元。托馬斯.A.愛迪生有一間價值幾百萬美元的實驗室沒買保險而被火白白燒掉了。“你該怎么辦呢?”一個人問他。“我們明天就開始重建。”愛迪生回答。他保持著進取的態度,可以斷言:他絕不會因為自己的損失而感到不幸。

心理學家H.L.霍林沃茲說過:快樂需要有困難來襯托,同時需要有以克服困難的行動來面對困難的心理準備。

“我們所謂的災難很大程度上完全歸結于人們對現象采取的態度,”威廉.詹姆斯說,“受害者的內在態度只要從恐懼轉為奮斗,壞事就往往會變成令人鼓舞的好事。在我們嘗試過避免災難而未成功時,如果我們同意面對災難,樂觀地忍受它,它的毒刺也往往會脫落,變成一株美麗的花。”

回顧我過去的生活,我覺得最為快樂的日子是我作為一個醫學院學生奮斗和早期開業時一文莫名的日子。我經常饑寒交迫,每天至少工作十二小時,好幾個月都還不知道從哪兒能弄些錢來付房租。但是我有一個目標。我有達到目標的強烈愿望,和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的決心。

實踐練習

養成勇往直前、積極地面對艱難困苦的習慣。養成永遠追求目標的習慣,不管發生什么事情。根據每天遇到的實際情況和你想象到的情況,通過積極訓練積極進取的態度去解決一個問題或達到一個目標。想象你自己對困難作出反應,不是逃避或繞開它們,而是面對它們,同它們打交道,以一種進取的和明智的方式同它們奮斗。英國小說家布爾維.萊頓說:“絕大部分人只是在自己已經熟悉的——不管是想象中還是實際中熟悉的——危險中表現勇敢。”

系統地練習“健全的心理”

著名倫理學家R.W.愛默生說:“心理健全的尺度是到處都能看到光明的秉性。”

快樂或隨時保持人的思想愉悅的觀念,能夠在漫不經心的練習中巧妙地、系統地培養出來。當我第一次這樣對我的患者建議時,他們都覺得不可思議,甚至有些荒唐。然而,實踐經驗表明:這種方法不僅可行,而且是培養“快樂習慣”的唯一方法。首先,快樂不是在你身上發生的事,而是你自己所做的、取決于你自己的事。如果你等著快樂主動降臨,或者碰巧發生,或者由別人帶來,那你可能要等很長時間。除了你自己以外,誰也無法決定你的思想。如果你等著環境來“驗證”你所進行的快樂思維,你可能要等很長時間。除了你自己以外,誰也無法決定你的思想。如果你等著環境來“驗證”你所進行的快樂思維,你可能要等上一輩子了。任何一天都有好與壞——沒有哪一天、哪種環境是百分之百的“好”。這上世界上和我們的私人生活中,不斷出現的各種因素和“事實”,它們不是體現出一種悲觀、抱怨的看法,就是一種樂觀、快活的看法,這完全取決于我們的選擇。在很大程度上,這是一個選擇、注意和決定的問題,而不是思想上的誠實不誠實的問題,好與壞同樣“真實”。問題僅僅在于我們主要注意哪一方面,我們的思想集中在哪一方面。

審慎地選擇快樂的思維不僅僅是權宜之計,它能夠產生非常實際的效果。著名棒球投手卡爾.艾斯金說過,惡劣的思維比惡劣的投法造成的壞球更多。一次布道比任何教練的忠告更有效地幫助我克服了壓力。布道的內容是:我們應當象松鼠采集栗子一樣,將快樂和勝利的時刻積存在自己的記憶里,遇到危機時刻,就可以利用這些記憶來激勵自己。小時候,我常到家鄉城外的小溪灣邊釣魚,我現在還能生動地回憶起那個地點,在一片開闊的綠草地中央,周圍是高大蔭涼的樹木。每當球場內外感到緊張時,我就集中精力回憶這幅景象,心情自然也就放松了。”

金.湯尼講到:把精力集中在不利的事實上,幾乎使他在同杰克.丹普西的第一次拳擊較量中敗北。在一天晚上,他從惡夢中醒來,“我夢見自己渾身流血,被對方打得無法招架,躺在臺子上被數數出局。我止不住地顫抖著。在夢中我已經輸掉了那場拳擊比賽,它對于我來說就是一切——冠軍,。。。。。我怎么才能克服這種恐懼呢?我知道其中的原因,因為我一直在想著比賽中不利的一面。我讀過報紙,報上都說我將敗北。看過報紙后,我的心里已經輸掉了這次戰斗。

“補救的方法是顯而易見的:不再看報紙。不再去考慮丹普希的威脅,他的技巧的拳路和猛烈的攻擊。我只要把心靈的大門緊緊關閉,排斥有破壞因素的想法,把我的思維轉移到其它事情上去。”

科學家試驗積極思維的理論

艾德伍德.渥斯特在《肉體.心理和精神》一書中提到過一個世界著名的科學家做過的試驗:

“到五十歲上,我一直是個不快樂的毫無成就的人。我還沒有發表過一部能帶來聲望的作品,我一直生活在陰郁和失敗之中。也許我最痛苦的癥狀是每周發作兩次的頭部錯痛,發病時什么也干不了。

“我讀過《新思潮》的一些作品,過去對我來講,這些作品似乎是泛泛空談。威廉.詹姆斯要求把注意力集中在好的和有用的事情上而不要考慮其他事情的主張我也讀過。他有一句話倒是打動了我的心:‘我們最好放棄惡的哲學。有什么能比得到美好的生活更幸福?’那時候,這一類格言對我來說似乎是神秘的理論,但是,我意識到我的心靈不健康,情況在日益惡化,我的生活越來越難以忍受,就決心把這些格言驗證一下……。我決定以一個月為期限,有意識地努力試一試,因為我認為一個月足以證明它們對我是否能起作用。在這段時間里,我決心對自己的思想作某些限制。如果我回想起過去,就盡量只去追憶那些快樂的事情:我童年的美好時光,老師的啟迪,事業的逐步展開。想到現在時,我會注意把精力轉向我心中向往的東西:我的家庭,使我能從事工作的機會,等等。我決心要充分利用這些機會,不管它們是否會徒勞無功。在想到將來時,我決心把一切有價值的和可能施展的抱負都視為我可以得到的東西。那時這樣做似乎很可笑,可是,從后來我所發生的變化來看,我的計劃唯一的缺陷就是目標太低、范圍太小了。”

他后來說,他的頭疼病一個星期就好了,他感到了一種生平從來沒有感到過的快樂和美滿。不過,他又說:

“思想改變帶來的生活外觀的改變比我內在的改變更使人吃驚,然而前者畢竟是由后者造成的。比如說,我深深地景慕許多名人的地位,而其中有一位竟出乎意料地給我寫了一封信,請我當他的助手。我的一切作品都發表了,并且打下了一個基礎,使我以后的作品全都能夠發表。

“與我合作的那個人對我很有幫助、也很樂于合作,主要是因為我的秉性改變了。過去別人都受不了我的壞脾氣。。。。。回憶起這些轉變來,好象我曾經在人生的道路上盲目地摸索過,終于把以前對我不利的力量化作為我服務的力量。”

發明家如何利用“快樂思想”

史密斯索尼安學院的艾爾默.蓋茨教授是美國最有名的發明家和公認的天才。他每天練習“喚醒愉悅觀念和記憶”,認為這樣做有助于自己的工作。他說,如果一個人想改善自己,“讓他保留住那些偶然出現的寬容和助人為樂的美好情感,象練習啞鈴一樣有規律地進行練習。讓他逐漸增加這種心理運動的時間,一個月之后,他就會發現內心里產生驚人的變化,他的行動和思想也會體現出這種變化。確切地說,他從前的自我會大大地得到改善。”

如何養成快樂的習慣

我們的自我意象和習慣是結合在一起的。其中一方改變了,另一方也會自動地改變。“習慣”(habit)一詞原來是一件衣服或一塊布。我們現在還說riding habit(騎馬服)和habiliments(服裝),這反映出習慣的真正本質。我們的習慣完全就是個性的外衣,它們不是偶然的或偶發的。我們的習慣就象衣服一樣合身。它們同我們的自我意象,同我們整個的個性模式相一致。我們有意識地、謹慎地培養新的好習慣時,自我意象就容易不適應舊的習慣,需要換上新的“款式”。

當我提到改變習慣性行為模式或者形成新的行為模式,直至它們成為自動反應時,我看出很多患者都畏縮不前了。他們把“習慣”與“癖好”混為一談。癖好是指你覺得有強迫性的行為,它會引起嚴重的萎縮癥狀。根治癖好的問題已經超出了本書的范圍。

相反,習慣僅僅是我們養成的一種自動進行而不需要“思考”或“決定”的反應,是由我們的創造性機制來執行的。

我們的表現、感覺和反應足有百分之九十五是習慣性的。鋼琴家用不著“決定”該哪一個琴鍵。舞蹈家用不著“決定”腳往什么地方移。他們的反應是自動的,不加思索的。同樣,我們的態度、情感和信念也容易變成習慣性的。過去我們“學到”:特定的態度、感覺和思維方式是與特定的環境“相適應”的。現在,只要面臨我們所認為是“同樣的環境”,我們往往按照同樣的方式來思考、感覺和行動。

我們應該理解的是,這些習慣與癖好不同,只要費費心思作個決定,再練習或“形成”新的反應或行為,習慣就能修正、改變,甚至完全扭轉。鋼琴家要加以選擇的話,可以有意識地決定按另一個琴鍵,舞蹈家可以有意識地“決定”學會一個新的舞步——而且沒有什么苦惱。

完全學會新的行為模式需要的是不停的注意和不停的練習。

練習

你穿鞋時,習慣上不是先穿右腳就是先穿左腳。你系鞋帶時,習慣上不是把右手的鞋帶從左手的鞋帶背后繞過來,就是反著繞。明天早晨,你想好要先穿哪只鞋、怎樣系鞋帶,然后,你有意識地下決心在二十一天里形成一個新的習慣,先穿另一只鞋、按相反的方向的系鞋帶。每天早晨以特定的方式穿鞋系帶,用這種簡單的舉動提醒自己;在這一整天里都要改變其他的習慣性思考、感覺與行動。在系鞋帶時對自己說,“今天我以一種新的、更好的方式開始。”然后,一整 天內都有意識地下這樣的決心:

(1) 我要盡量精神愉快。

(2) 我對別人的感覺和行為要友善一些。

(3) 我對別人及其錯誤、失敗和過失要少苛求,多容忍。要盡可能從最好的角度來解釋他們的行動。

(4) 我要盡可能地表現得對成功有把握,覺得自己就是我所希望的個性。我要練習在“行動”和“感覺”上都象是這個新的個性。

(5) 我不讓自己的觀念給事實蒙上一層悲觀或消極的色彩。

(6) 我要練習每天至少微笑三次。

(7) 不論發生什么情況,我的反應要盡可能地冷靜和有理智。

(8) 對于無力改變的那些悲觀的和否定的“事實”,我將完全不予理睬,拒之于頭腦之外。

簡單嗎?當然簡單。但是上述行為、感覺和思維方式的任何一種都會對你的自我意象產生建設性的有利影響。堅持練習二十一天,“體驗”這些步驟,看一看憂慮、負罪感或者敵意是否會消失,看一看信心是否會增強。


獨眼易龍編輯整理 2013-08-28 12:59:52

[新一篇] 人性藝術—第六章 讓成功機制輕松地為你服務

[舊一篇] 人性藝術—第八章 “成功型”個性的諸因素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