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百年(六):對日作戰的艱苦八年(12)——第二、三次長沙會戰

>>>  緬懷先烈—追憶民國歷史  >>> 簡體     傳統

為了殲滅第九戰區國軍,繼續向中國西南各省挺進,日軍于1941年9月初調集12萬大軍,在海空軍的配合下,第二次進犯長沙。在最初制定作戰計劃時,為保密起見,日軍將戰役代號定為“加號作戰”,至9月29日正式更名為長沙作戰,此即第二次長沙會戰。

1941年9月10日,日軍進襲大云山,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岳指揮13萬大軍在長沙以北阻擊日軍。9月19日,日軍突破新墻河防線,沿黃市、大荊街、關王橋一帶進逼汨羅江北岸,另有一部已進至汨羅江南岸新市、顏家鋪、浯口各附近。這時,第五戰區國軍派出援軍配合第九戰區守軍扼守關王橋以東、易水以北地區,從日軍后方相機攻擊,同時還派兵由東南向西北側擊,殲滅突進汨羅江以南地區之敵。但是,第九戰區下達作戰命令的無線電報被日軍截獲并破譯,日軍因此放棄“將主力用于湘江方面”的原定作戰方針,決定在撈刀河以北地區捕捉殲滅第九戰區國軍。

9月20日,日軍三個師團強渡汨羅江,并將正面逐次向東移動,企圖包圍汨羅江南岸守軍的右翼,另有一個師團沿關王橋、長樂街以東山地,經三棗橋向甕江挺進。9月24日,國軍陣地被日軍突破,日軍的三個師團向栗橋、福臨鋪、金井緊逼,并于25日再次突破守軍防線,國軍只得向撈刀河南岸轉移。同日,蒲塘地區的國軍也被日軍包圍,陷入苦戰,后向更鼓臺、石灣方向突圍。9月26日,國軍一部由萬載到達長沙東面的春華山附近,與日軍遭遇,展開血戰,雙方均有不小的傷亡,28日國軍向普跡以東撤退。9月27日,兩部日軍分別從楓林港和水渡河渡過撈刀河,繼而又有一部渡過瀏陽河。奉命馳援的國軍在長沙東郊與渡過瀏陽河及撈刀河的日軍發生激戰,當日下午,日軍一部自長沙城的東北角沖入城內,當晚,該路日軍全部進入長沙城。9月28日,日軍又有一個師團的主力渡過瀏陽河并于次日開進長沙,另有兩個師團在永安市附近擊退國軍后,向株洲方向突進,其一部沖入株洲。

在此期間,另有一路日軍以一個師團和一個獨立混成旅團的主力于9月26日分別向贛北武寧及高安地區進攻,與國軍兩個集團軍發生戰斗。此后,由于國軍援軍陸續抵達,已從外線將日軍重重包圍,同時江浙皖鄂等地援軍也紛紛乘虛攻擊正面之敵,致使日軍顧此失彼,被迫于10月1日前后退回原陣地。

日軍占領長沙后,認為已達成戰前預定的“嚴重打擊”第九戰區國軍主力的作戰目的,加之連日作戰,糧彈消耗很大,后方供給線又被切斷,因此,日軍決定結束作戰,并于10月1日開始撤退。10月2日,第九戰區國軍開始追擊、攔截,給予了日軍一定的殺傷。10月5日,日軍北渡汨羅江繼續向新墻河以北退卻,6日,第九戰區追擊部隊渡過汨羅江,8日越過新墻河。至10月10日,雙方陣地又恢復到戰前狀態,第二次長沙會戰結束。

在第二次長沙會戰中,雖然日軍一度攻占長沙,并追擊到株洲,但國軍最終仍將日軍擊退,并斃傷2萬余人,因此臺灣方面也稱這次會戰為第二次長沙大捷。10月20日,國民黨召開第三次南岳軍事會議,蔣介石在會上對薛岳進行了尖銳的批評:“現在敵人要打我們的哪一點,他就可以打我們哪一點,他要占領我們長沙,就可以占領我們長沙。他要幾時進來,他要幾時撤退,皆可以大喊大叫的用廣播來通知我們,而且他一定能遵照他預定的時間,絲毫不爽的實施做到。”。這無疑是對第九戰區的當頭棒喝,促使其深刻檢討了第二次長沙會戰的經驗教訓,制定新的作戰計劃,對后來第三次長沙會戰取得豐碩戰果戰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準備作用。

1941年12月8日,日本聯合艦隊在司令山本五十六的指揮下,出動飛機約360架、軍艦55艘,連續兩次猛襲美國在太平洋最大的海空軍基地——夏威夷瓦胡島的珍珠港,重創美軍太平洋艦隊,幾乎將其主力全部摧毀,此即“珍珠港事件”。同日,美國對日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先前一直籠罩美國朝野上下的孤立主義陰霾被一掃而空,美國終于被拖進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繼美國對日宣戰后,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荷蘭、比利時、南非、新西蘭等國也紛紛對日宣戰,美國還同時宣布與德國、意大利進入戰爭狀態。“珍珠港事件”當日,蔣介石接見美英蘇三國駐華大使,表示中國將不惜任何代價,竭盡全力與各盟國對侵略者共同作戰。12月9日,中國政府正式對日宣戰,并聲明與德國、意大利進入戰爭狀態。

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軍大舉進攻東南亞和太平洋中部、南部的戰略島嶼。12月8日當天,駐廣州日軍大舉進攻香港。為策應華南及東南亞地區的進攻,牽制第九戰區國軍南下增援,日軍調集12萬兵力發動了第三次長沙會戰,意圖在汨羅江兩岸殲滅第九戰區國軍主力。12月中旬,各路日軍開始向岳陽方向集結,國軍也根據前兩次長沙會戰的經驗教訓,擬定了徹底破壞道路,在中間地帶空室清野,設置縱深的伏擊地區,誘敵深入,將敵圍而殲之的“天爐戰法”:將主力集結于湘北方面,誘敵主力于撈刀河、瀏陽河之間地區,反擊而殲滅之。

1941年12月24日,日軍向新墻河南岸守軍陣地發起全線攻擊,并于晚上渡過新墻河。隨后,日軍以一部圍攻守軍據點,主力分向大荊街、關王橋之線突進;國軍則以一部堅守新墻河以南據點,主力向大荊街轉移,并派兵進出洪源洞、大荊塘之線,側擊南進日軍。在贛北方面,日軍于12月25日分由安義、箬溪等地向西攻擊,先后占領高安、武寧等地,但在守軍的奮勇阻擊下,于1942年1月6日前后,退回原防地。

12月26日,日軍攻陷關王橋及陳家橋,并圍攻國軍黃沙街、龍鳳橋據點;當夜,日軍一個師團主力推進至歸義附近汨羅江北岸。同日,國軍進攻長樂街之敵,并派出兩個軍的主力固守汨羅江南岸陣地,阻敵渡河。12月28日,日軍兩個師團分別在新市、長樂街附近強渡汨羅江,被守軍阻止。另一路日軍在歸義以西渡過汨羅江,致使當地守軍被迫后退至牌樓鋪、大娘橋、新開市之線,逐次抵抗。同日,國軍由金井向新開市北側地區派出援軍,阻敵東進,但受到日軍一個師團來自左側的威脅,日軍另兩個師團則乘勢在新市及長樂街附近渡過汨羅江南進。當夜,國軍在汨羅江南岸和營田、大娘橋一帶與日軍激烈交火。12月29日,日軍改變原定計劃,下達“以主力向長沙方向追擊”的命令。

12月30日,在國軍與日軍主力激戰于新開市、鴨婆山、浯口一帶之際,國軍派出三個集團軍分別到達瀏陽、平江一帶預定位置。第九戰區決心在長沙地區與日軍決戰,于是以兩個軍固守長沙,另派三個集團軍和一個軍的主力分由株洲、瀏陽、更鼓臺、甕江、清江口、三姐橋附近,以長沙為目標,自南、東、北三個方向做向心攻勢。12月31日晨,日軍猛攻國軍陣地,將守軍逼至金井東北山地,并以主力向金井突進。同時,另一路日軍則乘夜在東山附近強渡瀏陽河進抵長沙近郊。第九戰區鑒于日軍已逼近決戰地區,遂令各集團軍于1942年1月1日子夜開始攻擊前進。

1942年1月1日,日軍開始向長沙東南郊國軍陣地發起進攻。1月2日,日軍一個師團集結于朗梨市,傍晚時分奉命從長沙城東北方面加入戰斗,協助攻打長沙。當日,長沙守軍堅守長沙城郊陣地,在岳麓山重炮火支援下,擊退了日軍的反復突擊,并將突入白沙嶺的日軍一部殲滅。此外,國軍的增援部隊也于此時渡湘江進入長沙,增援守城作戰;處于外圍的第九戰區軍隊也隱蔽的從三面向長沙推進。1月3日,日軍兩個師團合力猛攻長沙,激戰竟日,攻勢屢興屢挫,彈藥將盡,而補給線已被切斷,日軍于是開始空投補給。國軍各包圍兵團趁機繼續壓縮包圍圈,逼近長沙。

在攻擊長沙不下,背后又出現包圍的情況下,日軍被迫于1月3日晚下達了全軍“反轉”的命令。1月4日,長沙城外日軍再次發起全線攻擊,但在守軍的頑強抵抗下,又一次受挫,日軍兩個師團遂于當晚乘夜色脫離戰場,由長沙城外分別向東山、朗梨市撤退。在獲知日軍退卻后,第九戰區立即命令原準備在長沙附近合圍日軍的部隊改為堵擊、截擊和追擊日軍,力爭在汨羅江以南、撈刀河以北地區將其殲滅。1月5日,日軍集中50余架飛機掩護地面部隊退卻,但仍在途中遭到國軍重創,死傷甚多。至1月7日,日軍突圍退至撈刀河北岸,8日繼續北退,沿途屢遭第九戰區追擊部隊的攔截、側擊。1月9日,日軍主力在一個旅團的策應下由福臨鋪北撤,12日前后相繼渡過汨羅江。國軍各追擊部隊跟蹤追至汨羅江南岸,并以一部渡過汨羅江向長樂街以北進行超越追擊。1月15日,日軍退過新墻河,固守原陣地,國軍一面掃蕩新墻河以南殘敵,一面向新墻河以北追擊。至1月16日,雙方恢復戰前原態勢,第三次長沙會戰結束。

第三次長沙會戰,是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軍在中國正面戰場發動的第一次大規模進攻作戰,由于第九戰區國軍部署得當、協同密切,作戰得力,因此取得了此次會戰的勝利。此次會戰,國軍損失2.8萬余人,共斃傷俘日軍5萬余人,為歷次會戰所罕見,所以也叫第三次長沙大捷。 


三鑒齋 2010-08-07 03:45:39

[新一篇] 民國百年(六):對日作戰的艱苦八年(11)——棗宜會戰、上高會戰和晉南會戰

[舊一篇] 民國百年(六):對日作戰的艱苦八年(13)——國共摩擦的升級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